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初期,亚欧草原的历史继续发展,而这一时期主要是草原上各个游牧民族与中国王朝相抗争的历史。
原本强大的突厥帝国,慢慢地从鼎盛开始走向了分裂。唐太宗李世民成功地消灭了东突厥帝国,而随着东突厥的土崩瓦解,西突厥也开始走向消亡,成为唐朝的附属。8世纪,唐朝在中亚继续扩张,并一度达到极致,但亚洲霸主的地位却因为怛罗斯河之战的失败而丢失。唐王朝时期,中亚一个重要国家回鹘作为重要的游牧部落,同中原的关系始终摇摆不定,时而友好,时而对抗,直到9世纪,这个国家被黠戛斯打败而灭亡。
9世纪,从西突厥分裂出来的沙陀突厥将唐朝最后一个皇帝赶下龙椅,并建立了后晋,但是这一短暂的王朝因蒙古契丹的崛起而覆灭,被辽取代。到了12世纪,契丹被女真人征服,金国建立,并同中原宋朝摩擦不断,彼此抗衡。
1.盛极而衰:突厥帝国的鼎盛和分裂
公元540年,突厥—蒙古种族的三大分支在草原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柔然人统治着蒙古地区,其活动范围从中国东北部边境开始,西至吐鲁番地区,南起中国长城脚下,北抵鄂尔浑河;嚈哒人掌控着谢米列契耶、索格底亚那、俄属突厥斯坦、东伊朗和喀布尔地区,从中国西域的焉耆到北部的莫夫,阿富汗中部和旁遮普也是其势力范围;而欧洲匈奴人则牢牢掌控着与顿河河口毗邻的南俄罗斯草原,同其他两大分支相比,欧洲匈奴人因为分属两支敌对的部落,所以实力有所减弱。
对于突厥,中国人认为他们臣服于柔然,属于突厥族的一个部落。确切地说,突厥属于古代匈奴的后裔,其图腾为狼,约6世纪初期,活动于阿尔泰地区,主要从事金属冶炼。
当时,柔然因一场内战,力量被极大削弱,内战双方是柔然可汗阿拉瑰和可汗的叔叔婆罗门,他们分别代表东部柔然和西部柔然。最终,阿拉瑰获胜,但同时,他也面临着突厥各部落的反抗,平定叛乱成为当务之急。
公元508年,高车部打败柔然,不过高车王在公元516年被柔然杀掉,该部最终还是归顺了柔然。但高车始终没有放弃对独立和自由的争取,不料却在寻找时机重新起义时,于公元546年被忠心于柔然的突厥击败。这次战争也成为突厥同柔然分裂的主要原因。
本来,突厥首领布明期望借着这次立功,请求阿拉瑰将柔然公主许配给自己,但没想到提亲被阿拉瑰无情地拒绝。布明颜面尽失,恼羞成怒,联合西魏拓跋人攻打柔然,而布明联合西魏的原因就是西魏答应将一位公主嫁给他。
公元552年,突厥和西魏联军打击柔然,阿拉瑰自杀。随后,突厥人将蒙古帝国的部分领土占领,布明自称可汗。新帝国建立在鄂尔浑河上游地区,这一地区也成为后期游牧部落的大本营。同年,布明可汗去世,刚成立的帝国被迅速瓜分。其中,布明的儿子木杆获得了蒙古地区,得到了帝国称号,建立了东突厥汗国;布明的弟弟室点密则继承了叶护称号,在其他地区建立了西突厥汗国。
在木杆可汗的统治下,东突厥帝国迅速强大,在一系列征伐战争中所向披靡。公元560年,东突厥帝国击败辽河西岸和热河附近的契丹人,北周皇帝期望同东突厥建立友好盟邦关系,遂向木杆的女儿求婚。
由室点密带领的西突厥则在怛罗斯河地区同嚈哒人发生了激烈冲突,为有效对抗敌人,室点密同嚈哒的敌人波斯人签订盟约,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库思老一世,以此巩固盟约。当时的波斯恰处于萨珊王朝最强大时期,公元565年,在突厥和萨珊的共同打击之下,嚈哒人被彻底击溃,从此消失。
西突厥人和萨珊波斯人共同瓜分了嚈哒人的领土,索格底亚那地区归西突厥所有,波斯人占有巴克特里亚地区。后来,随着西突厥的强大,巴克特里亚地区也被突厥人占领。最终,在中世纪初期,以大阿尔泰山和哈密以东的山脉为界,形成了东、西突厥汗国的版图。
为了获得丝绸贸易的自由权,西突厥首领室点密同拜占庭帝国联合,成立反萨珊波斯联盟,共同对抗波斯。从公元572年开始,反萨珊联盟与波斯进行了长达20年的战争,其间,室点密离世,其子达头继位。后来,由于君士坦丁堡宫廷同阿瓦尔人签订盟约,而阿瓦尔人属于柔然的余部,西突厥首领达头心有不满,两国的关系开始紧张。
随后,西突厥举兵攻打拜占庭。但这并未影响到西突厥人与萨珊波斯人的战争,公元589年,巴克特里亚被西突厥人占领,赫拉特被捣毁;公元598年,吐火罗斯坦和巴里黑等地都被纳入西突厥的控制范围。
