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承人的人生历程和口述史

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摸清家底,搞清保护对象的状况,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为此,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这项基础性工作非常有必要。宋兆麟:《非物质文化普查之我见》,载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各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做了大量的普查工作,形成了体系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对传承人人生历程的记述,是此项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早期的成果多数是对某一地域范围内传承人及其技艺的简单罗列,如云南省文化厅编著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收录了云南230位国家级和省级的传承人和传统文化资料保存者名录,简单介绍了他们的人生历程和技艺云南省文化厅编著:《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写的《传衍文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小传》一书,对贵州省37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传述事迹做了简要记述。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写:《传衍文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小传》,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针对此现象,王建民从理论建设角度,提出研究者应该将以文化传承人为中心的民族志研究方法运用到研究中去,以深度访谈作为调查手段,采用一种循其生活轨迹提问的方式,去发现传承人日常生活中实践的主位文化观点。王建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活史研究》,《民俗研究》2014年第4期。

近年来,用“口述历史”的方式来研究传承人,在传承人研究中颇为引人注目。作为活态文化的传承载体,传承人很少通过文字来记录他们的生命历程、艺术生涯及其所从事的艺术背后相关文化的由来、发展和演变过程。基于此,有论者强调应该把对传承人文化主体性的挖掘作为传承人口述史的核心,文化的原生性则成为传承人口述史的评判标准,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传承人口述史的民俗语境。潘刚、马知遥:《民俗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原则与方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

随着口述历史成为搜集和保存相关原始资料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已出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成果,最具代表性的如王文章主编的“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该丛书目前共出版10册,记录了唐卡、剪纸、年画、皮影戏、惠山泥人、土家织锦、陶瓷、风筝、布袋布偶、雕漆10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艺术发展历程,描述了这些传承人的技艺传承过程,他们的精湛技艺,以及他们对技艺的思考;展现了他们如何以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使这些不同的技艺在传统的浸润中融入了新的艺术元素,并得到人们的喜爱,而他们也因此具有持续传承的经济基础。王文章主编:《西兰卡普的传人》(土家织锦大师和传承人口述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此外,《浙江档案》杂志社编著的《传人: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档案集萃》一书,从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25位浙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代表的口述历史,其中涉及受访者的学艺经历、艺术制作技艺和过程、艺术创作和表演的心路历程、所获荣誉以及从艺心得和体会,是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集体记忆的缩影。《浙江档案》杂志社编:《传人: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档案集萃》,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年版。魏国英、祖嘉两位教授主编的《我的民间艺术世界——八十位女性的人生述说》,从女性学的视角,运用口述历史与田野调查方法,对不同地区和民族的80位民间女艺人的生命历程、生活百态、艺术追求、创造与感悟进行了介绍,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引发人们对中国妇女民间艺术的关注与反思。魏国英、祖嘉主编:《我的民间艺术世界——八十位女性的人生述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贵州省档案馆、贵州省史学会编著的《揭秘水书——水书先生访谈录》一书,对荔波、三都、独山、都匀水族地区极富声望的16位水书先生和水书研究员进行了深度访谈,重点访谈了水书先生的丧葬、建筑、祭祀等方面的咒语和仪式。该书不仅为水书文化研究者提供一把开启水书文化之门的钥匙,为挖掘、开发水书先生脑藏知识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而且为水书文化的准确传承、全面弘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和参考的模式,为史学研究观念的转换和研究方法的更新,为历史解释的多样性提供了现实的可能。贵州省档案馆、贵州省史学会编:《揭秘水书——水书先生访谈录》,贵州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