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无商不奸”:生意场就是名利场
- 生意圈:瞬间洞悉商战圈中的“潜规则”
- 黄震编著
- 9035字
- 2018-04-10 11:32:50
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着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好多人忙着“下海”经商。经商者为了获取最大的利益,使尽各种商战手段不遗余力地开展激烈的商业竞争,但商人的目的只有一个:追名逐利。
1.无商不奸,义在利先
“无商不奸”是后人杜撰的,原应为“无商不尖”。这个典故出于旧时买米以升斗作量器,卖家在量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之类的物件,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银货两清成交之后,商家会另外在米筐里打点米加在米斗上,于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尖头”。量好米再加点添点,这是老派生意人一种生意噱头,这一小撮“添头”,很让客人受用,故有“无商不尖”之说。如,布庄扯布,“足尺放三”、“加三放尺”,打油打酒都有点添头;十里洋场的上海,在王家沙吃小笼馒头免费送蛋皮丝开洋清汤,在“老大昌”称糖果奉送两根品牌三色棒头糖。“无商不尖”其实是一种文明经商艺术,更是赢得回头客的制胜法宝。
一家百货公司刚开张时,门口贴上大海报:凡在本公司购买任何物品,均赠送精美纪念品一份,以示酬宾。其成效之大,令人点头称道。看来要让顾客心甘情愿地掏腰包,赠送他们一点小礼物是非常奏效的,而赠送礼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轰动世界的宣传奇才美国人哈利,十五六岁在马戏团做童工时,就非常懂得做生意的要诀。不但善于吸引顾客前来观看,还善于引导看客消费,他常常对前来观看马戏的人说:“来、来,来看马戏的人,我们赠送一包顶好吃的花生!”观众就好像被磁石吸引一般,涌向马戏场来看戏。这些客人吃花生,觉得口干时,哈利就适时叫卖柠檬水。其实,哈利炒花生时,就多加了盐。人们越吃口越干,这样,柠檬水的生意就特好。小时候就懂得这样制造机会、善于做生意的哈利,收入比一个马戏团员多几倍。
许多人都贪小便宜,为了迎合人们的这种心理,有的生意人便以此招揽顾客。其实,这些小便宜只是些微不足道的物品,却蕴含着无限的吸引力。面对现实的诱惑,多数消费者就会忽视算账而“慷慨解囊”,花了几倍于礼品的车费,远道而来,目的只是为了取得这一小小的礼品。为了小小的礼品,也不管购买的物品实用不实用,一手抢了便走。一家公司的电子琴积压了多年,新上任的经理想出“买一架电子琴送一块电子表”的绝招,大做广告,扬言送完为止,结果电子琴销售一空。
经验告诉我们,馈赠礼品是一种极好的促销办法,只要应用得当,非常有助于在商战中取胜。
美国人吉列幼年时家境贫寒,14岁时开始学做生意,跑遍半个美国。见多识广的吉列打算在小商品制造上寻求发展,他选择了一种顾客随时用随时扔的小商品——刀片。
不久后,吉列研究出T型架配制薄刀片,质量非常可靠。可惜由于没有名气,未得到大家的认可,第一年只销售了53把,赔得血本无归。但吉列是个意志坚强的人,他借了一部分钱,成立了“剃刀公司”,决心一干到底。
吉列不仅重视小产品的功能与质量,而且重视深入人心的推销艺术。他深知,推销策略成功与否,是他的小产品成败的关键。虽然大家都需要刀片,但生产刀片的人很多,怎样才能使别人买自己的刀片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报纸上登载了盟军在欧洲战场上作战的照片,吉列发现士兵们的胡须很长,可见前方正需要刀片。于是,吉列决定将刀片作为礼物送到前方去。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策:几百万副刀架和上千万片刀片及时运到前线,价格优惠,服务好,对士兵们来说,犹如雪中送炭。战争结束后,几十万复员士兵回到各自的国家,随身携带的“吉列刀片”使他们难忘,纷纷指定要买这种产品,无形中充当了吉列公司的义务广告员。自此之后,吉列公司的产品逐渐走向世界,吉列公司也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而成为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