在东、西突厥分裂中亚,建立起两大帝国时,远东的中国则由分裂走向了统一,将近三个世纪的混乱随着隋朝的到来而结束。
强大的突厥帝国并未能保持长久的鼎盛,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外来敌人,而是两个国家的敌对。如果东、西突厥帝国能一直保持开始时的状态,也就是东突厥帝国居于首位、西突厥帝国居于次位,那么他们的力量将无可抗衡。但是从公元582年开始,西突厥帝国首领达头就不再满足于叶护的称号,他为了摆脱东突厥君主的统治,发动叛乱自立为可汗,这次叛乱也得到隋朝的支持。于是,原本统一的突厥部落一分为二,后来也没有再度统一,而这种分裂状态为中原王朝恢复其在中亚的政治活动提供了契机。
面对西突厥的反叛和契丹人的攻击,东突厥腹背受敌,而这时,东突厥内部又出现了分裂,新继任的可汗沙钵略的权威遭到堂兄奄罗和大逻的质疑。这种局势对西突厥首领达头来说再好不过,但隋文帝杨坚却不期望西突厥独大,于是支持沙钵略对付达头。随后几年,东突厥虽然多次易主,但分裂局面一直存在。
而西突厥首领达头则想借助东突厥内部分裂的契机,实现自己统一突厥的大业。他采取了两种策略:首先,出兵威胁中国长安,困住隋朝都城,让隋朝无暇他顾;其次,进驻鄂尔多斯,攻打东突厥突利可汗。不过,达头并未成功。公元603年,隋朝用计策使西突厥内部发生叛乱。内外交困之下,达头逃往青海,从此再无踪迹。至此,曾显赫一时的西突厥帝国土崩瓦解,虽然反叛可汗的处罗成为伊犁地区的君主,企图凭借强大实力再度统一突厥,但是隋朝扶植的达头的孙子射匮最终击败了处罗,并完全归顺隋朝。
就这样,突厥势力被隋朝分裂,那些不顺服于隋朝的可汗被消灭,隋王朝掌控了全局。
公元598年至614年,隋朝对高丽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但都以失败告终。由于损失惨重,隋朝实力被大大削弱,东突厥人趁机在山西西北叛乱。公元618年,隋朝统治被推翻,唐朝建立。公元624年,叛乱的颉利可汗率兵攻打长安,最终被李世民击败,随后撤退到蒙古地区。两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着手建立在中亚地区的威信,当时他面临的主要敌人是突厥,当务之急是消灭和瓦解突厥帝国。
公元626年,唐太宗继位第一年,东突厥率兵远征,颉利可汗率10万骑兵直逼长安,在北门外的便桥前要挟唐太宗,企图向唐朝索取贡赋。唐太宗则命人牢牢把守各城门,自己亲自率领一支小部队骑兵深入敌人后方。颉利可汗看到唐太宗亲自率兵,英明神武,不禁心生畏惧,立即下马跪拜,唐太宗当面怒斥颉利可汗背信弃义,破坏约定,令颉利可汗羞愧得无地自容。第二天,双方订立盟约,重归于好。
为了削弱颉利可汗的势力,唐太宗开始扶植东蒙古的突利可汗,并支持他联合各部反叛颉利可汗。为了占据主动权,公元630年,唐太宗在颉利可汗周围布下包围圈,并派遣李靖等人攻打,四面受敌之下,颉利可汗兵败被俘。
在这之后的50年里,唐朝的宗主地位一直被东突厥帝国承认。唐朝则借助东突厥的辅助军,成功征服了突厥斯坦和印欧种人,将他们占领的绿洲划为唐朝的统治版图。唐太宗以自身的雄才大略,成功压制住了游牧民族的气焰,使唐朝在突厥地区的权威得到确认,也让整个亚洲看到了无比强大的大唐帝国。
实现了内蒙古和鄂尔多斯地区的平定之后,西突厥汗国成为唐太宗的下一个目标。当时,射匮已经实现了西突厥汗国的统一,其继承者统叶护则将西突厥汗国的统治疆域扩展到塔里木盆地。
公元630年,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经过托克马克时,玄奘受到统叶护的盛情款待。数月之后,强大的西突厥汗国却因为葛逻部的叛乱而土崩瓦解,统叶护被杀,西突厥一分为二,以伊赛克湖为界,西南部被弩失毕部占领,东北部由咄陆部控制。咄陆部曾进攻过唐朝在哈密的驻军,但以失败告终。后来,唐太宗通过扶持弩失毕部来对抗和打击咄陆部,最终,咄陆部被迫逃往巴克特里亚。
2.贞观盛世:中国在塔里木地区的霸权
消灭东突厥汗国、瓦解西突厥后,唐朝没有了两大劲敌的后顾之忧,就开始重建在塔里木地区的霸权,从而实现丝绸之路上贸易和文化的畅通。
在唐朝前,塔里木地区的各个小王国就曾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吐鲁番地区。此外,伊朗文化也从这里传入中国,对唐代美学产生影响。当时比较著名的印欧文化中心是焉耆,希腊—佛家艺术风格在此被模仿和流行。唐太宗则凭着强大的实力和文治武功,将中国印记深深地刻在了这些小王国中。
