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科技: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与未来
- 余丰慧
- 1366字
- 2020-06-25 08:40:15
第二节 风起云涌的技术变革
市场中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并非价格竞争,而是新技术、新产品的竞争,它冲击的不是现存企业的盈利空间和产出能力,而是它们的基础和生命。
——约瑟夫·熊彼特
1998年,柯达有17万名员工,销售的相纸占全球总量的85%,但在短短几年里,他们的商业模式消失了,公司破产了。未来10年,很多行业将会重复柯达的命运。在1998年,没几个人会想到3年后再也不用相纸,因为1975年才发明的数码相机当时像素很低,但是大家可能忽视了产品的摩尔定律:大多数新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令人失望,却会在短短几年后成为主流。
柯达的故事每天都在重演:在人工智能领域、3D打印领域、无人驾驶领域……
未来5~10年,软件和操作平台会使大多数传统行业陷入混乱。正如,优步(Uber)只是一家打车软件公司,它没有一辆自己的汽车,却是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车公司。又如,爱彼迎(Airbnb)是一家联系旅行人士和家有空房出租的房主的服务型网站,尽管它也不拥有任何一间旅馆。
以下是媒体预言的未来世界:
2018年,智能科技将为公众提供第一辆自驾汽车,2020年左右整个汽车行业将被打乱,你不再想拥有自己的汽车了,也不需要再为考驾照而烦恼。当你需要用车时,你只要掏出手机按几个指令,它就会出现在你指定的位置,并送你到达目的地。你不需要停放车辆,只需要支付路程费。
未来20年内,社会上70%~80%的工作职位将消失,同时会有很多新的就业机会出现,但不知道新的就业岗位能否填补消失的就业缺口。
·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共荣发展
包括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在内的金融创新本来就诞生于科技进步。金融创新的目的之一就是支持实体经济的科技创新。这种金融创新反过来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是自然产生的,两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和交融。因此,以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为主的金融创新必将对科技创新带来强有力的支持和支撑。
今后,要更加充分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发挥金融的风险管理功能,改进对科技创新的风险分担,发挥金融的价值,优化对科技创新的应用推广,特别是发挥互联网金融贴近中小微企业,对其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支持的作用。
这就需要增强金融创新促进科技创新的使命感,互联网金融企业包括传统银行业要充分考虑科技创新领域金融需求的特殊性、专业性,加快金融理念的创新、组织结构的创新、服务产品的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获得性。同时,金融企业要转变思路,跟踪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趋势,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运用到管理中,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延长服务时间,对科技创新提供全天候优质服务。
这就需要增强协作能力。做好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仅依靠金融机构是不够的,需要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协调联动,需要多种融资渠道有机对接,特别需要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符合科技创新特征的新金融模式,实现对科技创新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服务。此外,还需要与科技部门、地方政府密切协作,建立财政、税收支持等长效机制,提高金融对科技创新服务持续的支持能力。
这就需要增强科技管理的能力。要深入研究科技创新领域的风险,开发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健全完善风险分担体系,做到对风险早监测、早发现、早处置,充分发挥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激发社会科技创新的活力。
· 金融创新离不开大数据
大数据为何成为近几年的热词?为何大数据如此受重视?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行为、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发生了深刻而快速的变化,这种变化派生出了可以挖掘、分析,并从中整理整合出一系列行为轨迹包括商业机会的大数据。
这个“深刻而快速的变化”是什么呢?即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类的所有行为,特别是商业、生活、生存方式等都在快速往网络上转移,特别是转移到移动互联网。
过去以线下为主的人类一切活动是分散的、无轨迹可循的、难以把握的。通过耗费人力物力跟踪调查了解,又是被动的,往往时效性、准确性等非常差。而现在互联网上的一切活动几乎都有迹可循、可主动抓取获得,而且是可以瞬间准确捕捉、及时分析挖掘的。
对这些法人、自然人在二进制世界留下的或主动提交或被动抓取的行为轨迹进行深刻分析,可以从中获得非常大的利用价值。俗话说,思想支配行动,行动是思想的反映。通过大数据分析当事人的行为轨迹,即可了解其思想、偏好等抽象的信息,这显然是传统分散的、低效的调查手段难以做到的。
