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直接背景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根本目的是满足需求。长久以来对需求侧管理的单方面强调,造成供求两侧不平衡、不协调,影响了经济健康发展。我们过去施行的宏观调控措施,如财政和货币政策,基本都是以需求侧为出发点,其理论基础源于凯恩斯主义所强调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理念,暗含的一个假设便是需求扩大以后,供给将自动增加,从而达到供需均衡。这一侧重需求侧的宏观政策,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在经济发展面临困境时,有效地熨平了经济波动,阻止了经济增长过分下滑的趋势,为经济长期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在我国经济处于逐步转型、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前提下,长期实行过分强调需求侧的宏观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供给与需求之间自动调整匹配的进程,造成当前阶段我国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强化需求的相关政策,短暂扩大了部分濒临过剩或者已经过剩的产能(或者库存)的市场需求空间,使得供给的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并非所有产业都对需求政策敏感度相同,部分产业的投资更容易受到需求政策的引导,而这些产业往往产能(库存)接近或者超过过剩临界点。以我国当前库存比较严重的房地产为例,即使在房地产价格已经相当高且呈现出库存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一旦需求政策有所放开,其价格依然呈现攀升趋势,而其供给量则会继续上升,进而加剧房地产库存问题。另一方面,以需求侧为出发点的相关政策,不利于改善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影响了供给质量与效率提升,由于消费需求层次不断上升所导致的供给与需求的错位性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这就导致大量的产能闲置与大量的需求无法通过国内市场渠道得到满足并存,最近几年出国购物、海外代购等现象日益增多就是这一矛盾的反映。另外,过去一段时间以来,高强度的需求刺激使得宏观调控体系的操作空间越来越小,政策刺激的边际效用不断降低,而政策调控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有加大趋势。例如,过去形成的与我国偏重需求侧的政策导向相适应的投资主导型经济体系,特别倚重于基础设施投资。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基础设施依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却很难允许经济体系在短期内继续以相同力度投资,否则其负面作用可能拖累经济的健康发展,因而政策的增量空间是缩小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提升供给体系效率。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的实质内容看,主要针对的是目前突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到中高速的前提下,本已十分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将更加显著。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适度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可避免的结果,但是,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并非完全是市场经济自然运行的结果,而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干预有关,因此必须要政策干预介入,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研究》课题组:《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特征、风险及对策研究》,《管理世界》2015年第4期。。当然,我国并非缺乏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其实针对钢铁等行业,有一系列的淘汰落后产能及控制总产能政策,但是在以需求侧为着重点的政策体系内,产能过剩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立足产业及企业角度,采取对供给方影响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而产能过剩本身反映的就是供给能力超出需求且超出幅度达到了不合理的程度,化解产能过剩无疑将使得供需更加均衡,避免重复建设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并有效提升各行业的运营效率。再如,最引人关注的降成本问题,其背景便是近几年来,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导致部分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面临着极其困难的经营困境。而通过简政放权、降低税费、完善政府服务环境与效率等一系列供给侧改革相关措施,将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供给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