公元623年,唐太宗对焉耆施压,唐朝的宗主权在此被承认。公元640年,出于被唐朝吞并的担忧,焉耆联合西突厥一起反叛,最终被郭孝恪平定。随后,在郭孝恪的支持下,原焉耆国王的弟弟龙栗婆准成为新国王。库车和突厥人则在公元648年出兵支持薛婆阿那支,龙栗婆准被废黜。最终,唐太宗派遣突厥颉利可汗的弟弟阿史那杜尔率军平定了焉耆,杀掉篡位者,唐朝对焉耆的统治再度恢复。
焉耆平定之后,阿史那杜尔将目标转向了库车王国。库车王国不但拒绝向唐朝纳贡,而且联合西突厥反叛,并支持焉耆的叛乱者。阿史那杜尔先后击败了两支前来支援库车的同盟部落,孤立无援的库车王被迫出逃,最终在阿克苏西部被阿史那杜尔活捉。
与此同时,一位库车贵族(汉名那利)本来要前往西突厥寻求支援,却出其不意地返回,在激战中杀死了郭孝恪。阿史那杜尔悲愤交集,对库车进行了残酷的报复,攻陷了五座城市,杀掉了一万余人,引起了西域各国震惊。
唐朝立叶护为新库车国王,并对他进行严格的监督。而经过一系列打击,库车国一蹶不振。8世纪下半叶,库车的掌权者由印欧贵族变为回纥突厥人,并摆脱了中国的统治。
唐太宗登基不久,喀什、于阗和莎车就表示归顺唐朝,至此,大唐疆域延伸到帕米尔地区,整个中亚被征服。唐高宗继位后,唐朝与回纥、突厥联盟,打败了叛乱的西突厥。咄陆部在逃往楚河流域的途中,被追击的唐将苏定打败,随后,咄陆部可汗逃往塔什干,被塔什干交给了唐朝。到此为止,唐高宗完成了唐太宗的统一大业,唐朝变成中亚真正意义上的主人。
唐高宗时期,由于内部的分裂,实力被削弱,唐朝的辉煌出现了停滞,在中亚的影响力也有所降低。公元665年,从西突厥分裂出来的弩失毕部和咄陆部再次脱离唐朝的统治,同时,吐蕃人趁机夺取了焉耆、于阗、喀什和库车,而原本在公元630年被唐朝消灭的东突厥汗国,也在王室后裔骨咄禄的组织下被重新建立,活动在鄂尔浑河地区。
其中,骨咄禄得到暾欲谷的支持和辅助。暾欲谷在东突厥汗国的创建中立下了显赫的战功,而且其家族世代在唐朝任行政官员,他也从小就开始接受中国教育,所以对中国的政治和人文有深刻的见解,也深谙朝廷当局的内幕。
公元682年,骨咄禄和暾欲谷发起对山西北部的进攻。他们先占领妫州,之后又洗劫绥远;同年6月又攻陷了幽州和蔚州,将二州刺史杀害,并俘虏了丰州刺史;随后转向山西西北的岚州,将被攻陷的城市抢劫一空。
公元684年,骨咄禄和暾欲谷占领朔州,第二年5月,驻守忻州的唐朝部队被突厥人打得溃不成军。公元687年4月,他们进犯北京昌平,同年秋,唐军奋起反击,在山西朔平将突厥击退。
在突厥进犯中原期间,唐朝内部也发生了政变,随着唐高宗离世,皇后武则天掌握政权,于公元690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虽然专横跋扈,但是她有极高的统治天赋,对国内实行专制,对外则恩威并施。公元694年,唐朝再次征服了塔里木全境,但是对于突厥的骚扰,武则天却无法拿出有效的手段来对抗。武则天曾经联合突骑施夹击匈奴,但突骑施不但被骨咄禄打败,还失去了自己的宗主权,最终致使唐朝这次对突厥的反击完全失败。
公元691年,骨咄禄去世,其弟默啜可汗继位,东突厥迎来鼎盛时期。在与唐朝的关系当中,默啜可汗扮演着仲裁者的角色,他反对武则天对唐朝的统治,声称维护唐朝的正统,并拒绝了武则天的联姻请求。默啜可汗甚至表示,如果武则天废黜李氏王朝,他将会大举进兵。虽然说得如此冠冕堂皇,默啜可汗却始终没有停止过对中国领土的进犯,从公元694年开始,他就先后进攻了宁夏的灵州和北京西部的蔚州。
为了对抗契丹,默啜可汗曾经同唐朝联合,并取得重大胜利,他本人也因此从唐朝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而武则天认为默啜可汗已经被收买,但是获得丰厚报酬的默啜可汗却丝毫没有领会武则天的好意,继续发动对河北等地的进攻,烧杀抢掠,无所不用其极。
公元702年,东突厥占领了山西北部的代州;公元704年,在鸣沙山打败了唐朝军队。每一次进攻和胜利,东突厥都会带着大批俘虏和战利品满载而归。在入侵中原领土的同时,默啜可汗还统一了突厥各部,不仅战胜了东方和北伐的拔野古部和黠戛斯人,还依靠武力降服了西突厥的弩失毕部和咄陆部。
