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览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

一 地理位置

巴基斯坦意为“清真之国”,全称是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The 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地处北纬23°30′~36°45′、东经61°~75°31′,是南亚通向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要冲,也是中亚国家的出海口。

巴基斯坦南濒阿拉伯海,从其1046公里长的海岸线最西端到阿曼首都马斯喀特,海上直线距离仅390公里。

二 国土面积

巴基斯坦国土略呈矩形,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1600公里,东西宽约885公里。国土面积796095平方公里(不包括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如果把巴控克什米尔算在内,则为80394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778720平方公里,领水面积25220平方公里。领海宽度为12海里,毗连区为24海里,大陆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200海里。东邻印度,共同边界长达1610公里;东北与中国接壤,有共同边界595公里;西北与阿富汗相邻,共同边界长2430公里,经过阿富汗16~19公里宽的“瓦罕走廊”(Vakhan Corridor),便可到达中亚的塔吉克斯坦;西南与伊朗接壤,有共同边界805公里。

三 地形气候

(一)地形

巴基斯坦地形比较复杂,从南部的海滩、珊瑚礁、沼泽到中部的沙漠、荒凉的高原、肥沃的平原、被河流切割的高地和北部的高山峡谷、雪峰冰川等,多种景观共存。根据不同的地形特征,巴基斯坦可分为北部高山区(the north high lands)、西部低山区、俾路支高原(the Balochistan Plateau)、波特瓦尔高地(Potwar Plateau)、旁遮普平原和信德平原。山地和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3/5。巴基斯坦分为四个大的自然区域,与其境内的四省——东部平原二省和西部高原山地二省相吻合。东部印度河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冲积平原之一,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南北长1280公里,东西平均宽约320公里,最大宽度(在旁遮普)达550公里。沿北纬29°线可将印度河平原分为上印度河平原和下印度河平原。上印度河平原主要位于旁遮普省,所以又称旁遮普平原;下印度河平原又称信德平原,位于旁遮普平原和阿拉伯海之间。

俾路支高原位于巴基斯坦的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北部山区由北部高山区、西部低山区和波特瓦尔高地三部分组成。西部低山区东起印度河,西至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境,北起喜马拉雅山西段南麓和南北走向的奇特拉尔山和斯瓦特山,南到戈马尔,包括了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的大部分。波特瓦尔高地通常又称波特瓦尔高原,位于北部高山区以南、盐岭山脉以北,东西以杰卢姆河和印度河为界。

巴基斯坦境内的河流主要属印度河水系,注入阿拉伯海。在俾路支高原和西北部山地有一些内流河,但流量极小;在西南沿海有一些独流入海的小河。

印度河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的冈底斯山冈仁波齐峰北坡,称狮泉河。印度河奔流于高山深谷之间,绕过南伽峰(海拔8126米)北侧,切穿喜马拉雅山西缘,南折流入巴基斯坦。有些河段陡岸的高度在1200~1500米,其中在南伽峰附近的印度河大转弯处,峡谷深达5180米。印度河自北而南流贯印度河平原,注入阿拉伯海,全长3180公里,年流量达2080亿立方米,流域面积达96.6万平方公里,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之一。印度河的水源主要来自季风降雨和北部高山区冰雪融水,因而一年有两次汛期,3~5月为春汛,7~8月为伏汛。季节流量变化极大,冬季枯水期流量与夏季洪水期相差10~16倍。

印度河以加拉巴格(Qarah Bāgh)为界,加拉巴格以北为上游,加拉巴格到海得拉巴为中游。上游长约1368公里,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中游长1600多公里,落差小,河面宽阔,流速缓慢,多支流。海得拉巴到入海处为下游,长约150公里,河床平缓,泥沙淤积量大,河床常高于地面,洪水季节容易泛滥成灾,因而两岸筑有防护堤。印度河通航价值小,但因流经干旱区,富灌溉之利,干支流上修筑了众多水利工程,40%的河水用于灌溉。

印度河上游的主要支流有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的什约克河和发源于兴都库什山脉的吉尔吉特河(Gilgit River)、喀布尔河(Kabul River)等,其中喀布尔河流量较大。

印度河中游的主要支流有杰卢姆河、奇纳布河(Chenab River)、拉维河(Ravi River)、萨特累季河(Sutlej River)和比亚斯河(Beas River)。杰卢姆河发源于克什米尔山谷的韦尔纳格(Vernag)深泉,主要流经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与印控克什米尔边界,在章马吉亚纳(Jhang Maghiana)附近与奇纳布河汇;全长725公里,流域面积达6.35万平方公里,年流量占印度河年流量的13%。萨特累季河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的兰戛错,流经印度喜马偕尔邦,在费罗兹普尔(Ferozepore)北面进入巴基斯坦,在马齐附近与奇纳布河汇合;全长1450公里,流域面积39.5万平方公里,年流量占印度河年流量的16%。奇纳布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西端印度境内,流经克什米尔,在阿赫努尔(Akhnoor)附近流入巴基斯坦,在马齐附近同杰卢姆河汇合,最后又与萨特累季河相汇;全长约1200公里,流域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年流量占印度河年流量的14%。拉维河发源于印度喜马偕尔邦山区,从伯索利以南的马多普尔(Madhapur)附近流入巴基斯坦,在锡德奈(Sidhnai)附近注入奇纳布河;全长约725公里,流域面积1.16万平方公里,年流量占印度河年流量的40%。

印度河下游因受苏莱曼山脉(Sulaiman Range)和沙漠的影响,没有大的支流。比较有名的是印度河下游接纳的巴冷河,常年有水,对卡拉奇平原的农业灌溉有重要意义。

印度河流经次大陆最干旱地带。这些地方降水稀少,蒸发量又特别大,所以印度河提供的灌溉水源特别重要。1960年,巴基斯坦为了综合治理和利用印度河,实施了庞大的“印度河河谷发展”计划,历时14年,于1974年基本完工。在印度河上修建了德尔贝拉水坝(Tarbela Dam)和门格拉水坝(Mangla Dam),前者蓄水量达150亿立方米,后者达80亿立方米;开挖了6条连接渠(总长640公里),修筑了5座巨型拦河坝和1条虹吸管。印度河、杰卢姆河、奇纳布河上游的河水东调至旁遮普平原,总调水量达148亿立方米。这些水利工程扩大了灌溉面积,并兼有防洪、发电、渔业之利。

(二)气候

巴基斯坦地处热带季风区西缘,除西部沿海处于热带季风区外,大部分属热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由于北有高山阻隔,巴基斯坦的气温比亚洲东部同纬度地区高。根据地形差异所带来的气温变化,巴基斯坦分为四个气温区:印度河三角洲地区、印度河平原、西部俾路支高原地区、北部高山区。

印度河三角洲地区因受阿拉伯海的影响,空气湿度大。4~6月天气闷热,平均气温达29℃;12月至翌年3月,天空晴朗,阳光充足,气候宜人,1月平均气温为20℃。

印度河平原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区,4~6月与12月至翌年3月的温差较大,4~6月为热季,平均气温在25℃以上;5~6月日平均最高气温达40℃,雅各布阿巴德(Jacobabad)有记载的最高气温达到53℃。

西部俾路支高原地区冬季和夏季、白天和黑夜温差大。7月白天气温可达35℃以上,早晨则只有15℃;11月至翌年2月早晨最低气温均在0℃以下。

北部高山区是巴基斯坦气温最低的地区。12月至翌年3月,气温低,常有霜冻和暴风雪。1月最低气温平均为-7℃,整个1月平均气温为2.8℃;4~6月气候凉爽,6月平均气温为21.2℃,最高气温为27℃。

根据一年中气候变化的情况,巴基斯坦全年可分为四个季节。4~6月为热季或夏季,通常气候干燥,5月和6月的相对湿度早晨为50%,午后为25%。气温可达40℃,沿海为25~35℃,湿度却在70% ~80%。7~9月为季风季。7月初西南季风开始到达巴基斯坦,7月中旬后加强,一直持续到8月底,这个季节雨水多。10~11月为短暂的转换季,又称季风后季。10月全国最高气温在34~37℃,夜间却相当凉爽,最低气温约16℃。11月气温下降到6℃左右。10~11月,平原地区相当干燥。12月至翌年3月为冬季。此时节,天气好,阳光充足,空气湿度低,温差大,平均最高气温18℃,最低气温4℃。

