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理念二:理性——拒绝投机,坚持独立思考(1)

第一节 不做没有理性的投资

巴菲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由于投资者的理性是有限的,在其投资决策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大量认知和行为的偏差,通俗地讲,就是智力正常、教育良好的聪明人却经常做傻事。”

每一个投资者进入市场所追求的无非都是利润,而在追求利润的同时,都要面对规避风险。这时,投资者除了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运气之外,还要时刻保持理性的头脑。每个投资者的心理都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如性格、地域归属感、行业归属感、个人情感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投资者想要保持理性是非常困难的,于是便会退而放低对自己的要求,以至最终产生了很多的不理性行为。

我国前两年的股市震荡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据事后估算,当时股市中约有70%以上的投资者都是没有经历过“熊市”考验的新人,这些人连基本的公司财务状况都不了解,连年度报表都看不懂,完全就是在跟风炒作,没有任何独立思考的理性,最后被套牢也就成了必然结果。

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曾经给出过有关于成功的投资者的定义:“成功的投资者往往是那些个性稳定的人,投资者最大的敌人不是股票市场,而是他自己。即使投资者具有数学、财务、会计方面的高超能力,如果不能掌握好自己的情绪,仍难以从投资行动中获益。”

曾经有一家专业机构统计过投资者的非理性表现,他们将这些表现一一罗列,其中重点有以下几项:

首先,过度自信。在投资领域,造成非理性行为的第一大因素无疑就是投资者的刚愎自用。人们总是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过度自信,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认为自己能够“把握”市场,而低估了运气和外部环境在其中的作用。

过度自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心理学基础,证券市场巨大的不确定性使投资者无法做出适当的权衡,非常容易出现行为认知偏差,过度自信就是这种偏差的一种表现。最典型的过度自信的投资行为就是过度交易,推高成交量,导致高昂的交易成本,从而对投资者的财富造成损失。

其次,从众心理。在不懂投资的人群中,拥有从众心理的人占了很大的比重。因为人总有一种潜意识,认为人多的地方总是安全的,这也就造成了投资“小白”在不知所措时的第一选择往往是跟着大家走。此时,他们往往趋向于忽略自己有价值的私有信息,而选择跟从市场中的大多数人。但这些人却没有想过,如果从众能够赚钱的话,那岂不是市场上每一个人都能够发财了吗?

第三,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指投资者对最近的公司信息赋予过多的权重,而忽视了对长期趋势更具代表意义的历史信息,导致对近期趋势的推断过度偏离长期平均值。最后,投资者经常在各种消息的影响下过度悲观或乐观,导致证券价格过度涨跌。

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低估了最近获得信息,处于保守状态,对某些信息反应冷淡,甚至没什么反应。本来属于“大”的利好或利空消息,在消息公布时,却得不到市场的回应,或是市场反应微弱。

第四,对损失的心理逃避。心理学研究表明,坏的情绪比好的情绪更具有影响力和持久性,在投资中也是如此。研究发现,同等数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等数量的盈利的正效用的2.5倍。损失厌恶(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导致投资者放弃一项资产的厌恶程度大于得到一项资产的喜悦程度,这就使投资者更愿意维持现状。同时,投资者也会因此而过于强调短期的投资亏损,而不愿长期持有股票,更愿意投向稳定的债券,这样也就错过了长期的巨大盈利机会。

第五,选择性偏差。选择性偏差是指这样一种认知倾向:人们喜欢把事物分为典型的几个类别,然后,在对事件进行概率估计时,过分强调这种典型类别的重要性,而不顾有关其他潜在可能性的证据。选择性偏差势必使人们倾向于在实际上是随机的数据序列中洞察到某种模式,从而造成系统性的预测偏差。大多数投资人坚信“好公司”就是“好股票”,这就是一种选择性偏差,这种偏差的产生是由于投资者误把“好公司”的股票混同于“好股票”。其实,好公司的股票价格过高时就成了“坏股票”,坏公司的股票价格过低时也就成了“好股票”。

当然,在现实的投资市场上,导致非理性行为的原因绝非只有这几项,这些原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人群中扩散,就形成了整个市场的非理性。因此,如何去除投资当中的非理性行为,就成为了投资者是赔钱还是赚钱的关键。那么投资者又该采取什么办法避免非理性投资行为的发生呢?

