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高瞻远瞩——下一盘长远的棋
- 李嘉诚的20堂财富课
- 张笑恒
- 9831字
- 2018-04-02 15:39:25
1.为自己的梦想打工
李嘉诚有一句名言:“为自己的梦想打工。”通过这短短的一句话,我们就能够看出李嘉诚的雄心壮志,而这也正是他成为华人首富的重要因素之一。
14岁那年,父亲病倒了,李嘉诚作为长子,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一开始他在一家茶楼做伙计,一年后,进入舅舅的钟表公司。1946年年初,17岁的李嘉诚突然离开势头极佳的中南公司,去了一家小小的名不见经传的五金厂做推销员。在这个时候,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就已经看出李嘉诚志气不小,不甘于平庸。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李嘉诚就跳槽到塑胶公司。他很快成为这家公司出类拔萃的推销员,18岁当上部门经理,20岁被升为总经理,深得老板器重。正当春风得意的时候,李嘉诚再一次做出了令人吃惊的举动——他又一次要离开。
经过几年艰苦生活的磨砺,李嘉诚逐渐成熟起来。干推销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毕竟还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毕竟是属于董事长的,企业的成败都与自己的关系不大,这不能满足他向社会证明自身价值的渴望。
终于,李嘉诚下定决心要自立门户。1950年,22岁的李嘉诚辞去了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他的资金十分有限,几年来的积蓄仅有7000港元,根本没法开办自己的企业。于是他向叔父及堂弟借了4万多港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在港岛的皇后大道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从此,香港多了一家工业企业——“长江塑胶厂”。
李嘉诚,一个打工仔,在工作时勤奋学习,他经常把一些东西记在卡片上,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在舅舅的钟表厂上班的时候,他还利用打杂的空闲时间跟师父学艺。心灵手巧的他,仅半年时间,就学会了各种型号的钟表装配及修理。后来在塑胶公司工作时,他虽然已做了经理,仍然经常去车间工作。
那几年,李嘉诚并不是在打工,而是在积累自己的经验和人脉。他所做的一切,都在为后来自己的创业做准备,所以才有了之后的李嘉诚。现在很多人都梦想着创业,觉得给别人打工实在太浪费时间,于是他们四处借钱创业,却屡遭失败,这是由于他们不懂经验和学习的重要性。还有些人,在工厂里打工时,也梦想着有一天能自己创业,但是他们从来不想着去多学习些知识,多做些准备,结果在工厂里打了一辈子的工。
实际上,有成就的人,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就立下了志向,并且无论处在什么处境下都不曾改变。无论是比尔·盖茨还是乔布斯,又或者是马化腾、马云等,他们也都是从小职员做起的。至于他们能在日后成就自己辉煌的事业,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他们的技术能力、学习能力等,但是关键的一点却在于,他们无一例外地在小职员时期就开始了日后创业的准备工作。这也使得他们在工作中充满激情,并能在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了足够的技能时,毅然决定放弃高薪,去实现自己从小立下的志向。
齐勃瓦出生在美国乡村,只接受过很短的学校教育。15岁那年,家中一贫如洗的齐勃瓦到一个山村做了马夫。不甘心一辈子做马夫的他,通过不断地努力,在3年后终于来到“钢铁大王”卡内基旗下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齐勃瓦下定决心,要做同事中最优秀的人。当其他人在抱怨工作辛苦、薪水低的时候,齐勃瓦却默默地积累着工作经验,并自学了很多有关建筑方面的知识。
每天的晚饭过后都是工人们的娱乐时间,一群人总是聚在一起闲聊天或是打扑克,只有齐勃瓦独自躲在角落里看书。有一天,公司的经理到工地检查工作,当他视察工人宿舍时,看见了齐勃瓦手中的书,又顺便翻了翻齐勃瓦记的笔记。他把齐勃瓦叫到了办公室,问:“你学那些东西干什么?”
齐勃瓦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想我们公司并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是不是?”
