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悲愤呐喊
生活是文学的源泉,也决定着文学的面貌。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个人的生活变迁,决定着作家的文学走向。这时期,刘大白对封建社会的罪恶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封建势力的腐朽性和顽固性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和体验,他感应着此起彼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潮流,形成了强烈的革命意识。因此,刘大白的诗歌创作从1905年起,出现了第一次转型。总体来看,这时期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大致由偏向个体情思的抒发转向以关注社会和人生为主,过去的孤独吟叹转向了强烈表现主体追求,艺术上由比较雅致转向了质朴,由婉约转向了豪放,由善取远喻转向了畅明,情绪上由沉闷转向了悲愤。
刘大白这时期的诗歌主要收集在《白屋遗诗·冰庑集》中。综观起来,主要有三类:
一是抒发救国理想的言志诗。面对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刘大白并没有消极处世,而是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着,满怀为国效力的抱负。他总是将自己救国救民的理想诉诸自己的朋友。如《郁轮袍》、《乙巳四月寄子炎》、《龙》、《秋感》、《秋感八首》(之一、三、四、七)、《白日篇二首》及《北郭有健儿》等等都表现了这一主题。在七律《龙》这一首诗中,诗人以龙自喻,抒发了“一奋终教百族惊”的抱负:
困伏泥沙岁几更,何妨昂首诉生平。
登门指日看烧尾,破壁何人为点睛。
快挟风涛抟大气,怒凭雷雨作先声。
此身岂是池中物,一奋终教百族惊。
刘大白题《冰庑集》
诗人本来是一条龙,可是多年来困居在泥沙中,这种环境使得自己没有任何成就。他表示,必须“快挟风涛抟大气,怒凭雷雨作先声”,岂能困居在污泥池中无所作为呢?必须奋力成就一番救国大业,让睡梦中的大众惊醒!这时,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十分殷切,他屡屡表现着为国效力的人生愿望。他在寄给周子炎的诗中写道:“男儿不可量,指顾奠华夏”, “何以勖故人,努力筹扶匡”。对梦庵也说:“一语嘱君长自保,莫将身世等浮泡”。因此,要“大声唤醒神州梦”。由此可见,刘大白的救国救民的主体意识是多么强烈!
刘大白在抒发这种理想抱负时,不仅表现了一种毫不妥协的革命意志,而且表现了一种毫不懈怠、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如《秋感》、《纵笔》《爆竹》、《述怀并寄梦魇》和《匕首行》,等等,都是这样。请看《秋感》:
黄天沉醉雾冥冥,百怪狰狞嗜血腥。
欲把短戈挥落日,聊凭浊酒劝长星。
悲闻野老歌当哭,幻入华胥梦陡醒。
历乱鸡声催起舞,剑光如雪一灯青。
刘大白有感于晚清社会“黄天沉醉雾冥冥,百怪狰狞嗜血腥”的黑暗现实,表达了“历乱鸡声催起舞,剑光如雪一灯青”的远大抱负。在诗人看来,要救国救民,必须练就本领,这就要闻鸡起舞、磨砺自己。所以,他对朋友也说:“我有一长剑,朝夕自拂拭。可以御奸邪,可以惊鬼蜮。”这种自我励志的主体精神令人敬佩!
