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正确看待自己,选择好前进的方向(1)

我们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北大的一个样本,别人往往就通过我们来认识北大。所以我们要时刻牢记:我就代表北大!

——陈丹青(当代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在北大的演讲

1.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

北大箴言:

不论如何,你都得自己创造自己的小花园;不论好坏,你都得在生命交响乐中,演奏你自己的小乐器。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有理由保持自己的本色。我们不该再浪费任何一秒钟,去忧虑“我们与其他人不同”这一点。应该尽量利用大自然所赋予你的一切。

北大的教授说过:不论如何,你都得自己创造自己的小花园;不论好坏,你都得在生命交响乐中,演奏你自己的小乐器。

伊笛丝·阿雷德太太从小就特别敏感而腼腆,她的身体一直太胖,而她的一张脸使她看起来比实际还胖得多。伊笛丝有一个很古板的母亲,她认为把衣服弄得漂亮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母亲总是对伊笛丝说:“宽衣好穿,窄衣易破。”而母亲总照这句话来帮伊笛丝穿衣服。所以,伊笛丝从来不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做室外活动,甚至不上体育课。她非常害羞,觉得自己和其他的人都“不一样”,完全不讨人喜欢。

长大之后,伊笛丝嫁给了一个比她大好几岁的男人,可是她并没有改变。丈夫一家人都很好,也充满了自信。伊笛丝尽最大的努力要像他们一样,可是她做不到。丈夫一家为了使伊笛丝能开朗地做每一件事情,都尽量不纠正她的自卑心理,这样反而使伊笛丝更加退缩。伊笛丝变得紧张不安,她躲开了所有的朋友,情形坏到甚至怕听到门铃响。伊笛丝知道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又怕自己的丈夫会发现这一点。所以每次和丈夫一家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时候,伊笛丝都假装很开心,结果常常做得太过分。事后,伊笛丝往往会为此难过好几天,最后不开心到使她觉得再活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了。伊笛丝开始想自杀。

后来,是什么改变了这个不快乐的女人的生活呢?只是一句随口说出的话。

一句随口说出的话,改变了伊笛丝的整个生活。

有一天,伊笛丝的婆婆正在谈她怎么教养她的几个孩子,她说:“不管事情怎么样,我总会要求他们保持本色。”

“保持本色!”就是这句话!在那一刹那之间,伊笛丝才发现:自己之所以那么苦恼,就是因为自己一直在试着让自己适合于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的模式。

伊笛丝后来回忆道:“在一夜之间,我整个改变了。我开始保持本色。我试着研究我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优点,尽我所能去学色彩和服饰知识,尽量以适合我的方式去穿衣服。我还主动地去交朋友。我参加了一个社团组织——起先是一个很小的社团——他们让我参加活动,把我吓坏了。可是我每一次发言后,就增加了一点勇气。今天我所有的快乐,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想到可能得到的。在教养我自己的孩子时,我也总是把从我痛苦的经历中所学到的经验教给他们:‘不管事情怎么样,总要保持本色。’”

著名学者陈丹青先生在北大的演讲里提道:“文科生和理科生是北大的两只眼睛,角度不同,看到的却是同一个北大。当我们在清晨第一个进入自习室,当我们在深夜最后一个离开图书馆,当我们熄灯后打着手电继续寻求一个公式的另一种证法,当我们为一个定理的强化条件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我们不都在实践一种北大精神吗?就让我们用这另一只眼来看看北大吧。”

一位教授在给北大毕业生的最后一课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斯迪克毕业要找工作了,他的叔叔给他讲了一个故事。那个人家住费城,小时候很穷,他走进一家银行,问道:“劳驾,先生,您需要帮手吗?”

一位仪表堂堂的银行家回答说:“不,孩子,我不需要。”

那个孩子满脸愁容,大颗大颗的泪珠滚到腮边。他一声不吭,沿着银行的大理石台阶跳下来。那位银行家用很优雅的姿势弯腰躲到了门后,因为他觉得那个孩子想用石头掷他。可是,孩子拾起一件什么东西,却把它揣进又寒碜又破烂的夹克里去了。

“过来,小孩儿。”那位银行家说道。

孩子真的过去了。

银行家问道:“瞧,你拣到什么啦?”回答:“一个别针儿呗。”

银行家说:“小孩子,你是个乖孩子吗?”回答说“是的。”

银行家又问:“你相信主吗——我是说,你上不上主日学校?”回答说“上的。”

接着,银行家取来一支纯金钢笔,用纯净的墨水在纸上写了个“St.Peter”的字眼,问孩子是什么意思。孩子说:“咸彼得(小孩把英文“Saint”的缩写“St”,误认为是“salt”,即“咸”的意思)。银行家告诉他这个字是“圣彼得”,孩子说了声“噢”。

随后,银行家让这个孩子做他的合伙人,把投资的一半利润分给了他。这个孩子长大后娶了银行家的女儿。现在呢,银行家的一切全是他的了,全归他自己了。

斯迪克觉得这个故事对自己很有启发。于是,他花了6个星期在一家银行的门口找别针儿。他盼着哪位银行家会把自己叫进去,问道:“小孩子,你是个乖孩子吗?”

