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思想脉络及其科学内涵(1)

党的十九大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作出新的全面部署,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实践遵循。“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的结果,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当前,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过程[1]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日趋完善的过程。那么,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和规划上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呢?“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1.强调“两手抓”到“三位一体”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基本是与四个现代化目标联系在一起的。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提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是“当前最伟大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十二大要求全党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又强调“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从中可以看出,十二大已经初步具有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布局勾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三位一体”的雏形。

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并明确提出“三位一体”是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由此开始,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便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第二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富强、民主、文明”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

2.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

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作了新的系统性阐述。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同“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无疑为“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六大之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提出之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也有了新的拓展。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他还同时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是有机的统一体。自此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成为全党共识。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由“三位一体”拓展为“四位一体”,明确提出了“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时,都是以“四位一体”为依据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

3.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新要求时,在强调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同时,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但是十七大报告并没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为“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201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用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表述。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所有这些都为“五位一体”战略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之后,系统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也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也会继续深化和拓展。

二、全面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1.“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积极探索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只要我们坚持五个建设一起抓,推动“五个轮子”一起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打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新视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如何进行总体布局,是一个重大战略课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进行了不懈探索,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在经济建设内部进行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综合平衡的布局,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相继为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打开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发展的新视野,为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构筑了增创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新平台。在当代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着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总要求,在科学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五个建设的战略部署,既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也对增创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开拓了新的空间。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使社会主义中国成为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创造人类社会向着最高社会理想演进的新范式。对社会主义中国来说,按照“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着力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的和谐社会,这不仅是立足现实自觉贯彻人类社会最高价值理想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在为人类社会向着最高价值理想逐步演进创造新的范式。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定意义上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到底就是不断培育、完善和优化人的社会关系。因此,实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既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的具体的标志。

2.“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在互动

“五位一体”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这五大要素,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既不可分割又各有自己的特定领域和特殊规律,彼此形成了内在的互动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建设和谐社会为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利于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永续发展。

经济建设是基础。它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表现为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进步,它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经济建设是整个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政治关系、政治意识、政治行为和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等,也制约着社会的教育、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之所以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社会能够取得历史性的进步,就是因为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生产力上了大台阶。如果经济建设搞不上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就失去了基础。因此,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思想,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经济建设,最基本的是要落实“五个统筹”,并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牵引,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的,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