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存在形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态过程,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结出了丰硕的实践和理论创新的成果,这些成果概括起来就是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中国化的实践道路、中国化的制度体系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存在形态。

一 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历史性飞跃所形成的两个重大理论成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建党前夕,毛泽东就明确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建党的指导思想。成立之际,中国共产党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成功地把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形成的一系列经验提升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出系统的、完整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科学理论、战略策略和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的具体实际,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为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于分析中国革命对象、任务、道路等,形成了关于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性质、革命态度等独到见解;土地革命时期,他在领导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建立红色政权的理论,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提出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等重大观点。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概念的同时,也指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方向和理论实质,界定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本质和根本原则。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撰写了大量重要理论著作,深刻总结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哲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观点,形成了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尤其是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走向成熟。经过延安整风,毛泽东思想得到了全党的高度认同。

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党的七大根据当时情况,从九个方面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关于现代世界情况和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解放农民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战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根据地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党的理论与政策;关于文化的理论与政策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思想同马列主义一起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作了更加完整的概括:毛泽东思想具有许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页。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包含着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是从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既是中国的东西,又是完全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方法,概括中国历史、社会及全部革命斗争经验而创造出来的:它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而代之以适合于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结论,成功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参见《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2—337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过程中,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实践经验,着力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核心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开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作出了充分的科学分析。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大会上,对“三个代表”作了系统阐述: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作了深刻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立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作出了系统阐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 中国化的实践道路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寻路历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追寻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道路的实践探索历程,这个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革命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既不是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的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中心开花”式的革命道路,也不是俄国革命的“城市中心论”模式,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从实现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化、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致力于探索改造中国和世界的革命道路。经过比较选择,毛泽东和其他早期共产党人一样,坚定地选择了走俄国的道路。但是,在中国怎么样走俄国的道路,是亦步亦趋地、照搬照抄地走俄国的道路,还是创造性地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走俄国的道路,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因为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准备不足,经验上缺乏积累,中国共产党完全照搬俄国革命模式,走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结果使中国革命遭遇了很大的损失。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选择。八七会议上,党中央提出了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任务。《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在严重的环境之下,又是革命危机的时候,我们要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年版,第290页。但是,探索新路的历程颇为艰辛曲折。在党内,城市中心论模式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都是走城市中心论的路。但是都失败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党中央在长时间内一直坚持城市中心论。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开始探索新路。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建立红色政权的理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思想开始萌芽;1929年4月5日,提出建立赣南闽西大块革命根据地的思想,初步阐发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1930年1月,批评“于中国革命不适合的”城市中心论思想,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关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理论;之后,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实践证明,毛泽东开辟的是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这条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是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原理、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中国历史上武装斗争经验、中国革命实践特点的道路。一方面,坚持以夺取政权为革命的直接目标,坚持以武装斗争作为革命的根本途径,坚持以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作为根本领导力量,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依靠力量,这些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根据中国社会的具体特点、主要矛盾和实际状况,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作为革命对象,提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在农村与城市关系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先从城市中心转向农村中心,再从农村中心转向城市中心,并由此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略策略和路线方针政策。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和革命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不是彻底剥夺剥夺者的流血革命的道路,也不是无偿国有化的道路,而是和平方式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这条道路开创了和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先例,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和理论上的重大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首先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全面恢复了国民经济,而后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到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前夕,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对个体农业,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对于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在改造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经济表现了明显的优越性。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上确立下来了。正如刘少奇在八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广大农民在合作化运动中不断地得到好处,逐渐地习惯于集体生产的方式,比较自然、顺利地接受了集体所有制,在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完成以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于私人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般也是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实行了公私合营;国家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工人阶级又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了经济上的联盟,并且在这种联盟中实现了国营经济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领导,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地经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道路,也是一条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长期的奋斗和探索。党的十八大报告对这个历程进行了凝练而精确的概括。报告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八大报告科学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必须坚持和平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三 中国化的制度体系

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形成一整套富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本部分的一些内容参见侯惠勤等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30年》第一章第一节(金民卿撰写),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对此,中共十八大报告阐述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国体,是最根本的国家制度,决定着国家的根本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的选择方向。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反映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把握程度,反映着党对本国具体国情的认识程度,同时也反映着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则,从中国的具体实践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政治制度探索方面的独特创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作过论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阐明无产阶级专政在政治方面的历史使命的同时,也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方面的历史任务。1850年,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工人阶级专政”的口号。1852年3月5日,在致魏德迈的信中进一步肯定了“无产阶级专政”这一结论。随后在1875年批判《哥达纲领》时,又强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并进一步指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各国必须依据自身的情况、历史特点和革命发展过程而采取具有自身民族特点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这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为历史实践所已经证明了的真理。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巴黎建立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列宁领导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以及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纷纷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形式。