首先,投资者应该对所要投资的领域做深入的了解,不要太高估自己的能力和运气。实践这些的第一步就是学习相关知识,懂的知识越多,受内心不理智行为的影响就越小。因此,熟悉了解相关的投资领域是很必要的。参加投资培训课、阅读投资的书籍、和一些成功的投资者聊一聊经验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细心地观察,也许会发现,很多成功的投资者其出手的领域其实只限于很小的范围,这就是源自于他们对这些领域的熟悉。

其次,投资者要慎重决定、大胆执行。投资不同于投机,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订立一个长期的投资目标是非常必要的。在订立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慎之又慎,多思考、多求证,而且目标确定下来,就要大胆实施,除非发生重大的问题,一般是不需要对目标进行修改的。而很多初入市场的投资者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在出手的时候很痛快,持有的时候却犹犹豫豫,最后“小伤变大病”,让钝刀子把本钱给割光了。

第三,注意搜集与个人意见相悖的资料。独立思考有一个缺点,就是容易出现思维盲点,很多低级的错误也会被忽视,因此理性的投资者是会合理看待反对意见的。经常思考一些反对意见,并与持反对观点的人进行讨论,这样才能让投资者考虑尽量周全。

多元市场分析是时下很流行的一种投资分析思路,它通过对股市、债市、期货、外汇等多个市场走势互动关系的分析,更准确地把握特定市场的走势。更重要的是,也许能够因此看到其他市场反映出的迥异的现状,比如当自己认为经济正在复苏,股市将受惠于此而继续上涨时,却发现更能反映市场对于经济复苏预期的中长期债券收益率却在掉头向下,这时候就该反思此前的经济复苏预期是否正确,从而避免盲目的自以为是。

第四,长线投资,不要只盯着眼前利益。市场的短期变动是很有欺骗性的,如果投资者只盯着眼前的形势看,就很容易忽视全局的发展。而且,眼光太窄还容易被市场的整体动向所影响。要知道,在投资市场上,从众心理也是主要的非理性行为之一。因此,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制定了一个长远的投资目标以后,就不应再过多关注眼前的小状况了。

第五,投资者要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当投资处于决策的关键时刻时,不妨先冷静下来整理一下个人的情绪,把头脑中的干扰因素全都排除出去,无论是令人高兴的,还是让人沮丧的,因为只有冷静无杂念的头脑才能做出理性的决策。

想要在市场上无往不利,投资者首先要认清自己的才能,充实自己对于投资市场的了解,加深对于投资产品的认识,千万不要去做非理性的投资。巴菲特指出:“一个投资者必须既具备良好的公司分析能力,同时又具备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在市场中肆虐的极易传染的情绪隔绝开来的能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我与市场情绪保持隔绝的努力中,我发现将格雷厄姆先生的故事牢记在心非常有用。”

第二节 保持冷静,市场过热时头脑不热

2007年10月24日,“股神”巴菲特造访中国大连,现身他参与投资的IMC国际金属切削(大连)有限公司的开业仪式。仪式过后,他接受了一些媒体的采访,在面对其清仓中石油股票后的关于中国股市的问题时,巴菲特表现得很谨慎。他对中国当时的股票热表现得兴趣索然,并没有太多的向往,反而告诫投资者们尽量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主宰,在过热的市场面前要保持冷静,认清股市的真实价值在哪儿,并仔细评估自己的投资。

除了当初购进中石油的股票之外,巴菲特并不十分热衷于中国的股市,他称自己对中国的投资市场并不了解,因此忌讳盲目投资的他暂时还不会在中国股市上有所作为。但同时巴菲特又表示,他最近也会时常留意中国投资市场的动态,他说:“中国股市表现非常强劲,当有越来越多的人醉心炒股,他们应注意的是用什么价钱去购买,而不应兴奋过度,因为不同国家的股市总有一天会走到极端,就像美国高科技热潮。我比较谨慎,当很多人对股市趋之若鹜,甚至报章头版都刊载股市消息时,就是该冷静时候了。”