并且,在这种理想追求中,诗人已经显示了一种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显示了一种豪迈的英雄气概。他表示,“纵教一蹶难重振,犹向遥空怒作声”。这种抱负在《纵笔》中表现得尤为坚毅和英勇,其赴汤蹈火的自我牺牲精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海水为墨天为纸,濡染大笔跨龙起。陡然一画混沌开,挥洒纵横十万里。天风浪浪吹我衣,雷电奔走烟云飞。大书我作天公字,判令天下万世名士美人尽如意。掷笔长空惊九天,无公谓我侵其权。从来黑白互颠倒,随天喜怒天所专。尔何幺幺敢干预,大逆不道罪难恕,下诏:“抉目拔舌刳心剖腹断手截足专刂厥头,悬之天门防效尤。”天语煌煌不敢慢,群仙战栗齐进谏。谓:“此顽仙不足诛,诛之难杜将来患。俯察下界昆仑东,有国法密如樊笼。不如勒令随斯土,历劫备尝专制苦。”我闻此奏且骇且惧冒死请一言:“我今罪大恶极情本无可原,粉我之身碎我之骨烹身为羹锻骨为灰靡不可,必须还我自由不可侵犯之灵魂。”
这首诗显示了豪迈的英雄气概。诗人要以“海水为墨天为纸”,代天公下判令。当诗人“我”以天马行空的自由笔墨陡然一画,就呈现出盘古开天辟地的神功,把混沌的世界截然分开,使清净为天,混浊为地;“我”随意挥洒,就能“纵横十万里”,浪浪的天风吹着“我”的衣裳,惊雷闪电像烟云一样飞奔掠过,力量无比,声势浩大,“我”要“判令”天下的名士美人都心满意足地从“天公”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万世”永久的“自由”。这充分表现出作者要砸烂“万世”不变的封建专制旧秩序,建立一个人人尽心如意的新社会的伟大抱负。然而,破坏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自然会惊怒“九天”之上的“天公”和群仙们,他们自然会认为我“罪大恶极情本无可原”,要镇压和制裁,让我受尽专制之苦。然而,为了这种革命事业,即使“我”粉身碎骨,也毫无怨言,但“必须还我自由不可侵犯之灵魂”。在这里,诗人表达了一种宁愿粉身碎骨也要为“自由”而战的牺牲精神,传达了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色彩,创造了一个悲壮而崇高的英雄形象。
二是展开社会批判的写实诗。揭露现实社会的罪恶,批判封建专制体制下的各种丑恶现象,是这时期刘大白诗歌的重要内容。如《鸦片毒》、《缠足苦》、《八股祸》、《偶像讽》、《吊史阁部》、《秋感八首》(之五、之六)、《飞絮行投戚串某》、《反枯鱼过河泣》、《白日何短短》及《读新桃花扇》,等等,都表现了这一主题。他痛斥鸦片摧残国人肉体,扼杀国人精神的罪恶:
新奇劫运祸同胞,妖卉翻成吸髓膏。
耗我金钱催我命,杀人如草不操刀。
鸦片是一种吸髓膏,这种毒品被英帝国强行推入中国,不仅耗尽国民财力,还摧残了无数国人的生命,损害了国人的精神,摧垮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意志,是一把无形的杀人屠刀。
在封建时代,封建统治者采取了种种手段来钳制国人的思想和精神。其中,科举制度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损害手段。同时,有意识地树立封建偶像也成为一种非常厉害的钳制方式。刘大白深刻地批判了科举八股文和封建偶像对国人的毒害。请看他对封建偶像的批判:
偶像偏操祸福权,若为神佛若为仙。
乞灵土木愚夫妇,他日灵魂定上天。
偶像崇拜是一种愚民举动,它扼杀了国人的主体意识,形成了国人愚昧无知的盲从习惯。在中国,偶像都操有祸福权,好像传说中的神、佛、仙一样,人的生死予夺,它都能够掌控。这就使愚弱百姓更加崇拜封建偶像,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它,这又造成了封建统治者更加肆无忌惮地对民众实施专制统治和压迫。这首诗显示了刘大白对中国封建体制的认识之深,反映了他的思想的超前性。十多年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先驱们也对这种偶像崇拜的封建罪恶展开批判,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这也正是他后来能够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骁将的先兆。