巴基斯坦降水稀少,全国3/5地区的年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下。西部俾路支高原和西北部分山区以冬春降雨为主,降水量自北向南递减,北部为250~400毫米,南部为100~200毫米,哈兰沙漠仅为50毫米。北部高山区以春夏雨为主,是全国多雨区,年降雨量可达1000~1500毫米。东南部平原以夏雨为主,多暴雨,降雨集中在6~9月西南季风期,占全年降雨量的60% ~70%,全年降雨天数仅为10~20天。旁遮普平原山麓地带为350~500毫米;信德平原为100~200毫米。塔尔沙漠地区在100毫米以下。沿海地区因受阿拉伯海影响,雨量可达150~250毫米。全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所以巴基斯坦农业属于灌溉农业。

四 行政区划

全国分为旁遮普省、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俾路支省和信德省四个省,七个联邦直辖部落地区和联邦首都地区伊斯兰堡。各省下设专区、县、乡、村联会。

巴基斯坦划分为旁遮普省(205334平方公里),信德省(140914平方公里),开伯尔-普赫图赫瓦(74521平方公里),俾路支省(347190平方公里),以及联邦首都地区伊斯兰堡(906平方公里)、联邦直辖部落地区(27220平方公里)。巴控克什米尔的一部分被划为联邦直辖北部地区(72496平方公里)及查谟和克什米尔(13279平方公里)。这两个地区的人民持有巴基斯坦护照,享有对当地政府的选举权,但不享有对中央政府的选举权。

(一)巴基斯坦的政治中心

巴基斯坦最初将首都定在卡拉奇,拉瓦尔品第曾经作为临时首都,最后确定营建新首都伊斯兰堡。

1959年1月21日,阿尤布·汗(Mohammed Ayub Khan)总统下令组建了有气象、铁路、水利、电力、农业等方面的官员和专家参加的委员会,对首都问题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论证,委员会由总参谋长叶海亚·汗(Muhammad Yahya Khan)负责。同年7月15日,正式发表了委员会起草的报告,报告明确提出卡拉奇不宜作为首都,而且全国也没哪一座城市可改建成首都。委员会认为,只有波特瓦尔地区拉瓦尔品第附近宜于建设新首都,新首都取名“伊斯兰堡”。

从1959年10月20日起,至新首都建成,拉瓦尔品第作为中央政府临时所在地。

根据希腊建筑规划专家道格拉西厄迪斯制订的总体规划,新首都区总面积为1165.5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拉瓦尔品第(259平方公里)、伊斯兰堡市区(220.15平方公里)、公园区(220.15平方公里)和农业区(466.20平方公里)。此外,还规划有3626平方公里的郊区。市区、公园区和农业区合称联邦首都区,由首都发展局负责建设。拉瓦尔品第和特别区仍属地方,但其建设必须与首都发展局协商,以保持协调一致。

伊斯兰堡市区从马尔格拉山麓平行延伸至克什米尔路,是建设的重点,分为行政区、外交使团区、公共事业区、住宅区和轻工业区。行政区位于市区的东部,中央秘书处、总统府、议会大厦、最高法院集中在这里。外交使团区位于行政区南面。公共事业区位于行政区以西,包括国家银行、电报电话局、广播公司、电视公司等。住宅区位于公共事业区以西,在众多的面积为3.1平方公里的正方形住宅小区之间,有笔直的街道和绿树成荫的绿化带。每个住宅小区中心都有商店、银行等辅助设施。轻工业区位于克什米尔路以南到拉瓦尔品第方向,其中分布有住宅、学校和政府部门。伊斯兰堡已成为巴基斯坦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二)旁遮普省

旁遮普意为“五河”,是由杰卢姆河、奇纳布河、拉维河、比亚斯河和萨特累季河冲积而成。由于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一直是巴基斯坦的粮仓。

旁遮普主要是平原,南部有东西向的盐岭山脉。从地貌特点看,旁遮普分为5个主要的地区:北部山地、西南山地、波特瓦尔高地、上印度河平原和沙漠区。北部山地是喜马拉雅山的余脉穆累丘陵、卡哈塔丘陵和普比丘陵。西南山地是苏莱曼山的余脉,海拔不超过1200米,干燥贫瘠。波特瓦尔高地海拔在305~610米,东边是杰卢姆河,西边是印度河,面积1.2944万平方公里,从南部的盐岭向北延伸至卡拉奇塔(Kala Chitta)山脉的南侧和马尔格拉丘陵,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波特瓦尔高地还是巴基斯坦最早发现石油的地区,现在集中了全国主要的油田和巴基斯坦第一家炼油厂,隶属拉瓦尔品第行政区。上印度河平原包括拉合尔(Lahore)、木尔坦(Multan)、古杰兰瓦拉(Gujranwala)和费萨拉巴德行政区,以及萨戈达(Sargodha)、德利加兹汗(Dera Ghazi Khan,D.G)和巴哈瓦尔普尔(Bahawalpur)行政区的大部分;地势向西南倾斜,坡高在1~19厘米。在萨特莱杰河的西南方,有大片沙漠,面积达259.2万公顷,占巴哈瓦尔普尔行政区面积的2/3,分为大乔利斯坦和小乔利斯坦;由含盐的冲积土组成,表面有低矮的沙丘、山脊和洼地。

从政治、军事意义上讲,旁遮普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有许多外族国王、将军侵入旁遮普。旁遮普的第一位征服者和第一位农耕者是埃及国王奥西里斯。此后,巴比伦人、希腊人、匈奴人、加兹尼人、塔塔尔人以及廓尔王朝、卡尔吉王朝、图格鲁克王朝、洛提王朝、苏里斯王朝、莫卧儿王朝等先后在旁遮普建立统治。1849年英国吞并旁遮普时,锡克人是这里的统治者。莫卧儿人统治时期,旁遮普进入其黄金时代。莫卧儿人在这里建立了巨大的城堡、富丽堂皇的王宫、壮丽的清真寺和其他公共建筑物。拉合尔、拉瓦尔品第(Rawalpindi)、巴哈瓦尔普尔和木尔坦等规模巨大和漂亮的城市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旁遮普省有许多历史、文化建筑遗址,成为研究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素材和人们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比较著名的有巴德夏希清真寺(Badshahi Mosque)、拉合尔城堡、莫卧儿帝国贾汉吉尔和他王后的陵墓、阿托克(Attock)和洛塔斯(Rohtas)城堡、穆洛城堡、卡拉尔博物馆、拉尔·苏汉拉公园、阿尤布国家公园、沙利玛尔花园(Shalimar Gardens)、诗人兼哲学家伊克巴尔(Muhammad Iqbal,1877-1938)的陵墓等。

旁遮普省由8个行政区、30个地区和93个区组成。最大的行政区是巴哈瓦尔普尔,面积4.6万平方公里,其次是德利加兹汗,面积3.9万平方公里,拉合尔行政区最小,面积为1.6万平方公里。拉合尔行政区人口最多,占全省人口的19.4%,德利加兹汗行政区人口最少,只占全省人口的8.8%。

旁遮普省经济中,农业占主导地位,工业次之。耕地面积为1200万公顷,森林面积为43.5万公顷,另有272万公顷的牧场。旁遮普省拥有世界最大的灌溉系统,有35.69%的耕地完全由水渠灌溉,有17.58%的耕地由管井灌溉,另外44.78%的耕地由水渠和管井灌溉。

旁遮普省是巴基斯坦重要的农业基地,这里的农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而且大量出口。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2.40%,小麦产量占全国的73%,棉花产量占全国的87%,甘蔗产量占全国的53%,生产的上等稻米产量在全国同类作物产量中的比例高达95%,渔业产品产量占全国的41%,水牛饲养量占全国的71%,黄牛饲养量占全国的50%,家禽饲养量占全国的53%,绵羊和山羊的饲养量分别占全国的29%和36%。

古杰兰瓦拉和达斯卡建有核发电厂。达斯卡以制造柴油机、农业机器设备、发动机、洗衣机等著名。锡亚尔科特因制造体育用品和外科手术器械而世界闻名。费萨拉巴德是全国最大的动力纺织中心。谢胡普尔已发展成为生产人造纤维、聚酯纤维的化工基地。木尔坦出产各种优质手镯、陶器、瓷砖、皮制品、地毯、木版印刷品和刺绣品等。此外,旁遮普省小型工业企业占有很大比例,吸纳的劳动力占制造业劳动力的80%,提供24%的产值。小型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农村,所占比例为55%,其余45%集中在城市,有15万家。这些企业生产手工地毯、手术器械、体育用品、毛巾、服装、袜子、皮手套和特殊纺织品等。这些产品几乎全都用于出口,占巴基斯坦制造业出口的45%。