果然,“股神”的预言一语成谶,在经历了两年的暴涨之后,2008年,中国股市崩盘了。

巴菲特在2007年说出上面那段话的时候,还有人在笑他傻,骂他不了解中国国情,但到了2008年,这些人就再也笑不出来、骂不出来了。曾经的上海A股在两年内上升了5倍,面对如此高通胀和形势一片大好的股票市场,越来越多的人把钱放进股市,寄望赚取更高的回报。但事后证明,这过热的市场不过只是一片泡沫,狂风一来,一切就都化为乌有。

我国的投资市场化起步较晚,仅有区区20年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建立起如此庞大的一套市场体系,我们在自豪和骄傲的同时,也应该为因仓促而造成的一些市场隐患担忧。股市历来就是个变幻莫测的地方,再加上建立时间短、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我国的股市非常不稳定。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大牛市到90年代末的突然崩溃,从2001~2006年股市的持续疲软到2007年的大牛市,还有2008年黄金十年论泡沫的破灭、股灾的到来,都深刻地印证了这一点。

我国投资市场有许多的不完善之处,这就客观上为一些人创造市场狂热气氛提供了机会。且就投资本身而言,它对于我们很多的国民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很多的投资者在进入市场之前并没有得到过良好的投资教育,再加上人天生的私欲,也可能会造成短时间内投资市场火热的局面。

对于我国投资市场产生火热景象的原因,有些媒体分析得相当透彻:

其一,我国的投资市场本来就是一个政治博弈的市场。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与投资市场直接联系的金融等方面的市场化进行得并不是十分彻底,这些领域受政策的导向影响非常严重,这也就导致投资市场成为了政治博弈的舞台。很多时候,中国的投资局面讲的不是资金动向,而是对政策的理解能力,这也就给很多人进行市场投机、拉高市场行情以牟取暴利留下了空子。

其二,我国的投资市场起步较晚,投资形式并没有达到西方那样多元化的程度,我国的投资者大部分都还集中在比较原始的现代化投资领域——股市当中。投资股市就是投资上市公司,但要知道,我国的上市公司自身还存在很多缺陷,如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难测、信息公布不透明等,再加上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才刚刚起步,很多细节方面还不能做到最好,这也就进一步增加了我国股市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

第三,我国的投资市场上多年来产生的赌博风气根深蒂固,说得直接一点,有些投资者与其说是在投资不如说是在投机。这些人做着发财的美梦,揣着钱进入投资市场妄图一夜暴富,他们频繁地炒作、换手、打探和传播所谓的“内幕消息”,这在无形之中也给市场造成了虚假繁荣的景象。这就好似一家店铺本来很少人光顾,但老板从外边雇佣了几个“托儿”回来,频繁地进出,这样也会给人造成顾客盈门的错觉。

无论是上述哪一种原因,市场的火热局面一旦形成就很容易给人带来错觉,让人感觉投资市场是一个聚宝盆,只要把钱放进去就能加倍的拿回来。于是,信心、贪欲和市场假象产生恶性循环,使股市这个雪球越滚越大,但太阳总归有出来的那一天,假象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到时吃亏的就是那些为市场的狂热气氛所感染、盲目投资的人。

“我喜欢人弃我取,很高兴当年能发掘出中石油,现在要物色这类价值被低估的股票要比数年前困难,中国的股市太热了。”巴菲特惋惜地说。他同时又告诫投资者,不要因错过狂热的升浪而遗憾,要知道,在这些狂热的浪潮背后,很可能就是一条吃人不吐骨头的大白鲨。巴菲特说:“买股票不是追逐潮流,最好是先保持冷静,看到市场过热的第一个做法就应该是先把自己弄冷。”但他也明白,多数人是不喜欢听他这些意见的。

但是忠言逆耳啊!很多我们不愿意听到的预言往往都成为了现实。因此,在面对这些“不中听”的话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先判断一下他说的对不对,仔细思量一下是否真的该依照这逆耳的忠告去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