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博弈困境,一切不幸只是过程
- 季羡林的16堂智慧课
- 张笑恒
- 10511字
- 2018-03-29 17:23:35
1.坚强地活下去
季羡林的一生,受到的打击众多。
“文化大革命”时代,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关进“牛棚”,成了“被开除了‘人籍’的人”,但季羡林仍然很坚强。为适应不断的批斗,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进行“批斗锻炼”: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时间,必至眼花流泪为止。
随后,共同生活多年的婶婶、妻子、女儿与女婿去世,他的身体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来美满幸福的家庭,最后只剩下了他“孤家寡人”,其心情之悲痛、凄凉,可想而知。但是,季羡林是坚强的。他没有被厄运击倒,从此心灰意懒,一蹶不振。相反,他艰难地、步履蹒跚地,在挨过了两三年痛苦的日子之后,终于走出了孤独、悲伤的阴影,重新恢复了生活的信念,开始了新的生活。
生活中遭遇不幸的人很多,能坚持活下来就是坚强的人。有时苦难来临时,换个视角,就是幸福。
作家余华在他的著作《活着》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富贵,他年轻时是个小地主,但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变得一贫如洗。穷困之中他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被解放军俘虏后,回到家乡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
他的妻子家珍因患有软骨病干不了重活。妻子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凤霞不幸成了哑巴。凤霞成年后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
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去世了。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他的儿子有庆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富贵就带着外孙苦根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一次苦根说肚子疼,富贵心疼他,便给他煮了豆子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
一家人就剩下富贵一个人,他七十多岁了,这个老头牵着一头老牛,时而拍拍黄牛,时而向西方望去,那是他七位亲人的坟墓,他放下锄头,向着落日,看太阳将最后一抹光芒洒向西边的黄土上……
余华说,别人看富贵总是同情和怜悯的,但是富贵自己却在苦难的生活中感到一些幸福,他会觉得自己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妻子,女儿嫁了一个好女婿。
生命中的不幸各有各的不同,唯有坚强才会让我们活得更好。
有一位医生素以医术高明享誉医学界,事业蒸蒸日上。但不幸的是,就在某一天,他被诊断患有癌症。这对他不啻当头一棒。他一度情绪低落,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而且他的心态也为之一变,变得更宽容、更谦和、更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在勤奋工作之余,他从没有放弃与病魔搏斗。就这样,他平安度过了好几个年头。有人惊讶于他的事迹,就问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支撑着他。这位医生笑盈盈地答道:“是信念,因为我知道,只有活着,才有幸福的可能。”
我们活在世上的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困境。困境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是在困境中沉沦还是在困境中崛起,全在你自己是否心中时刻充满着希望。因此,当困难与挫折来临时,应平静地去面对,乐观地去处理。坚强地活着,如果换个视角仍不是幸福,那先乐观起来吧。
