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级军迷必读的武器百科:航空母舰
- 张玉龙 严晓峰
- 17214字
- 2020-08-27 04:40:10
第一部分 海上霸王龙——航母的前世今生
第一章 绪 论
一、大国的航母梦
20世纪初,莱特兄弟的飞行表演令人们兴奋不已、冲动不已,一飞冲天的飞机诞生了。各国开始纷纷研究和制造飞机,并将它用于侦察、通信、校正火炮射击方位和空中扫射等军事任务,不过当时的飞机航程比较短,所以只能在沿海附近飞行,还无法投入到海战之中。
1909年,一个叫克莱门特·阿德尔的法国人写成了《军事飞行》一书,率先提到了在军舰上起降飞机的必要条件,并对许多观点都做了明确的阐述,同时还预测到飞机在军舰上的起降还需要一个宽敞平坦的起降甲板、甲板升降机、岛式上层建筑、机库,描绘了一幅未来航母的蓝图。
已有的这种幻想,再加上 这般的“设计”,使人们开始付诸实践。于是就有了装着浮筒、挂着气囊的水上飞机起降试验。一批军舰和运输船被改装,专门用来安置和吊放水上飞机。这些舰船通常可以装载4~10架水上飞机。不过当时飞机的起降都是在水面进行。起飞时,先用吊杆将飞机吊放在水面上,再在水面上起飞。在降落时,飞机也要先降落在水面,再用吊杆将飞机吊到舰船甲板上。这一系列吊放的操作本就已十分麻烦,再加上飞机在水面起飞降落,受到海浪的影响很大,这就使得各国对建造可提供飞机直接起飞和降落的舰船产生了更强烈的兴趣。
1910年11月14日下午,经过改装的“伯明翰”号轻巡洋舰静静地停泊在美国东海岸,它的舰艏甲板上铺设着26米长的木制飞行跑道,从巡洋舰的舰桥开始向前甲板延伸。15点16分,尤金·埃利驾驶着“寇蒂斯”单座双翼机顺利地启动,但由于滑跑距离太短,飞机未能达到应有的起飞速度,刚一离开飞行甲板,便因升力不足,几乎是径直向海面冲去,在将要坠海的瞬间,机头成功拉起。在海面上飞行了4千米后,飞机在海滩附近的一个广场上安全着陆。
有了 “伯明翰”号轻巡洋舰起飞试验的成功(图1-1),人们又提出了飞机在军舰上降落这个更加困难的试验任务。试验平台就是“宾夕法尼亚”号重巡洋舰(图1-2)。在“宾夕法尼亚”号的后甲板上铺设了36.58米长、9.75米宽的降落平台,在降落平台的四周还装上了木质的防护板,滑行跑道的末端还装上了拦阻网(图1-3)。飞行员依然是尤金·埃利。埃利又成功地实现了着舰降落,终于完成了舰上起降的一个轮回。
图1-1 美国“伯明翰”号轻巡洋舰艏次舰上起飞试验
图1-2 美国“宾夕法尼亚”号重巡洋舰艏次飞机降落试验
图1-3 美国“宾夕法尼亚”号重巡洋舰为降落试验铺设了跑道
航空母舰的问世已是指日可待了。
很快,英国、法国甚至日本用战列舰、巡洋舰、大型商船、鱼雷艇母舰改装的“载机舰”都竞相登场。这其中,英国1914年由运煤船改装的“皇家方舟”号、1918年由客轮改装的“百眼巨人”号,各以其别出心裁而彪炳史册:前者开了民用船只改装为水上飞机母舰(搭载的飞机要用吊杆吊放到水面起降)的先河,也成为英国第—艘真正意义上的水上飞机母舰;后者首创了全通式甲板,使载机舰向航空母舰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尽管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此时尚未出现,但拥有最强大的海军的列强们已经意识到,即使威力十足的庞大的战列舰仍是海上力量的主宰者,即使“载机舰”仍是五花八门、各种改装后的舰只的拼盘,但海空—体、舰机结合已成为—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就在英国、美国等国忙着对各型舰改头换面,朝着自己臆想中的航空母舰竞相发展的时候,东方的岛国日本竟然在西方人的眼皮子底下完成了奔向航母的“终极一跳”。日本踩着英国的肩膀,造出了自己的“凤翔”号(图1-4)。
图1-4 日本航母“凤翔”号
