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历史

第一节 上古史

一 早期人类足迹

在瑞士,最早期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距今大约五万年到四万年。在维尔德基尔希利(阿彭策尔)、凯斯勒洛赫和施维策比尔德(沙夫豪森)的古老洞穴中,人们发现一些器皿和骸骨,这些可以证明远古时期的人类曾经在今天为瑞士国土的地方居住和生活过。在汝拉山地区发现的腭骨碎片,经鉴定为5万年前的一位妇女的遗骨。大约公元前1万年,冰川时代之后的解冻期,冰河消退后融化的冰水形成了许多湖泊,成为后来人类的栖息地。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从事农业耕作,已经建立的长期定居的居住点主要分布在纳沙泰尔湖、比尔湖、莫拉湖、苏黎世湖和康斯坦茨湖畔以及上意大利地区,有160多处。1853年,居住在距苏黎世39公里远的小村庄的村民们,在苏黎世湖畔发现了一些木桩。经考古专家研究,这些木桩正是古凯尔特部落在湖畔搭建房屋的证据。在木桩堆中发现的工具都不是铁制的,而是石制或骨制的,这足以说明它们的年代早于铜器时代。此后,人们又在湖泽河畔相继发现了类似的水上村落遗迹。但是,人们至今不清楚这些湖畔居民的来历和他们的种族,仅仅知道这些新石器时代在湖边居住的原始部落,相对于山区居民来说文明程度较高,并且有着游牧民族的习惯。

在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早期,交通开始发展,山上已经开辟了小路,不同地区的部落之间取得了联系。在拉坦诺时期,随着第一批钱币的流通,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

然而,曾经在瑞士土地上生活过的早期人类后来不知去向,究竟是自然灾害的缘故,还是由于古人的游牧习性,或是因为部落之间的争斗,今天的考古学者还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总之,考古发现,早期在瑞士活动的人类留下了足迹,但他们并非现代瑞士人的祖先。

二 海尔维希亚

大约在公元前400年,凯尔特人的一支,也就是海尔维第人来到今天属于瑞士的境地。

凯尔特人发源于多瑙河、莱茵河、罗纳河三大河流的上游地区。公元前800年,凯尔特人主要居住在欧洲的中部。海尔维第人是凯尔特民族中最强大的一支,占据了日耳曼南部和今天瑞士的中部高原地区。由于居住环境稳定,人口逐渐增长,文明不断进步。公元前300年时,已有货币流通。公元前100年时,这些凯尔特人已经学会使用希腊文字,在河边修建定居之所,大规模的迁移已经不是特别频繁了。到公元前58年大举西迁之时,他们已在阿尔卑斯山区和汝拉山区的中部高原定居了300多年。

当时还有一个叫作勒戚亚的部落,也是凯尔特人的分支,进入瑞士的东南部。他们曾经占有今天瑞士的大部分地区,后来被迫东移,在瑞士东端的格劳宾登定居下来。

公元前2世纪左右,北方日耳曼民族中一支的阿勒曼尼人逐渐强大,不断向凯尔特人的居住地扩张。迫于压力,海尔维第人只得撤出中部高原,迁往西南方向的高卢地区。公元前58年,海尔维第人在日内瓦会合,共有368000人,准备大举西迁。此次远徙要经过罗马的高卢省,海尔维第人便请求罗马当局准予假道。当时的高卢总督、罗马帝国的裘力斯·恺撒担心海尔维第人的西迁会对罗马形成威胁,因此截断了日内瓦的罗纳河桥,不准他们通过。海尔维第人躲过了罗马的哨兵,但还是在比布拉克特被恺撒率领的大军赶上。海尔维第人顽强抵抗,战斗从下午一直持续到日落西山,牛车成为他们最后的屏障,终因不敌训练有素的对手,被迫回到原来的居住地,并且成为罗马的臣民。罗马人随后又征服了包括勒戚亚部落在内的其他凯尔特人,至此,今天瑞士的全部地区通通成为罗马帝国的统治范围。罗马人将海尔维第人居住的地方称为“海尔维希亚”;将勒戚亚人居住的地区定名为“勒戚亚”。海尔维第人虽然失败了,却赢得了敌人的尊敬,恺撒在他所著的《关于高卢战争的评述》中高度赞扬了海尔维第人的抵抗精神。

