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横论财务:财务行为论
- 胡振兴
- 7637字
- 2021-03-24 23:03:40
第一节 财务主体——由谁做?
财务活动究竟由谁做,涉及财务主体。财务主体界定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这是因为:第一,只有科学地界定财务主体,才能明确财务对象,正确运用财务手段,完善财务内容体系;第二,财务主体若界定不清甚至不实,就会导致财务目标的模糊乃至混乱。
一 财务学科体系
要科学界定财务主体,必须对财务学科结构进行剖析。
(一)中西财务学科对比
西方财务学的起源虽然可以追溯到15世纪,但正式形成于企业组织形式发生重大变革的20世纪初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资本结构理论和资产组合理论(财务理论的两大基石)的相继创立,随着杠杆原理的广泛应用,随着财务观念的推陈出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财务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8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财务对象不断充实,财务目标不断优化,财务环境不断完善,财务方法不断创新,财务理论不断升华,以资金及其运动为研究对象的财务学科大厦逐渐形成。
目前西方财务学大致有金融学、投资学和财务管理学三个分支。金融学主要研究货币、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体制和金融政策有关问题,主要涉及宏观领域的资本流通;投资学主要研究专业投资机构的现实投资的理性选择问题以及价值增值问题,主要涉及中观领域的资本流通;财务管理学主要研究实体组织的投资与筹资问题以及资产组合决策与资本结构决策问题,主要涉及微观领域的资本流通。
我国财务学建立和发展较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沿袭采用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的财务体制。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财务体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体制。
英文finance,在我国通常译为财务或财务学,有时也译为金融或金融学,有时甚至译为财政或财政学,缘由是西方财务学将金融学、投资学和财务管理学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学科体系。但是,在中国人观念中,财务往往与企业、会计相联系,金融往往与银行、证券、保险相联系,财政往往与政府、非营利组织相联系。
为什么西方财务学科的范围会如此之广?事实上,财务作为以资金及其运动为载体的社会经济现象,作用于经济社会中的每个人、每个企业或单位、每个产业或行业、每个国家或地区,乃至整个国际。其作用的空间有宏观的,有微观的;作用的时间有连续的,有间歇的;作用的程度有共性的,有个性的;作用的方式有直接的,有间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资金渗透到哪里,财务问题就会波及哪里。无时不要财务,无事不是财务,无处不话财务;无官不懂财务,无商不倚财务,无民不做财务。这么说虽然有失偏颇,但足以诠释财务的重要性、牵涉面、影响力和普遍化。
(二)我国的财务学科体系
为什么我国财务学科的视阈又如此特殊?这涉及财务学科的划分问题。我们习惯上将财务分为常义财务和广义财务。
1.常义财务
常义财务指企业财务,主要研究从企业(工商企业及其他盈利单位)层面如何组织资金运动以及相关的理论、微观制度设计和管理方法问题。企业财务在国外也称为企业金融,主要涉及企业的投资和筹资活动。由于企业目标是生存、发展和盈利,企业是股东的企业,企业财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
企业财务属于私人财务。私人财务包括企业财务和个人财务。个人财务主要是指居民及家庭理财。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理财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信用制度的不断完善,个人财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堂而皇之地登上历史舞台。
2.广义财务
广义财务除企业财务外,还包括政府财务和市场财务两个层次。
(1)政府财务。政府财务是通常所说的财政,主要研究从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层面如何组织财政收支以及与资金筹措和使用的相关理论、宏观制度安排和公共选择问题。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财政支出主要用于行政、外交、国防、公共安全、国家安全、文教科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三农”等。政府财务主要服务于公众需要和社会整体利益,也称公共财政,其最终目标是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众利益的最大化。当然,政府财务除公共财政外,还有公共金融。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共金融的重要性日渐加强。
(2)市场财务。市场财务是通常所说的金融,主要研究从市场(主要指金融市场)层面如何组织资金运动以及相关的理论、市场机制规范和管理方法问题。金融市场是社会资金集散地,是连接资金所有者(供给者、盈余者)和资金使用者(需求者、短缺者)的纽带,是引导社会闲散资金流入生产领域或者动员低效使用资金流入高效生产部门的桥梁。市场财务主要服务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不同类别金融服务和不同风险的金融工具,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市场参与者报酬的最大化。