至此,原本分裂的突厥各部再度被重新统一,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默啜可汗对下的统治对局势的掌控能力变弱,原本被迫归降的各部也纷纷背叛,转而效忠唐朝。最先反叛的是克鲁伦上游的拔野古部,他们在默啜可汗征伐归去的途中设立埋伏,致使默啜可汗兵败身亡,并将其首级送到长安。
默啜可汗的去世让原本统一的突厥再次爆发内乱,一时间群雄并起,纷争不断。默啜可汗的侄子阙特勤凭借显赫的战功以及“默啜可汗副手”的权威,率先联合部分力量发动政变,杀死了默啜可汗的儿子匐俱及众多辅臣,将自己的兄长默棘连推上了可汗之位。由于王族内部大规模内乱,那些曾经臣属于东突厥的部落也纷纷反叛,脱离了控制。默棘连上台之后,与阙特勤一起着手秩序的恢复和反叛部落的归顺工作,他们耗尽精力,也算保护住了东突厥汗国。
为了巩固统治,修复内战给国家带来的伤痕,默棘连企图入侵中原,但是这一想法因暾欲谷的反对而未能付诸实施。之后,默棘连开始研究如何让突厥人过上安定生活,但同样遭到了暾欲谷的反对。
最终,在暾欲谷的协调之下,默棘连成功击败了拔悉密部,并同唐朝议和,建立起友好关系。公元731年,阙特勤去世之后,唐玄宗为了显示唐朝对突厥的友好,特意在默棘连刻写的祭文下补充了汉字碑文。
公元734年,默棘连被一位大臣毒死,突厥内部再次爆发了一系列动乱。待到动乱结束,东突厥汗国已经面临崩溃的局面。新继位的可汗是阙特勤之子乌苏米,他要面对三个主要臣属部落的反叛。即位第二年,乌苏米可汗就被拔悉密部落杀害,其首级被送到了长安,而东突厥王室的残余则在乌苏米遇害的前一年就逃往中原地区。
而在葛逻禄部的帮助之下,蒙古帝国被回纥成功地控制,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定居在鄂尔浑河上游,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骨力裴罗的登基受到唐朝的认可,唐玄宗将骨力裴罗封为“怀仁可汗”,至此,回纥帝国取代了东突厥汗国。
3.转变:中亚命运第一次被改写
在公元714年的托克马克大捷中,唐朝将军阿史那献用武力强迫咄陆部和葛逻禄部的突厥人归顺唐朝。当时,活动在伊犁河三角洲地区的突骑施游牧部落成为唯一没有归顺的部落,他们不但同唐朝对抗,其首领苏禄可汗还趁机进攻塔里木地区,于公元717年包围了阿克苏,随后连续不断地骚扰焉耆、库车、喀什和于阗,还占领了托克马克。
公元719年,苏禄可汗在托克马克被唐朝将领阿史那献击败,但习惯了抢劫的苏禄可汗在公元726年卷土重来,继续骚扰于阗、焉耆、库车和喀什。公元736年,唐朝北庭都护盖嘉运在古城附近打败了苏禄可汗,两年之后,小突厥部落处木昆部首领莫贺达干杀死了苏禄可汗。
苏禄可汗之子吐火仙在公元739年试图复辟,但是受到盖嘉运和莫贺达干的联合阻止。不过,虽然莫贺达干在对抗突骑施部落时站在唐朝一边,但所有的突厥小可汗都像吐火仙一样,期望有朝一日重新统一西突厥。
很快,莫贺达干就同唐朝决裂,在公元742年杀死了突骑施的驻守都督阿史那献。公元744年,前来征讨的唐朝将军夫蒙灵察成功平定莫贺达干的叛乱,最终的决定权再度回到唐朝手中,伊赛克湖地区和伊犁河流域也回到唐朝的控制范围。
在塔里木地区,安西四镇,即库车、焉耆、于阗和喀什一直归顺并效忠于唐朝,而位于塔里木绿洲的原印欧种居民们,则同样和唐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因为只有依靠唐朝这一强大的后盾,他们才得以有效地抵抗当地土著居民吐蕃人和阿拉伯人的入侵。
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成功征服了波斯帝国之后,就停止了入侵的步伐。公元705年,他们在库太拔的领导下,开始了对巴克特里亚的突厥王朝的征伐,随后又利用地方纠纷,干涉索格底亚那和花剌子模。公元709年,库太拔趁着内战的时机,降服了布哈拉国,扶植傀儡政权。
公元709年至712年,阿拉伯人围攻撒马尔罕人,最终迫使撒马尔罕人投降,在此期间,库太拔还打败了前来支援的费尔干纳人和塔什干突厥人。而在被攻打期间,布哈拉国和撒马尔罕人都曾向默啜可汗请求过援助,默啜可汗每次也都会派遣军队救援。
胜利之后,阿拉伯人挥师远征塔什干和费尔干纳。公元715年,在阿拉伯人对费尔干纳发动第二次进攻之际,哈里发王朝内部出现叛乱,库太拔被自己的部下所杀,其征服西亚的愿望也由此终止。