受到经理赏识的齐勃瓦很快就被破格升任为技师。当时出现了很多讽刺挖苦他的人,齐勃瓦却说道:“我不光是在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打工。我要使自己的工作所创造出的价值,远远超过所得的薪水。我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公司的主人。”
通过自学,齐勃瓦了解了许多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在25岁那年,齐勃瓦担任了这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
又经过一番努力,齐勃瓦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因为在几年过后,卡内基亲自任命齐勃瓦担任自己的钢铁公司的董事长。
我们的人生需要我们自己来负责。一直抱着打工的心态,就很难跳出“打工仔”这个圈子。我们要想到以后,要想到为以后做准备,从而不断充实自己,这样才是真正地为自己、为梦想打工。
2.顺应大势,趋利避险
作为一位在几十年的经商生涯中从未亏损过的人,李嘉诚有他的独特理念,其中有一条就是“顺应大势,趋利避险”。今天的李嘉诚虽贵为“首富”,依然对这一法则时刻不忘。
2013年11月5日,李嘉诚家族控股的A股唯一上市平台长园集团又遭长和投资减持4300万股。这不是长和投资的首次减持。自2013年以来,李嘉诚抛售长园集团的股份已经达到15%,其持股比例由之前的35.76%骤降至目前的20.76%,累计套现约9.17亿元。抛售A股的同时,李嘉诚家族还多次出售其在新加坡、香港本土以及内地的资产。
与此同时,2013上半年,李嘉诚在欧洲投资超过200亿元,仅6月针对爱尔兰电信的一项收购就耗资7.8亿欧元(折合人民币63亿元)。
被视作“商业超人”的李嘉诚大举抛售华语区资产,西进欧洲,到底折射出何种信息?这让市场议论纷纷。
万科主席王石对此甚至在其微博中表示:“精明的李嘉诚先生在卖上海等地的物业,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
对外界的种种舆论猜测,李嘉诚曾在香港公开表示:“我爱香港、爱国家,长实和黄绝对不会迁册。”同时又说,“但生意规模大小,会随香港及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情况而做出决定,当然,股东的利益,我也要负起绝对的责任……今天又再在英国进行其他投资,将来也可能会出售部分外国项目。”
当年,在李嘉诚意识到未来的朝阳产业将不再是塑胶产业而是房地产业之时,就立刻将生意的中心转到了房地产业。后来,他又加大力度参与到通信、生物工程、零售连锁、能源等行业,这充分说明了李嘉诚并不喜欢“吊在一棵树上”,相反,他更喜欢跟随着时代走,也就是“在什么年代做什么生意”。
做生意首先要懂得“避险”,只有企业不倒,才有赚钱的可能。投资理论里有一个“金科玉律”,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做生意,若将资金与风险一并投放一处,一旦出现问题,将使企业全军覆没。但是分散投资也应讲究方法,开展多元化经营,一方面可以分散风险;另一方面则容易把战线拉得过长。
其次,要能看出市场的走向,也就是所谓的市场的“势”,这是一个很玄妙的东西。有人说商界变化就如同小孩子的心情一样,说变就变,容不得你去适应。我们从刚刚改革开放时发生的那些事情就能看出一些端倪,当时有一些勇敢者“下海”,到了深圳等地方,似乎做什么都能赚钱。渐渐地,保健品市场兴起,各种口服液等大卖特卖,带动了一批新的企业崛起。到了20世纪90年代,网易、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一批互联网公司又开始崛起。
摩托罗拉公司于1928年成立,很快就成了全球的通信业巨头,同时它也是世界财富百强企业之一。它开发了全球第一款商用手机、第一款GSM数字手机等,有一系列耀眼的成绩。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位当时独一无二的“通信巨头”却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转型了。这时,摩托罗拉公司生产出来的手机样式开始匮乏,加之手机的价格偏高,其管理平台又混乱,公司连续几年都出现了亏损。但是摩托罗拉公司似乎还没醒悟,仍一味地追求固有的风格,甚至还请来有名的高管意图挽救局势。
2008年8月4日,时任高通公司COO的桑杰·贾正式加入摩托罗拉,担任联席CEO。当天摩托罗拉的股价上扬10%。《福布斯》称,桑杰·贾“有可能成为摩托罗拉手机部门的‘救星’”。从2008年摩托罗拉41.63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来看,它太需要一个“救星”了。