当获悉英国开始建造真正的航母“竞技神”号的消息后,日本马上意识到建造世界上第一艘航母对于确立日本海军在世界上的地位的重要意义。就在“竞技神”号开工两年多后的1919年12月,日本也开工建造一艘名为“凤翔”号的航母,并且为了赶在英国“竞技神”号之前完成,日本船厂日夜赶工,终于在1922年12月27日,比“竞技神”号早几个月下水了。如果说以往航母都是改装后的“嫁接”,有着巡洋舰、运输舰、运煤船、客轮的面孔和基因,那么“凤翔”号就是一个完整意义上怀胎降生的“纯种”,它完成了英国、美国等国业已推进的航母技术:全通式甲板、岛式上层建筑(后拆除),飞行甲板也不再是几十米长而是168米,排水量达到7470吨,航速25节(1节=1海里/小时)。
航空母舰的出现是海战的一个“分水岭”,从此,列阵“对轰”的海战战法成为历史,使海上打击力量向空中、向陆地、向大洋深处延伸扩张,使海上武力及威慑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登峰造极的地步,使得飘忽在各大洋“浮岛”上的三军力量得以威胁到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它将战术打击、战略轰炸、核打击集于一身,将海上、空中、陆地、海底目标“一网打尽”,还具有摧毁一个中小国家的能力。
二、航母的历史与发展
航空母舰作为海军舰艇中的巨无霸,不论在制空权、制海权方面,还是在反舰与反潜作战中都有超级战斗力。航空母舰的出现也堪称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它使传统的海战从平面走向立体,从而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海战。航空母舰除用于作战外,还可承担战争期间的人员调配、远程军力投入、危险地区撤侨、救灾援助等任务。航空母舰足以与核武器相媲美,堪称战略武器,它是一个国家军事技术与国防力量的象征,还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一)英国海军揭开历史篇章
航空母舰的发源要从1909年说起。在这一年,法国的克莱门特·阿德尔史无前例地提出了航空母舰的概念。但是,由于当时的法国军方正在对水上飞机项目投以大量的关注,所以并没有去注意阿德尔提出的新概念战舰。
一直是海上霸主的英国却慧眼识金,敏锐地意识到“航空母舰”这个新概念对海军战舰发展的重要意义。1912年,英国海军将“竞技神”号老巡洋舰进行了大规模改装,拆除了军舰上的部分火炮和其他设备,在舰艏铺设出一个用于停放水上飞机的平台,还在舰上加装了一个巨大的吊杆来吊运飞机(图1-5)。在这艘老巡洋舰上的试验取得了很大成功,直接促成英国批准购买一艘正在建造的煤船船体,把它改装成能搭载10架水上飞机的正规水上飞机母舰。它能用轻便的抛射推车发射水上飞机( 这是在“竞技神”号上试用过的方法),有正规的机库、修理车间和起吊飞机用的大型吊车,被命名为“皇家方舟”号。其于1915年服役,是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实战意义的水上飞机母舰,由于种种原因,飞机依然不能在“皇家方舟”号上直接降落。
图1-5 英国“竞技神”号巡洋舰被改装成水上母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水上飞机母舰锋芒毕露,取得了一定的战果。所以到第一世界大战后期,英国便已经开始对水上飞机母舰进行加强,并且提出了直接将陆基飞机运用到军舰上的构想。
1917年3月,英国海军决定将一艘正在建造中的大型巡洋舰“暴怒”号改建为水上飞机母舰。“暴怒”号的前主炮被拆除,在舰体的前半部加装了69.5米长的飞行甲板,铺设了木制的飞行跑道。改装后的“暴怒”号被称为“飞机载舰”,标准排水量19153吨,航速31.5节,共搭载10架飞机:6架“幼犬”战斗机和4架“肖特”184式水上飞机。但是,由于舰上高耸的塔式桅杆和烟囱的阻碍,起飞后的飞机无法返回母舰。
为了打破飞机着舰的禁区,英国海军少校邓宁进行了勇敢的尝试。1917年8月2日,邓宁凭借着高超的驾驶技术,驾驶“幼犬”战斗机用侧滑着陆的方式艰难地降落到航行中的“暴怒”号前甲板上,在世界上首开飞机在航行的军舰上降落的先河。几天之后,当邓宁又一次试图重复这个惊险动作时,飞机翻出军舰坠入海中,邓宁不幸以身殉职。