可见,从广义上讲,与西方财务学科的范围相比,我国财务学科的研究领域并无实质性差异,只是社会制度、文化习俗、思维方式、考察重点和研究视角有所不同罢了。
(三)财务学与金融学
本书所指财务是指常义财务,即企业财务。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一是财务活动、企业财务活动、公司财务活动三者之间不能画等号,其财务活动主体、财务活动对象的级次依次递减;二是企业财务与市场财务乃至政府财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企业财务活动理论和实务中不免会或多或少带有金融学和财政学的痕迹。
财务与金融,目前属于社会科学中两个最热门的学科专业,两者既有一定区别,也有很大联系。
1.区别与联系
财务(企业财务)隶属于“管理学—工商管理—会计学或企业管理”,为管理学三级学科;金融(市场财务)隶属于“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为经济学二级学科。因此,财务与金融的区别,可以大致遵从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区别。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区别涉及研究起点、研究假设、研究视角、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管理学注重正确地做事;经济学强调做正确的事。第二,管理学追求效率;经济学讲究效果。
同样,财务与金融的联系可以粗略表现为管理学与经济学的联系。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共同点有:第一,都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显学;第二,都是与现实结合紧密从而被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冠;第三,管理学在社会科学中实用性最强,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科学性最强。更何况,财务学是管理学中最璀璨的宝石;金融学是经济学中最富饶的矿藏。因此,财务和金融的关系是宝石和矿藏、鱼和水的关系。
2.对立统一
财务与金融的对立统一表现在:
(1)有的经济事项,这边看是财务,那边看是金融,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如借款(企业)=贷款(银行),企业的借款是筹资,是财务;银行的贷款是投资,是金融。又如发股(企业)=买股(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企业的发股是筹资,是财务;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的买股是投资,是金融。企业发债和基金公司买债同理。再如创业筹资(企业)=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公司),创业筹资以自主创业为目的,解决创业企业筹资,在政策取向上更多地考虑资金需求者的利益,是财务;风险投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涉及创业投资公司投资,在政策取向上更多地考虑资金供给者的利益,是金融。
(2)财务中有金融。企业财务活动有经营性和金融性之分。企业除了采购、生产、销售等正常经营性活动外,有借款、发债、信贷投资(贷款)、证券投资(买股、买债)等金融性活动。因此,难怪有人说财务是工商企业金融,有的干脆将企业财务称为企业金融。
金融离不开财务。如金融企业的许多经营活动,如信贷筹资(借款)、证券筹资(发股、发债)、项目投资(固定资产)等,必须依赖财务手段,如财务战略、治理、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评价等才能实现,并最终要反映到财务报表中。因此,难怪有人说金融是金融企业财务。
(3)社会经济运行,同时离不开财务和金融,两者在一定形式下并存,在一定条件下结合,在一定范围内相互影响。如在宏观经济运行中,企业发股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是财务对金融的作用体现。又如在微观经济运行中,央行提高利率对企业成本的影响,是金融对财务的作用体现。
二 财务主体界定
现代企业制度不仅造就了所有者、经营者、作业者的多元财务主体,而且构建了这些财务主体自上而下层层委托、自下而上层层代理的委托—代理关系,反映了公司财务是一个由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作业者财务组成的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系统。
(一)财务层次: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作业者财务
1.所有者财务
所有者财务主体是所有者(股东),所有者财务的对象是信托财产,所有者财务的基础是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与董事会),所有者财务的核心是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财权配置,所有者财务的本质是一种治理型财务。两权分离后,股东在将自己的财产交给董事会代理后,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必然会想方设法对董事会进行激励和监督,这是所有者财务的产生基础。既然所有者财务的必要性毋庸置疑,那么所有者财务主体应当拥有完整的权、责、利,如股利分配权、股份转让权、股份优先认购权、剩余财产诉求权、投票表决权、质询监督权、经营者选择权等。
谢志华(2000)在所有者财务基础上,提出了出资者财务。这一主张,首先,解决了出资者(法人可以充任)可以作为派生或中间所有者,与终极或原始所有者(国家和自然人)区别开来。其次,解决了由出资者对董事会进行激励和监督,更直接、更便易。最后,解决了债权人与股东一样,成为企业的同位出资者。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对企业的股权投资,国家是所有者财务的主体,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出资者财务的主体。