因此,有人把大数据称为21世纪的一座大金矿。随着社会主体的行为与行动快速向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上转移,大数据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这座金矿将越来越大,并不断升值。
以新浪财经大数据战略为例,其以新浪财经累积的资讯、用户、行为数据为驱动,通过重点产品不断沉淀新数据,再将数据应用于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创新,以及合作创新,形成数据生态,目标是建成开放、共享的财经领域首选互联网数据平台。新浪财经大数据眼前的实际应用偏重于资本市场、A股市场的交易和操作,偏重于交易产生的数据。利用这些数据,金融机构可以挖掘高手、发现策略,开发创新性金融产品。
金融的本质在于信用,金融管理的关键在于风险,而防范金融风险的重点在于识别信用。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改革整体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而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信用的巨大浪费。正是金融机构假想交易对手可能不讲信用,因此,所有金融资产业务特别是贷款发放就必须担保、抵押、质押,这就直接导致交易成本上升、交易效率低下、金融资源配置严重不公,中小微企业出现了长达20年的贷款难、融资难现象,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巨大伤害。当然,这也是有客观原因的:一是信息不对称,大银行要想充分了解中小微企业的信息是非常难的,信息不对称对银行来说意味着高风险;二是征信成本太高,金融机构要获得中小微企业的真实信息,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征信成本过高就会影响金融机构的收益。
如今,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诞生,这一情况将大大改观。大数据在金融应用上一个巨大的价值就是能够通过对金融交易对手在网络上的行为留下的数据轨迹进行深度快速挖掘,从而识别其信用记录状况。有了“信用”记录,何惧金融风险?
新浪财经拥有海量大数据,可将其大数据背后客户积累的信用财富充分挖掘出来,给每一个线上客户进行有说服力的大数据信用背书。如果把新浪财经打造成客户信用大数据提供商,这将是一个非常有潜力和前途的领域。
目前,传统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苦于没有网络大数据,眼睁睁看着就要落伍。个别银行比如建行开始打造自己的网络平台——善融商务,但是,由于起步太晚,效果并不好。笔者认为,传统金融机构与其自建网络平台“刀耕火种”地生产大数据,不如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使得互联网企业成为其大数据信用的提供商,二者合作必将起到1+1>2的双赢结果。
·“云”市场硝烟弥漫
全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在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特别是人工智能、物联网、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传感技术等为主的新科技、新经济风起云涌的过程中,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社交网络等商业模式已经日臻成熟,并且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变与冲击。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金融科技等虽然是未来新科技、新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其经营的商业模式并不是太明了,变现与回报利润也不是太清晰。
不过,高科技、新科技一个共性特点是商业模式与变现回报说来就来,很快就能出现清晰的回报点与变现途径。最明显的例子是,已经如雷贯耳的云产品——云计算、云服务、云储存,其商业模式可谓是一夜之间出现,一夜之间开始变现的。而就在前不久,人们对于云计算的认识还是云里雾里。特别是普通百姓一听云端、云计算、云储存,就认为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而目前民众已经对“云”特别是对于云储存有了初步认识,并开始购买云服务和产品。目前移动互联网已经使数字技术、数码产品的普及率大幅度提高,民众使用智能手机拍照、录像已是寻常之事。但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一个烦恼是,手机里照片、录像占据空间非常大,手机时常提醒内存不足。
怎么办?把这些东西全部转移到另外的物理性硬盘中是一个途径,但想随时回顾调取非常不方便。因此,苹果手机、华为手机、三星手机等都提供了云储存空间。存储到云端后随时随地都可以提取观看,又不占用手机空间。不过,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移动设备供应商们一般提供比如5G的免费云储存空间,超过就需要付费了。
试想,今后数字化应用将会呈现几何级增加,包括普通百姓在内的云储存空间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市场潜力必会将爆发出来。而普通百姓的云储存仅仅是云市场的极小一部分。
从大的趋势看,云计算在促进政务、制造、金融、交通、医疗健康、广电等传统行业渗透和融合发展,促进整个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上的潜力巨大,同时,这些重量级行业又是云计算市场的增长点,是云计算市场最庞大的市场需求。从更广义上说,线下的几乎所有行业都有云计算的需求,都是云计算市场的潜在客户。
更加专业一点的网站云服务器、软件开发商等对云计算的市场需求都非常大。
在以上各种需求的刺激下,云计算市场已经呈现爆发式增长之势。运营商世界网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云服务及云存储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516.6亿元,预计2017年中国云计算市场份额将达到690亿元以上。一篇报道甚至说,最早进入云市场的阿里、华为等中国企业,以及亚马逊、微软等企业都在云市场赚钱赚到手软。这一说法也许有夸张成分,但其增速确实令人不可小视。