公元前58年~公元400年,罗马人统治瑞士近5个世纪。罗马帝国为瑞士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凯尔特人也逐渐接受了罗马人的文明与文化,与罗马社会融为一体。在此期间,海尔维希亚修建了庞大的公路网,瑞士地区与罗马帝国的中部地区有了密切的交往。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建造起公共娱乐场所和卫生设施。海尔维希亚的主要城市是阿旺提卡姆市(今沃州的阿旺什),居民达5万人之多。在乡村中,瑞士庄园模仿罗马庄园而建造,还从地中海地区引进了蔬菜、水果的种植和栽培技术。罗马的拉丁语成为通行的语言。基督教逐渐传入,到公元4世纪末形成宗教传播网络。在阿房希、尼翁、巴塞尔、日内瓦等地均设有主教。大致在公元100~250年,是罗马瑞士的和平繁荣时期。

三 日耳曼族入侵

公元3世纪,北方的日耳曼部落不断南下进犯罗马帝国,此时的罗马帝国已经日渐衰落。公元260年,日耳曼部落的阿勒曼尼人首次越过了北部边界进入瑞士,破坏了当时最重要的城市阿房希。虽然罗马人一度恢复对莱茵-多瑙边界的控制,但仍旧难以抵挡日耳曼人的南下攻势,最终于公元401年撤离了瑞士,罗马统治的时代宣告结束。

阿勒曼尼人占领了现今瑞士的东部。作为征服者,他们驱散了当地居民,在瑞士高原地区重新建筑村落,保持日耳曼人的风俗和语言,带来了地方自治的新观念,使这一地区原本较弱的罗马化痕迹更加减少,形成了日耳曼语区即今日瑞士的德语区。

几乎与此同时,另一支日耳曼人的勃艮第部落联盟占据了现今瑞士的西部。西部地区深受罗马化影响,文化比较发达。勃艮第人是罗马人的盟友,来到萨瓦和莱蒙湖盆地定居。勃艮第人人数少,文化比较落后,因此征服者反而被同化,接受了罗马人的语言和宗教,甚至改用当地语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今日瑞士列托-罗曼什语区及法语区。

瑞士四个语区的基本轮廓也在此时形成,并且延续至今。上述列托-罗曼什语区和日耳曼语区已经勾画了一条语言界限。阿勒曼尼人仍不满足,继续向东部前进,迫使当地的凯尔特人逃到地势险峻的山区,即如今的格劳宾登州,使原有语言和拉丁文化得以保存,也就是今日的列托-罗曼什语。而提契诺州一直和上意大利地区密切相连,因此形成了今日的意大利语区。

公元6世纪,日耳曼部族的法兰克人先后征服了勃艮第人(公元534年)和阿勒曼尼人(公元536年)。同时,勒戚亚人也臣服于法兰克人。至此,瑞士全部归属法兰克人统治。公元771年,查尔斯王(King Charles),即后来的查理大帝(一译查理曼,Charlemagna,742~814),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国家被划分为郡,这为后来的州制奠定了基础。法兰克王国在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强制传播基督教,并留下了刑法和司法制度,统治瑞士长达3个世纪。

按照法兰克王国的传统,王位并不是传给长子,而是让所有的儿子来瓜分国家。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签订了划分领土的条约。这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条约规定,长孙罗退尔分得中法兰克王国;次孙查理分得西法兰克王国;幼孙路易分得东法兰克王国。公元870年,瑞士又一次分裂。勃艮第人居住的地区划归西法兰克王国;阿勒曼尼人居住的地区划归东法兰克王国,瑞士领土的中间出现了一条政治边界,正好将瑞士分为东西两半。

公元875年,属于西法兰克王国的瑞士地区划归勃艮第王国。到1033年,神圣罗马帝国又继承了勃艮第王国的领地。此前,属于东法兰克王国的瑞士地区已经为德意志王国所领有。因此,在公元11世纪,瑞士的领土再度统一,归由神圣罗马帝国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