一条“72岁老人20年不离不弃照顾全家三个病人”的微博在网上很火,这位老人就是科研专家——魏世杰。
魏老有个很不幸的家庭,他的一双儿女,分别患有智力残疾和精神疾病,生活难以自理,更无法成家立业,因孩子长期患病难以治愈,老伴不堪精神打击得了精神分裂症,后又诱发糖尿病和冠心病。一家四口,三个重症脑疾病人,从儿子先天弱智到女儿、老伴患病至今20多年了,都要依靠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照顾,其压力之大、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但魏老始终保持乐观精神,对亲人不离不弃,既不怨天尤人,也不向组织伸手。他尽最大努力,悉心照顾着这个不幸的家庭,洗衣、做饭,梳头、洗脸,看病、喂药,陪床、安抚等都亲力亲为。女儿服药两次跳海轻生、儿子弱智多次走失、老伴神神叨叨几次离家,他都费尽周折,一一化险为夷。他头顶几缕银发,冒着汗、弓着腰,以他那颗不离不弃的善心,呵护着重病亲人,以他那个不软不屈的脊梁,撑起这个饱受磨难的家庭,同命运做顽强的抗争。无忧无虑、颐养天年,对别人很简单,但对魏老是一个永远不可实现的“奢侈”的梦想。
2013年,人民网推出视频《科研专家魏世杰,一位父坚强的故事》,腾讯网发表《一个核武老人的悲喜一天》,近百家网站、电视台、报刊转载或报道了魏老的事迹,引起了读者和网友的强烈反响和共鸣。网友称他为“最伟大的父亲,打不倒压不垮的‘父坚强’”。
生活就是一场修行,得到了磨砺,就变得坚强;有了离别,才会感知相聚的喜悦;吃到了苦,才知道什么是甜;经历了失去,才会懂得拥有时的珍惜;经历了失意,才能学会从容地选择;经受了缺憾,才能领略完美的含义。苦乐离合,花开花落,留一份珍重;一路走过,一路安然,一路喜乐,一路菩提花香。
生活给予我挫折的同时,也赐予我坚强。不要因为冬天的寒冷而失去对春天的希望。对于热爱生活的人,它从来不吝啬。酸甜苦辣不是生活的追求,但一定是生活的全部。试着用一颗感恩的心来体会,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人生。
2.人生低谷,不愤世嫉俗
季羡林曾谈到:“愤世嫉俗这个现象,没有时代的限制,也没有年龄的限制。”季羡林自省道:“愤世嫉俗的情绪和言论,我也是有的。但是,我又有我自己的表现方式。我往往不是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不正常现象而牢骚满腹,怪话连篇,而是迷惑不解,惶恐不安。我曾写文章赞美过代沟,说代沟是人类进步的象征。这是我真实的想法。可是到了目前,我自己也傻了眼,横亘在我眼前的像我这样老一代人和一些‘新人类’‘新新人类’之间的代沟,突然显得其阔无限,其深无底,简直无法逾越了,仿佛把人类历史断成了两截。我感到恐慌,我不知道这样发展下去将伊于胡底。我个人认为,这也是愤世嫉俗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要不得的,可我一时又改变不过来,为之奈何!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毛泽东的两句诗好:‘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常宜放眼量。’”
有位年轻人从哈佛大学毕业之后进入了一家规模很小的公司。每天他像所有新入职的年轻人一样从事着简单的工作,因此常常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他因为得不到重用而终日愁眉苦脸,不停地向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抱怨。
一天,年轻人终于忍不住心中的愤懑前去质问上帝:“命运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平?”
上帝沉默不语,不动声色地从地上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了乱石堆里,上帝对年轻人说:“请你利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将我刚才扔掉的石子找回来吧。”
年轻人翻遍了乱石堆,无功而返,他不满地说:“您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
这一次,上帝皱了皱眉头,他走到年轻人身边,摘下了年轻人手上的戒指,再一次扔进了乱石堆。年轻人既吃惊又生气,他没等上帝说话便迅速地跑到石堆旁。这一次,他很快便找到了那枚金光闪闪的戒指。
年轻人怒气冲冲地走到上帝面前,还未开口就听上帝说:“你是那颗石子,还是这枚戒指呢?”