库太拔的离世以及唐朝在中亚地区势力的复苏,让被阿拉伯人打压的粟特人看到了收复失地的希望。公元715年,阿拉伯人在费尔干纳扶植的傀儡国王被唐军将领张孝嵩驱逐,原本被驱逐的王储地位恢复。公元719年,效忠于阿拉伯人的布哈拉王吐格沙达请求归顺唐朝,并在公元726年,将自己的弟弟作为人质送往长安,以表诚意。此外,为了抵御阿拉伯人的骚扰和蹂躏,撒马尔罕和吐火罗地区的统治者也纷纷寻求大唐的帮助。
当时的唐玄宗虽然有扩张领土的愿望,但是对派军驻守粟特和巴克特里亚犹豫不决,也没有做好公开对抗倭马亚王朝的准备。这种犹疑的态度让撒马尔罕、布哈拉等突厥—伊朗人期望依靠唐朝军队将阿拉伯人赶走的期望落空,唐玄宗只是通过属于粟特人和吐火罗人的特殊权利来帮助他们抵抗阿拉伯人的野蛮入侵,后来,在突骑施王苏禄的支持下,这些国家也发动过反对阿拉伯人的起义。
唐朝的态度对阿拉伯人是一种纵容,致使他们在撒马尔罕和布哈拉地区更加肆无忌惮。而唐玄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他正在对付一个令人头疼的邻居——吐蕃,在甘肃和塔里木地区,这些吐蕃人兴风作浪、胡作非为。
唐朝与吐蕃人的对抗早在公元700年就已经开始,当时的吐蕃被唐朝将领唐休击败并求和,但是两年之后又反悔。公元737年、746年和749年,唐朝政府分别派遣唐休、王忠、哥舒翰率领军队在青海以西对吐蕃人进行征伐,并取得胜利,平定了叛乱。
随后,克什米尔和迦毕诚国先后在高仙芝的帮助下,摆脱了吐蕃人的控制,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唐朝将领高仙芝接着在帕米尔获得了胜利,而这一次胜利不但保证和维持了帕米尔高山谷地的交通通畅,而且标志着唐王朝在中亚地区的扩张达到顶点。
到此,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赛克湖地区都掌控在唐朝手中,唐朝同时还获得了塔什干等地区的宗主权,喀布尔和吐火罗地区也纷纷寻求唐朝的保护,而驻守在库车地区的高仙芝成为唐朝在中亚的实际总督。但这样的情况并未维持太久,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塔什干王因为未能尽到保卫边境的职责而被高仙芝斩首,其财产也被剥夺。高仙芝这一举动立即引发了塔什干人强烈的不满和反抗,公元751年,葛逻禄和阿拉伯组成联军,同高仙芝的军队在怛罗斯河两岸爆发战争,唐朝军队被彻底击溃。
唐朝的这次失败,让中亚开始转向穆斯林世界,也意味着唐王朝失去了在中亚的霸权。从此之后,中亚地区的命运被彻底改写。
4.崛起的回鹘帝国及其与唐朝的关系
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让唐朝的统治几乎覆灭,安禄山迅速占领了长安和洛阳,唐玄宗则逃往四川。无奈之下,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只能向回纥求救,期望能够收复江山。
回纥首领默延啜可汗非常乐于接受唐肃宗的求援,而作为回报,唐肃宗将公主许配给了默延啜可汗。公元754年,唐朝军队同回纥军队联合,夺回了东都洛阳,唐肃宗兑现承诺,不仅加封了默延啜可汗,还给了他丰厚的奖赏。
虽然收复了东都洛阳,但是内战一旦开始就难以平息,这也是唐朝后期的现实写照。默延啜的继任者登里牟宇受到叛军的唆使和引诱,企图趁唐朝危难之际落井下石,他甚至率领军队进攻中原。不过,登里牟宇并非一个坚定之人,在征伐途中,唐朝使者药之昂说服了他。于是,登里牟宇联合唐军夺回洛阳,但是就如他的本性一样,登里牟宇在帮助唐军的同时,还是顺手牵羊对洛阳城进行了掠夺。
虽然在一定意义上,登里牟宇帮助了唐朝,但就本质而言,他只是贪婪的保护者和危险的同盟军。
公元763年3月,收获颇丰的登里牟宇踏上了去往蒙古的归途。在他之后,回纥的可汗们继续维持着对中亚的统治,他们屡次向唐朝提出联姻的要求,而已经衰落的唐朝迫于当时的利害关系,也不得不答应。
当年,登里牟宇逗留洛阳,其精神世界深受摩尼僧侣的影响。于是在回蒙古的途中,登里牟宇也将部分摩尼僧侣带往蒙古,最终,摩尼教成为回纥的国教。伴随着摩尼教一同传入回纥的,还有马兹达哲学和伊朗艺术,它们对回纥的文明都有重要贡献。