旁遮普省的矿藏主要用于商业开发。其中煤、石灰岩、石膏、岩盐、硅石、普通石料、沙砾等产量高。另外,小规模开采皂土、铝矾土、瓷土、铁矿、大理石等矿。旁遮普省主要的矿点有希拉、瓦查、卡拉巴赫等地的盐矿;煤矿主要集中在丹多特、萨戈达和米安瓦里等地;铁矿主要集中在卡拉巴赫、拉基姆和查克等地;铝矾土集中在库沙布山、卡拉奇塔山。德利加兹汗地区蕴藏有巨大的漂白土矿床。

旁遮普省是巴基斯坦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大城市较多,最著名的有拉合尔、木尔坦、锡亚尔科特(Siakot)、拉瓦尔品第。

拉合尔是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旁遮普省省府。在巴基斯坦人中有这样一句俗语:“一个巴基斯坦人要是没有去过拉合尔就等于白活。”拉合尔位于印度河上游支流拉维河冲积平原上,潺潺的拉维河流经拉合尔北部1公里处,距离巴印边界仅27公里。拉合尔海拔240米,面积332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夏热冬凉,年平均气温23℃,6月最热,最高气温达41℃,最低气温21℃;1月最凉爽,最高气温21℃,最低气温4℃。年降雨量为500毫米,降雨最多的7月为140毫米,降雨最少的11月只有3毫米。

拉合尔在巴基斯坦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849年,英国侵占拉合尔,拉合尔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反抗与斗争。1940年3月,伊斯兰联盟在拉合尔召开了第27次年会,通过了争取民族独立、建立新国家的拉合尔决议,为次大陆伊斯兰指明了斗争方向。

两千多年来,拉合尔是旁遮普省及附近地区的行政、商业和文化中心。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后,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印巴分治后大量印度伊斯兰移入,城市进一步扩展。拉合尔工商业发达,工商业从业人数占全市职工总数的55%,工厂数占全国总数的18%,主要工业部门有纺织、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农业机械,如全国著名的马加尔普尔机车车辆制造厂。制革、丝绸、刺绣、陶瓷、地毯等手工业也占有一定地位。拉合尔也是巴基斯坦的交通枢纽,有铁路、公路和航空线连通全国主要城市。西北可通往拉瓦尔品第、白沙瓦(Peshawar),西南可通往木尔坦、莱亚普尔(Lyallpur),东南可达印度首都新德里。

拉合尔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有旁遮普大学、拉合尔大学以及众多的学院,还有400余所小学。城市内有许多图书馆、博物馆、剧院、俱乐部及其他文化设施。以英语和乌尔都语出版的报纸杂志发行全国。市内有两家电台和电视台。拉合尔老城紧邻拉维河,原来高大的石砌城垣现已辟为环形干道和公园。城内街道狭窄,建筑拥挤。城南阿纳尔卡利林荫道区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成的高级住宅区,具有英国建筑风格;规划有序,道路井然,现为行政、文化、商业区,有政府机构、旁遮普大学和各种商业设施。城东是铁路枢纽、新建工业区、工人住宅区和兵营。

拉瓦尔品第位于巴基斯坦北部的波特瓦尔高原上,西南距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14公里,背靠高山,面向平原;海拔530米,面积5237平方公里,人口100多万人。城市建在古代习演瑜伽的拉瓦尔部族村落的遗址上。拉瓦尔品第意为拉瓦人的村庄。14世纪毁于蒙古人入侵,后经加哈尔(Gakhar)首领詹达·汗(Jhanda Khan)重建,始称今名。1765年被锡克人米尔卡·辛格占领后,杰卢姆、沙赫布尔地区的许多居民迁居至此。1849年为英国侵占,1867年设市,为英属印度西北部最大的军事基地,建有要塞、兵工厂、机场和巨大的兵营。巴基斯坦独立后,1959~1967年作为临时首都,市政建设和工商业发展迅速。莱赫纳拉河纵贯市区,将旧城与东岸的工业区、新兴商业区及机场和兵营隔开。城市向北沿穆里公路扩展并建有卫星镇。北部工业区主要工业有纺织、炼油、机械(机车制造、兵工)、铸造、水泥、食品、制药、制鞋等;家庭手工业发达,以编织地毯、制革为主;附近有农牧产品集散地,每年4月举行马市。拉瓦尔品第为巴基斯坦北部交通枢纽,是通往克什米尔道路的起点。铁路和公路向西北经白沙瓦可到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向东南经拉合尔直抵印度首都新德里。拉瓦尔品第市内街道繁华,多现代化建筑。城内有真纳大学分校、旁遮普大学的6所学院、综合技术学校、武装部队医学院、警察训练学校、军事学院、全巴基斯坦艺术研究中心、阿尤布国家公园、利亚卡特茶园等。拉瓦尔品第与东北14公里处新建的伊斯兰堡连成一体,构成伊斯兰堡-拉瓦尔品第大都市区。巴基斯坦武装部队大本营设在此地,驻有重兵。

拉瓦尔品第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1867年,拉瓦尔品第成为英属印度西北部最大的军事基地。现为巴基斯坦陆军总部所在地。城西北30公里处的瓦赫村有全国最大的兵工厂。每年3月23日国庆节时,都会在市区跑马场举行规模盛大的阅兵式和游行。

工业主要有机车制造、炼油、纺织、食品、皮革等。城市的西郊还有1971年中国援建的塔克西拉重型联合企业。

(三)信德省

信德省面积占巴基斯坦总面积的17.7%。信德省北与旁遮普省相连,东与印度相接,南部是阿拉伯海,西边是俾路支省。信德省位于印度河下游,降雨量稀少,年平均降雨量仅211.7毫米。温差较大,夏季最高气温达49℃,冬季气温在5~27℃。信德省有许多野生动物栖息地,如基尔塔尔国家公园、哈累季湖、迪里格湖、金贾尔湖等。印度河三角洲被公认为亚欧大陆最重要的候鸟越冬栖息地,每年有成千上万的野鸭、白骨顶等候鸟来此过冬。印度河及其支流是世界7条候鸟飞行路线的第4条。苏库尔大坝至古度大坝之间是海豚科动物保护区。基尔塔尔山脉生活着许多野生动物,如巨角塔尔羊、东方盘羊以及豚鹿、鳄鱼、海龟等。

信德省有4个行政区——卡拉奇、海得拉巴、拉尔卡纳(Llrkina)和苏库尔,共17个分区、65个小区、79个小税区。每个大的行政区有一名行政长官,每一分区有一名行政副长官。他们负责日常管理事务、法律和秩序、内部安全以及税收;大区行政长官配有6名助手。

信德省可以分为三个经济区:印度河盆地灌溉农业区,占全省面积的27%;干旱贫瘠区,占全省面积的48%;城市和工业区,主要集中在卡拉奇、海得拉巴和苏库尔等城市。灌溉农业区面积5051万公顷,是信德省的主要农业区,降雨量少且没有规律。

信德省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部分地区高度城市化和工业化。卡拉奇等城市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是农村人口和来自孟加拉国、缅甸、斯里兰卡、尼泊尔的移民和劳工大量涌入。卡拉奇37%的人口居住在贫民窟。

信德省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稻谷、甘蔗、棉花、高粱、珍珠粟等。

信德省有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卡拉奇,此外还有海得拉巴、苏库尔、纳瓦布沙、拉尔纳卡拉、开浦尔、达杜、米尔浦尔、科特里等重要城市。

卡拉奇,旧译作“喀喇蚩”,是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信德省省府,位于印度河三角洲西北部,距河口约90公里,南濒阿拉伯海;面积144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91平方公里。19世纪中叶,卡拉奇人口仅1.4万人,1941年增至44万人,到2013年已达2000万人,成为世界超大城市之一。

卡拉奇城位于科希斯坦高原南麓至沿海平原地带,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一般海拔在1.5~40米。沿海多沼泽,市区东部和北部有低山和孤丘,其中门戈皮尔山为城市最高点,海拔195米。自高原南流的默利尔河和勒亚里河分别流经市区东部和西部,为季节性河流,河床宽广,平时呈沙滩状。

卡拉奇最凉爽的1月、2月平均最低气温为13℃,最热的5月、6月日平均最高气温达34℃。雨量稀少,年降水量仅200毫米,且绝大部分降雨集中在夏季的9~10天内。由原联邦首都区构成的大卡拉奇,除市区和近郊外,目前多数仍是农田和荒地。