2.经营者财务
经营者财务主体是经营者(董事会与经理层),经营者财务的对象是法人财产,经营者财务的基础是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董事会与经理层、董事长与总经理)和公司财务管理结构的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总经理与部门经理),经营者财务的核心是董事会与经理层、总经理与部门经理的财权配置,经营者财务的责任是对股东的资本增值责任和对债权人的还本付息责任的综合考察,经营者财务的本质是一种治理与管理结合型财务。经营者的财务着眼点是决策、组织和协调。财务决策主要涉及企业的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问题;财务组织主要涉及内部,即组织企业各部门职责分工、业务联系,目的是减少内部摩擦,使各项工作和谐有序,提高运营效率;财务协调主要涉及外部,即协调企业与股东、债权人、政府、业务关联企业、社会监督部门、中介机构等关系,目的是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国际惯例,在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设立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CEO作为舶来品,最初被译成“首席执行官”,现在大多被译成“行政总裁”,是企业高管层核心人物,是企业实际的掌舵人,是企业真正的“一把手”,是企业名副其实的“老板”。CEO制度之所以成为国际通行的公司治理方式,是因为它与现代企业制度非常契合。这种制度实际是将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一部分决策权过渡到CEO手中,填补了董事长与总经理因决策权界限划分而引起的权力真空,实现了股东权益代言人与职业经理人两种身份的合二为一,衔接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起的断裂。因此,此处所指经营者包括董事会(董事长代表)、CEO和经理层(总经理代表),从而经营者财务分为董事会财务(含董事长财务)、CEO财务和经理层财务(含总经理财务)三个层次。
3.作业者财务
作业者财务的主体是作业者(财务经理和其他相关部门经理),作业者财务的对象是经营财产,作业者财务的基础是公司财务管理结构的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财务经理与财务人员、销售经理与销售人员等),作业者财务的核心是部门经理与部门雇员的财权配置,作业者财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型财务。例如,财务经理的职责主要是日常财务管理,比经营者财务更具体、更富有可操作性。财务经理财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处理与银行的关系、现金管理、筹资管理、信用管理,进行利润分配、财务预测、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等。
上述三者的关系是:经营者财务对所有者财务负责,作业者财务对经营者财务负责。三者的基本要素和关系,如表1-1和图1-2所示。
表1-1 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作业者财务基本要素
图1-2 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作业者财务关系
所有者财务是治理型财务,作业者财务是管理型财务,经营者财务是治理与管理结合型财务,况且,经营者财务可以排除所有者财务的直接干预,也可以监督作业者财务的正常操作。因此,公司财务应当由经营者财务主导。
(二)财务主体:经营者
既然公司财务由经营者财务主导,那么可以推断,公司财务主体是经营者。经营者是一个庞大、纷繁的概念体系,需要加以梳理。
1.经营者层次
界定企业经营者需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1)最广义经营者。相当于企业全部生产者,包括一般雇员和基层(含)以上管理者。生产者是与消费者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向消费者销售其生产的商品或者提供其生产劳务的自然人(公民和非法人企业)和法人(法人企业和其他法人经济单位)。
(2)广义经营者。相当于企业中层(含)以上管理者,来源于:第一,治理层经营者,包括执行董事和监事。第二,管理层经营者,包括高层管理者即经理层(总经理及各副总经理)和中层管理者即部门经理层(财务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经理)。
上述执行董事,也称积极董事,是指在公司中担任重要岗位或领导职务的董事会成员。关于董事的划分,国际上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将董事分为独立董事和非独立董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二是将董事分为外部董事和内部董事。美国采用,外部董事相当于独立董事,内部董事相当于非独立董事。三是将董事分为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英国采用,非执行董事相当于独立董事,执行董事相当于非独立董事。
(3)常义经营者。相当于企业高管。高管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一群关键人物,是实现财务目标的执行者,分为两类:第一,治理层的执行董事;第二,管理层的经理层。企业高管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负责计划、组织、领导(指挥、协调)、控制和创新,主导交易谈判、决定资源分配、传播财务信息、应对突发事件。
(4)狭义经营者。相当于企业CEO。迄今为止,能够担任企业CEO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董事长担任CEO的,对应的是“强董事长,弱总经理”的包办型和咨询型董事会,一般出现在公司发展初期,董事长与总经理初次共事,未能建立基本信任关系。总经理担任CEO的,对应的是“弱董事长,强总经理”的看守型和监督型董事会,一般在公司稳定发展时期,董事长与总经理通过长期磨合,彼此相互了解。
