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及总体战略本文原载《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一 当前我国三大地带所处的发展阶段

我国三大地带不仅在自然资源禀赋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而且其经济社会发展也处于不同的阶段。这种阶段性特征与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一起,共同形成了各地带的区情特点。科学地把握三大地带的发展阶段特征,是合理确定各地带发展方向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了揭示三大地带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我们选择人均GDP、工业化水平以及城镇化水平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按照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划分方法,1998年人均GNP在760美元及其以下为低收入国家(Ⅰ), 761—9360美元为中等收入国家(Ⅱ), 9361美元及其以上为高收入国家(Ⅲ),中等收入国家又按人均GNP为3030美元的标准进一步划分为下中等收入国家(Ⅱa)和上中等收入国家(Ⅱb)。1998年,我国东部地区人均GDP为9522元,中部地区为5252元,西部地区为4031元。我国各地区只有GDP的统计,且1998年全国GDP仅比GDP高1.8%,二者相差不大。若按当年实际汇率计算,则分别为1150美元、634美元和487美元。据此推算,目前东部地区已经跨入中等收入阶段,其中上海(人均GDP为3043美元)已开始跨入上中等收入阶段的门槛;相反,广大中西部地区仍处于低收入阶段,其中黑龙江(906美元)、新疆(771美元)已开始进入下中等收入阶段。在东部地区,广西(654美元)和海南(704美元)仍处于低收入阶段(见表1)。

然而,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测算,1998年中国人均GNP已达到3220美元,按当年人均GDP为6404元估算,1美元约相当于1.99元人民币。据此推算,1998年我国东部地区人均GDP大体为4785美元,中部地区为2639美元,西部地区为2026美元。这样的话,若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已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中部和西部地区已进入下中等收入阶段。显然,按照购买力平价测算的人均GDP美元数据明显偏高,不符合我国的客观实际情况,而按实际汇率计算的人均GDP美元数据则有些偏低。

从工业化进程来看,1998年我国工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4.9%,其中东部地区为19.6%,中部地区为13.4%,西部地区为9.0%;全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3%,其中东部地区为42.2%,中部地区为39.6%,西部地区为34.0%。如果再考虑到人均GDP指标,可以初步判定,目前我国工业化进程已开始进入钱纳里所划分的工业化中期的期中阶段。其中,沿海地区已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中部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而西部地区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但由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滞留在农业部门,加上农业和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各地区工业劳动力份额有些偏低,而工业增加值份额明显偏高。

表1 1998年我国各地区人均GDP分组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有关数据计算。

从城镇化进程来看,如果按照世界各国的平均发展型式进行比较,我国三大地带的城镇化水平不仅落后于其工业化水平,而且也远远落后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根据我们的测算表明,1997年我国显性城镇化水平为30.37%,其中东部地区为33.96%,中部地区为30.65%,西部地区为23.47%,都远低于其相应经济发展阶段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事实上,目前我国城镇化的滞后主要是通过隐性城镇化反映出来的。据我们测算,1997年我国隐性城镇化水平已达到16.91%,其中东部地区为21.67%,中部地区为14.53%,西部地区为12.12%。因此,如果把隐性城镇化也包括在内,目前我国实际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7.3%,其中东部地区为55.6%,中部地区为45.2%,西部地区为35.6%。可以说,如何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如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把隐性城镇化人口转化为显性城镇化人口,将是今后我国的一项艰巨任务。

表2 1997年我国三大地带城镇化水平的差异 单位:%

注:隐性城镇化水平(1)系以农村总人口为分母,隐性城镇化水平(2)系以总人口为分母计算得出。

二 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可以预见,在21世纪初期,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会出现一些新的趋势。

第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预计到2010年前后,我国工业布局和区域开发将由目前的点轴开发,逐步过渡到网络开发的新阶段。

从动态的角度看,一个地区的经济开发大体要经历极点开发、点轴开发和网络开发三个不同的阶段。具体到不同类型的地区,落后地区一般采取的是极点开发,发展中地区采取的是点轴开发,而较发达地区采取的则是网络开发。199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534元,合789美元。其中,上海已达到3721美元,北京已达到2397美元,天津已接近2000美元,浙江、广东、江苏、福建、辽宁和山东也超过了1000美元。如果今后我国人均GDP增长保持在7%左右(1979—1999年平均为8.2%),那么到2010年前后,我国人均GDP将达到2000美元左右。届时,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将进入由点轴开发向网络开发转变的过渡阶段。事实上,目前我国有些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已开始逐步进入这一阶段。

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布局和区域开发主要是采取以沿海和沿(长)江地区为主轴线,并以沿黄(河)或陇海—兰新沿线地区为辅助轴线的点轴开发战略。经过国家近20年来的重点开发,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大大增强,目前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增长轴。沿江地区尤其是地处长江中游的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近年来也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可以预见,如果再经过10年左右的重点开发,即到2010年前后,沿江地区将有可能继沿海地区之后,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另一条主导性增长轴,而沿黄或陇海—兰新沿线地区将成为支撑沿海和沿江地区经济增长、以能源和原材料产业为重点的辅助性增长轴。随着一些新的重点开发轴线如京广—京九、南昆铁路沿线地区等的相继开发以及“三横四纵”铁路大通道的建设,估计从2010年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会逐步形成网络开发的总体布局格局。