血的教训使英国人明白,仅依靠驾驶员的技术是无法弥补装备方面的根本缺陷的,要实现常规飞机在军舰上的安全起降,必须彻底改变母舰的结构。1917年年底至1918年年初,“暴怒”号进行了大改装(图1-6)。这一次将军舰后主炮和后桅拆除,在舰体后部加装了86.6米长的飞行甲板。这样,以舰体中部上层建筑为界,前部甲板用于飞机起飞,后部甲板用于飞机降落,飞机可以互不干扰地同时进行起降作业。
图1-6 英国第二次改装后的“暴怒”号比起以往大大方便了飞机降落
尽管如此,“暴怒”号仍然不具有全通式的飞行甲板。飞机虽能勉强着舰,但由于舰体中部的舰桥、桅杆和烟囱的影响,飞机着舰仍然十分困难。
1918年,英国将一艘名为“卡吉士”号的邮船改建为航空母舰,并改名为“百眼巨人”号(图1-7)。他们在航空母舰的改建过程中发现,给飞机的起降带来一定麻烦的是行驶时舰艇上建筑所造成的“非定常涡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名海军军官提出:将舰桥和桅杆以及烟囱等建筑都合到一起,并且放置在甲板的右舷上,这样起飞甲板和降落甲板能连接为一体,“非定常涡流”的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这种结构的航母被称为“平原型”,“百眼巨人”号也就成了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甲板的航空母舰。
图1-7 英国“百眼巨人”号航母
1918年5月,“百眼巨人”号的改装工程完工,同年9月编入英国皇家海军的作战序列。该舰标准排水量为14450吨,飞行甲板长达168米,最大航速20节,可搭载飞机20架。由于服役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百眼巨人”号没能在战争中一显身手,但它在航母发展史上的开拓性地位是无法抹杀的。
1917年,英国开始建造“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图1-8)。一开始英国就按照航母标准对它进行了全新的设计,采用封闭式舰艏和全通式飞行甲板,一个环绕着烟囱的大型舰岛配置在舰体右舷,构成一个岛式上层建筑。由于“凤翔”号后来放弃了这种结构,“竞技神”号实际上是第一艘真正采用岛式结构的航空母舰。因为它的岛式结构非常成功,成为各国航母争相模仿的标准样板,由此一举奠定了现代航空母舰的基本结构,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图1-8 英国第一艘专门建造的航母“竞技神”号
“竞技神”号的标准排水量是10950 吨,航速25节,载机20架。后来由于舰载机尺寸、重量的不断增加,载机数量减少到16架。它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舰上配备了强大火力的6门140毫米炮、3门101毫米炮和8门20毫米炮,主要用于防空作战,这一点与现代航母注重防空如出一辙。
后来英国又利用大型巡洋舰改装出了“勇敢”号和“光荣”号两艘航母,分别于1928年和1930年服役。其标准排水量为22500吨,航速30节,可搭载飞机48架。
1937年,英国海军开始建造 “光辉”级航母。首舰“光辉”号于1940年5月建成入役。其后续舰是“胜利”号、“可畏”号、“不屈”号和改型舰“怨仇”号、“不倦”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陆续服役。“光辉”号长约226米,宽约29.2米,标准排水量23000吨,航速31节。该舰的突出特点是极为重视军舰的防护能力,它是世界上第一艘在飞行甲板和机库下面都设有装甲的航母。由于装甲重量的限制,它只能安排一层机库,因此只能载机36架。舰上还装有16门单管114毫米高炮和一部792雷达,这在当时是相当精良的防空配置了。
1938年英国海军建成了标准排水量22000吨的“皇家方舟”号大型航母。该舰采用了全封闭式舰艏和较高的干舷,一体化的岛式上层建筑,飞行甲板为强力甲板,其前端装有2台液压式弹射器。该舰设有2层封闭式机库,设计可载飞机72架,通常为60架。精心的设计和合理的布局使“皇家方舟”号被誉为“现代航母的原型”。
从“暴怒”号到“百眼巨人”号再到“皇家方舟”号,英国海军航母一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面。