(5)最狭义经营者。相当于企业家。企业家泛指冒险性的经营者和职业化的创业者。现有经济理论和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家是企业经营风险承担者,是企业控制权掌握者,是企业剩余索取者,等等。综观现代企业,企业家大致分为两类:第一,作为企业所有者的企业家;第二,受雇于企业所有者的职业企业家。
经营者与企业家至少有四个区别:一是含义不同。经营者不一定是企业家,但企业家一定是经营者。据有关统计,在整个CEO队伍中,能够称得上企业家的不足10%,能够称得上优秀企业家的不足1%,能够称得上成功企业家的更是凤毛麟角。二是素质结构不同。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冒险精神、经营管理(财务决策、市场开拓)能力更高更强更优。三是个人需求不同。企业家需求层次更高,不仅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而且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资本。四是社会贡献不同。企业家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百姓福祉作出巨大贡献的弄潮儿。
可见,企业家不是一个静态的职业分类,而是一个动态的职业选择;不是一个实体概念,而是一个职能范畴。有人打了一个粗略的比喻,经营者之于企业家,犹如工匠之于艺术家。石工匠的作品再精美,也仅是对石头的深加工,没有生命价值。艺术家通过对石头的分析与思考,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融入作品中,使作品不仅富有时代感,而且能够流传百世。
本书所指的经营者,是常义的经营者,与企业高管基本相同。
2.经营者职责
职责与权利的关系非常明晰:第一,职责与权利同时产生、存续和消灭。不存在只有权利,没有职责;反之亦然。第二,职责与权利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权利,也没有绝对的职责。第三,职责与权利呈正相关。权利越大,职责越多;反之亦然。尽管经营者层次各有千秋,但其职责与权利的类型基本相同,只是强度有所差异。
(1)经营者的权利。经营者权利由有关法规如《公司法》、公司章程等规定,如我国《价格法》赋予了经营者四种权利:第一,调节价格的权利。经营者享有自主制定属于市场调节价格的权利。第二,制定价格的权利。经营者享有在政府指导价规定的幅度内制定价格的权利。第三,制定新产品试销价格的权利。经营者享有制定属于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产品范围内新产品试销价格的权利,特定产品除外。第四,有检举、控告侵犯其依法自主定价权利。经营者进行价格活动除享有上述依法制定价格的权利,同时还享有检举、控告侵犯其依法自主定价权利行为的权利,这是经营者定价自主权的重要法律保障。
(2)经营者的义务。经营者的义务相对于消费者权利而言。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经营者应当承担十种义务。第一,履行法律规定或合同的约定义务。第二,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的义务。第三,提供安全商品或服务的义务。第四,提供真实情况的义务。第五,标明名称和标记的义务。第六,出具购货凭证和服务单据的义务。第七,保证质量的义务。第八,承担“三包”责任及其他责任的义务。第九,不得用格式合同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第十,尊重消费者人格的义务。
(3)经营者的职责。企业经营者职责很多,按柳传志的观点是: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第一,建班子。没有好班子、光靠一把手不行。一把手决策往往受到其单一思维及其定式的严重制约。对一个公司而言,树立老板权威固然重要,但建设一个畅所欲言、交流思想、群策群力的公司班子更为重要。建班子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选择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人才进入领导班子;二是明确班子成员的责、权、利;三是建立决策意见协调机制。第二,定战略。有了领导班子后,要对经营业务进行清理。哪些正在创造价值,哪些正在吞噬利润;哪些是有潜质的利润增长点,哪些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公司经营业务该如何调整就是公司战略。有了战略,公司上下才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把有限资源用得恰到好处。制定企业战略,经营者要重点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市场定位。企业“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能够做什么”,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行动目标。企业只有认清“走向何方”,才有动力压力,才能走得更远更好。三是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带队伍。说到底取决于三个要素:一是激励体系。激励体系是公司治理的一个永恒支点。如果没有利用好,战略目标会成为例行公事,毫无生机。二是用人方式。用人的关键是尊重和信任。只有员工认识到自己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才能有效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是刻画在纸上的条条框框,而是存在于公司的工作气氛、办事风格、创新精神、人际关系,只有让员工身临其境,才能锻炼出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