第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贯彻实施,中西部一些条件较好的优势地区有可能率先崛起,成为我国新一代的主导地区。

自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已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目前,国家计委已经确定,今后国家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将安排70%的国债资金、国家拨款和国际组织优惠贷款用于中西部地区。为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国家已在西部开通建设十大工程项目,包括西安至南京铁路西安至合肥段、重庆至怀化铁路(渝怀线)、西部公路建设(包括国道主干线和国家级贫困县道路)、西部地区机场建设、重庆市高架轻轨交通、柴达木盆地涩北—西宁—兰州天然气输气管道、四川紫坪铺和宁夏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中西部退耕还林(草)和生态建设及种苗工程、青海钾肥工程、西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国家在西部建设的78个大中型项目,2000年将投资300多亿元。现已启动前期工作的“西气东输”工程,仅一期建设投资就达1200亿元,工程总投资达3000亿元。

很明显,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相继实施,以及今后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将会有力地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由于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交通区位以及社会和经济特点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今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将会出现一定的分异。可以预见,在今后10—15年内,中西部一些具有区位和竞争优势的地区,如长江中游地区、成渝地区、陇海铁路沿线地区等将会率先崛起,逐步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这样,除闽粤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外,中西部长江中游地区、成渝地区和陇海沿线地区等,将有可能发展成为今后我国新一代的主导地区。对于中西部这些未来的主导地区,国家在政策上应给予相应的支持,以让中西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裕起来。

第三,市场竞争的国际化和产业组织的变革,将促使加工工业布局逐步由分散走向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和优势企业集聚。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国际化以及企业兼并重组的迅速推进,家电、汽车、机械、计算机、医药等加工工业布局,将逐步出现向优势地区和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在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电行业,将有可能出现垄断竞争甚至寡头垄断的局面。这种产业集中趋势,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垄断,从而不利于市场竞争。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反垄断尤其是反行政垄断以及企业间的价格合谋,将日益提上重要的日程。

此外,随着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加快,我国乡镇工业布局将会出现向小城镇地区和各种工业小区相对集中的趋势。这种集中不仅有利于加强管理,减少环境污染,获取集聚规模经济效益,而且也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机会。

第四,由于目前国内有些急缺资源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后从国外进口矿石和原料,临港发展一些原材料工业将不可避免。

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较低,资源供给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石油、天然气、锰矿石、铬矿石、铜、铁矿石等主要矿产承载力较小,难以适应今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由于国内现有资源不足,今后从国外进口铁矿、石油等矿产将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沿海地区利用港口优势,临港发展一些现代化的钢铁、石化、化工等原材料工业企业,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事实上,自“八五”以来,我国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以及化学原料等行业,其工业产值甚至生产能力都在不同程度地向沿海地区转移。可以预计,在“十五”时期,尽管煤炭、水电等能源工业布局会逐步向西转移,但钢铁、石化等原材料工业生产能力则会进一步向沿海地区集中。

同时,鉴于钢铁、石油化工等重要基础工业原料来源结构的变化,过去我国早就提出但并没有得到很好实施的促进高耗能料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构想,在“十五”时期将需要重新评价。同时,在目前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提倡将沿海传统的一般技术产品转移到中西部的做法已不合时宜,更难以实施,“东锭西移”就是一例。

第五,在地区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综合作用下,各种生产要素将逐步向地区优势产业集中,地区间工业分工格局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地区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宏观层次的地区比较优势仅仅是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的必要和前提条件,而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则是决定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的充分条件。可以说,地区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共同决定了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产业分工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因此,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剧,在地区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综合作用下,各种生产要素将逐步向地区优势产业集中。从三大地带看,今后沿海工业将进一步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方向发展,而中西部则在发展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工业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从城市规模看,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工业分工将会进一步强化。一般性的制造业产品将逐步向大城市郊区和中小城市转移,而高新技术产业、大企业或大公司总部以及研究与开发机构将逐步向大城市尤其是地区首位城市集聚。

地区间工业分工格局也将随之发生变化,逐步由部门间分工向部门内产品间分工,甚至同一产品按不同生产环节进行分工转变。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这种新型的部门内产品分工将日显重要,并有可能最终超过传统的部门间分工。这种部门内的产品分工并非完全是由传统的以自然资源禀赋为基础的地区比较优势决定的,而主要是由企业规模经济、产品质量、品牌和商业信誉等因素形成的竞争优势所决定的。此外,随着跨地区企业兼并重组的不断推进,大公司、大企业出于成本和市场销售等方面的考虑,将在不同地区建立不同甚至相同的分支工厂,成为多分支机构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这种跨行业、混合型的多分支机构企业,将成为我国工业经济的主体。

三 “十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十五”时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同时面临着缩小“两大差距”的任务。一方面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逐步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缩小国内地区发展差距。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地区差距较大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缩小这两个差距都同样重要,二者不可偏废。