(二)美国航母建造奋起直追
美国人对于飞行的执着从莱特兄弟身上就可见一斑,埃利的起降试验证明了飞机完全可以从军舰上起飞和降落并执行战斗任务,奠定了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新型战舰的生存基础。
1920年,美国海军选中5500吨的运煤船“木星”号,将它改装成了自己的第一艘航空母舰。1922年,该船完成改装,被重新命名为“兰利”号(图1-9),编号为CV-1。“兰利”号标准排水量11050吨,满载排水量14700吨,最大航速15节,其上铺设有长165.3米、宽19.8米的全通式飞行甲板,载机34架。
图1-9 美国“兰利”号航母(CV-1)
同“百眼巨人”号一样,“兰利”号也是一艘典型的平原型航母。舰体最上方是全通式飞行甲板,舰桥则位于飞行甲板的前下方,舰体左舷装有两个可收放的烟囱。由于这种怪模怪样的军舰是第一次出现在美国海军的舰队中,所以被送了一个绰号“带篷马车”。
“兰利”号于1922年10月进行了第一次战斗机着舰试验,后来又使用压缩空气弹射器进行了舰载机弹射起飞试验,两次试验都取得了成功。1923年,“兰利”号到各地进行航行展示,并在航行中进行各种作战系统的试验。1924年,“兰利”号被编入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的作战序列,美国海军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艘航空母舰。1942年2月27日,“兰利”号在执行运送P-40战斗机的任务时,在爪哇海被日本海军的岸基攻击机击沉,结束了它不同寻常的一生。
1921年7月21日,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轰炸试验开始了。海面上静静地停泊着三艘靶舰,其中包括排水量22808吨的德国战列舰“奥斯特弗里斯兰”号。不远处停泊的“宾夕法尼亚”号战列舰上云集了美国海陆军的高级将领。天空中出现了美国陆军航空队的八架“马丁”MB-2轰炸机,每架轰炸机挂有8枚123千克的航空炸弹,在此次试验的策划者——美国陆军航空局副局长K.米切尔的亲自指挥下向靶舰扑来。
在760米的高度上,米切尔下达了投弹的命令。20分钟的狂轰滥炸之后,曾经参加过日德兰海战的“奥斯特弗里斯兰”号战列舰沉入了海底,两艘轻量级的驱逐舰也在随后10分钟双双沉入海底。
在“宾夕法尼亚”号上观战的将领们被这一壮观的场景惊得目瞪口呆。在大炮巨舰至上的年代,玩具似的轰炸机竟然轻而易举地炸沉了海上霸王战列舰,空中力量所蕴含的巨大威力使人不得不叹服。这一次历史性的轰炸充分证明了空中力量对于海上作战的决定性影响。它为航空母舰和海军航空兵在美国海军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从此美国航母的建造就没有停息过。
1927年,美国海军利用“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改建了两艘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图1-10)。它们的标准排水量为36000吨,采用全封闭的舰艏,全通式飞行甲板长达270米,由舰桥、塔式桅杆和扁平烟囱组成的岛式上层建筑位于舰右舷。动力装置为涡轮-电力推进,最大功率135240千瓦,航速34节,15节时续航力为10000海里,可搭载飞机90~120架。该级舰配备了4座双联203毫米炮和12座单管127毫米炮,火力不亚于一艘重巡洋舰。这也是早期大型攻击航母的共有特征之一。
图1-10 美国“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航母
1934年,美国海军动工建造“约克城”级大型航母“约克城”号(图1-11)和“企业”号,并分别于1937年和1938年建成服役。该级航母标准排水量19800吨,满载排水量25500吨。全长246.9米,宽33.2米,飞行甲板全长244.5米,宽26.2米,装有3具飞机弹射器和3台升降机,搭载飞机80~90架,航速33节,20节时续航力为8220海里。该级航母增加了防护装甲,其生命力大为增强。位于右舷的舰桥与烟囱组成一体化岛式上层建筑,高炮平台位于飞行甲板两舷前后,这成为美国后续航母的典型布局。1938年,美国又开工了该级第三艘航母“大黄蜂”号,并于1941年10月20日入役,刚好赶上太平洋战争。