卡拉奇原为渔村,名迪布罗。18世纪初,一群商人从附近的卡拉克·班达尔港迁居于此。1839年被英国人占领后成为英军驻防地。

由于印巴分治,有大约60万印度伊斯兰移入,城市急剧扩张,工商业空前繁荣,1951年人口已达100.5万人,超过拉合尔,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到1998年时,人口增长将近8倍。人口的大量增加使这里的人们为了争夺食物、饮水和领地冲突不断,暴力事件频发。据统计,每年的暴力事件受害者超过2000人。

卡拉奇市区由新城和老城组成。市区沿道路向市郊呈线形放射,使城市的形态很像一只大蜘蛛。城市建筑物差异鲜明:高贵豪华的洲际饭店与藤叶小棚相对;彻夜通明的洋行与土坯矮屋为邻;金碧辉煌的清真寺与棕棚茅舍高低相间。城市自西南向东北延伸20余公里。

老城位于港区附近,为港区库场和批发商业中心,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无规划。这里的街道狭窄、建筑密集,具有近东和中世纪欧洲的风貌,但这里有更多的民族特色和人情味。市中区位于老城以东,是金融机构和省、市政府机关所在地。南郊为新兴的重工业区,有炼油、冶金等企业。在西郊又开辟了新工业区,并为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出口而建立加工出口区。

新城区位于老城以东,呈棋盘状,颇具欧洲城市风貌,是金融机构和省、市政府机关所在地。传统工业则集中在东北郊。图书馆和清真寺等位于市中心高地上。这里还有著名的巴基斯坦国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纳(Mohammad Ali Jinnah)的陵寝和哈比卜银行大楼。著名的卡拉奇国家博物馆即坐落于此,馆内收藏有许多珍贵古老的和现代的美术工艺品。

卡拉奇濒临美丽的阿拉伯海滨,风光绮丽。桑斯皮特湾、克利夫顿湾、霍克斯湾都是海滨度假胜地。

卡拉奇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工业和贸易,其从业人员占全市职工总数的45.2%。全市工厂数和职工人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6%和22%,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50%。主要工业部门有纺织、制鞋、粮食加工、木材加工、饮料、金属制品、电气制品、机械、化工、石油和造船等。其中,炼油厂、钢铁厂和位于马纳拉地峡的核电站都是全国著名的大型企业。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也占有一定比例,以生产花边、地毯、黄铜制品、金银首饰为主。

卡拉奇还是全国的金融和保险业中心。巴基斯坦国家银行、巴基斯坦民族银行、联合银行、巴基斯坦工业发展银行、巴基斯坦农业发展银行等大型银行的总行设于此。有大约24家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在巴基斯坦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卡拉奇是全国铁路和干道公路的起点和终点、国际交通枢纽。从卡拉奇到白沙瓦的公路使巴基斯坦内地有了出海口。从卡拉奇到扎黑丹的公路使巴基斯坦与伊朗和其他中东国家相连。卡拉奇市有3200多公里长的交通线。每天有数十次铁路始发或到站,东边经海得拉巴有铁路与印度相通。位于城东北15公里处的卡拉奇机场,为次大陆重要的国际航空港。卡拉奇港位于市区西南勒亚里河口,港区外横亘着马纳拉地峡和奥伊斯特岩岛,是阻挡海流泥沙回淤和防避风浪袭击的良好屏障。港口分为东、西两码头区,计30个泊位和3个码头。港区深10~20米,能停泊2万~3万吨级巨轮。除经营全国海上对外贸易外,还转运阿富汗一部分进出口货物。苏联解体后,中亚独立国家希望经过阿富汗、巴基斯坦出海,卡拉奇成为中亚国家重要的出海口。港口常年吞吐量近1500万吨,占全国货物进出口的90%以上。输出稻米、羊毛、铬铁矿、皮革等;输入商品以金属、石油、机械、车辆和煤炭为主。为满足卡拉奇钢铁联合企业对矿石的需要,已另在比蒂小港湾兴建新港。

卡拉奇市还有许多文化机构、娱乐设施和名胜古迹。卡拉奇博物馆藏有早期印度河流域文化、犍陀罗艺术以及全国各地的文物。卡拉奇大学博物馆是卡拉奇市最大的博物馆,另外还有10多座图书馆。卡拉奇出版的报纸有英文的《黎明报》《早间新闻》,另外还有用乌尔都语、古吉拉特语和信德语出版的报刊。

卡拉奇市共有19个公园,其中甘地公园、伯尔宁公园最著名。此外,还有9座游泳馆、多处钓鱼池。卡拉奇动物园集中了各种动物。

(四)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

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原名西北边境省,位于中亚、西亚通向南亚次大陆的交通要冲。其间有许多条通道,世界有名的是开伯尔山口通道。开伯尔-普什图省北与中国相接,与中亚国家距离也很近,另与查谟、克什米尔相邻;西与阿富汗的边界线很长,从帕米尔延伸到科赫·伊·苏莱曼山脉;东南是旁遮普省,西南是俾路支省。

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北部地区冬季寒冷并有积雪,夏季多雨,气候宜人,唯一例外的是白沙瓦河谷地区,那里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雨量适中。北部山区极其寒冷,气温经常在0℃以下。南部地区干旱荒凉,夏季炎热,冬季较冷。南部的德拉·伊斯梅尔·汗地区是该省最热的地区,夏季气温高达48~50℃。降雨量250毫米。奇特拉尔地区降雨量为150毫米,降雨量最多的地区是北部的曼塞拉(亦译作“曼塞赫拉”),年降雨量1000毫米。

全省分为联邦管辖的部落区和“定居”区两个大的行政区。部落区紧靠阿富汗,位于“杜兰线”(Durand Line)和“定居”区之间,面积2.722万平方公里。

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的其他地区,即所谓“定居”区,与全国其他省一样,执行中央统一的法律,面积7.4521平方公里。根据最新统计,除以上提及的部落区外,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人口为2690万人。

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省府设在白沙瓦,全省有7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下面又分为2~4个小区。白沙瓦行政区下辖白沙瓦、查萨达和瑙塞三个小区。哈查拉行政区下辖阿伯塔巴德(Abbottabad)、曼塞拉和科赫斯坦、巴塔格拉姆、哈里普尔五个小区。马拉坎德行政区又分为斯瓦特区、奇特拉尔区、上迪尔区、下迪尔区、布内尔区和马拉坎德代理处。马丹行政区下辖马丹区、斯瓦比区。科哈特行政区下设科哈特区、汗沽区、喀拉克区。德拉·伊斯梅尔·汗行政区下辖德拉·伊斯梅尔·汗区和棠克区。班努行政区下辖班努区和拉吉·马瓦特区。

巴焦尔、夏哈曼德、开伯尔、库拉姆、北瓦齐斯坦和南瓦齐斯坦等部落事务处分别由马拉坎德、白沙瓦、科哈特和德拉·伊斯梅尔·汗行政区专员管理。

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经济成分多样,以农业为主。可耕地面积只占全省总面积的23%,另有13%的土地是冰川或不毛之地。农作物种植面积为440万公顷,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甘蔗、水稻、烟草、蔬菜、水果、豆类、高粱和珍珠粟。农业用水主要由人工水渠提供,著名的人工水系有喀布尔河水渠、斯瓦特河下游水渠、斯瓦特河上游水渠、华萨克·斯瓦特水渠、马尔瓦特水渠、帕哈布尔水渠等。在白沙瓦、马尔丹、班努、德拉·伊斯梅尔·汗等地,修建了许多管井,提取大量地下水,以补河水之不足。总的来看,农业用水的85%来自河流,15%来自地下水。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耕地亦存在比较严重的土壤盐碱化问题,政府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解决这一问题。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85%,为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资。

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矿藏比较丰富,省政府重视开发矿产资源。主要有奇特拉尔白钨矿、科哈特瓷土矿、拉伽班磷矿、马拉坎德铬铁矿以及联合霞石长岩矿等项目。

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的主要城市有白沙瓦、阿伯塔巴德、曼塞拉和马拉坎德等。但是,这些城市的规模、人口远不及巴基斯坦南部和东部的一些大城市。

白沙瓦是巴基斯坦西北边境城市、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首府、行政中心,位于喀布尔河支流巴拉河西岸,西距开伯尔山口16公里,海拔340米,由老城(12.5平方公里)和兵营组成。