公元768年,在回纥可汗的要求下,唐朝颁布了允许回纥人到中原传播文化信仰的法令,随后,荆州、扬州等城市纷纷建起了专供回纥使者休憩的寺庙。公元788年,回纥可汗要求唐朝将本部改名为“回鹘”,并在洛阳等地建立摩尼寺。
而被回鹘占领的吐鲁番地区也深受回鹘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地区,经常会见到波斯式的小画像和精致的壁画以及栩栩如生的施主画像等。不仅如此,回鹘人还依靠来自叙利亚文的粟特字母,创造发明了回鹘文。9世纪,回鹘文彻底取代鄂尔浑河古突厥字母,同时,借助回鹘文,他们还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学。早期的突厥文学主要以翻译过的经文为主,后期则是将一些其他民族的经典翻译成自己的文字。由此可见,同其他游牧民族相比,回鹘的文明更为先进。
文明化进程虽然加快了,回鹘人的政治却日益衰落。公元840年,回鹘都城被来自叶尼塞河上游的黠戛斯人占领,他们杀死了回鹘可汗,回鹘帝国就这样被推翻,对回鹘诚惶诚恐近一个世纪的唐朝趁机摆脱了回鹘的精神控制。
取代了回鹘之后,黠戛斯人并没有在这里建立都城,而是回到了鄂尔浑河上游地区。于是,蒙古地区又变成了一片蛮荒之地。
回鹘汗国灭亡之后,回鹘人也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在塔里木北部的库车、焉耆等地,另一部分定居在甘肃一带。后来,居住在甘肃一带的回鹘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到公元1028年,才被党项人的后裔唐兀人征服。而另外一支迁徙到库车和吐鲁番境内的回鹘人则对印欧语的突厥化起到了加强作用,也对回鹘文化和当地土著文化的交融起到催化作用。居住在这里的回鹘人从“吐火罗语”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并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吐火罗作品发扬光大。回鹘的文学经常被刻在木块上,对于当时以及之后的突厥—蒙古政权来说,回鹘文化都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同一时期,唐朝开始走向消亡,皇帝昏庸无能,外加沉重的苛捐杂税,致使公元859年爆发了长达25年的起义。在这25年里,唐朝由统一变成各方藩镇割据,随着政权的日益衰落,公元907年,唐哀帝被迫禅位,盛极一时的唐朝灭亡。
唐朝都城长安落入农民起义军手中,无奈之下,朝廷只能派人前往沙陀突厥,向这支新兴的突厥部落求助。本来,沙陀突厥隶属西突厥部落,后来从中分离,从7世纪开始,他们就在新疆巴里坤湖以东地带活动。公元712年,沙陀突厥的领地遭到吐蕃人抢劫,无奈之下,他们向古城方向迁移。公元808年,吐蕃再次入侵,沙陀突厥只能向唐朝请求援助,随后,唐朝将沙陀突厥人作为盟邦安置在鄂尔多斯北部地区。
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沙陀突厥人一直活动于鄂尔多斯地区,直到公元878年,趁着唐朝内部动乱之际,沙陀首领李克用率兵攻打山西北部的大同,企图干涉中国政权。公元880年,农民起义爆发,并威胁到长安城,迫于无奈,唐朝向沙陀突厥求援,李克用则伸出了援助之手。
公元883年,李克用率兵将起义的农民军赶离长安,随后被唐朝政府任命为节度使和左原总督,而李克用也因此打消了登上中国皇位的想法,而是忠心于唐朝。但是,与李克用同时代的朱温废黜了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建立了后梁王朝。
这一时期,沙陀突厥一直占领着山西地区,李克用离世后,其子李存勖继位,推翻了后梁,以洛阳为都城建立了后唐。公元936年,在契丹人的帮助下,另一位沙陀突厥人石敬瑭推翻了后唐,以开封为都城,建立后晋。至此,沙陀突厥人完全被汉化。公元946年,野蛮的契丹人推翻了后晋,正式登上中国历史大舞台。
5.唐宋同契丹之间的“相爱相杀”
契丹人活动于辽河以西地带,即今天的热河地区,属于蒙古种族,其语言为蒙古方言。
