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约前390~前338)

商鞅,本叫公孙鞅,姓姬,公孙是他的氏,名鞅。他是卫国的庶出公子。公子就是后来人们说的王子,庶出,是妾生的儿子。由于他属于公族(王族),习惯上把国名“卫”放在他的名字前面,称为卫鞅。后来因功被秦国封在商地,又被称为商鞅。

公孙鞅先到魏国谋事。其间受到一个叫公子卬(ánɡ)的人的照应,两人情同手足。后来听说秦国招募人才,公孙鞅便只身前往。起先国君秦孝公并不看好公孙鞅,后来听了他以法家思想设计的强国之道,一下子就被迷住了,谈话时不由自主地朝公孙鞅那边靠过去,膝盖移出了身下的席子都不知道。

秦孝公决定起用公孙鞅。经过三年精心准备,公孙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公孙鞅认为,治国之要在于抓住三个根本,即法、信、权(《商君书·修权》)。法就是“任法而治”,也就是以法度为最高准绳,做什么、不做什么、怎样做,一切以法律为转移。信讲的是赏罚,所谓赏罚有信。权就是国家权力,一定要集中在君主手里。秦国的变法实际上就是围绕这三个根本展开的。

公孙鞅与吴起一样,锋芒所向直指旧制度和旧贵族,引起了旧势力极大不满,但在秦孝公的坚决支持下,他们无法阻挡新法的实施。没用几年,一个野蛮落后的秦国竟然呈现出民富国强、社会安定、兵强马壮的新气象。秦国终于有资本与各诸侯国角逐中原了。

公孙鞅被任命为大良造,这个官位是将相合一的职务,既有行政权,又有军权。这时,秦国的作战对象是横在东进路上强大的魏国。趁着魏国的庞涓被齐国的孙膑打败的机会,公孙鞅统领大军讨伐魏国。魏军的统帅正是公子卬。公孙鞅派人送信给公子卬,建议休战,并提出见面。公子卬同意了,但他万万没有料到,正在他们两个老朋友推杯换盏的时候,埋伏的勇士一拥而上,擒住了他。公孙鞅下令进攻,失去了统帅的魏军乱作一团,十万大军遭到歼灭。

这一仗根本扭转了秦魏两国的实力对比,自此秦国的力量超过了魏国。就是因为这个功劳,秦孝公把商地15个城邑封给公孙鞅,人们开始叫他商君、商鞅。

秦孝公死后,新君即位,有人告商鞅谋反,他只好带着一家老小出逃。魏国与秦国接壤,如果魏国不让他入境,他逃不出秦国。商鞅请求入境。魏国守将怀疑他耍阴谋,说:“你连好朋友公子卬都欺骗,谁敢保证你不是在骗我呢!”下令士兵把他赶回秦境。没有办法,商鞅只好逃回自己的封地,组织武装,这回是真的造反了。秦军前来镇压,他只有自己的区区封地,哪里是他亲手打造的战争机器的对手?结果被杀死了。国君觉得这么死太便宜了他,又处以五马分尸的刑罚,还杀光了他全家。

商鞅死后,他的弟子整理他的遗作,编辑成册,命名为“商子”,后人称《商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