巴基斯坦独立后,城市建筑和现代工业有了一定发展,喀布尔河上装机16万千瓦的瓦萨克水电站建成后,城市发展获得动力。主要工业有纺织业、制糖业、水果罐头业、制鞋业等,手工业以陶瓷、刺绣、铜器、象牙制品和刀剑制作等著称。市内还有巴基斯坦北部大型干果集散地。有铁路或公路与拉合尔、拉瓦尔品第、海得拉巴、卡拉奇、喀布尔相连,有航班连接拉瓦尔品第、奇特拉尔、喀布尔等地。特别是西经开伯尔山口通向喀布尔的国际公路是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联系的大动脉。

白沙瓦市内建筑密集,街道曲折狭窄,沿街多集市,旧城外多花园。1950年创立的白沙瓦大学,现有5个独立学院、18个附属学院。市内科研机构有白沙瓦农业研究所、中央森林研究所、兽医研究所。

除白沙瓦外,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内还有马尔丹、科哈特、德拉·伊斯梅尔·汗、班努、迪尔、奇特拉尔、赛杜、阿伯塔巴德、莫赫曼德、开伯尔和库拉姆等中小城镇。

(五)俾路支省

俾路支省是巴基斯坦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的省份,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3.6%;人口只有716.7万人,每平方公里平均只有20.6人。俾路支省位于巴基斯坦西部,西部、西北部与伊朗、阿富汗相邻;北部是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和旁遮普省,东部是信德省,南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达771公里。俾路支省境内遍布高山和宽阔的平原,而且拥有巴基斯坦最长的海岸线。全省分为3个不同的气候区:沿海区,气候温和;内陆沙漠和不毛地区,炎热难熬;山区,气候寒冷。卡纳特高原和奎达、比辛还有降雪,冬季气温一般在℃以下,降雨稀少而且没有规律。

俾路支省省府设在奎达。全省有6个行政专区:奎达、锡比、卡纳特、麦克兰、纳西拉巴德、若布。奎达行政专区下辖奎达、比辛、查盖、克拉·阿布杜拉4个县或市;锡比行政专区下辖锡比、齐亚拉、科鲁、德拉·巴格提;卡纳特行政专区下辖卡纳特、库兹达尔、卡兰、拉斯贝拉、阿瓦兰和马斯棠;麦克兰行政专区下辖图尔巴特、潘吉古尔和瓜达尔县。

数百年来,俾路支省四分五裂,众多的土邦王公和部落酋长各自为政,只关注自己的统治权,不注意发展社会经济,所以,与其他巴基斯坦省份相比,俾路支省人民更加贫穷,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落后。英国人统治时期,该地区分为土邦、部落区和“定居”区。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后,并入巴基斯坦,1952年组成俾路支邦联,后统一组成俾路支省。

俾路支省有许多山地通道。进入奎达的山地通道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波斯走廊。另一条著名的通道称作科贾尔通道,它将奎达与查曼、巴阿边界相连。亚历山大大帝离开信德后,通过南拉斯贝拉和东麦克兰撤出次大陆。距离奎达124公里的齐亚拉特,四周高山环绕,生长有树龄长达300多年的杜松,这里有世界上最大和最古老的杜松树林。巴基斯坦国父真纳就曾在此地度过他最后的日子。

农业是俾路支省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全省有75%的人口从事农业,全巴基斯坦45%的水果由俾路支省提供,所以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是俾路支省社会进步最重要的一环。

全省可耕地大约有1679万英亩,其中只有20%(约340万英亩)得到利用。在这340万英亩土地中,有130万英亩是灌溉地,更多的是旱地,达210万英亩。作物种植面积共计109.49万英亩,具体情况为:农作物,96.8万英亩;水果,8.3万英亩;蔬菜,4.39万英亩。

由于气候和土壤的关系,俾路支省出产的水果质量好、产量高,闻名全国,有巴基斯坦水果花园之称。水果收入超出其他农作物收入4~5倍。水果成为俾路支省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俾路支省东部和东北部较为寒冷的山地,特别适宜苹果、葡萄、樱桃、杏、扁桃、桃、胡桃以及其他各种温带水果的生长。气候比较炎热的俾路支省平原区盛产杧果、番石榴、西红柿、西瓜、甜瓜等。

俾路支省沿海渔业发达。渔产品出口占巴基斯坦对外出口的2%,占巴基斯坦国内生产总值的6.3%。渔产品加工业前景看好。政府正在瓜达尔和索米利等地建设新的渔港。

巴基斯坦独立时,俾路支省是南亚次大陆工业最落后的地区。现在省政府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

俾路支省矿藏丰富,苏伊、乌奇等地天然气储量丰富;在皮尔科赫已发现大型石油带。此外,在俾路支省还发现其他多种矿藏,这些矿藏商业价值很高。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条件和其他基础设施,这些矿藏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俾路支省的河流平时流量很小,每年只有一至两个月因降雨而流量较大。主要河流有若布河、纳里·波南河、萨万河、比辛·罗拉河、木拉河、哈布·波拉里河、拉克珊河、马斯克尔河和达什特河。有三条人工河渠:帕特·费德尔水渠、沙漠水渠和基尔塔尔水渠。这些河渠将古杜大坝的水引向俾路支省的农业区。此外,还有一些小型水坝和小型灌溉系统,比较有名的有比辛地区的邦德·库什迪尔汗水坝、曼吉水坝、果吉水坝和沙波水渠,以及锡比地区的哈奈水渠、哈布大坝等。

俾路支省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麦克兰沿海的渔业和山达克的金矿、铜矿若都得到开发,将对全省的就业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省政府特别重视水、电、气的供应。随着新的教育机构的设置,省政府将为全省各类学校提供现代教育服务。

俾路支省的城镇规模都比较小,最主要的城市是俾路支省首府奎达,亦是专区和县行政中心。奎达,又称基达,位于波伦山口西北,除南部外,其余三面环山。199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奎达人口76万人。城内有毛纺、水果罐头加工、酿酒、染料、硫黄提炼及火力发电等工厂。奎达是连接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交通要冲,有铁路、公路通往苏库尔、桑德曼堡、查曼等。奎达设有全国地震研究中心、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调查所等科研机构。奎达源自普什图语,意为“堡”。奎达居民的祖先居住在米里,而米里也有“堡”的意思。

除奎达外,俾路支省的其他小镇有锡比、洛拉莱、卡拉特、卡兰、拉斯贝拉、图巴特、桑德曼堡等。

(六)巴控克什米尔

前面已提到,巴控克什米尔的一部分划为联邦直辖北部地区及查谟和克什米尔。这里介绍的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

查谟和克什米尔位于东经73° ~75°、北纬33° ~36°,面积1.3万平方公里,主要由山地、河谷和山间平原组成。该地区森林茂密、河流湍急,有许多山间小溪,风景秀丽。主要河流有杰卢姆河、勒卢姆河和蓬奇河。属亚热带高山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海拔从南向北迅速由360米上升到6325米。积雪线冬季在海拔1200米,夏季升到3300米。

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居民全都是伊斯兰。91%的人口是农民。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89人。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总耕作面积17.1402万公顷,地区总面积的13%。主要作物有高粱、小麦、稻谷、玉米,其他作物有豆类和蔬菜。全地区果园面积7996公顷,主要水果有苹果、梨、胡桃、杏等。森林覆盖面积为55.3099万公顷,地区总面积的42%,森林覆盖率远远高出全国3.9%的水平,主要树种有雪松、羽衣橄榄、云杉等。

由于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人民持有巴基斯坦护照,不享有对中央政府的选举权,但享有对本地政府的选举权,所以查谟和克什米尔有一个议会形式的政府。查谟和克什米尔的主席是该邦的首脑;首相由一个部长委员会协助管理,部长委员会是最高行政机关。立法委员会由48人组成,其中40人由直接选举产生,8人由议会选举产生。巴控克什米尔有自己的最高法院和高级法院。巴控克什米尔分为5个行政区:穆扎法拉巴德、普奇、巴格、米尔浦尔和科特里。穆扎法拉巴德是巴控克什米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巴控克什米尔的法律法规在巴基斯坦政府领导下发挥作用。巴基斯坦联邦政府负责巴控克什米尔的国防与安全,负责发行各种货币,负责巴控克什米尔的外交事务,包括外援和外贸。

联邦政府设有巴控克什米尔事务和北方事务部,协调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与联邦政府之间的关系。为发展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经济,巴基斯坦联邦政府帮助地区政府发展水果经济,具体措施是提供贷款和其他物资援助。