图1-11 美国“约克城”号航母(1942年在中途岛战役中被日本潜艇击沉)
(三)不甘人后的日本海军
日本海军也一直关注着海军航空兵和航空母舰的发展,早在1913年,日本海军就着手将商船“若宫丸”号改装为水上飞机母舰。1920年,日本海军又开始建造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并于1922年年底建成服役。该舰在甲板前部有大约5度的下倾斜坡,两部升降机沿飞行甲板中线布置。它打破了第一代航母的“平原型”结构,一个小型岛式舰桥被设置在飞行甲板的右舷。三个烟囱可向外侧倾倒,以免影响飞机起降作业。相对于第一代“平原型航母”,“凤翔”号使用了岛式上层建筑,因而被称为“第二代航母”。
但在使用中,日本海军发现,由于该舰的飞行甲板比较狭窄,岛式建筑在飞机起降时显得非常碍事。为了保证舰载机的安全起降,日本海军最后拆除了岛式建筑,由此,世界上第一艘“纯种航母”又恢复成为一艘典型的“平原型”航母,这从发展上讲是一种倒退。
不甘落后的日本海军也利用战列巡洋舰改装了两艘航母:“赤城”号(图1-12)和“天城”号。后来由于“天城”号在东京大地震中被毁,又转而改装了舰体稍短的“加贺”号。“赤城”号和“加贺”号分别于1927年3月和1928年3月建成服役。“赤城”号的标准排水量为29500吨,航速31.7节,载机60架;“加贺”号全长230米,宽29.6米,91000马力(67兆瓦),标准排水量为26900吨,航速30节,载机60架。这两艘航母均装有大量各种口径的火炮。
图1-12 日本“赤城”号航母
这两艘航母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三层甲板设计(图1-13)。上层甲板主要用于飞机降落,上面没有岛式建筑;中层甲板与机库相连,供小型飞机起飞;下层甲板后面也是机库,供大型飞机起飞。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失败的设计。由于上层甲板没有岛式建筑,舰桥只能设在甲板下面,给操舰和作战都带来极大不便。下层甲板跑道过短,无法适应高速单翼机的起飞需要。
图1-13 日本“赤城”号航母示意图
日本海军于1935~1938年对两舰进行了改装。其排水量均有所加大,飞行甲板改为一层全通式,并将舰桥上移至主甲板以上,变成了标准的岛式建筑。这样,除了大量的舰载火炮之外,“赤城”号和“加贺”号终于具备了现代航母的典型特征。但需要指出的是,“赤城”号的上层建筑被设计在了左舷,这个设计被实践证明同样不成功,因此除了后来的“飞龙”号之外,世界上再没有别的航母进行过这种尝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杰作是“双龙”和“双鹤”。“双龙”就是“苍龙”号和“飞龙”号航母,“双鹤”就是“翔鹤”号和“瑞鹤”号航母。
1937完工的“苍龙”号标准排水量15900吨,航速34.5节,可载机71架,设有3台飞机升降机,岛式上层建筑也移到了右舷。1939年完工的“飞龙”号是“苍龙”号的扩大型,其标准排水量达到了17300吨,可载飞机73架,更适应舰载飞机大型化、高速化的要求,指挥设施也更为先进,但它的岛式上层建筑设在了左舷。这两舰都配备了大量高炮,但都存在着舰体防护能力薄弱的缺陷。它们的飞行甲板和其他重要部位的装甲只可防驱逐舰或巡洋舰的主炮轰击,对于海军航空兵使用的重磅炸弹就显得过于薄弱了。
1941年8月和9月,“翔鹤”号(图1-14)和“瑞鹤”号航母分别完工。这是日本海军不受任何限制精心设计的大型航母。其标准排水量为25675吨,航速34节,18节时续航力为9700海里,可载机84架,有3台飞机升降机。由于日本海军舰载机重量较轻,所以舰上没有装备弹射器,在飞行甲板上装有11根拦阻索。“翔鹤”级加装了坚固的防护装甲,生命力大为增强,岛式上层建筑设在右舷。其上各装了双联127毫米高炮8座、三联25毫米高炮12座。这两艘航母的整体作战水平不亚于美英同级舰。
图1-14 日本“翔鹤”号航母
(四)世界航空母舰不均衡发展