看着面带微笑的上帝,年轻人恍然大悟:当自己是一颗石子,而不是一块金光闪闪的金子时,就永远不要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平。
当我们抱怨现实对自己不公时,先问一下自己到底是石头,还是金子。有人往往对自己评价过高,一旦受到挫折时,就会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从而会产生另外一种极端的想法:对自己评价太低。这真是令人感到遗憾的事。不适当的评估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都是非常态的,而且这种预计的结果,常常会致使人们对生活、学习、工作等产生不良的心态。只有恰当的自我认识才能造就美好的人生。
价值从来不需要用牢骚来证明,一个人唯有先征服自己,才有能力征服他人,让别人信任自己。有位作家曾经说过:“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大凡说服了、感动了、征服了自己的人,就有力量征服一切挫折、痛苦和不幸。”所以,当你想要向世界证明自己的能力时,请先让自己相信,你是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人,而不是一个“抱怨鬼”。
哲人说:“苦海即是天堂,天堂也即苦海。”有时候我们明明生活在天堂,却总是觉得自己苦不堪言。而我们意识当中的苦海,却有很多人生活得不亦乐乎。
约翰·库缇斯天生没有下肢,但是他却用双手走遍了世界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残疾人演讲大师”。此外,他是全大洋洲残疾人网球赛的冠军,是游泳健将,甚至还会用两只手开汽车。
有一次,在12000余名听众雷鸣般的掌声中,他用双手撑地,一步步地走上了主席台。
“大家好!”打过招呼,库缇斯拿起了桌子上的矿泉水瓶子,边比画边说:“从一出生我就是个悲剧,当时我只有矿泉水瓶这么大,两腿畸形,医生断言我活不过当天,可我活到了现在,35岁的我依然健在,而且经常在世界各地旅行……”
库缇斯一口气讲了半个小时,其间,观众们的掌声几乎就没停过。最后,库缇斯突然举起手里的一件东西说:“我非常感谢青岛朋友的热情招待,我住的宾馆条件非常好,但有一样东西让我不知所措,服务生却每天都会把它放在我的床头。”说完,库缇斯把他说的东西扔向了听众席,原来是一双一次性拖鞋。
听众席一片肃静。
“如果你能穿拖鞋的话,你是幸运的,你是没资格抱怨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穿拖鞋的!”库缇斯大声说。听众席上立即爆发出一连串的喝彩声,紧接着是长久的掌声。
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整天抱怨生活不如意,不但改变不了现实,而且还会让自己越来越痛苦。人要快乐,就要停止抱怨,要改变自己。
生活中如果常常因为一点不顺心的事就抱怨,能否改变这个糟糕的现实?最关键的是,它能让你快乐吗?你是想让别人怜悯自己,还是让别人觉得自己懦弱无能呢?
过多的抱怨,不仅会让自己生活在痛苦之中,还会阻碍自己的发展。遇到点儿挫折便怪这怪那,怨天尤人、唠唠叨叨,自己的心情一团糟,还会消极地影响别人。谁愿意与这样的人交往呢?换一种心情对待不如意的事情,同一件事,角度不一样,想法不一样,可能得出来的观点也不一样。
3.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
季羡林90岁的时候,有许多电台、报刊方面的朋友约稿,对此他也有压力。季羡林在《论压力》一文中,对压力给予了阐述:没有压力,就没有了拼搏的动力。
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压力呢?我认为,是的。我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佛家说,生、老、病、死、苦,苦也就是压力。过去的国王、皇帝,近代外国的独裁者,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看上去似乎一点压力都没有。然而他们却战战兢兢,时时如临大敌,担心边患,担心宫廷政变,担心被毒害、被刺杀。他们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他们的压力比任何人都大。大资本家钱太多了,担心股市升降、房地产波动,等等。至于吾辈平民老百姓,“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些都是压力,谁又能逃得开呢?
压力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认为是好事。……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法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然而这些压力何等好啊!没有它,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这个道理极其简单明了,一说就懂。我举自己做一个例子。我不是一个没有名利思想的人——我怀疑真有这种人,过去由于一些我曾说过的原因,表面上看起来,我似乎是淡泊名利,其实那多半是个假象。到了今天,我已至望九之年,名利对我已经没有什么用,用不着再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这方面的压力没有了。但是却来了另一方面的压力,主要是来自电台采访和报刊以及友人约写文章。这对我形成了颇大的压力。以写文章而论,有的我实在不愿意写,但碍于面子,不得不应。应就是压力,于是“拨冗”(于繁忙中抽出时间)苦思,往往能写出有点新意的文章。对我来说,这就是压力的好处。
遭遇风暴的时候,经验丰富的船长都会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随着船一寸一寸地下沉,依旧猛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一点一点地减少,货轮渐渐平稳了。百万吨的巨轮很少有被打翻的,被打翻的常常是根基轻的小船。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则是最危险的。这就是“压力效应”。那些得过且过,没有一点压力,像风暴中没有载货的船,往往一场人生的狂风巨浪便会把他们打翻。而那些有负荷的人,却不会轻易被风浪击倒。
压力不可怕,就怕没压力!永远不要说自己尽力了,人的才能都是被逼出来的,当一个人被逼到绝路上时,他就会奋力抓住每一丝希望,克服自卑、惰性,全力以赴!