拿着“世界第一高管年薪”的桑杰·贾,面对的不仅是分析师们的挑剔眼神,还有更棘手的难题需要他去解决——曾经的“老大”摩托罗拉已彻底失去了早年的辉煌,先被诺基亚超越,后被三星和LG赶上,连保住前五的位置都非常困难。对此,桑杰·贾评价说:“摩托罗拉错过了1G向2G、2G向3G、黑白屏向彩屏的转换,以及拍照、触摸屏、QWERT全键盘手机等潮流。”
最后,被视作“救星”的桑杰·贾也无力回天,摩托罗拉移动终端事业部在2009年全年亏损11亿美元。2012年2月14日,谷歌对摩托罗拉公司的收购获欧盟和美国批准。2012年8月13日,摩托罗拉移动宣布全球裁员20%,并关闭1/3办事处。
跟随时势并不是跟风,这是一种大时代的大势所趋。假如别人都不需要我们的商品了,我们还在销售固有的商品而不考虑转型,就只会坑害了自己的企业。
那么如何去把握这个“势”呢?我们可以多关注国家政策、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变化。国家政策很容易导致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可以在平时多阅读新闻,随时掌握第一手资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变化也很重要。一个企业家,不要高高在上地每天开会,应该深入市场,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并针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这样,我们不仅能够顺应大势,还有可能走在时代的最前面。
3.眼睛不能只盯着自己的小口袋,要看到世界大市场
我们都知道,李嘉诚发家的基础是投资塑胶业。当年,他的长江工业在塑胶生产上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使企业逐步成了香港塑胶行业的龙头老大。
在香港市民看来,李嘉诚在塑胶行业可谓轻车熟路,继续在香港、澳门扩大自己的塑胶产业才是最稳扎稳打的方式。但是李嘉诚却清醒地认识到,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其发展的潜力是有限的,并且只重视塑胶业的发展,其局限性也太大,应该把目光放到全世界、全行业去。
早在20世纪80年代,李嘉诚就开始在全球布局。当时,李嘉诚的长和系企业开始进军海外,业务范围包括能源、地产、电信、零售和货柜码头,以香港为基地延伸到祖国内地、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其中,仅港口业务一项就在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进入30个码头。
1992年3月,李嘉诚、郭鹤年两位香港商界巨头,通过香港八佰伴超市集团主席和田一夫的牵线搭桥,携60亿港元巨资,赴日本札幌发展地产业。这一举动,立刻在日本商界引起了轰动。
1996年,为了集中力量从事专门业务,用专业化应对来自全球的竞争对手,李嘉诚改变了原先的经营模式,实施了分拆计划。他将长实与黄埔旗下的业务进行分拆上市,首先成立了长江基建公司——主要负责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旗下在香港的基建项目。
1996年7月17日,长江基建正式在香港上市后,以12.65元的股价成功集资36亿港元。与此同时,和黄也成功击败竞争对手,获得了巴拿马两个港口25年的经营权。
全球投资,带来了后期良好的回报。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欧美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香港和英国港口进出口货物的数量下降,吞吐量呈负增长。但是,由于内地经济一枝独秀,深圳盐田港的吞吐量始终保持着大于20%的增长量,使得和黄旗下港口业务的整体平均增长率相对稳定。
胡雪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拥有一县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拥有一省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拥有天下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其实,赚钱还是亏本,关键就在眼光上。李嘉诚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计,成长为华人首富,把生意做到了全球,靠的就是与别人不一样的世界眼光。
商人做生意,不能局限于一个小地方。局限在一个小地方,相当于限制住了自己的眼光和企业的发展空间。要充满信心,用参与国际角逐、创造世界名牌的坚定信念激励自己。当今这个时代,没有什么生意是做不起来的,关键就在于你是否有放眼全球的思维。