这以后,吉列在海外的30多个小公司不断推出安全剃刀系列产品,让众多有不同要求的顾客得到满意的服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业务又扩展到生产面部清洁剂、美发剂、止汗剂等与刀片服务对象相关联的小商品,因此购买者络绎不绝。
近十年来,西欧许多商人都想争夺吉列公司的市场,但收效不大。人们似乎对吉列牌产品情有独钟,许多人几十年一直使用它,可见吉列产品是如何深入人心。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有经商者说生意不好做,现在是买方市场,卖东西很难。但其实只要想出一个好点子,就能够改变局面,获得成功。
在经济大萧条时期,日本的许多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关门大吉。其中一家水果店也受到很大冲击,举步维艰。但老板很有经济头脑,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他想出了一个绝好的点子。他派人去苹果产地预先订购一批苹果,在成熟以前把标签贴在苹果上,当苹果完全变红之后,揭下标签纸,苹果上就留下了一片空白。
水果店老板从客户名录中挑选大约200名订货数量较大的客户,把他们的名字用油性水笔写在透明的标签纸上,请人一一贴在苹果的空白处,然后随货送给客户。结果几乎所有的客户都对这种苹果感到惊讶并受到感动,因为客户认为商店真正把他们奉为上帝,并且放在了心间。
送给每个客户一两个本地产的苹果,实际上花不了多少钱。但顾客接到这份礼物都十分感激,效果不亚于送了一箱苹果。因为这颇富人情味的苹果使客户记住了这一家水果店,当周围几家水果店终于无力支撑倒闭之后,这家水果店的水果却销量大增,顾客盈门。
一定不要忽视每一个小小的富有人情味的礼品,或许那正是生意人人际关系乃至事业成功的关键。
再给大家看个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项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而救,得以重返故国。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是一个很有钱的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家分担赎人的负担。但孔子却大骂子贡此举伤天害理,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
孔子说: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恻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偿和奖励,让这个行善之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项法律是善法。
孔子还说,子贡的所作所为,固然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是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往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子贡此举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为可恶的恶行。之后,很多人就会对落难的同胞装做看不见,因为他们不像子贡那么有钱,如果要求国家补偿的话反而会被人唾骂,很多鲁国人也会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
讲究“义”但不反对“利”,相反还提倡“义中取利”,甚至反对“义不求利”,古代圣人将义、利和人性的关系演绎到了本真。
