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阴(绍兴县)州山吴氏家族研究
- 佘德余
- 2608字
- 2021-03-24 22:30:24
前言
明清时期的绍兴,承继了前几代经济、政治、教育、科举文化发展的余绪,出现了诸多的名门望族。据《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氏族编例言”:“吾邑旧志无‘氏族’一门。是编所载,系以各家谱牒为依据,加以采访所得者汇录而成,以为他日修志时撰‘氏族志’之底本。……是编所录共一百二十四氏,四百八十三族”云云。其中较著者可称为名门望族的有光相桥王氏、堰头王氏、白洋朱氏、东浦前村杜氏、吕府吕氏、梅市祁氏、峡山何氏、水澄刘氏、州山吴氏、陶堰陶氏、白鱼潭张氏、状元坊张氏、富盛童氏、渔渡董氏、后马周氏、樊江商氏、偁山章氏、贤庄金氏、张溇胡氏、南街姜氏、孙府孙氏、单港樊氏等。
家谱,或称族谱、宗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态。流传至今的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纂修的。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是我们今天研究封建时代的宗法制度、传统道德及古代人物提供了大量的可信资料,具有极为重要的资料价值。
《山阴州山吴氏族谱》以表谱形式记载了自明洪武四年(1371)吴均礼字慎直入籍山阴州山,至民国初年,历经二十一世,计六百余年间吴氏望族的政事、文行、武功,既卓著当时,又泽布后世。
本课题以《山阴州山吴氏族谱》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州山吴氏有关人物与当时的名人文士交游的诗文等资料,着重研究山阴州山吴氏家族的渊源及发展流徙,有关重要人物的活动事迹及交游情况,吴氏家族发迹(文中称为上行流动)的途径及家族人物对家族、地方的回馈等方面的内容。
山阴州山吴氏在其发展过程中,与绍兴其他的望族一样,始终坚持儒家传统的家族伦理道德,即长幼有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的家庭和谐格局。所谓父慈子孝,父亲对子女的关爱和儿女对父母的孝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父母尽孝,它的含义有三个层面,“第一,延续父母与祖先的生物性生命。这一层孝道的实践就是结婚成家养育子女,是最基本的一层。第二,延续父母与祖先的高级生命,即具有社会、文化、道义等内容的生命。这是上层的孝道。第三,实行父母或祖先在一生中所不能实现的某些特殊愿望,或补足他们某些重大而特殊的遗憾。这是孝道的最高层次,是第二层一般意义中的特殊意义。”(吴建波《重评仇虎的复仇悲剧》,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88年第2期)上述所说的孝道最高层次,就是建功立业,为国争光,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即光宗耀祖。州山吴氏一支大分五世孙吴蕣,十九岁即成化二十二年(1486)参加乡试考取第73名,时父亲患风瘫病终年卧床,作为长子的他,决定放弃第二年的礼部考试,在家照顾父亲。经过三年卧床医治病状略有好转的父亲,不忍心耽误儿子的考试,多次催促儿子上路。吴蕣不放心父亲的病,口头虽然答应却没有成行。考期临近,父亲不得不严厉训斥他说:“显亲扬名,孝之大也。家中有你诸弟照顾,你不必以我的病体为念,你不能考中进士,是对我最大的不孝!”吴蕣只得仓促上路。然而由于三年日夜服侍父亲的分心,第一次会试未中。父亲为了让他集中精力,命他就读国子监,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终于在弘治六年(1493)考中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又如同支大分五世孙吴源,自少喜读书,好与名人游处,他曾屡屡感叹说:“国之无良臣,家之无良子弟,由教之不早教也。”于是聚集诸子姓,延士之有经述行谊者使训迪之。其后,弟蕣、子便、孙彦相继考中进士,吴氏日显,人称善教者,必曰吴源。这就是父慈子孝。这种家族亲情,是人的天性的自然流露,其目的是保证家族本身的生存和发展。
如果说父子、夫妇之间关系是一种血缘亲情,性别吸引的天性基础,但作为家族道德强调的是他们之间的尊卑秩序,那么在兄弟之间,家族道德更注重的则是骨肉亲情。《颜氏家训·兄弟第三》中说:“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同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兄弟之间的亲情,既有血脉相连的天生的情缘,又有长期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情谊,即便父母去世,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应有增无减。二支三分七世孙吴大斌,自幼聪颖,博闻强记,参加了一次县试没有成功,就改学诸子百家学说。十五岁时父亲去世,家里的生活重担就落在他的身上。面对家庭贫穷的现状,他十分感慨,“连自己都找不到什么出路,怎么能让母亲高兴呢?”结婚后,他毅然决定让二弟大益在家中照顾母亲,带着比自己小九岁的三弟大圭遨游四方,最后在辽东定居。当他在辽东站稳脚跟并有一定影响后,他就召集二弟的两个儿子和族中的青少年到辽东建功立业。可以说,吴大斌不仅是改变二支三分吴氏子弟命运的人物,更是延续州山吴氏家族命运的人物。由于他的决策,才使得其弟大圭和侄儿廷中、堂弟大邦、大武、大壮等房子弟在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动荡中,得以以武功继续保持家族兴盛的局面。传统道德中的兄友弟恭作为一种理想虽然很难完全做到,但吴大斌表现出来的骨肉亲情和敢于担当的责任心及兄弟之间互相帮助的精神,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州山吴氏家族的发迹与绍兴其他望族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他们主要通过从军获得武功、荫袭,快速发迹的途径。吴氏家族的武进士、将军、武官及为国捐躯的忠义之士人数之多,也是其他望族无可及的。这可能与吴大斌、吴兑和吴执忠、吴兴祚父子所处的环境机遇有关。此外,是否与吴氏家族的身体素质(如魁梧)或性格(如尚武)有关,目前尚无资料可证,只是一种推测而已。
家族文化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家族文化所蕴含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它最大的弊端是剥夺个人的权利,忽视个人独立的精神与人格价值,但它同时又在客观上保留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老爱幼、与邻为善、宽容和睦等传统美德,在今天对保持家庭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对家谱等实物资料,对绍兴有关望族展开多角度的研究,其意义自然是不少的。
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的有关领导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机会,绍兴县州山村吴氏后裔吴建华、吴光明、吴光华、吴炎标诸同志将复印的《山阴州山吴氏族谱》无偿提供我使用,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朱丽霞教授将搜集的吴兴祚《留村诗钞》和《明清之交文人游幕与文学生态——以徐渭、方文、朱彝尊为个案》著作提供我参考,学校图书馆袁可华、许经纬、钱斌等同志帮助查找资料,初稿写成后,吴炎标同志校阅了一遍,改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讹,并提供了有关图片,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佘德余
2012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