1988年毕业,马云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学院教英语,很快就成为杭州优秀青年教师,每月89元工资。1995年年初,马云受托,作为翻译来到洛杉矶沟通落实一起高速公路投资,没想到,这次经历竟改变了马云的一生。马云在那里见到了互联网,他便对这个玄妙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国之后,马云的心就再不肯安稳下来。他开始四处借钱,终于做成了中国黄页。随着事业越做越大,引起了杭州电信的注意,并开始分享马云的市场,最后用强大的实力将马云的中国黄页吞并掉了。至此,马云的第一次计划破产。
1999年,马云卷土重来,成立了阿里巴巴。“alibaba.com”这个域名是马云1998年底在美国餐厅吃饭时突然想到的,他随即问餐厅侍者知不知道“阿里巴巴”?侍者笑了笑说:“芝麻开门。”马云又跑到街上问了几个人,回答都是:“芝麻开门。”马云说:“从我外婆到我儿子,他们都会读‘阿里巴巴’。这个词世界上几乎所有语言中的发音都是‘a-li-ba-ba’,也就是说全世界的商人都可以没有困难地接受我们网站的名字。”
马云最终从100多个名字中选择了“阿里巴巴”,甚至不惜省吃俭用地用两万美元买到了这个域名。马云在跟合伙人开会的时候曾经说:“我们是放眼全球的,一定要做得国际化。”马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们十几个人正挤在一间破办公室里。
有的时候,做生意比的就是谁的眼光更长远。当然,这种眼光不是天生的,更多是在经商过程中锻炼出来的。比如,善于观察,积极思考,总结经验,多和别人沟通,有一种“不达全球不罢休”的决心,等等。说到底,做生意的眼光就是一种经商的悟性。
4.不要小看零售业的“蝇头小利”
《塔木德》中曾有一言:“别想一下就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荀子》中也有类似的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做生意,“唯利是图”不可取,但“微利是图”却可以让我们积少成多。这也正是李嘉诚做生意的生财之道,赚钱之术。
在和记黄埔旗下,屈臣氏集团作为李嘉诚的零售旗舰,不断发力市场。屈臣氏个人护理店是内地市场第一家该类型零售店。
从2005年年初,屈臣氏在广州正佳广场开业第100家个人护理店后,集团的开店速度明显提高,到2010年,李嘉诚的零售店铺共达到8000多家。
据一些零售业内人士分析,“这意味着李嘉诚看好内地零售业的发展,并开始大力扩充这块的业务”。同时屈臣氏集团下属的另一零售业态——百佳超市,也开始大力渗透内地市场。
屈臣氏集团内部零售与制造业共同运作,并且各零售部门大部分都有自己的自有品牌商品。自有品牌产品的价格比同类产品的售价低20%~30%,这也极大地提升了屈臣氏零售业务的盈利空间。
根据和记黄埔2009年财报披露,当年零售业务收益为1161亿港元,这一数字已超过百联、华润等本土零售集团,并以微弱的差距屈居苏宁、国美之后。原来,零售业在李嘉诚手上也可以如此赚钱!
每天收集一点金沙,日子久了,会堆积成一座小金山。所有的财富都是靠夜以继日累积而来的,一夜暴富只是痴人说梦。李嘉诚从不小看零售业的“蝇头小利”,因为他知道,零售业的利润虽小,但却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风险度,如果能妥善经营,零售业所创造的财富,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对李嘉诚来说,该赚的钱,一分都不会舍弃掉。
老子曾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意思是讲:成功是由小而大的积累。现在有很多创业者,眼中只盯着“大钱”,一心想做大买卖、干大生意,对那些零零碎碎的“蝇头小利”,连看都懒得看一眼。结果大生意没做成,小生意的小利润也没有得到。
小商品虽不起眼,却偏偏能让你赚大钱。世界500强中的美国吉利的当家产品是剃须刀;日本尼西奇公司则凭借一块尿布名震海内外,他们的产品畅销海内外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有名的连锁快餐店麦当劳,经营的只是汉堡包和薯条……由此可见,小商品所能创造的商业价值,并不比规模宏大的企业所创造出的利润逊色。
有“万能富豪”之称的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阿曼德·哈默无意中发现苏俄商店中的铅笔很少,他果断地兴办起铅笔厂,专门生产符合当地文化背景的铅笔,结果第一年就达到了250万美元的产值,年产量达一亿支。几年后,这家铅笔厂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铅笔厂之一。