义利观是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价值论,表现在管理过程中,便是孔子所说的“义以生利,利以平民”。在这个层面上,义与利是统一的。义利兼顾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在获取正当利益的同时,必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注意保护环境,关注自身对社会和人类的贡献。企业如一味追求营利而忽视社会责任和法律法规,则会失去发展的大环境支持,这种杀鸡取卵式的做法只会导致后劲不足,生存困难,最终走向衰亡。所以,企业不能因规模小、竞争力差、处于发展积累阶段而不承担社会责任。
义利兼顾要求所有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改善职工待遇,减少环境污染,依法经营,从事社会慈善事业,还要努力创新,体现自身对社会和文化的积极推动作用。这种“义利两全”的理论,强调企业追求利润,开展竞争,应以“公利”、“国益”为前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2.有名声才能有重利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名誉是商人的生命。做生意要切记:名誉是赚钱的根本,是生意人的大招牌。在当今的生意场上,商人更应该讲诚信重名誉,经济的损失,将来可以赚回来,而信誉一旦损失,就难以挽回了。
在商场,赢利主要靠商品的质量和服务。一旦信誉丧失,必然招致商业失败。有名的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诚信经商的谚语,如“宁肯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秤平、斗满、尺足”;“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晋商各商号在号规中均规定了“重信义,除虚伪”,“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薄嫉恨”,反对以卑劣手段骗取钱财,要求商人恪守“诚信仁义,利从义出,先予后取”的正道。诚信经营的晋商视信誉为命根,强调做买卖必须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宁可亏本也不做玷污商号招牌的事。
晋商如此注重信誉,自然可以赢得终身主顾。1888年,英国汇丰银行在上海的经理回国前,对晋商曾有过这样一段评论:“这25年来,汇丰银行与上海的中国人(晋商)做了大宗交易,数目达几亿银两之巨,但我们从没有遇到过一个骗人的中国人。”
清代祁县富商乔致庸把经商之道排列为:第一是守信,第二是讲义,第三才是取利。乔家的复字号商号之所以长盛百年,就在于其不图非分利润,靠信誉赢得了长期客户。凡复字号的商品,必保质量,价格公道,绝不会以次充好,缺斤短两,使客户蒙受损失。因此,复字号就是信誉的保证。
有一年,乔家复字号复盛油坊名下通顺店从包头运来大批胡麻油往山西销售,经手店员为贪图厚利,竟在油中掺假。此事被掌柜发觉后,告诉乔致庸。乔致庸宁可忍一时利益之痛,也要大力挽回商誉,保证长期的持久利润和品牌信誉。于是他命顾天顺和通顺店李掌柜连夜写出告示,贴遍全城,说明通顺号掺假事宜,同时,凡是近期到通顺店买过胡麻油的顾客,都可以去店里全额退银子,以示赔罪之意。尚未卖出的胡麻油立即饬令另行换装,以纯净好油运出,并以此事教育员工:“商家是要追逐利润,但绝不干损人利己的事。”这次胡麻油事件,虽然商号蒙受不少损失,但因其诚实不欺,信誉昭著,复字号的油成为信得过商品,远近闻名,商业更加繁荣。
祁县的复恒当铺,门面不是很大,但很注重服务态度,典当物品定价比其他当铺高。一年365天营业,连大年初一也不休息,而且还规定:每年除夕通宵营业,次日天明的第一笔交易叫天字第一号当,当户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不打折扣。因此,复恒当铺在当地商誉特别好。尤其是它坚守信誉,工作认真,给当户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有一天,复恒当铺的柜台伙计由于疏忽大意,把一件狐皮大衣误识为羊皮袄让人赎走了,当狐皮大衣的典当主来赎典当物品时才发现差错。事情报大掌柜知道后,他立即召集伙计训话,强调赎错当是当业大忌,是关系本铺名声的大事,一定要彻底清查,纠正错误。于是,复恒当铺全号伙计夜以继日地核对每张当票和账簿,逐人逐事回忆当时的情况。