一条猎狗跟随着主人外出打猎,发现了一个兔子窝,于是准备扑上去将它叼到主人面前邀功领赏。但是,机灵的兔子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处境,拔腿就跑。猎狗一直跟在兔子的后面追赶它,可是追了很远仍未抓到。
猎狗一无所获,垂头丧气地回来了,牧羊人见此情景,讥笑猎狗说:
“和兔子相比你要大而有力得多,但是兔子反倒比你跑得快,你真是没有用,今天的午餐你就不用吃了。”
猎狗听后立即回答说:
“主人,你有所不知。虽然我们都在跑,但是我和兔子的跑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仅仅为了一餐饭而跑,而它却是为性命而跑啊。”
主人听后笑笑说:
“那我告诉你,如果你再捉不到猎物,我就把你当猎物处理。”
从那之后,猎狗跑得比以前快了许多。
“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是每个人生命中都会遇到的常态,不能回避,也不能逃避。“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心态只能是麻痹自己的自我欺骗,是自欺欺人的唯心之论。无论你承认与否,压力就在我们面前,它让你无处躲闪,无处藏身。
压力面前采取什么态度,关系到一个人的人生哲学与人生价值。那些勇于面对压力、善于把压力化为动力的人,通常是人生异常丰满、乐观旷达、积极向上,充分体会到生命意义的人;反之,那些逃避现实,推诿困难,不敢直面压力的人,一般是悲观厌世、行为消极、拈轻怕重,不思进取的人。他们的人生必将干瘪暗淡,他们的生命必将缺乏光彩。
4.自助者天助之
从一个农民的儿子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成为名闻遐迩、精通12国语言的学术大师;从山东临清县一个既穷又小的官庄走向了世界,走遍了几个大洲,几十个国家,季羡林的每一步都是慢慢努力得来的,困难时的自助,才会得天助。
季羡林在自传中写道:“三年高小,平平常常。有一件事值得提出来谈一谈:我开始学英语。”当时正规小学并没有英语课,10岁的季羡林在叔父的安排下,课余参加了两个学习班:一个古文学习班,一个英文学习社。从高小到中学,季羡林下课后先是参加古文学习班,读了《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书,晚上又到英文学习社学习,一直到深夜10点。天天连轴转,持续了8年时间。季羡林说:“英语学的时间不长,只不过学了一点语法、一些单词而已。”“万万没有想到,就由于这一点英语知识,我在报考中学时沾了半年光。”学校考试时出的题目是汉译英:“我新得了一本书,已经读了几页,可是有些字我不认得。”季羡林翻译了出来。结果他被录取,不是一年级,而是一年半级。
季羡林由于有课余参加英文学习社的底子,在高中英文的学习上,别的同学很难同他竞争,这让他在领先之余,还能轻松学习德文。古文的良好基础,让他在正谊高中的第一篇作文《读〈徐文长传〉书后》大大“出彩”,受到了国文老师的高度赞扬,使他对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范围广而杂。他说:“这对我以后的工作起了积极的影响。”正是这些,季羡林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六次考试,考了六个甲等第一名,成了“六连冠”。
俗话说“靠别人的火取不了暖,看人家吃饭填不饱肚子”。一个人若不肯自助,不能自动自发不懈奋斗和努力,终将一事无成。
一名虔诚的佛教徒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拜观音。走进寺庙里,意外发现观音像前已经有一个人在拜。那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你,是观音吗?”“是”那人答道。“那你为何还拜自己?”教徒不解地问。“因为我也遇到了难事。”观音笑道,“可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我们一生下来,就拥有了一个或优或劣的起步环境。客观地说,这是没办法的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们可以靠自助来改变环境,不论境况如何艰苦,地位如何低下,生存如何困难,也不能放弃,不可丧失生活信念。所谓“自助者天助”,“自助”就是不放弃努力,“天”就是机遇和成功的好运。只有自助,天才可助之;人不自助,天将弃之。