2017年1月24日晚间,阿里巴巴集团公布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的2017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当季,云计算业务继续拓展市场领导地位,付费用户数量同比翻番,推动阿里云营收连续第七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幅。数据显示,该季度云计算业务营收为17.64亿元,同比增长115%,付费用户数量达到76.5万,同比增长100%。历史数据显示,从2015年第二季度开始,阿里云一直保持三位数的营收增速,并在2016年第一季度,营收迈过10亿元门槛,到本季度达到17.64亿元。付费用户数量从2016年第一季度的50万,增长到本季度的76.5万。
未来的云市场空间和潜力都非常大。根据华为公布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华为云计算将为华为贡献100多亿美元营收。
目前,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已经在云市场上搏杀。阿里云在中国市场占据40%以上份额并正在拓展全球云计算市场,与亚马逊、微软形成的“3A”(Alibaba、Amazon Web Services、Windows Azure)竞赛才刚刚开跑。如果加上后起直追的中国企业包括腾讯、百度与华为等,再加上其他诸多的云计算供应商,那么市场竞争将非常激烈。
为了跑马圈地、放水养鱼,企业都采取频繁降低价格的方式抢占市场。这是一个好现象,充分竞争的市场,客户永远是最大的获益者。同时,充分竞争压力下,企业就开始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推出技术进步手段来吸引客户。
虽然云市场竞争已经很激烈,但必须认识到云市场才刚刚起步,连冰山一角都谈不上,其市场潜力巨大,现在着手进入都不晚。就看谁有眼界,谁能抓住这个难得机会。
· 社交平台让金融科技如虎添翼
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像微博和微信这样的社交软件所带来的高效与便利。社交软件在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最主要途径。在其启发下,传统金融行业也在寻求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从而使得金融行业在经营理念、产品服务、商业模式等方面产生创新变革。于是,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专注于投资功能的社交平台应运而生,社交投资成为炙手可热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之一。
更重要的是网络社交平台给金融科技提供了难得的施展机会。从本质上说,社交网络平台已经超出了其成立时的网络社交的属性,衍生出社会经济金融文化以及政治元素的属性。社交网络平台其实已成为各项活动的入口,这是创立时谁也没有想到的。
仅从金融来说,社交网络平台是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最佳入口之一。特别是在智能投顾上,大有前景。这种前景应该区别于目前在微信、微博平台上进行的浅层次分析师的投资指导。后者充其量只停留在互联网金融阶段。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包括社交网络平台的最大特点是,使金融市场变得更加透明,投资理财的信息也更加对称。金融科技借助社交网络平台,无论是智能理财、智能化投资,还是智能化金融客服都大有作为。
在社交交易中,交易者除了可以自动跟随和复制其他交易者的交易外,在交易的过程中还可以与其他交易者进行实时的沟通。基于强关系的社交属性,一个社交投资账户可以同时与多人进行交流,并可在平台上清晰地获取其他交易者的交易策略及历史记录,从而根据自身的偏好选择“复制”相关交易。
无论是对于专业交易者还是非专业交易者来说,社交投资平台都能满足他们的使用需求。一方面,专业交易者可专注于钻研交易,通过自主交易产生的优秀交易记录来吸引其他用户复制跟单,从而获得专业性发展和更多的个人收益。另一方面,对于对交易感兴趣的非专业交易者,即使他们缺乏交易知识和交易时间,也能通过社交平台进行复制跟单,轻松达到和优秀交易者一样的交易水平。
为什么说社交投资平台会是未来金融科技发展的趋势呢?笔者非常赞成一篇佚名文章的分析。
信息高度透明,社交功能强大。社交交易的模式改变了传统券商的格局,交易不再是一个人的孤单,而慢慢地变成一群人的狂欢,这也将民主式的集体智慧发挥到了极致。
投资简洁便利,用户可自由组合。社交投资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多种产品,相比于购买传统券商的产品,投资者可以自由进行资产配置,实时调整交易策略,使风险和收益水平更切合自身需求。
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运动,交易变得更人性化且风险可控。社交投资平台运用科技力量将过往的交易数据集成强大的信息库,并组合成风险低且能带来收益的投资组合,交易者可以选择风险系数小的产品进行投资。
在这个领域,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优质企业,e投睿(eToro)、Zulutrade、老虎外汇、金融圈等企业都是运用科技创新改变金融行业的优秀案例。
在2007年成立于以色列的e投睿(eToro)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社交投资网络,也是全球第一个研发出社交投资平台和全球第一个实现复制跟单技术的金融科技公司。经过10年的发展,e投睿(eToro)已拥有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万名用户。目前,e投睿(eToro)的平台上有1000多种热门金融产品可供投资者选择,其中包括欧美股票、外汇、ETF基金(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全球股票指数、大宗商品等。