他就会回答:“是呀。”

银行家要是问:“'st.John’是什么意思?”

他就说:“是‘咸约翰’。”

可是,随后斯迪克却发现,银行家并不急于找合伙人,而且他想银行家或许没有女儿,恐怕有个儿子。因为有一天,一位银行家问斯迪克说:“小孩子,你在拣什么呀?”

斯迪克非常谦恭有礼地说:“别针儿呀。”

银行家说:“咱们来瞧瞧。”他接过了别针。

斯迪克摘下帽子,已经准备跟着银行家走进银行,变成他的合伙人,再娶他的女儿为妻子。

但是,斯迪克并没有受到邀请。银行家说:“这些别针儿是银行的,要是再让我看见你在这儿溜达,我就放狗咬你!”

后来斯迪克走开了。那别针儿也被吝啬的银行家没收了。

斯迪克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他叔叔。

斯迪克的叔叔笑了。接着,又给斯迪克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人养了一头驴和一只哈巴狗。驴子关在栏子里,虽然不愁温饱,却每天都要到磨坊里拉磨,到树林里去驮木材,工作挺繁重,而哈巴狗会演许多小把戏,很得主人欢心,每次都能得到好吃的奖励。驴子在工作之余,难免有怨言,总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平。这一天机会终于来了,驴子扭断缰绳,跑进主人的房间,学哈巴狗那样围着主人跳舞,它又蹬又踢,撞翻了桌子,碗碟被摔得粉碎。这样驴子还觉得不够,它居然趴到主人身上去舔主人的脸。这可把主人吓坏了,直喊救命。大家听到喊叫声,急忙赶到。驴子正等着奖赏呢,没想到反挨了一顿痛打,被重新关进栏子里。

无论驴子多么扭捏作态,都不及小狗可爱,甚至还不如从前的自己,毕竟这不是它所能干的行当。正如你喜欢看电影,但却未必能当上演员;你爱踢足球,可是联赛你却上不了场。

一位教授说:“学习北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认识到:无论如何,你就是你,你是独一无二的,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你都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也有不适合自己的工作。看人家做得好,但自己未必能行,还不如专心致志干好自己的本行,让别人来羡慕你呢!记住,你永远是独一无二的。”

2.不要忽视自己的权利,你配拥有更优秀的东西

北大箴言:

成功是要寻访、要共享、要想办法接近的。永远都不要忽视了自己的权利。在试图“控制命运”的时候,尤其如此!

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的俞敏洪在北大的演讲里提道:“我记得自己在北大的时候有很多的苦闷:一是普通话不好;第二,英语水平一塌糊涂。尽管我高考时经过三年的努力考到了北大——因为我落榜了两次,最后一次很意外地考进了北大。我从来没有想过北大是我能够上学的地方。它是我心中一块圣地,觉得永远够不着。但是那一年,第三年考试时我的高考分数超过了北大录取分数线七分,我终于下定决心咬牙切齿填了“北京大学”四个字。我知道一定会有很多人的分数比我高,我认为自己是不会被录取的。没想到北大的招生老师非常富有眼光,料到了三十年后我的今天。”

俞敏洪认为,要相信自己,你配拥有更优秀的东西,永远不要忽视自己的权利。

20世纪初,有个爱尔兰家庭要移民美洲。他们非常穷困,于是辛苦工作,省吃俭用3年多,终于存够钱买了去美洲的船票。当他们被带到甲板下睡觉的地方时,全家人以为整个旅程中他们都得待在甲板下。而他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仅吃着自己带上船的少量的饼干充饥。

过了一天又一天,他们以充满嫉妒的眼光看着头等舱的旅客在甲板上吃着奢华的大餐。最后,当船快要停靠爱丽丝岛的时候,这家其中一个小孩生病了,做父亲的去找服务人员并且说:“先生,求求你,能不能赏我一些剩菜剩饭,好给我的小孩吃?”

服务人员回答说:“为什么这么问?这些餐点你们也可以吃啊。”

“是吗?”这位父亲问道,“你的意思是说,整个航程里我们都可以吃得很好?”