一些政府和半官方性质的企业投资于矿产资源的勘测和开发。在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已发现储量较丰富的矿藏有煤、铝矾土、皂土、耐火黏土、石墨、石膏、石灰岩、白云石、云母、白铁矿、石英岩、皂石以及宝石矿等。联邦政府正计划在什翁特尔河谷、科特里、穆扎法拉巴德建立采矿企业。

(七)联邦直辖部落地区

联邦直辖部落地区总面积2.722万平方公里,人口317.6万人,分为7个小区,分别是开伯尔、莫哈曼德、南瓦兹里斯坦、北瓦济里斯坦、库拉姆、巴焦尔、奥拉克兹。此外,还有4个边境区:白沙瓦、科哈特、D.I. 汗、班努。

邦和边境行政区全面负责联邦直辖部族地区的各项事务,民事和刑事案依据1901年通过的《边境犯罪条例》处理。1989年,在联邦直辖部落地区实施1973年巴基斯坦政府通过的《国民登记条例》;在省直属部落地区(位于马拉坎德地区)实施《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商业登记条例》。其他巴基斯坦法律或条例,视其需要在联邦直辖部落地区和省直属部落地区实施。

联邦政府非常重视部落地区的教育,除在该地区设立正规的初级和中等教育学校外,另外选派376名学生到巴基斯坦其他地区的医学、工程、技术等专业院校学习。政府还为部族地区提供教育专款,资助部族优秀青年到国外就读。

联邦政府每年都会制订部落地区发展计划,并为该计划提供特别资金,其中85%的资金拨给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政府,由省政府负责具体实施。另外15%由联邦直辖部落地区的发展局管理。为促进联邦直辖部落地区发展,在地区发展计划外,还拨出2.4亿卢比资助部分特殊发展项目。仅1990年,联邦政府就拨出4.27亿卢比给联邦直辖部落地区。

联邦直辖北部地区位于喀喇昆仑、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和帕米尔山脉之间,海拔在900~8610米。在面积96.54平方公里的奇特拉尔地区,有12座海拔在5470~8610米的高峰,其中乔戈里峰是世界第二高峰。该地区有许多大冰川,其中锡亚琴冰川和巴尔托罗冰川最著名,尤其是巴尔托罗冰川,它是除北极以外最大的冰川。

由于地缘政治原因,联邦直辖北部地区是巴基斯坦最敏感的地区。该地区与中国、阿富汗接壤,而且紧靠中亚。在其南部地区,有一条长达482.2公里的停火线,将巴基斯坦与印度控制的查谟、克什米尔、拉达克分开。喀喇昆仑公路建成通车后,该地区的战略和政治意义更加突出。

联邦直辖北部地区总面积7.2496平方公里。居民人均收入非常低,联邦政府向该地区提供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为了便于管理,联邦政府将该地区辟为直辖区,由联邦政府任命行政长官。该区又分为5个行政区、12个小区。每一行政区设有一位副行政长官,每一个小区设一位行政长官助理。吉尔吉特区区府设在吉尔吉特,这是联邦直辖北部地区的主要城镇。联邦政府内部设有克什米尔事务和北部事务部,负责制定政策、办理司法事务、提供建议和协调与其他各部的关系。

五 人口、民族、语言

(一)人口

1981年人口普查时,巴基斯坦全国总人口为8509万人。但经过30年的增长,到2016年已达到2.07亿人(见表1-1),占全球人口总数的2.57%,巴基斯坦成为全球第六人口大国。

表1-1 1981~2016年巴基斯坦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率

资料来源:巴基斯坦政府统计局编制《巴基斯坦2003年统计手册》,第13页;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网站,https://www.un.org/development/desa/zh/;世界实时统计数据网站。

1. 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1901~1947年,巴基斯坦人口从1660万人增加到3250万人,增长近一倍,人口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左右,巴基斯坦成为世界上9个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但总的来看,巴基斯坦人口增长呈减缓趋势。1980年人口增长率为3.06%,1990年下降到2.69%,2000年进一步下降至2.24%,2016年更是低至2.07%。

2.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一方面,由于控制了疟疾、霍乱、结核病、天花等传染病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从1947年的3.12%降到1962年的1.7%,1990年为1.06%,1991年进一步下降到0.98%。另一方面,人口出生率仅从1941年的4.5%下降到1981年的4.33%;1984~1989年下降到4.18%,其中城市为3.81%,农村为4.36%;1990年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到4.06%,其中城市为3.48%,农村为4.32%;1991年下降到3.95%。2000~2005年为3.30%;2010~2015年下降到2.98%。巴基斯坦婴儿死亡率较高,根据《巴基斯坦人口概览》一书的资料,1984~1989年从10.93%下降到10.47%,1991年为10.24%。《巴基斯坦2003统计手册》显示,1995年、1996年、2001年和2002年,婴儿死亡率分别为10.1%、10.5%、8.9%、8.2%,2010~2015年下降到7.7%。总体来看,基本上呈下降趋势

3. 人口密度较大,而且增长快

1981年,巴基斯坦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6人;1990年为每平方公里143人,10年内每平方公里增加了37人;1998年上升至每平方公里166人,8年内每平方公里又增加23人;2016年达到每平方公里250人。

(二)人口构成

1. 人口地域分布不平衡

联邦首都地区面积仅占全国面积的0.11%,人口却占全国的0.6%,人口密度最大,达到每平方公里889人。旁遮普省次之,面积占全国的25.8%,人口却占全国的55.6%,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359人。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和信德省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公里238人和每平方公里216人,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3个和30个百分点。联邦直辖部落地区和俾路支省人口最少,人口密度也最低。截至2016年,旁遮普省人口达1.1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3%,为人口第一大省;信德省、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与俾路支省人口分别约为0.48亿人、0.31亿人和0.12亿人;联邦直辖部落地区人口约为500万人,首都伊斯兰堡人口约为200万人。

2. 农村人口多于城市人口

1998年,巴基斯坦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分别为4303.6万人和8931.6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32.5%和67.5%。就省区分布来看,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是信德省,为48.8%。其次是旁遮普省,为31.3%;再次为俾路支省,为23.9%;最后是西部边境省,为16.9%。城市人口比例最低的是联邦直辖部落地区,仅为2.71%。

巴基斯坦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报告显示,2016年巴基斯坦城市人口约为0.76亿人,农村人口约为1.32亿人,分别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6%和64%。

3. 男性多于女性

1998年,巴基斯坦男女性别比为109∶100,主要原因是女性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和人口统计中女性漏统计的现象减少。就省区来看,联邦首都区为117∶100,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为113∶100,俾路支省为115∶100,旁遮普省和信德省分别为104∶100和112∶100。

近年来,巴基斯坦男女性别比总体呈下降趋势,2015年下降至103∶100。

4. 人口结构年轻化

1998年,巴基斯坦19岁以下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高达53.8%,20~64岁人口占比为42.7%,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3.5%。由于近年来巴基斯总人口一直在增加,这一趋势会保持下去。

5. 劳动力丰富,但劳动参与率较低

截至2000年,巴基斯坦劳动力总数为5215万人,占总人口(1.3235亿人)的39.4%。其中16.35%从事农业,其余20.65%从事采矿、制造、建筑等,另有2.4%失业。根据《巴基斯坦2003统计手册》,1999/2000年度巴基斯坦劳动力失业率为1.75%,其中农村失业率为1.95%,城市为1.66%。

巴基斯坦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利用率并不高,这可以从巴基斯坦劳动力参与率中看出。劳动力的参与是通过概约参与率和精确参与率来测量。概约参与率是指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而精确参与率是指劳动力在10岁以上人口中所占比率。

1999年,从全部及10岁以上人口的分布看,巴基斯坦劳动力参与率比较低,还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2000年为59.2%;2006年上升为60.7%;2009年又跌落至54.3%。

而且,劳动力参与率存在城乡、男女之别。在农村,尽管女性劳动力参与率远远低于男性,但比城市中女性劳动力参与率高出很多。不过,近年来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不断上升。1987/1988年度,女性劳动力概约参与率为6.8%,1991/1992年度达到9.15%,同期女性劳动力精确参与率从10.24%上升到13.98%。