经过仔细排查,发现了一点线索,错赎范围缩小到临城的几个村子。于是,大掌柜亲自率人去附近农村调查,几乎把临城村当过皮衣的农户滤了一遍。终于查明错赎户是北谷丰村的一位姓范的农民。大掌柜拿上羊皮袄送到范家,一进门就连声检讨,错在复恒当铺,绝不能怪罪范家。狐皮大衣取回后,大掌柜又亲手送还失主,还对错赎做了一定的经济赔偿。
这件事很快就在祁县城乡传播开来,不仅未影响了复恒当铺的业务,反而使复恒当铺的牌子叫得更加响亮!这既体现了商人灵活的经营措施,又表明了把声誉视作自己生命的经商美德。
做生意与做人本质上应该是一致的,一个真正成功的商人,往往也应该是一个讲信义之人。比如清代商人胡雪岩,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真正仗义守信的成功商人。
胡雪岩开设的阜康钱庄开业不久,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户。一天傍晚时分,一名军官手里提着一个很沉重的麻袋,指名要见“胡老板”。胡雪岩来到钱庄后,这名军官把姓名和官衔报了出来:“我叫罗尚德,钱塘水师营十营千总。”然后,把麻袋解开,只见里面是一堆银子,有元宝,有元丝,还有散碎银子。随后他又从怀里掏出一沓银票,放在胡雪岩面前。
“胡老板,我要存在你这里,利息给不给无所谓,也不要什么存折。”
听了这句话,胡雪岩大为感动,一个素昧平生的人,竟然如此信任自己。不过胡雪岩心想,以罗尚德的身份、态度和这种异乎寻常的行为,这笔存款既可能是一笔生意,也可能是一种麻烦。
随后胡雪岩了解到:罗尚德是四川人,家境曾经相当不错,但从小不务正业,是个十足的败家子,因而把父母气得双双亡故。罗尚德从小定过一门亲事,女方家也是当地一个财主,好赌的罗尚德不时伸手向岳父借钱,前后共用去岳父一万五千两银子。后来女方家见他不成才,便提出退婚,并说如果罗尚德肯把女方家订婚时的庚帖退还,他们可以不要这一万五千两银子,另外再送他一千两银子。不过希望他今后能到外地谋生,免得在家沦为乞丐,给死去的父母丢脸。这对罗尚德是个刻骨铭心的刺激,他撕了庚帖,并且发誓说,做牛做马,也要把那一万五千两银子还清。罗尚德后来投军,辛辛苦苦13年熬到六品武官的位置,自己省吃俭用,积蓄了一万多两银子,如今接到命令要到江苏与太平军打仗,自己没有可靠的亲眷相托,因而拿来存入阜康钱庄。他将银子存入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既不要利息,也不要存折,一来是因为他相信阜康钱庄的信誉,他的同乡刘二经常在他面前提起胡雪岩,而且只要一提起来就赞不绝口;二来也是因为自己要上战场,生死未卜,存折带在身上也是一个累赘。
得知罗尚德的具体情况,胡雪岩心里盘算了一下,说道:“罗老爷,承蒙你看得起阜康,当我是一个朋友,那么,我也很爽快,你这笔款子作为三年定期存款,到时候你来取,本利一共一万五。你看好不好?”
“这,这怎么不好!”罗尚德惊喜不已,“不过,利息实在太多了。”后来的事实也充分证明,胡雪岩的确是十分讲信用。罗尚德战死前,委托两名同乡将自己在阜康的存款提出,转至老家的亲戚家。罗尚德的两位同乡没有任何凭据,就来阜康钱庄办理这笔存款的转移手续,阜康钱庄在证实了他们的确是罗尚德的同乡后,没费半点儿周折,就为他们办了手续。
罗尚德的经历使阜康钱庄的声誉一下子就在军营中传开了。许多官兵把自己多年积蓄的薪饷甘愿“长期无息”地存入阜康钱庄。当时胡雪岩的钱庄是新开设的,根本没有多少资金流通,可以说军营中官兵的这笔存款成了阜康钱庄的“第一桶金”。
良好的信誉不仅能巩固住老客户,还能靠口碑为商人赢来源源不断的客源,也为自己赢得更大的财源。
3.于仁义中取利求财
对于一个商人来说,追逐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事。但真正有智慧的人除追逐利润之外,还明白一条不容忽视的经验:先有信,再有义,最后才有利。
“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义乌商人就是这样秉持这样的原则,千方百计先让进货老板赚钱,等老板赚到了钱,自然会回过头来继续买你的货,进而让你赚更多的钱。