刘大白揭露批判社会罪恶,不光是从文化和精神着眼,对于专制政体中政治丑恶现象也展开了尖锐的批判。《吊史阁部》通过对史可法悲壮人生的描写,揭露了政治官场相互之间明争暗斗的丑恶情形:
鼓角声中血泪流,连宵烽火逼扬州。
北门锁钥千钧重,南渡江山半壁羞。
抗节无惭文信国,论才原逊武乡侯。
权臣在内功难立,赢得将军自断头。
全诗表面上是哀悼民族英雄史可法,揭示其“自断头”悲剧成因。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揭示了官场政治的黑暗腐败导致国破家亡的主题。显然,诗人要谴责的是当局者袁世凯等“权臣”在朝揽权谋私,对外屈辱投降,对内则镇压革命、残杀仁人志士的罪恶行径。一句“权臣在内功难立”是对官场腐败的高度概括,饱含着忧国忧民的强烈感情。
刘大白看来,政治阴谋家总是出于个人的私利进行明争暗斗,而且总是不择手段,玩弄各种伎俩,欺骗黎民百姓。他们总是以人民的福祉、国家的安康做赌注。他在《秋感八首》之六中进行了鲜明的批判:
愚民百万等无民,党派徒分旧与新。
策上治安宁有济,传成货殖问何因。
商君变法身难保,卜式输财国尚贫。
若个乘槎探绝岛,海山宫阙是金银。
在这里,诗人告诉人们:对于一些政治野心家而言,纵然世上有百万民众,在他心里也没有他们的存在,只是将他们作为争夺政治权力的工具。政治家提出这个党,那个党,不断翻新,都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去玩把戏,愚弄百姓,并不是心里真正装着老百姓。每个党派翻新的时候都会拿出一套貌似救国救民的政策,其实都是愚弄国民的。贾谊的《治安策》难道真的维持了大汉朝的安定?司马迁的《货殖传》的出笼,能够真正解决民众知礼知荣的道德问题吗?商君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显然于秦有功,但他自己没有好下场;卜式捐出万贯家资给官府,但也没有改变国家经济衰败的局面。这些都是愚弄百姓的招法,自然都不灵验,于是,他们就鼓吹到海上寻神山,说那岛上的宫殿都是金镶银造的。这首诗深刻地揭露了党派翻新都是政治野心家愚弄国民的政治花招这一丑恶本质,反映了刘大白强烈的民本意识。正是这样,他后来加入孙中山所领导的以“三民主义”为宗旨的国民党,而始终不改初衷。
三是即兴的写景诗。这些诗歌意境清新,有的是赞美自然风光,有的是写景抒情。代表作有《界树晚望》和《山居》等。1905年,刘大白到山阴县界树村表兄李廑父家小住,作《界树晚望》诗二首,热情赞美了界树村恬适优美的风光:
一
数椽临水钓人居,一种风光画不如。
带醉归来村市散,船头还剩半篮鱼。
二
槿篱曲曲雨初过,好趁新晴晒旧蓑。
几树绿杨遮不住,渔家门外夕阳多。
李廑父是刘大白五姑母的儿子,家住在梅山脚下的界树村,是刘大白的表兄,他们感情甚笃,在幼时曾相互对诗。这里的第一首诗,通过渔民晚归情景的描写展现了水乡渔村的优美风光。绿杨丛中,紧靠水边有数间风格独特的渔人小屋,与周围环境达成了一种和谐静穆的美,在晚霞中比画还要美。傍晚渔村的集市已经散了,在船上喝醉了酒钓鱼的人才蹒跚地回来,这时船头上还有半篮子鱼。这里表现了一种渔舟唱晚、闲适恬静的生活情调。全诗虚实交织,动静相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二首诗描写雨过新晴的夕照风光。一场新雨过后,呈现出一派清新的景象,那曲曲弯弯的槿篱显得格外幽静,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更加优美。这时,渔民纷纷走出小屋,趁雨后初晴晒一晒蓑衣。而几株翠绿的杨柳,虽然很高,但它“遮不住”阳光,在渔家的门外,仍然是夕阳高照。渔民乐观的生活态度被充分展示出来了。全诗色彩艳丽,情趣盎然。对于第二首诗,刘大白自己十分满意。他说:“所写的是当时实在的景物;我自认后两停,确是一个好意境。近来看见清代惠士奇氏有‘柳未成荫夕照多’之句,被当时名流所激赏;虽然合我底意境相似,但毕竟不是全同。事实上我既不曾蹈袭古人,也正不必恨古人先我而说。”两首诗,语言自然,意境清新,浑然一体,有陶渊明诗歌的情致。自然,这种诗歌是另一种格调,但数量很少。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诗中,即使是写景,也表现了诗人为水乡渔村自由生活而歌的情怀,与以往侧重于表现个人的情绪是不一样的。
总之,刘大白这时期的诗歌,可谓是胸怀宽广,思想深刻。前期那种有关个体生命和情感的抒写已经不见了,凸显的是一种面向社会、群体、国家、民族的崇高情怀。这是他诗歌创作转型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