“当然!”服务人员以惊讶的口吻说,“在整个航程里,这些餐点也供应给你和你的家人。你的船票只是决定你睡觉的地方,并没有决定你的用餐地点。”

北大的教授经常给学生讲,美国心理学家佛隆有一个著名的“期望理论”,即: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有了某种需要,就会产生一定动机,进而引起行为去实现目标。当目标还没有实现的时候,这种需要就会变成一种期望,而期望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多年前,有一位叫亨利的美国青年。亨利从小在孤儿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好,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很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在30岁生日的那一天,亨利在河边徘徊,他几乎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这时,亨利的一位好友跑过来告诉他:“一份杂志里讲,拿破仑有一个私生子流落到美国,这个私生子有一个儿子,他的全部特点跟你一样:个子很矮,讲的也是一口带法国口音的英语。”

亨利半信半疑,但当他拿起那本杂志琢磨半天后,开始相信自己就是拿破仑的孙子。此后,亨利不再为贫穷、矮小、乡土口音等特征自卑,凭着“我是拿破仑孙子”的信念积极面对生活。三年后,他成了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后经查证,亨利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已不重要了。在“我是拿破仑孙子”这个积极的暗示中,亨利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正如大文豪高尔基所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在自己的心目当中,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最终你就会是什么。

北大人认为,不论过去怎么不幸,经历过什么样的失败,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未来必须充满期望。

再举个在北大人尽皆知的例子:

假如我们面前有一块铁。第一个拿起这块铁的人可能是一个铁匠,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这门手艺,但却没有眼光将这铁块升华。他认为最好的可能就是将这块铁制作成马蹄铁,如果制作成功,会自己庆祝一番。

这时,出现了一个刀匠。刀匠受过一点点教育,有一点点眼光,其洞察力稍微敏锐一点点,他从这块铁皮上面看到的东西稍微多一点。刀匠学习过淬火和回火等许多工艺,他也有砂轮、抛光轮以及回火炉等工具。铁块熔化之后,被碳化成钢,取出之后,对它进行锻造、回火,加热到白热程度,再放到冷水或冷油中以提高韧度,最后小心翼翼地对它进行打磨和抛光……

当所有程序完毕,刀匠向目瞪口呆的铁匠出示了一把价值几千元的刀身,而后者从这块铁皮中只看到价值十几元的马蹄铁。

但是,当刀匠向另外一位工匠展现他的艺术成果时,这位工匠却说道:“但是这块铁的价值,你连一半都没呈现出来。我看到一个更高级、更好的用途。我对铁有所研究,对铁的成分以及它能够制作成什么都非常清楚。”

这位工匠的手法更细腻,他感觉更敏锐,训练更有素,想法也更高级,决心也更大。这些,让他对这块铁的了解更深,看得也更远——不止是马蹄铁,不止是刀身。他将这块粗铁变成精致的细针,并用极其精准的手法切割针眼。与刀匠的工艺相比,这种细小到几乎都看不见的针眼需要更为精巧的工艺和技巧。

这位工匠认为自己的技艺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他认为自己已经将这块铁的可用性发挥到极限了。而且,他的作品价值是刀匠作品的好多倍。

但是,又来了一位技术非常高超的技工,他的头脑更灵活,手法更细致,为人也更有耐心,也更勤奋,技术水平和所受训练都更高。他不在意地掠过马蹄铁、刀身和细针,而将这块粗铁制作成细致的钟表发条。当其他人看到价值只有数千元的马蹄铁、刀身或细针时,他具有穿透力的眼睛看到的却是价值上万元的产品。

又有一位更高明的工匠出现了,他告诉大家这块粗铁尚未得到最高境界的展现,他拥有可以让这块铁创造出奇迹的魔法。在他看来,即使是钟表发条也似乎稍显粗劣笨重。他知道如何将制作发条的工艺进一步延伸,如何在制作的各个阶段让工艺尽善尽美,如何对金属质地进行完美处理,从而让金属的每一寸纤维都能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他将铁块通过多重提炼工艺处理,经过细致地回火,最后成功地将铁块制作成几乎都看不见的螺旋形细弹簧……

北大的老师每次讲完这个故事,就要求学生思考——就像每一位工匠都有自己的锻造目标一样,我们对自己的期望将决定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只能看到马蹄铁或刀身,我们即使付出所有的努力与奋斗也不会制作出细弹簧。

那么,你正在期望什么呢?

一些人总是爱说“我期望最坏的事发生”或者“最坏的事还没有发生”。这些人是在故意引导最坏的事情的到来。而另一些人则常说:“我期望事情变好一点。”他们就是在引导好的境遇进入他们的生活。

所以,北大思维中的一点就是:“改变你的期望,就改变了你的境遇。”

如果说人生就是一个自我锻造的过程,那么成功就是将自己所拥有的“材料”——无论它是性格、知识还是经验的价值最大化,而决定这些“材料”最终具有多大价值的因素则取决于锻造师的心理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