(三)民族

巴基斯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追溯历史,最早居住在巴基斯坦地区的土著人为达罗毗荼人。后来先后迁移到南亚定居的民族有雅利安人、希腊人、土耳其人、波斯人、阿富汗人、阿拉伯人和蒙古人。巴基斯坦的民族分属雅利安族系和伊朗族系,均属于印度欧罗巴人种。雅利安族系和伊朗族系从中亚细亚的雅利安人衍化而来。从中亚地区直接迁移到印度的雅利安人称为印度雅利安人;从定居在伊朗和阿富汗的雅利安人中分出再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被称为伊朗族系的雅利安人。这两支雅利安人迁徙进入印度后,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杂居通婚,经过长期的融合,繁衍成为今天巴基斯坦境内的四个主要民族:旁遮普人、信德人、帕坦人和俾路支人。

旁遮普人 巴基斯坦的主体民族,占全国人口的63%,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混有蒙古人种血统。主要生活在最富庶的旁遮普省、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的哈扎拉区和德拉·伊斯梅尔·汗区,另外还有少量旁遮普人散居在白沙瓦、马尔丹、奎达、洛拉莱、卡拉奇和信德省北部地区。属于雅利安人种,在巴基斯坦上层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控制着军政要职。务农、从军为旁遮普人的重要职业。巴基斯坦军队主要是旁遮普人。从旁遮普人的宗教信仰来看,97%的人信奉伊斯兰教,2%的人信奉基督教,另有1%的人信奉其他宗教。从社会地位和历史传统来看,旁遮普人又分为拉吉普特人、贾特人和阿伦人三大支系。社会地位最高的是拉吉普特人,他们是传统的武士、统治者、土地持有者以及自耕农;巴基斯坦军队中的绝大多数官兵来自拉吉普特人,其中不乏高级军官。贾特人的社会地位仅次于拉吉普特人,生活一般比较富裕,他们为国家提供兵源。阿伦人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从外貌特征来看,旁遮普人身材魁梧,肩宽,显得特别健壮,眼睛黝黑,大部分人皮肤呈橄榄色,少部分人皮肤白皙,颇似欧洲人。旁遮普人强悍勇猛,在历史上奋起抗击莫卧儿人和英国殖民者的入侵。农民常穿无领长袖布衫,缠围裤,包长头巾;逢年过节和婚嫁喜庆时则穿丝绸衣服,头巾的一端或两端垂在耳上。城市妇女穿肥腿长裤,着单衫,披披巾。妇女善绣花,披巾上常绣有各种花饰图案。饮食以面食为主,喜食酥香和奶酪。

旁遮普人主要定居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旁遮普平原。农业发达,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棉花、甘蔗、水稻等。巴基斯坦建国后,旁遮普人的纺织业、地毯编织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兴机械、电器和其他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少部分居住在丘陵和山区的旁遮普人兼务农牧。

信德人 主要居住在信德省和俾路支省的拉贝拉地区,占全国人口的18%,属雅利安人种,混杂有帕坦人、俾路支人和阿拉伯人血统,民族成分比较复杂。操信德语。91%的人信奉伊斯兰教,且多属于逊尼派;其余9%信奉印度教、佛教、基督教和锡克教。信德人身材高大,皮肤深黑。现在信德人主要从事农业、商业和手工业,但历史上信德人以农业为生,祖辈务农。在中世纪,土著信德人分为苏姆罗、萨莫、苏马拉和穆沙诺等众部落,它们在11~16世纪建立王朝,统治信德全省。

帕坦人 多居住在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占全国人口的11%,也称普什图人,与阿富汗的主体民族普什图人同属一个种族,自称巴克同人,主要操普什图语,属伊朗人和土耳其人的混血种。帕坦人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主要生活在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的班努、科哈特、马尔丹、白沙瓦、迪尔、斯瓦特和俾路支省的奎达、洛拉莱、兹霍勃等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帕坦人主要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相对于旁遮普人、信德人,帕坦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均比较落后,至今还保留着部落组织残余,现有9个较大的部族:阿夫里底、莫要德、马赫苏特、瓦齐里、尤瑟夫扎伊、哈塔克、卡卡尔、索拉尼和吉尔扎伊。这些部落在服饰、方言和风俗习惯方面均有差异。在帕坦人的社会中,男子居主要地位,妇女处于从属地位,仍留有父权制的明显痕迹。

帕坦人身材高大而匀称,皮肤呈淡褐色、深眼窝、蓝眼珠,目光炯炯有神;头型有长有方;鼻子大多长而直,个别是鹰钩鼻。男子体格健壮,颧骨凸出,头缠长巾,身着宽大的长上衣,有的头戴卡巴帽,留有风趣的小胡子。男子个个腰扎子弹袋,枪不离身。

帕坦人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居住在南亚通向西亚、中亚的交通要冲,受到来自中亚、土耳其乃至希腊的异族统治者的统治,他们奋起反抗,积极抗击外来统治者。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帕坦人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在帕坦民族政党红衫党的领导下,多次英勇抗击英国殖民者。

俾路支人 属伊朗种族,是伊朗人与土耳其人的混血种,与帕坦人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占全国人口的4%,操俾路支语。在文化、社会组织、民族习惯等方面深受波斯文化的影响。绝大多数俾路支人信奉伊斯兰教,少数信奉祆教、基督教、天主教。

俾路支人主要居住在俾路支省,也有一些居住在信德省。俾路支人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社会经济文化落后。共分成18个部落集团,分别为布格提、布列迪、博达尔、多姆基、德里哈克、吉尔查尼、贾克拉里、科沙、采加里、伦德、马里、马扎里、马加希、乌姆拉尼、门加尔和比曾乔等。其中,布格提、马里、门加尔和比曾乔4个部落集团人数最多。

俾路支人的形体特征是:头颅短,眼睛圆鼓、乌黑,体形匀称。男子胡须长而有光泽,密而飘垂,体格健壮,善骑射,常佩戴短剑或长刀。

除上述四个主要的民族外,在巴基斯坦还有一些其他民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布拉灰人。布拉灰人属达罗毗荼人;操布拉灰语;信奉伊斯兰教,多属逊尼派;大部分人居住在俾路支省的克拉特地区;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布拉灰人身材矮小、壮实,面部微圆,皮肤黝黑,头发为深褐色,自然卷曲,眼睛呈褐色。布拉灰人以氏族部落为单位,总体上可分为本地布拉灰人、沙拉万布拉灰人、扎拉万布拉灰人、混种布拉灰人4个部落集团。

除以上五大民族外,巴基斯坦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人数不多,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北部、西部山区。居住在兴都库什山中的民族有奇特拉尔人、卡费尔人、科希斯坦人,均操达尔德语。奇特拉尔人占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奇特拉尔地区居民的绝大部分,早在十六七世纪就已形成封建关系。卡费尔人和科希斯坦人仍保留着民族部落组织。在奇特拉尔北部,居住着布里什克人,操布里什克语。另外,还有古吉拉特人,他们分散在信德省的特哈巴尔卡卡、约瓦布沙和海得拉巴等地区。

根据巴基斯坦国父真纳的“两个民族”理论,巴基斯坦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民族,即伊斯兰、非伊斯兰和其他巴基斯坦人。政府根据宗教信仰,把伊斯兰称为“多数民族”,把占全国人口3%的印度教徒、基督教徒、祆教徒、锡克教徒称为“少数民族”。

巴基斯坦联邦政府专门成立了宗教事务和少数民族事务部,下辖少数民族事务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由6名官员和65名非官方人员组成,负责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和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在地区行政机构中成立地区少数民族事务委员会,负责处理本地区少数民族日常事务。

(四)语言

巴基斯坦1973年宪法规定,乌尔都语为巴基斯坦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政府文件、大部分学术文献、重要官方和民间刊物均使用英文;阿拉伯语、波斯语以及各地方语言在巴基斯坦政治、经济、文化、生产中仍与乌尔都语、英语并存,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巴基斯坦是一个多语言国家。

在巴基斯坦使用的语言中,除英语外,其他本民族和本地区语言属于印欧语系和达罗毗荼语系,其中操印欧语系语言的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99%。印欧语系又可细分为新印地语族、伊朗语族和达尔德语族。新印地语族在巴基斯坦使用很广,人数最多。在巴基斯坦,属这一语族的语言有乌尔都语、旁遮普语、信德语、孟加拉语、古吉拉特语和拉贾斯坦语。伊朗语族主要在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和俾路支省使用,其中有普什图语、俾路支语。达尔德语族包括霍瓦尔语、科希斯坦语等,影响较小。达罗毗荼语是次大陆较古老的一种语言,在巴基斯坦境内使用达罗毗荼语系语言的人数少,使用区域较小。在巴基斯坦境内,属于达罗毗荼语系的只有布拉灰语。