公元696年,契丹大军翻越山海关,一路南下攻陷河北永平,直抵北京城。危急关头,唐朝向强大的东突厥首领默啜可汗求助。在默啜可汗的帮助下,公元697年,契丹遭受了致命打击,以致在后来的三百年里再无力气扩张,即使在8世纪上半叶,契丹同唐朝发生了多次边境战争,但这些胜利始终无法恢复它与东突厥一战所损伤的元气。公元751年,契丹人击败一支进攻平卢的唐军,这支唐军的领导者就是同为契丹人的安禄山。
10世纪初期,契丹的统治权落入耶律部落,精明强悍的耶律阿保机获得了可汗之位,他采用中国的模式对各个契丹部落加以统治,并将他们的王朝称为“辽朝”。公元924年,耶律阿保机率军前往鄂尔浑河上游,将居住于此地近百年的黠戛斯突厥人赶回西部草原。公元926年,东方通古斯—高丽人建立的渤海国被耶律阿保机消灭,他同时还征服了居住于中国东北部的女真人。在这次远征中,这位辽国首领去世。
耶律阿保机去世之后,其遗孀将次子耶律德光推上了汗位。执政之初,耶律德光的母亲垂帘听政,耶律德光也对母亲言听计从。待到羽翼丰满,耶律德光就开始寻找时机,企图干涉中国内政。
公元936年,耶律德光同自己亲手扶植的石敬瑭一起打败后唐,建立后晋王朝,而石敬瑭实质上就是耶律德光的傀儡。因为石敬瑭的所作所为,原本完整的古中国开始出现裂痕,而且这道裂痕在后来变得越来越宽,它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中国整个北部中原地区沦陷以及蒙古人在13世纪征服了整个中国。从公元936年到1368年,契丹、女真和成吉思汗的后裔先后占领北京城,游牧民族成为中原的主角。
公元938年,契丹人占领北京城,并将此地作为耶律德光的南方驻地,也就是契丹人口中的“南京”。至此,契丹人有了三个驻地——东部的辽阳、北方的临潢和南部的北京。后晋傀儡皇帝石敬瑭誓死效忠于契丹,他死后,石重贵继任。石重贵曾经试图摆脱契丹的控制,但是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公元947年,在河间附近,石重贵的军队被耶律德光彻底击溃,都城开封失守。
占领开封后,耶律德光称帝,虽然他多次向中国人表示友善,但始终被反对,抗击辽人的起义此起彼伏,恼羞成怒的耶律德光屠杀了彰德的全城百姓,但契丹人最终还是因疲于应对起义军而返回热河。同一年,耶律德光在正定突然离世,契丹人一度陷入混乱,中原这才获得了喘息机会。
契丹人从开封撤退期间,时任山西节度使的沙陀突厥人刘知远被拥立为皇帝,并在中国人的支持下,于公元947年4月定都开封,建立后汉。耶律德光猝死之后,契丹的可汗之位先后被耶律阮和耶律璟继承。公元951年,后周将后汉驱赶至山西中部,后汉就以山西太原为都城,建立起区域性小国北汉,而都城开封则先后被后周和宋朝占领,同北汉王朝持续爆发了多次战争。
北汉王朝出于对后周的仇恨以及保护自身生存的想法,开始寻求契丹的保护。而对于契丹人来说,北汉的这种做法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情,于是,只要有军队进犯北汉,契丹军队都会出手援助。
公元979年,为了中国的统一,宋太宗不顾契丹的阻挠,强行降服北汉。接着,宋太宗同契丹对抗,试图收回包括北京和大同在内的幽云十六州。因为契丹人的顽强抵抗,宋军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只能退兵。
之后许多年,北宋和契丹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双方刀兵相向,剑拔弩张,互有攻守。公元986年,契丹少年首领耶律隆绪执政,宋太宗觉得有机可乘,于是兵分三路攻打契丹。但是除了西进的军队成功占领大同之外,另外两支军队几乎全军覆灭。这是北宋最为惨痛的一次失败,因这次战争,宋朝元气大伤。
11世纪初,隶属藏族的唐兀人在阿拉善和鄂尔多斯地区建立西夏国,首领名为赵保机,又名李继迁。西夏国的建立得到了契丹的认可,这个新兴的国家也成为宋朝的新威胁。公元1001年,李继迁夺取灵州,在兴庆府建都。
公元1004年,耶律隆绪攻占了保州、冀州和德清,同北宋都城开封隔着黄河对峙。面对契丹的威胁,宋真宗御驾亲征,率领军队直接奔赴澶渊,在此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签订合约后的一百年里,契丹和北宋相安无事,契丹满足于对北京和大同的占有,而北宋则统治着北京和大同之外的中国领土,并暂时搁浅了收复北京和大同的想法。
