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对策:国务院研究室调研成果选
- 宁吉喆主编
- 3016字
- 2021-04-02 10:13:50
摆脱股市长期低迷对经济和民生负面影响
我国股市的持续下跌,加剧了经济下行压力,使居民金融资产大幅缩水。大量资金远离股市,流入房市和影子银行,加大了房地产调控难度和金融风险。尽快扭转股市颓势,不仅有利于增强经济动力,也将极大提高公众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当前,应当抓住股票估值处于历史最低位的有利时机,鼓励国有企业、社保基金和汇金公司回购或增持,吸引资金入市,维持股市供求平衡;尽快取消涨跌停板、T+1等限制交易的规则,增强市场活力;落实和完善股市改革各项措施,传递积极信号,提振股市信心。可以预见,一个繁荣与稳定的股市有利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一、股市长期低迷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A股上市公司2470家,几乎囊括了各行各业的骨干企业。全国有股民1.6亿户,涉及家庭成员近5亿人,城镇绝大多数家庭都有股票或基金投资。过去6年,上证综指从6100多点下跌到2000点左右,蒸发掉市值约25万亿元,相当于2012年全国GDP的二分之一,上市公司股东和居民的金融资产缩水在一半以上,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企业投资能力受到明显制约。由于股市低迷,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的机会显著减少,融资金额明显下降。非上市企业的估值水平也相应降低,很多投资者倾向于收购存量资产而不是新增投资。不仅如此,股价的持续下跌还减少了股东可抵押物的价值,大幅降低了他们从商业银行抵押贷款的能力。这些情况都明显削弱了民间投资的意愿。
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提出要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但6年以来,股市大幅下跌,使2/3投资者的金融资产缩水一半以上,缩水总量达10万多亿元。一般来说,居民消费倾向与财富的变动高度相关。居民金融资产缩水,造成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在居民收入长期保持10%以上增速的情况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却从2007年的16.8%,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2.7%。股市下跌造成的负财富效应是重要原因。
民怨长期累积酝酿社会风险。在股市下跌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广大中小投资者,他们占中等收入家庭的大多数。6年来,类似于中国石油从上市时每股48元下跌到现在不足8元的例子,在资本市场上遍地皆是。每一个投资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每一次股市下跌,都牵动着数亿老百姓的心。有经济学家评论,中国股市已消灭了一大批中等收入阶层。这种情况既损害了民生,又助长了群众的不满情绪,长期积累势必会影响社会稳定。
造成资金流向严重错配。我国居民可选择的投资领域主要是房地产、银行理财产品和股市。股市长期低迷和股民大幅亏损,迫使大量资金流到房地产投资和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成为房价居高不下、银行表外业务不断膨胀的重要原因,加剧了房地产调控的难度和金融风险。
制约经济结构调整。股市长期下跌,弱化了其直接融资功能,迫使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商业银行进行间接融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一般比较保守,大多倾向于贷给有实物抵押的行业,如房地产、传统制造业等。而股票市场相对比较进取,投资者更倾向于选择高科技、信息、服务、环保等成长性较好的企业,不会钟爱产能过剩行业。股市低迷限制了资本向优势产业配置,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
成为唱空中国经济的依据。在全球四百多年的资本市场历史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在经济负增长、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等极端情况下才出现过高达70%的股市跌幅。而中国在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增长、金融稳定的情况下,居然也出现股市下跌超过70%。对此,有的海外专家用中国经济增长数据不真实来解读,有的国际评级机构趁机调低我国信用评级,有的境外媒体借此唱衰中国,攻击我政治、经济制度。这些情况严重扭曲了中国国际形象,形成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股市长期低迷的原因分析
对股市低迷的原因,各方面专家和相关部门认为,主要是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新股发行价偏高,上市、分红、监管、退出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固然不同程度存在,但是中国近几年经济的基本面明显好于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监管部门在法制化建设、市场化改革、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股市颓势仍未扭转,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股市资金供求严重失衡。十年来,通过新股上市、配股、定向增发、股权分置改革,股市的流通量扩大了10倍。但是,2010年以来股市资金总量的增加却非常有限。出现这种现象,除了与货币政策收紧有关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片面强调股市的融资功能,忽视了投资功能。尤其是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低成本的非流通股解禁,相关部门并未安排相应的配套措施来缓解减持压力,在数额惊人的解禁股冲击下,最终超出了市场承受能力,股市自然一路下探、持续低迷。
第二,监管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在交易监管中未准确区分合法投机与违法犯罪,甚至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交易活动。比如个股涨跌停板限制、T+1交割限制(当天买的股票不能卖)等。这些做法既不符合市场化改革方向,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在实践中严重抑制了股市活力。与此同时,监管部门重上市审批,轻事中、事后监管,重融资、轻投资者保护,对各种内幕交易、企业造假等违法犯罪活动打击力度不够。由于日常监管缺位,因此经常采用运动式执法,进而对行情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严重冲击。
第三,忽视股市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股市除了有传统的投融资功能外,还是衡量政治经济的晴雨表、启动经济复苏的加速器。奥巴马在其国情咨文中,多次把股市上涨与就业增加并列,作为重要的施政成绩。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在促进本国经济摆脱危机中,都把刺激股市上涨作为重要政策工具。金融危机后,当道琼斯指数从6500点的最低点上涨至9000点时,格林斯潘指出,“由于股市上涨,新增加的12万亿美元股权价值显著改善了商业银行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这是经济意外复苏的主要原因”。
过去20年,股市的发展成为我国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加速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国内对股市重要性的认识出现了新的分歧。很多观点夸大了股市的虚拟经济成分,忽视了股市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在研究刺激经济政策时,没有把激活股市纳入考虑范围。甚至一些政策的出台,完全不顾及对股市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比如有的房地产政策,造成银行、房地产及相关板块甚至整个股市大幅下跌;今年6月对银行同业业务的整肃,其初衷是好的,但由于忽视了拆借利率高企对金融市场的联动效应,客观上成为股市从2300多点下泄至1900点以下的重要原因。
三、促进股市健康发展的思路和相关建议
经过6年的下跌,我国股市平均估值已处于历史最低水平。A股市场平均市盈率不足10倍,200多家上市公司跌破净资产。相比之下,道琼斯工业指数平均市盈率为16倍、新兴市场国家为20倍。在当前情况下,出台提振股市的措施,不仅没有风险,而且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
第一,将股市繁荣与稳定纳入宏观经济目标。将促进股市健康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对股市的影响,近期不再出台造成股市利空的政策。有关部门应加强舆论引导,提振股市信心。
第二,积极吸引资金入市,稳定股市流通量。为了维持股市的供求平衡,需要积极采取措施,拓宽资金进入股市的渠道。包括鼓励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入市;提高社保基金、保险资金投资股市的比例;扩大合格境外投资者的额度;尽快实现对境外指数型基金的开放等。
第三,减少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建议尽快取消涨跌停板限制,启动T+0交易,停止那些没有法律依据、直接干预交易的过度监管行为。
2013年9月10日
(姜艾国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滕泰 万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