一位老人不远万里来到美国,在一家餐馆想找点东西吃,他坐在空无一物的餐桌旁,等着有人来为他点菜。但是没有人来,他等了很久,直到他看到有一个女人端着满满的一盘食物过来坐在他的对面。
老人问女人怎么没有侍者,女人告诉他这是一家自助餐馆。果然,老人看见有许多食物陈列在台子上排成长长的一行。“你可以随便选择你喜欢吃的菜,等你选完,然后去结账就行了。”女人告诉他。
老人说,从此他知道了在美国做事的法则:在这里,人生就是一顿自助餐。只要你愿意付费,你想要什么都可以,你可以获得成功。但如果你只是一味地等着别人把它拿给你,你将永远也成功不了。你必须站起身来,自己去拿。
自助,就意味着你要靠自己,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需要我们主动去争取。没有成功会自动送上门来,幸运女神从来不会垂青于守株待兔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例子:两个人一同大学毕业,但是几年后,两个人的境况却有天壤之别;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成功者和失败者的例子:有人才华横溢却无出头之日,有人却能大展身手、游刃有余……才华固然重要,但是,才华不等于成功。唯有那些主动出击、善于创造机会和把握机会的人,才有可能从最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找到一丝机会,用积极的行动改变自己的处境,使自己的人生之船到达理想的彼岸。
5.走过不幸,便是幸福
季羡林少年时家庭贫穷是不幸,中年被“改造”是不幸,但能被认可为国学大师,就是不幸后的幸福。
现在,很多人活得很累,过得也不快乐。其实是没有认清幸福多在不幸之后,正如黑暗后才有光明。再重的担子,笑着也是挑,哭着也是挑。再不顺的生活,走过了,便是幸福。
有个商人因为经营不善而欠下一大笔债务,由于无力偿还,他因此萌生了结束生命的念头。他独自来到亲戚的农庄拜访,享受最后的恬静生活。
当时,正值八月瓜熟时节,田里飘出的阵阵瓜香吸引了他。守着瓜田的老人看见他到来,便热情地摘了几个瓜果,请他品尝。
老人给他讲起了种瓜的过程:“四月播种,五月锄草,六月除虫,七月守护……”
原来,他大半生都与瓜秧相伴,流了不少汗水,也流过许多泪水。曾经就在瓜苗出土时,便遭遇旱灾,但是为了让瓜苗得以成长,老人家即使每天来回挑水也不觉得辛苦。
又有一年,就在收获前,一场冰雹来袭,打碎了他的丰收梦;还有一年,金黄花朵开得相当茂盛,然而,一场洪水却让这一切都泡汤了……
老人说:“人和老天爷打交道,少不了要吃些苦头或受些气,但是,只要你能低下头,咬紧牙,挺一挺也就过去了。因为,最后瓜果收获时,仍然全部都是我们的。”
商人大悟,翌日便踏着坚毅的步履离开了农庄。
五年后,他在城市里重新崛起,他的企业成为所在行业的龙头企业。
生物学家发现,飞蛾在由蛹变成幼虫时,翅膀萎缩,十分柔软。在破茧而出时,必须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身体中的体液才能流入翅膀,翅膀才能坚韧有力,支持它在空中飞翔。
生物学家曾尝试用一把小剪刀,把茧上的丝剪一个小洞,好让飞蛾摆脱束缚容易一些。果然,不一会儿,飞蛾就从茧里很容易地爬了出来,但它的身体非常臃肿,翅膀也异常萎缩,耷拉在身体两侧伸展不起来。那只飞蛾跌跌撞撞地爬着,怎么也飞不起来。
没有经历痛苦洗礼的飞蛾,脆弱不堪。人生没有痛苦,就会不堪一击。正是因为有痛苦,所以成功才那么美丽动人;因为有灾患,所以欢乐才那么令人喜悦;因为有饥饿,所以佳肴才让人觉得那么美味。正是因为有痛苦的存在,才能激发人生的力量,使我们的意志更加坚强。
瓜熟才能蒂落,水到才能渠成。和飞蛾一样,人的成长必须经历痛苦挣扎,直到双翅强壮后,才可以振翅高飞。
埃尔西是犹太人,他的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巴谢特”。意思是:“这是上天的安排,生活总会苦尽甘来。”年幼时,埃尔西因无法付学费而辍学。“别着急,”她母亲说,“说不定好事还在后头呢!”