虽然同北宋的战火已经停息,但契丹人没有停止进攻的步伐,他们将目光转向了戈壁和高丽。在西部戈壁,契丹人从回鹘手中夺取了甘肃西部的甘州和肃州,然后于公元1014年发兵攻打高丽,但是,由于高丽人的顽强抵抗和女真人对高丽的援助,契丹并未取得成功。
与此同时,西夏人建国之后,开始将目光转向西方。公元1028年,西夏王李德明夺取了甘州。公元1036年,李元昊继位,随即从吐蕃人那里抢夺了肃州和敦煌,并在公元1044年,于鄂尔多斯粉碎了契丹人的进攻。在李元昊统治期间,西夏出现了自己的文字——西夏文,同时,契丹人也创造了契丹文。
6.弱肉强食:金人对中国的野蛮征伐
在乌苏里森林和中国东北部的契丹人后方,生存着一支野蛮的游牧民族——女真人。公元1113年至1123年,女真王室完颜部著名的首领完颜阿骨打实现统一。他明显地感觉到,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契丹人已经由过去的野蛮部落向文明温和转变,随之而来的就是契丹统治阶层的衰弱。于是在公元1114年,完颜阿骨打率兵攻打契丹,夺取了契丹的领地。
接下来的几年里,契丹的所有重镇先后被完颜阿骨打夺取,一心期望收复北京和大同的宋徽宗则趁机同女真签订了盟约,商定女真人将北京归还给宋朝。但是当时宋朝实力不足,收复了北京也难以守住,以致在公元1122年北京又被女真夺取。对此,北宋强烈抗议,无奈之下,女真只能在第二年无比傲慢地将北京归还。
契丹失败后,国王耶律延禧往库库河屯方向逃走,企图落脚武州,却被女真捉住。征服契丹后,女真人建立了金国。公元1123年,完颜阿骨打去世,其弟完颜吴乞买继位。当时,因边境冲突,宋朝和金国经常发生摩擦,而宋朝因为暗中支持反金起义,导致双方爆发了战争。金国派将领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攻打北宋,短短几月,金国军队就过关斩将抵达开封,将都城围困住。宋徽宗和宋钦宗最终只能开门投降,金人则押解着两个宋朝君主及抢夺来的金银财宝回到了金国都城。
这一时期,宋朝王室成员赵构有幸逃脱,并于公元1127年在应天府南京被拥立为皇帝,由此,南宋建立,赵构即宋高宗。虽然分隔南北的长江成为阻挡女真的天堑,但是南宋并未因此而高枕无忧。
公元1129年,完颜宗翰率兵攻占了长江和淮河中下游地区,随后又占领了长江下游,接下来,金兵渡过长江,逼迫南宋投降。宋高宗先是逃往宁波,随后在金兀术的追逐下逃往温州,最终导致这两座城市全部失守。其间,金兀术差点被宋朝女将梁红玉杀死,但因宋朝内奸的帮助,被围困的金兀术得以渡江而逃。
随着金兀术的逃走,长江以南的地区也得以摆脱金人的控制。公元1130年,宋高宗正式定都杭州,随后,以岳飞为代表的将领开始收复被女真占领的地域。
公元1134年,岳飞率军收复军事重镇襄阳。公元1138年,岳飞再度领兵直逼开封,准备给金人以沉重的打击,但关键时刻,懦弱的宋高宗却主张议和。而当时的金人也正面临着来自蒙古人的威胁,所以双方迅速签订了条约,合约规定,金国拥有包括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这些地区在内的领地,其国土范围超过了契丹。这一条约也将中国分裂为两部分——南宋、金国。南部是中原人的南宋,北部是女真人的金国。
女真同中国对抗的同时,蒙古人登上历史舞台,在合不勒汗的领导之下,组织规范的部落联盟开始壮大。从公元1135年开始,他们就先后对金国的后方发动进攻,到公元1147年,金国部分领土在蒙古人的攻伐之下被迫割让。
公元1149年,迭古乃成为新的金国君主,他贪图享乐,纵情声色,放弃了金国在中国东北部的驻地,将都城迁到北京,进了北京的宫廷。当时的蒙古人和鞑靼人正对中国东北虎视眈眈,而迭古乃的这一行为,恰恰无声地宣告了他将这些地区拱手相让。
不过,迭古乃也有很大的野心,他的目标是统一中原,做真正的皇帝。但是,在公元1161年进攻南宋的过程中,迭古乃因为对手下太过残暴而被杀害。他死后,乌禄在辽阳自立为金王。与迭古乃不同,乌禄是一位充满智慧、识时务的君主,他称王之后,迅速修补同南宋的关系,双方重归于好。乌禄去世后,其孙子麻达葛继位,在此期间,金国的军队有所衰弱和松散,但依然保持着对南宋形成震慑的实力。不过,在麻达葛的继任者永济统治期间,蒙古对金国的入侵就全面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