乌尔都语 巴基斯坦官方语言,全国95%以上的人能讲乌尔都语,但以乌尔都语为母语的人很少,仅占巴基斯坦总人口的7.6%,主要是来自印度的移民。巴基斯坦的主要报刊、广播、电影和文学作品都使用乌尔都语,从而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乌尔都语原称“卡里伯里”,以印地语为基础,吸收了大量的波斯语、阿拉伯语和土耳其语的词汇,基本上采用波斯语的书写字母,是由8世纪进入次大陆的伊斯兰使用的波斯语与德里附近居民使用的西部印度语融合而成的一种新的语言。“乌尔都”一词来自古突厥语,意为“军队”或“兵营”。由于这一新的语言当时主要在征服者的军队中使用,人们便称之为“乌尔都语”。12世纪左右,乌尔都语基本形成;14世纪初,乌尔都文渐趋成熟,出现了用乌尔都文写的诗歌和宗教作品;17世纪末发展成为伊斯兰教的文学语言;19世纪初,乌尔都语作为官方语言在全印度使用,正式取代波斯语的官方语言地位。

乌尔都语是南亚次大陆的一种主要语言,流行于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1947年印巴分治后,乌尔都语被确定为巴基斯坦国语,它还是印度的一种主要语言,孟加拉国的比哈尔人也通用乌尔都语。

乌尔都语有35个字母、54个音素,有一形多音和同音异形字母,采用自右向左的波斯语书写体。此外,由于波斯语作为次大陆的官方语言达600年之久,大量的波斯语词汇、成语、构词法等为乌尔都语所吸收。

乌尔都语词汇的约40%来自波斯语,约20%来自阿拉伯语,约有15%来自英语,其余来自由梵文演化而来的印地语。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来自土耳其语、葡萄牙语、法语等语言的词汇。

印巴分治后,巴基斯坦与印度的乌尔都语的差别主要在词汇上:巴基斯坦的乌尔都语吸收了更多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而印度的乌尔都语中的梵文词汇逐渐增加。

旁遮普语 主要流行于旁遮普省。旁遮普语有多种方言,主要分为东部旁遮普语(原旁遮普语)和西部旁遮普语。东部旁遮普语也就是拉合尔地区的玛兹赫方言。西部旁遮普语包括南部方言、西北方言和东北方言。南部方言使用人数较多,集中在盐岭以南地区以及沙普尔、特哈里、克拉特拉尼、贾菲尔等地。西北方言包括沙瓦因、德哈尼(德戈)等土语。东北方言包括奇勃哈里、波特赫瓦利、巴哈利、阿瓦卡利、格赫比等土语。

信德语 主要流行于信德省。信德语受乌尔都语、印度北部语言、阿拉伯语的影响较深,另外也有自己独特的字母。信德语有四种方言:维格里方言,被语言学家称为标准的信德语,流行于信德省中部地区,是信德语的文学语言;锡莱基方言,在发音上与维格里方言稍有差异,流行于信德省北部地区;拉西方言,流行于信德省西部地区;拉利方言,流行于印度河下游地区。信德语是信德省中小学的教学语言,是仅次于乌尔都语的重要语言。信德省有用信德文出版的报刊和书籍。

普什图语 亦称阿富汗语,属伊朗语族。集中流行于巴基斯坦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普什图语是帕坦人的语言。从使用地域看,可分为东部方言和西部方言。也有部分帕坦人使用东部方言。西部方言保存Sh和Zh两个古音,所以又称软方言。普什图语深受波斯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印度语、蒙古语乃至西欧国家语言的影响,因而至今还保留有这些语言的词汇。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中小学使用普什图语,也有普什图文出版的报纸、书刊,与乌尔都语并用。

俾路支语 属伊朗语族,主要在俾路支省流行。从语音结构上看,更接近现代波斯语。俾路支语可分为东部方言和西部方言。东部方言有送气辅音,大幅度发展了摩擦音。西部方言借用了大量波斯语词汇和表达方式。俾路支语曾经只是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发展缓慢。近年来,俾路支语开始在俾路支省的中小学中作为教学语言使用。

达尔德语 流行于北部山区,属口头语言,是历史上阿勃姆、吉尔、斯瓦特、奇特拉尔等公国使用的地方语言,可分为西部方言、中部方言和东部方言。西部方言又称为卡菲尔方言;中部方言包括加瓦尔-巴提方言、卡拉萨方言、霍瓦尔方言等;东部方言分为科希斯坦方言、哈鲁拉方言、希纳方言、克什米尔方言等。从语源上看,达尔德语受印度雅利安语族和伊朗语族的影响很深。

布拉灰语 属达罗毗荼语系,是口头语言。主要流行于俾路支省的卡拉特地区和信德省个别地区。由于受波斯语和印度雅利安语的影响很大,布拉灰语中有大量波斯语和印度雅利安语词汇。使用布拉灰语的居民同时还使用俾路支语或信德语。

六 国旗、国徽、国歌

巴基斯坦国旗由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基于伊斯兰联盟会旗设计而成,在巴基斯坦独立前一天即1947年8月11日被制宪大会采用,8月14日正式启用。巴基斯坦国旗在巴基斯坦国歌中被称为新月和五角星之旗。

巴基斯坦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左侧是白色竖长方形,宽度占整个旗面的1/4;右侧为深绿色长方形,中央有一颗白色五角星和一弯白色新月。白色象征和平,代表国内信奉印度教、佛教、基督教、祆教的居民和其他少数民族;绿色象征繁荣,代表伊斯兰教。新月象征进步,五角星象征光明;新月和五角星还象征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国旗会在一年之中数个重要的日子悬挂,如共和日和独立日。此外,巴基斯坦重要政治人物(如总统和总理)的居所和座驾也会悬挂国旗。

巴基斯坦国徽在1954年被采用,象征着巴基斯坦意识形态的基础、经济的基础、文化遗产和指引方针。国徽共有四个组成部分:顶端是绿色的五角星和新月图案,象征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以及光明和进步,而且新月和绿色都是传统的伊斯兰图案;中间是盾徽,上面绘有棉花、小麦、茶、黄麻四种农作物,象征立国之本,表示农业是巴基斯坦的经济支柱;两边是花冠,它们环绕着盾徽,是运用传统莫卧儿的绘画技术画出来的,凸显了巴基斯坦的文化底蕴;底端是卷轴,位于花冠下方,其上用乌尔都语写着真纳的座右铭、巴基斯坦的国家格言:(拉丁化:“Iman, Ittehad, Nazm”,即“信仰、团结、戒律”)。

巴基斯坦国歌或《祝福这神圣国土》(,拉丁化:“Qaumi Tarana”),是巴基斯坦重要日子(如共和日和独立日)升国旗时伴奏的歌曲。由于巴基斯坦独立时还没有国歌,因此升国旗时奏的是《巴基斯坦万岁,自由到来了》。后来真纳邀请一位居住于拉合尔的印度裔作家贾加·那特·阿扎德为巴基斯坦编写国歌,其目的可能是为巴基斯坦创造现实的理想主义。阿扎德编写的歌曲迅速得到真纳的认可,并在巴基斯坦电台上播放。不过这首歌曲作为国歌的地位只保持了18个月。1948年,巴基斯坦政府组成了国歌委员会,但是委员会成员们难以找到适合作为巴基斯坦国歌的歌曲和歌词。由于伊朗沙阿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即将在1950年对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国歌委员会只好匆忙采用艾哈迈德· G. 查格拉编写的三节乐曲作为巴基斯坦国歌。最初在1950年10月8日演奏给巴基斯坦总理利亚格特·阿里·汗听时的版本并没有歌词,而这段没有歌词的国歌,在伊朗沙阿出访巴基斯坦时被批准演奏。但是直到1954年8月,这首国歌仍没有被正式采用。国歌委员会最终认可了由哈菲斯·尤隆杜里编写的国歌歌词,并在1954年8月13日于巴基斯坦电台上首播带歌词的国歌版本;官方的批准声明则由资讯与广播部于1954年8月16日发布。随后在1955年,电台又开始播放包括艾哈迈德·鲁什在内的11名巴基斯坦歌手合唱的国歌。


阿布尔·阿萨尔·哈菲斯·尤隆杜里 词

埃赫马德·G. 查格拉 曲

祝福你,祖国,你最美丽,你最神圣。巴基斯坦,你是坚强不屈的象征,你是信仰的干城。神圣祖国的命令,就是人民的力量。民族、国家、政权永沐荣光,实现我们的企望。新月和明星的旗,指引着前进的路。过去的历史、现在的光荣、未来的企望,象征真主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