埃尔西在一个小型家装物品公司工作。在这里,他常看到不少自己动手装饰和修补住房的人来买各种家装必需品,但他们不可能在一处一次就买齐。他想:如果能有一家大商场,把所有的家装材料店全都包括进来,顾客岂不更方便?
他把想法对其老板说了,但老板认为埃尔西过分炫耀自己的聪明,便解雇了他。
“我该怎么办?我如何才能重新找到工作?谁需要已进入中年的我?我怎么才能付清家庭开支的账单?”埃尔西当时有两个孩子正在上大学,另一个在读高中。他向银行借的大笔抵押贷款必须按期归还。他根本承受不起解雇。“我在‘便民公司’埋头苦干多年,为什么这种事偏偏发生在我身上?”
这时,埃尔西想起了母亲的那句口头禅。于是,埃尔西决心自己当老板,着手实现创建一个大型家装材料总汇超市的构想。他的这个超市将面向人口众多的工薪阶层,他们是自己动手搞家装的主力,他这样做,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帮助。
埃尔西找到几个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合伙人。于是,一个大型家装材料公司应运而生,后来业务遍及全美国。
有诗偈云:“真金须是红炉锻,白玉还他妙手磨。”即是告诉我们要想渡过难关,必须能忍得了磨难、受得住压力、吃得了苦头。
难关来了,不必慌张。无论多大的难关,都是因缘生灭,总会随着时间过去。只要你能守得住、顶得住,就能过得去。如果难关来了你畏惧,困难来了你推诿,就无法成事了。愈是困难愈不要推诿,肯担当、能负责,自然会渡过难关。
“靠山山倒,靠人人老”,要想渡过难关,最重要的是自己肯吃苦,能不怕苦、不怕难,有这样勇敢的精神,困难往往会慢慢消失退却,最终苦尽甘来,化险为夷。
6.苦中不失其乐
童年时代的季羡林,关于吃的记忆最刻骨铭心的是一小块月饼和一土罐牛肉汤。在某一年的秋天,季羡林捡麦子的成绩“超常”,捡得特别多,季羡林的母亲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一小块月饼给他吃。在母亲慈爱的目光下,季羡林先生是怎么吃的呢?其原话是:“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
季羡林还曾写道:“老娘家穷,虽然极其疼爱我这个外孙,也只能用土罐子,花几个制钱,装一罐子牛肉汤,聊胜于无。记得有一次,罐子里多了一块牛肚子。这就成了我的专利。我舍不得一气儿吃掉,就用生了锈的小铁刀,一块一块地割着吃,慢慢地吃。”这只不过是一块小小的牛肚,对于童年的季羡林先生而言,已是无尽的乐子。
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史馆馆员聂绀弩先生,被打成“右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从事最原始、最繁重的体力劳动。
一次盛夏时节被迫冒雨和另一位大学者国务院参事万枚子去掏粪,面对既脏又累的体力劳动,他居然写了首《清厕》诗:“君自舀来仆自挑,燕昭台畔雨潇潇。高低深浅两双手,香臭稠稀一把瓢。白雪阳春同掩鼻,苍蝇盛夏共弯腰。澄清天下吾曹事,污秽成坑肯便饶?”