沃尔玛公司由美国零售业的传奇人物山姆·沃尔顿1962年在阿肯色州成立,由一个小村镇的破商店起步。经过40多年的发展,沃尔玛公司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私人雇主和世界上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截至2008年3月,沃尔玛在全球14个国家开设了7266家分店,员工总数达190多万人。每周光临沃尔玛的顾客达1.75亿人次。沃尔玛还多次当选全球500强榜首企业。
沃尔玛的“女裤理论”是对“薄利多销”策略的最好解释:女裤的进价为8美元,售价为12美元,每条毛利4美元,一天卖10条,毛利为40美元;如果售价降到10美元,每条毛利2美元,但一天能卖30条,则毛利为60美元。
正是这一点点的“小钱”累积,才让沃尔玛越做越大。在1991年,沃尔玛年销售额突破400亿美元,成为全球大型零售企业之一。沃尔玛1993年的销售额高达673.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18亿多美元,超过了1992年排名第一位的西尔斯,雄居全美零售业榜首。1995年,沃尔玛的销售额持续增长,并创造了零售业的一项世界纪录,实现年销售额936亿美元,在《财富》杂志“美国最大企业排行榜”上名列第四。事实上,沃尔玛的年销售额相当于全美所有百货公司的总和,而且,至今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其实,只有赚得了小钱,才有可能赚大钱。因为赚小钱不仅可以帮助你积累财富,还可以增加你的经验、见识、阅历、人际关系,培养你的金钱意识,在这一过程中,你会真正体会到赚钱的不易,摸到顾客的消费心理。不要眼高于顶,觉得某个行业赚钱少就不干。试想一下,沃尔玛卖出一双袜子能赚多少钱?如果它每天能卖出去几十万双,又是多少钱?“大钱”与“小钱”之间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
无论是对正在工作的人,还是正在创业的人,“不放弃小钱”的思想都有借鉴意义。刚工作的时候可能工资低,但是好好干,不好高骛远,你的工资肯定会涨起来的;创业刚开始时你不被认可,也许每天只能赚很少的钱,甚至亏本,但是只要你坚持,找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所在,一样可以将生意做得越来越大。
5.少在外面吃饭,请客就请比你努力的人
李嘉诚非常重视对自己人脉的打造。多年来,从还是一个推销员的时候,他就开始运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染身边的人,让他们成为自己的朋友。我们常认为众多名人在年轻的时候似乎总有“贵人”相助,从而使他们取得了成功。事实上这并不是“贵人”相助,而是他们积极打造人脉的必然结果。
2013年,李嘉诚在无锡演讲的时候说:“在你穷的时候,要少在家里,多在外面;在你富有的时候,要多在家里,少在外面。这就是生活的艺术。穷的时候,钱要花给别人;富的时候,钱要花给自己。很多人,都做颠倒了。
“穷的时候,不要计较,对别人要好;富的时候,要学会让别人对自己好,自己对自己更好。
“穷,要把自己贡献出去,尽量让别人利用;富,要把自己收藏好,小心别让他人随便利用。这些奇妙的生活方式,是很少人能够明白的。穷的时候,花钱给别人看;富的时候,花钱给自己享受。
“穷的时候一定要大方;富的时候,就不要摆阔了。在这个阶段,生命已经恢复了简单,已经回到了宁静。年轻不是过错,贫穷无须害怕。懂得培养自己,懂得什么是贵重物品,懂得该投资什么,懂得该在哪里节约,这是整个过程的关键。
“少在外面吃饭,要吃就请客,要请,就请比自己更有梦想的,更有思想、更努力的人。
“一旦生活需要的钱已经够了,那接下来最大的花费,就是用你的收入完成你的梦想,去放开你的翅膀大胆地做梦,去让生命经历不一样的旅程。”
事实上,这就是一种人脉投资,或者说叫选择性交际。什么人能够帮到我们呢?每个人的能力和人品在短时间内很难体现出来,那么我们要看的就是他们平时对待自己的工作的态度,看他们是否努力。一个认真对待工作的人,在日后往往也会大有成就,也就有可能帮到我们。李嘉诚演讲的中心意思就是:年轻时,要去奋斗,奋斗的时候要节约,但是在人脉投资的时候千万不能省。
成功励志学大师卡耐基曾经总结了那些百万富翁的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拥有一本厚厚的名片夹,并且这些人脉往往都是他们年轻的时候就确立下来的,这也就是所谓的“人脉即财脉”。有一句话叫“一人成木,二人成林,三人成森”,人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它又确实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当千万个人都来帮助我们时,那么巨额财富自然是信手拈来。