2016年,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成为科技行业最具价值的领域时,e投睿(eToro)的新一代投资产品CopyFundsTM复制基金横空出世,这是一款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技术和平台已持续累积10年的2.1亿笔过往交易数据所形成的组合型基金。CopyFundsTM复制基金让用户有了更便捷新颖的投资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投资者甚至能实现与巴菲特的同步交易,和“股神”在资本投资市场共分一杯羹。
e投睿(eToro)致力于利用更强大的科技力量彻底打破传统的投资产业盈利模式,运用大数据改变人类的生活习惯,构建交易投资社区,并成为一个能让所有人受益的全新且透明的在线社交金融系统。
· 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国会笑到最后吗?
如前文所述,新一轮科技革命简单可以概括为以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化、传感技术、机器人、虚拟现实(VR)等为基础性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德国称为工业4.0。这比前三次工业革命有着更加深刻的影响与意义。
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特征非常明显,一开始其革命性与颠覆性就异常明显。机器人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人类感受到空前危机,“机器吃人”的场景越来越近;电子商务使得线下实体店备受煎熬;互联网金融把传统金融吓出一身身冷汗;金融领域竟然连被誉为最高端金融服务的证券投资顾问分析师都将被机器人代替,试问还有什么是不能被机器人代替的?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前三次工业革命最大的不同是:这一次人人(包括草根)都有创业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平等地参与到这场革命之中,成为革命的种子并从中受益;而不像前三次工业革命那样“高大上”,是被经济、科技精英垄断的舞台。
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共享经济,它可以让人人参与、人人受益。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共享经济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也让每个人都有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去追求人生的价值,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笔者认为,这个意义更加深远。
一部智能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让人们的生活、生产、娱乐、学习、创业都变得简单和高效,一切碎片化时间包括排队等候的时间都能被用上。这是与前三次工业革命完全不同的。
以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化、传感技术、机器人、虚拟现实(VR)等为基础性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说到底还是归结于最伟大的创新。而这正是全球经济急需的,因为全球经济都在进行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动能转到何处呢?就是转到创新驱动上。
正如奥巴马的经济学观点所言:任何经济扩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新起着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在这方面,21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可能不再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自由市场或凯恩斯主义,而是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强调的“创新和企业家精神通过‘创造性破坏’过程驱动增长”。
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开局不错,但却危机四伏,后劲不足。中国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初次科技革命中,比如电子商务、搜索技术、社交网络、互联网金融等方面走在前列,这种良好开局主要是BA 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民营企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物联网、高端机器人、虚拟现实(VR)、金融科技等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美国、德国。笔者认为,要追赶的关键还在于政府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认识以及监管政策以及准入等软环境建设上。除了彻底放开市场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彻底摒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冲击,一些部门表现出的不信任,甚至“拉偏架”的态度。
谈到这里,笔者想起美国第十三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的一句名言:“自主创新在于提出别人没有想过的东西,问题是,如果一个社会对你能想些什么、讨论什么都有限制的话,要在传统框架之外思考问题以达到创新,是非常难做到的。”在自由市场的框架内,政府可以通过鼓励新思想和确保技术的有效利用,来扶持技术快速进步,而不是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