义乌商人十分注重与客户建立良好的感情,讲信誉、重视老客户,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会有持久的发展。
义乌华鸿控股集团董事长龚品忠1990年借债2000元开始经营工艺镜框,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以相框为主,涉足工艺时钟、塑胶、纸业等相关领域的现代化企业集团。龚品忠说:是义乌人的“义”字当头,使他与许多客商建立了友好感情,使生意越做越大。
1998年,华鸿控股集团公司开始大规模拓展海外市场。一次,一位非洲客商从他的企业进了一批相框,在海运途中却遭遇了一场大风浪,致使相框大量破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运输途中的意外本与生产公司没有关系,但龚品忠在得知情况后,主动承担一半损失。他对客户说:“既然你跟我做生意,就是我的朋友,朋友之间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位老外被龚品忠的这种朋友义气所感动,两人从此结成患难之交,时至今日,这位老外依然向华鸿公司进货。
龚品忠认为,公司当时虽然有所损失,但由此树立了良好的信誉。重义,不会有直接的效益,却迟早会体现为效益,义积累到一定时候,会给人带来意外丰厚的回报。
山西票号也是中国现代金融业的“管理榜样”。山西票号的掌柜们认为,经商是与人打交道,与物打交道,处人、理事、经营,要坚持“仁义礼智信信中取利,温良恭俭让让中求财”。处人适情,处物适则,处事适理,人和、物义、事中。他们坚信“和气生财”,重视社会各方面的和谐相处,注重建立和谐的“相与”关系。通过同乡同业会馆和关公崇拜,联乡谊,通信息,协调相互关系。解决商务纠纷,坚持孔子解决社会冲突的两个原则,一个是仁,一个叫和,形成了晋商与人为善、求同存异、和气生财、博大宽厚、乐善好施、自强不息的为商之道。提倡商人修身正己,实现心智双修。晋商认为管理商号的关键在管人,管人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关心人,尊重人,人身股就是晋商称雄商界500多年的有力武器。员工初入商号,享有薪金、衣资、号中伙食等待遇,随着年资增长,会有人身股资格,一个商号的人身股总数常常超过资本股,使员工感到东家与大掌柜和自己是一家人。晋商退休后待遇不变,死亡后人身股享受1-8年不等。
商业活动中,如果不能做到义字当头,就可能被动挨打了。山西朔州最初发生假酒事件时,表面看上去似乎与汾酒毫无瓜葛,仅仅是事件发生地点与汾酒生产地恰恰在同一个地方罢了。于是,汾酒企业的管理者们认定事不关己,无须理会,所以并未有所行动。
然而,这种心理不仅无助于汾酒企业渡过危机,反而在后来发现假冒汾酒时,让企业的管理者们处于被动,直至逐渐走向下坡路。
当时,假冒汾酒被查出来,消费者便炸开了锅——消费者不知道此“汾酒”非彼“汾酒”,但是他们却知道,喝假酒轻则失明、重则死亡,有谁还敢喝?
汾酒企业的管理者直到此时才开始着急,开始声讨制假、贩假者,开始要求加强法制建设。但是,这种着急是为自己着急,不是急消费者之所急,所以消费者不会领情,不会觉得汾酒是一个如何贴心的企业。
相比之下,古井贡酒就聪明得多,其董事长早就借着假酒事件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指出中国白酒行业应该以立法的形式来杜绝造假这股不正之风,并表示将为假酒事件受害者家属捐助20万元人民币的抚恤金,同时告诫消费者在购买白酒时一定要小心谨慎。
这一“仗义”举动在推出之初就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各大报纸纷纷转载古井贡集团董事长的信,“3·15”专题节目也对该董事长进行了专访。之后,就算市场上发现有古井贡假酒,相信消费者的同情也会多于抵制。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追求利润的前提是,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以义制利,以义取利。当然,不创造利润的企业不称为企业,但是企业绝不能唯利是图,要在向社会提供价格合理的合格产品的前提下盈利,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黎集会时发表的《巴黎宣言》讲得很好:“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是啊,学习仁义礼智信,少一点唯利是图的“纯经济人”本能,多一点平等、正义与和谐,才能在当今经济大潮中取得最大的利润。
