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明贤引导

如前所述,刘大白出生的古越大地,既是治水英雄大禹的葬地,又是古越国的国都,历来明贤辈出,人文底蕴深厚。不仅大禹“劳思焦身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艰苦卓绝、献身于民的伟大精神传为历史佳话,而且越王勾践在战败后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而除雪国耻的复仇壮志更成千古美谈。这种精神,正是绍兴自古以来传承不灭的精神之炬。在越民族的血脉中,抗敌救国、除暴安良、忠奸争斗、以正祛邪、劫富济贫等美德,一直得到传承与光大。

我们从绍兴的传统戏剧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龙虎斗》描写呼延赞兴兵报仇的故事。宋太祖赵匡胤昏庸无道,忠奸不分,任朝中大臣争斗,致使武艺高强的忠臣呼延寿廷为奸相欧阳方陷害致死,呼延寿廷的儿子呼延赞为此兴兵报仇,与赵匡胤展开短兵相交的“龙虎斗”。这个故事反映了越地人民要求为国除奸、报仇雪恨的强烈愿望和刚直倔犟的反抗性格,流淌着古越文化的精血;绍兴目连戏《救母记》也表现了忠贞爱母、坚守信仰、救苦救难和矢志不移的精神追求与主体气节。这种越文化精神,对越地民众的影响是深远的。鲁迅说:“于越故称无敌于天下,海岳精液,善生俊异,后先络绎,展其殊才,其民复存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同勾践坚确慷慨之志,力作治生,绰然足以自理。”鲁迅:《〈越铎〉出世辞》, 《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第8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9页。并说:“身为越人,未忘斯义。”鲁迅:《致黄萍荪》, 《鲁迅全集·书信》第13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6页。这表明,越文化精神已经灌注在越地人民的血脉中。

刘大白生于斯,长于斯,自小耳濡目染着深厚的越文化,受到越地先进文化的熏陶,传承着越文化精神。在绍兴这一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古往今来的明贤精神世代相传,那种拯救苦难、坚贞爱国、坚守信念、毫不妥协、不徇私枉节的操守与品格成了一种基本的价值向度和精神范型,自然也影响着刘大白。不仅大禹的德行垂范着他,嵇康的人格感染着他,而且王思任坚贞的爱国信念也影响着他。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记得二十年前,每逢清明时节,去上我底曾祖母底坟,离坟(坟在前会稽县西裘村山上,离我家约六七里) 不远,路上一定要经过一个小池;池旁竖一石碑,上面刻着“王遂东先生殉节处”。那时我底父亲告诉我说:“王思任先生就是投在此池中殉节而死。”刘大白:《〈万古愁〉底作者问题》, 《白屋说诗》,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139页。此段引文中的“底”,现在为“的”,后面引文中的同类情况不再加注。

 

王思任 (1572—1646),字季重,号谑庵,又号遂东,山阴人。明朝万历四十七年 (1619) 进士,历任兴平、当涂、清浦知县,袁州推官,江西佥事。王思任在国难当前,不蝇营狗苟,以私误国,而是坚守爱国大义。1645年,南明小朝廷覆亡之际,奸臣马士英欲逃往绍兴避难,王思任作书以拒之。信中写道:

 

阁下文采风流,才情义侠,职素钦慕。当国破众疑之际,爰立今上,以定时局,以为古之郭汾阳,今之于少保也。然而一立之后,阁下气骄满腹,政本自由,兵权独握,从不讲战守之事,而只知贪黩之谋,酒色逢君,门墙固党,以致人心解体,士气不扬。叛兵至则束手无策,强敌来而先期以走,至今乘舆播迁,社稷邱墟。阁下谋国至此,即喙长三尺,亦何以自解也!

以职上计:莫若明水一盂,自刎以谢天下。则忠愤节义之士,尚尔相亮无他。若但求全首领,亦当立解枢权,授之才能清正大臣,以召英雄豪杰,呼号惕厉,犹当幸望中兴。如或逍遥湖上,潦倒烟雾,仍效贾似道之故辙,千古笑齿已经冷绝。再不然,如伯嚭渡江,吾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区也,职当先处胥涛,乞素车白马,以拒阁下。

上干洪怒,死不赎辜。阁下以国法处之,则当束身以候缇骑;私法处之,则当引颈以待麑。王思任:《让马瑶草》,卢润祥选注《明人小品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19页。

 

这封信激扬慷慨,痛快淋漓地谴责了徇私祸国者的罪行,不仅表现了忠贞爱国的赤诚情怀,展示了强项不屈的崇高人格,而且传达了不同流合污,誓与国家共存亡的牺牲精神。那奉劝马氏的“明水一盂,自刎以谢天下”,振聋发聩,对祸国殃民者予以了悲愤的谴责。尤其是那句“吾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区”,真是掷地有声的千古绝唱,被广为传诵。1645年,南京陷落,鲁王监国,驻绍兴,任王思任为礼部右侍郎兼詹事,后又升任尚书。顺治三年 (1646),清军南下,两江失守,绍兴城破,鲁王逃海上,王思任投池殉节,表现出了坚贞不屈的节操与气骨,令人景仰。

长期以来,王思任的这种主体人格、爱国举动、政治信念,已经成为越文化主要的精神表征,一直得到传承与光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越地人民。刘大白自小受到熏陶,为他后来在政治上的始终不渝作了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