中国共产党就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无产阶级专政的具体形式。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也是无产阶级专政,它是中国化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具体形式。第一,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国体,它的制度方向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他指出,在中国人民取得胜利之后,要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外国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提出社会主义的方向,这是新中国建设最重要的政治前提,离开社会主义搞建设就背离了基本方向。第二,人民民主专政的核心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上书,第1436页。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毛泽东曾对新中国的国家制度做了全面而科学的论述。他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最核心的就是两个方面,即对人民实行民主,对反对派实行专政,“这两方面,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对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同上书,第1475页。。第三,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特别是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论述人民民主专政的时候,毛泽东深刻地揭示了这种制度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建立的国家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上书,第1480页。在这里,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问题。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民主专政中处于领导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主要是工农联盟。在人民民主专政中,党要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根据改革开放的新特点、新要求,不断推进它的发展和完善。1979年3月,针对“文化大革命”中实际上存在的无政府主义,针对当时一些人利用所谓的“大鸣大放”等形式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蓄意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刚刚形成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甚至妄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况,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高度强调人民民主专政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没有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就不可能保卫从而也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9页。世纪之交,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共时性迸发出来,一些人趁机兴风作浪,或者利用邪教组织攻击党和国家的政治制度,或者形成一些黑恶势力严重破坏社会治安,这些现象虽然只是极少数的现象,但是影响极坏,是对人民民主专政的恶意挑战。针对这种情况,2001年4月,江泽民在全国社会治安工作会议上,大力强调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他指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稳定。”《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221页。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要在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切实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稳定,严厉打击危害社会主义制度、危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充分发挥国家机器保护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多次强调加强人民民主专政。2004年9月,胡锦涛明确指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意义。他说:“我们党深刻总结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历程和建立新型人民民主政权的实践,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220页。

(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首先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全面恢复了国民经济,而后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到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前夕,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毛泽东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就不是单一的形式,而一直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的联合体,这种公有制的多样性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照。而且,在我国的经济构成中,尽管在一些时期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受到限制,但是它们从来就没有真正被消除,这也为改革开放以后实现经济成分多样化提供了基础。当然,在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历史性的伟大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失误,这些失误给当时和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问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但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始终坚持下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时期的探索,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个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系统阐述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报告认为,从建国开始特别是近20年来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因此,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9页。十七大报告再次重申,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在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的过程中,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再次作出了明确阐述,《决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发展和不断完善,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探索,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制度理论和经济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完善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本身的重大成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框架体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民主学说,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而形成的独特的根本政治制度。1949年3月,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谈到新中国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和党的代表会议制度时明确指出,我们不采取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会制度,而采取无产阶级共和国的苏维埃制度。当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在内容上我们和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是有区别的,我们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苏维埃”《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5页。。周恩来也指出,“它完全不同于旧民主的议会制度,而是属于以社会主义苏联为代表的代表大会制度的范畴之内的。但是也不完全同于苏联制度”。《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9页。这就是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不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制度,也不是苏联的苏维埃制度,而是完全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独特而科学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但是我们的民主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最符合中国实际的,他说“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240页。江泽民也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我们党长期进行人民政权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党对国家事务实施领导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胡锦涛在谈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指出,“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18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政党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中国人民政治智慧和政治经验的结晶,具有历史必然性、伟大独创性和巨大优越性。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不是一党制,也不是多党制,实现了一党领导与多党合作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只有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区分,而没有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区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与共产党长期合作共事的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既有集中统一的领导,又有多党之间的团结合作,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进行民主协商和相互监督,是完全符合中国特点的独特的政党制度。这种政党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有着根本的区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多党制或两党制,有执政党,有反对党和在野党,各党派明争暗斗,但无论哪个党派上台执政都不可能真正代表人民利益,这些党派之间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都是极力维护自己及其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利益,根本不可能实现团结合作。总之,“这项制度以合作、参与、协商为基本精神,以团结、民主、和谐为本质属性,具有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等重要功能,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资源,形成统一意志。这项制度坚持尊重多数与照顾少数的统一,坚持广泛民主与集中领导的统一,有利于进一步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政治体制,畅通和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使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各方面的愿望和要求得到更充分的反映和实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杜青林:《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载《求是》2008年第7期。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重大创造。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这项制度是根据本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而创造的处理民族关系的独创性的制度安排。中国的56个民族在历史上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化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中国既不能搞完全的民族自决,使各民族之间难以有效合作和融合交流,也不能搞完全的民族一律,忽视甚至消灭各民族的具体特点,而要根据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路子。由于成功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保证了中国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经过几十年的历史检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这个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各民族的大团结是稳固的,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保证。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有机构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现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与国家主导作用的有机统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机统一、发展的渐进性与发展的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培育人民的民主意识与维护人民的实际利益的有机统一、实体性民主与程序性民主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够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进行,能够坚持正确的方向并稳定有序地发展;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促进,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复合性过程,其基本过程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向中国具体实际、实现基本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二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实际走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过程,三是对外传播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结出了丰硕的实践和理论创新的成果,这些成果概括起来就是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中国化的实践道路、中国化的制度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