人脉的经营宜早不宜迟,要做好人脉投资,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真诚地关怀你的顾客”。你越关怀你的顾客,他们就越有兴趣跟你做生意。真诚永远是交朋友的最好方法。
第二,避免产生利益纠葛。试想一下,当一个人只讲究利益的时候,与人相交就难免显得虚情假意,也很难赢得他人的真情实意。交朋友时,不要计较那些小利益上的得失。重要的是朋友,他们能够助我们在事业上处处逢源,也能帮我们结交到那些值得的人生缘分。
人脉投资的好坏将决定我们日后方方面面的发展程度。
6.一直把目标定在前方
有人曾经问过李嘉诚成功的“秘诀”,李嘉诚轻描淡写地回答:“其实是很简单的。我每天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五年、十年后的事情。”
20世纪80年代,在一次记者会上,李嘉诚谈及和黄成功的原因。他说,电信业务是未来集团的发展重点,他已知道五年后和黄要做什么。同时,李嘉诚之子、和黄集团副主席李泽矩也谈到,做生意的时间期限是5年、10年,而不是一年、两年,长实有些项目也是7年才有收成。可以说,着眼于未来、善于把握趋势是和黄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和黄在电信行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1989年,和黄通过收购一家英国电信公司,开始涉足英国电信市场,但却出师不利,处于长期亏损状态。当时和黄在英国推出的CT2电信服务,名为“兔子”,由于只能打出,不能打入,较同期其他技术逊色,因此不能吸引到更多的客户,其产品“模拟式电话”的价格迅速下跌。“兔子”只好宣布死亡,和黄也身受重伤,为此撤资14.2亿港元。
在投资英国电信市场初期,由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受到海内外证券业的不断批评,甚至有人认为和黄在英国的这项业务到20世纪末都不会有收获。在这样不利的形势下,李嘉诚凭着对未来趋势的正确分析与把握,坚持不放弃,在市场普遍对该项业务不看好的时候,他曾经亲自出面澄清市场上的传言,表示将继续支持在英国的电信业务。果然,和黄集团最终从另一款电信产品“橙”身上获得了惊人的回报。
每天早晨,李嘉诚都能在办公桌上收到一份当日的全球新闻列表,通常,这些关于全球经济、行业变迁的报道,是启发李嘉诚思考的入口。
在绝大部分中国的造纸厂还处于5万吨左右的年产规模的时候,张茵在东莞投资的第一台造纸机就是20万吨的年产规模;而且,从一开始,张茵就已经为其“造纸大王”的目标建立了长远的规划:她在太仓征地达到几千亩,使她在东莞和太仓的工厂的年产量足可达到900万吨,这样大规模的拿地,在2000年是绝无仅有的。
如今玖龙纸业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箱板原纸产品生产商,也是全球最大的箱板原纸产品生产商之一。玖龙纸业已成为中国第一、亚洲第二的造纸企业。在2009年,如果国际上没有重大并购,以设计产能计算,玖龙甚至是全球最大的包装纸生产商。很多中外知名的500强企业都是玖龙的客户,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宝洁公司、松下电器、美的集团、TCL王牌彩电、康佳电视等企业,均采用玖龙纸业生产的“玖龙牌、海龙牌”包装用纸做成的外包装箱。
玖龙纸业在香港上市之后,张茵表示:“作为我个人来讲,我做任何事情总是有一个长远的规划,‘长远’这个概念对我来讲,就是希望我的玖龙集团并不是只在我张茵这一代稳步发展,我希望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甚至等到多少年以后,都能好好地做下去。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我才会觉得我是真正成功了。总而言之,我觉得我所追求的是一件长远而有意义的事情。”
一个渴望成功的商人,应该永远努力去采摘那些需要奋力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苹果”,也就是目标。在企业运营起来之后,我们就要为它定下一个长远的发展方向和规划,甚至要详细到在哪年做到哪一步。我们看国际上的大公司,都是每年在年终总结的时候就宣布来年一整年的计划,这样才能使公司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马云曾经在阿里巴巴成立不久就提出“每天营业额一百万”的目标,后来又提出“每天收入一百万”的目标,最后又提出“每天缴税一百万”的目标,而这些目标,阿里巴巴最终都一一实现了。这也许就是把目标定在前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