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人物小传

管仲(?~前645)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颍上(今属安徽省)人。早年经商,后被齐国的国君齐桓公任为卿大夫,主持齐国政局40年。他锐意改革,兴利除弊,通货积财,把齐国治理成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以强大的国力为后盾,他协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号召天下。所谓尊王,就是拥戴已经失去实际控制力的周朝天子;所谓攘夷,就是抵御中原华夏族之外的其他族群。这个策划极为成功,不仅稳定了天下局势,而且使齐桓公以中流砥柱的形象展现在诸侯和世人面前,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管仲有两件事最为著名。一件是他与鲍叔牙的关系。他俩合伙做生意,分钱时他拿得多,鲍叔牙不认为他贪心,而认为他需要钱用;管仲在战场上三番五次地逃跑,鲍叔牙不认为他胆小,而认为他有老母亲需要照顾;管仲辅佐的公子在政治上失败后,别的追随者以自杀表示气节,而管仲却选择活下来,鲍叔牙不认为他无耻,而认为他胸怀大志。相知到这个份儿上,真可以说是天下第一朋友。另一件是他与齐桓公的关系。齐桓公做公子的时候,管仲是他的对立面,辅佐的是另一位公子。为了使这位公子能够抢先登上君位,管仲半路设伏,亲自放箭射杀齐桓公,幸亏齐桓公机智,躺倒装死,才逃过一劫。但齐桓公不记私仇,反而把国家行政大权托付给管仲,使他得以成为一代名相。互信到这个份儿上,真可以说是天下第一君臣。

管仲说自己是“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史记·管晏列传》)。意思是不为小节而羞愧,只为不能建功立业、扬名天下而耻辱。他的功绩除了把齐国建成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外,还留下了一套治国方略。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以法治国”并付诸实践的人,吴起、商鞅、韩非、李斯等法家巨子正是沿着这个思路往前走的。但他又不像后来的法家那样极端和冷酷,主张在实行法治的同时,采取德治;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君主地位的同时,顺应民意,爱护百姓。

管仲的思想言论收入《管子》一书,此书为管仲的追随者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