要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逐步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关键是要加快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积极推动沿海经济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无论是在工农业生产还是在科技教育和城市建设方面,沿海地区由于现有基础较好,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较强,今后都应该先行一步,率先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目标迈进。也就是说,要逐步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今后将需要更多地依靠沿海地区。

要逐步缩小国内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关键是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分阶段地稳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在“十五”时期,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科技教育的发展,逐步缓解东西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力争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使东西相对差距有所缩小。

因此,在“十五”时期,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总方针,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调控作用,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相互支援、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快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推进沿海地区现代化的进程。

应该看到,当前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仅仅是全国区域总体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绝不能用西部大开发战略来代替全国区域总体开发战略,更不能由此而忽视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发展。在“十五”时期,必须正确处理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全国总体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西部大开发与东部、中部发展之间的关系。因为实现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的总体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逐步缩小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能够为今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提供更加强大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撑。

四 “十五”时期我国三大地带发展战略定位

“九五”以来,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农村扶贫工作稳步推进,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取得较大成效。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各地区发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东西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外商直接投资仍高度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农村扶贫工作的任务仍很艰巨,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仍十分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199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5%,其中东部地区为13.9%,中部地区为9.4%,西部地区为7.3%,中部、西部地区分别比东部地区低4.5个和6.6个百分点。

在“十五”乃至到2010年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将同时面临着工业化和现代化两大任务。各地区由于发展阶段和区情特点的不同,在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目标的选择上应该有所侧重。东部地区由于现有基础较好,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较强,今后应把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实现地区经济的现代化上;西部地区因现有基础较差,工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其工业化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今后在加强农牧业、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应重点加快地区工业化的进程;而处于中间水平的中部地区,其经济发展应兼顾工业化和现代化两大目标。

(一)东部地区

总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发挥交通区位条件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高出口产品档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镇化进程,逐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从而率先在全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现代化的目标。

“十五”时期,东部地区要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高效优质农业、高科技农业和创汇农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坚决淘汰一批技术落后、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生产设备,以大中城市和现有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精深加工制造业以及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优先鼓励和重点支持发展机械装备工业、电子信息、精细化工和现代医药产业,不断提高工业国际竞争能力,逐步缩小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工业结构的全面升级。

为促进沿海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十五”时期国家应继续支持沿海地区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增强产业国际竞争能力,积极搞好经济特区、浦东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建设上海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引导国外大银行、大跨国公司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地区性总部和研究与开发机构,使之逐步建成中国的国际管理控制中心。要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生产基地。

在生产力布局上,要充分发挥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地区等经济核心区的作用,加快京沈客运专线、东北至长江三角洲陆海通道、粤海(南)通道以及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逐步完善沿海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上海和天津南北两个国际航运中心,并以广州、上海、天津、青岛、大连等为中心,组建若干大型的沿海港口群体,加强各港口之间的分工协作。

(二)中部地区

总的指导思想是: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区内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产品加工增值程度,变资源优势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十五”时期,中部地区要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农产品结构,优化产品品质,提高加工能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继续加强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积极搞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精深加工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工层次,增强工业国际竞争能力。充分发挥武汉、长春、郑州、长沙等大城市的科技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生产基地。

加快洛(阳)湛(江)铁路、西安至南京铁路、川汉宁通道以及公路国道主干线的建设,加紧立项建设京广高速铁路,以提高主要运输通道的通行能力。加强对长江航道以及洞庭湖、鄱阳湖的整治和疏通工作,认真搞好长江岸线和航道规划,充分发挥长江航运、灌溉、发电、防洪、旅游等综合效益。

(三)西部地区

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不断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全面改善劳动者素质,稳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逐步缓解与东部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在“十五”时期,西部地区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和农牧业基础建设,积极开展植树种草工作,认真搞好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建设和黄土高原的国土整治。加快包(头)西(安)渝(重庆)黔(贵州)通道以及西南、西北出海通道的建设,加紧进藏铁路的前期研究和立项准备工作,同时以国道主干线建设为骨架,逐步完善西南、西北公路运输网络。

进一步巩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尤其是瓜果、蔬菜、花卉、中药材和畜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实行以资源换资金、换技术的战略,加强对土地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优先支持发展水电、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有色金属深加工、名优特新食品、民族手工艺品、医药和精细化工(油气化工、盐化工、煤化工、磷化工等)、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以西安、重庆、成都、兰州等大城市为基地,大力发展微电子、光纤通信、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以此推动西部产业结构的升级。

依托主要交通干线,采取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开发战略,重点抓好成渝、关中、南昆沿线、乌江中游、兰州—西宁、河西走廊、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核心区的建设,积极搞好黄河上游、攀西—六盘水、红水河等资源富集区的综合开发。进一步加大国家扶贫开发投入,并采取搬迁式异地扶贫方式,逐步将一些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人口迁移到城镇地区,从事工商业活动,以减轻人口过度膨胀造成的生态压力。积极推动单一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搞好“兴边富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