4.好朋友并不等于好伙伴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场合,都能够交到各种各样的朋友,因为有一定的业务往来,才有机会从相识到相知,最后成为朋友。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说明朋友在我们生活中的分量是很重的。还有一句话叫:“为朋友两肋插刀”,也道出了友谊对人们的重要性。
朋友的关心,可以说是面对各种困难最大的原动力,有时甚至不啻于父母的关怀。这种关心就是彼此的信任。友情的动人在于朋友之间的那种心心相通,在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于“两肋插刀”的气魄。有这么多诱人的因素摆在面前,仿佛只要有了好朋友,一切问题就解决了。好朋友可能是同学、战友、打小一起长大的玩伴。互相之间没有利害冲突,可以随心所欲地说东道西,聊天喝酒。更难得的是好朋友彼此知根知底,没有面对陌生人的种种不便。
正因为如此,一般人在开创或拓展自己的事业时,总是想找好朋友一起做。
按理说,和好朋友为了共同的事业一起努力,一起赚钱,这是一桩好事。但这里面有一个谁领导谁的问题。兄弟之间还可以有一个大哥,但好朋友之间就难分彼此了,平时直来直去惯了,可工作就不能这样了,总得有个人说话更有分量一些。一个人一个想法,一个人一套思路,憋在心里,日久天长就会产生摩擦,产生隔阂,最后好说好散还好,就怕弄得钱没赚到,反倒丢了朋友。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打着朋友的幌子,追求自己的利益。这类人交朋友有个特点,就是只交对自己有实际好处的朋友。他们在友情的帮助下,更好地利用别人。这类人“聪明”,用感情欺骗异性,用友情欺骗同性;这类人“高明”,满嘴情义,但观其行为,无一不是为了扩大自身的利益。
“在利益的天平上,友情往往很脆弱。”这句话乍听起来让人觉得不快,细想起来却是有一定道理的。生意场上变化莫测,今天的朋友,明天就可能是竞争对手。为了彼此间的利益,朋友有时会成为狭路相逢的对手。所以有些人说:朋友相见,一只手在拍对方的背,另一只手在掏对方的钱。
在当代社会,对朋友的信任和对陌生人的不信任,一直就是对立的两个面。这种信任使得人们对朋友的防范之心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很多人商场失利的原因恰恰是被朋友所“杀”,因为不是朋友不会上当。
在十几年前,我们周围许多人下海经商,于是到朋友那里买东西,几乎成了人们的一种消费观念。有一热心人根据自己的经历,曾在报上发表过几则“生活忠告”,其中有一则的标题是“不要到朋友店铺买东西”。大意是,到熟人那里买东西,起码有两大坏处:一是没有足够的勇气杀价,人家说按进价卖给你,你就不好怀疑,所以往往“以占便宜的方式吃亏”;二是明知上了当挨了宰,又碍于情面,没法去理论,往往有气只能往肚子里咽。
甘肃环县山区也曾发生这样一个真实故事:一男孩经不住一个远方亲戚孩子的鼓动,让家里借几千块钱,送他到某大城市去“学习”。但没过几天,这男孩就摇身一变,成了保安学校“招生办”的人,跑回来“大量招生”。结果好几个朋友都跟他去了。又过了不长一段时间,后去的几个也回来“招生”了,瞄准的同样还是熟人朋友。据说,他们的“待遇”,就是从亲自招的“学员”身上“提成”出来的;而所谓的“保安学校”,只不过是一个空壳子而已,结业分配等等承诺也只是一句美丽的谎言。
明知是骗人,他还得去骗,因为他被人骗了——这是他的解释。而当初,很多人之所以不惜血本,敢把孩子送出家门,就是因为朋友这一层关系。
一个人有好朋友多半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成就一番事业。真正的朋友在利益上看得是很淡的。历史上有著名的“管鲍分金”、“伯牙摔琴”的故事,一是说朋友要是知音,能互相理解,一是说朋友要互相谦让,不因小利动摇大的理想。一个人如果带着个人的利益目的去交朋友,想必是不会交到真正的朋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