他把掏粪比作燕昭王的黄金台,并用调侃的笔调写下了掏粪的过程,结尾又上升到“澄清天下”。冷眼中含热情,朴素中蕴工巧,劳累中透轻松,苦难中找乐趣!人有这样的心境和情操,还有什么苦不能吃,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呢?
“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苦与乐是没有一定分界线的。何谓苦、何谓乐呢?这些无不都是依据每个人所养成的心理状态而言的,对身心感受而产生的妄想、妄见。如果符合自己的意念,满足了自己的欲望,那么就认为是快乐;如果不符合自己的习气,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则就认为是苦。其实,苦乐在心。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惠州,写诗云:“白发萧散满风霜,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首诗传到京城,宰相看到后说:“苏东坡还那么高兴?那就再到一个更偏僻的地方吧。”于是苏东坡在62岁那年又被贬到儋州。在“食无肉,病无药,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气候炎热潮湿”的艰苦条件下,他依然自乐:“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做人一定要豁达、坦荡,顺境中莫忘感恩,逆境中学会找乐。无论身处哪里,遭遇什么,想得开都是好时光。
有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因胃癌开刀后化疗掉头发,儿女们不敢在老人面前提及头发的事,可是老人却毫不在意,主动要把头发剃光,成了“葫芦头”。看到院里的葫芦,作了一首小诗:“葫芦丝瓜真茂盛,葫芦架下‘葫芦’行。风吹葫芦碰‘葫芦’,葫芦不疼‘葫芦’疼。”这首小诗把全家人和邻居们都逗乐了,由于老人能乐观面对疾病,手术后多年身体依然很硬朗。
如今流行“乐活”,乐活如同清新的空气,给生活增添了更多生机盎然的绿意。人生能够吃甜不算什么,能以苦为乐,在苦中品出乐才算厉害。
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他一生共完成了九十本长篇小说,平均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每天深夜十二点时,仆人就会叫醒他,他穿上白色修道服,立刻奋笔疾书。一般他会连续写五六个小时,直到累到极点才会离桌休息。
巴尔扎克是举世公认的观察和剖析人性的高手,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却不太精明。在年轻时,他曾经商失败,欠下了六万法郎的债务。等他成名后,尽管收入不菲,但由于奢侈浪费,最后弄得入不敷出。在这段日子里,还发生一桩趣事。
有一天晚上巴尔扎克醒来,发觉有个小偷正在翻他的抽屉,他不禁哈哈大笑。小偷问道:“你笑什么?”
巴尔扎克说:“真好笑,我在白天翻了好久,连一毛钱也找不到,你在黑夜里还能找到什么呢?”
小偷自讨没趣,转身就要走。巴尔扎克笑着说:“请你顺手把门关好。”
小偷说:“你家徒四壁,关门干什么啊?”
巴尔扎克幽默地说:“它不是用来防盗,而是用来挡风的。”
巴尔扎克曾自诩要超过拿破仑:“他的剑做不到的,我的笔能完成。”他的确做到了,可惜他只活了五十岁,留下许多未完成的作品,成为全人类巨大的损失。
“苦中有乐,乐中有苦”。人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如果一个人处于顺境,事事都称心如意的时候,自己也不要洋洋得意,甚至于忘乎所以,这样常常会乐极生悲。处于逆境也不要过度悲观,细细品味,苦中也不失其甜。就像吃苦瓜,加点泡椒、豆豉,旺火爆炒,入口是苦,过后甜从苦中慢慢浸出来,是真正的甜。
日子本来就没什么明显的苦甜之分,你感觉苦就苦,你感觉甜就甜。孔子的一生,可谓历经了千辛万苦。但阅读《论语》,人们看不到一个苦字。《心经》曰:“心无挂碍,度一切苦厄。”面对人世间的困境,中国人创造了乐感文化。以苦为乐,变苦为乐,体现了人生的真谛,展示了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