航母在强国中的发展并不平衡。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过分注重空军,迟至1936年才开工建造第一艘航空母舰“格拉夫·齐柏林”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海军的重心转到了潜艇上,尚未完工的“格拉夫·齐柏林”号航母被停建。意大利军方更是一直忽视航母的重要性。1925年,意大利海军做出决定:不建造任何航母,航母也就没能出现在亚平宁半岛。法国倒是对航母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并于1938年开工建造排水量为18000吨的“霞飞”号航母。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开始法国就战败,“霞飞”号自然泡了汤。
(五)航空母舰在历史战争中的作用
航空母舰问世之初,英国、美国等国虽然大量建造了航空母舰,但由于当时的海战以大炮巨舰为重心,所以并没有重视航空母舰的作用,仅仅将它作为舰队的辅助力量,主要执行侦察任务。在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航空母舰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例如,1940年11月11日,英国海军的20架“旗鱼”式鱼雷轰炸机从“光荣”号航空母舰上起飞,击沉和重创了塔兰托港内的3艘意大利战列舰。在1941年5月对德国最大的战列舰、满载排水量超过5万吨的“俾斯麦”号的追击中,英国海军的航空母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证明了航空母舰在海战中的重要作用。
1.航空母舰在珍珠港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广阔的太平洋中,航空母舰的作用更是在主要海军大国日本和美国之间完全展现出来。1941年12月7日晨,从6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日本飞机袭击了美国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击沉美海军战列舰4艘,重创3艘,搁浅1艘,同样遭受重创的还有16艘巡洋舰和驱逐舰及188架飞机。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的“珍珠港事件”。
在“珍珠港事件”中,美军的三艘航空母舰因外出未归而免受劫难,这三艘航空母舰也成为后来美军复仇日本的主力。
2.珊瑚海的航空母舰大对决
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大对决发生在1942年5月初,美日双方都派出了大量的参战兵力。大战结果,双方的舰队都受到重创。
在珊瑚海海战中,美日交战双方的航空母舰从始至终都未曾见面,通过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对对方进行攻击,这种海战模式在之后的战役中逐渐成为主流,航空母舰的海上霸主地位也逐渐奠定。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航空母舰的影响
航空母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长足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拥有大量航空母舰的美国和英国在海战中大展身手,海上交通完全由盟军所控制,虽然德国的U型潜艇给盟军的后勤运输造成了一定的麻烦,但是在海面上,不论是日本还是德国,都完全无法阻止英美海军的脚步。
1.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海军
日本在偷袭珍珠港中尝到了使用航空母舰的甜头,但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建造的25艘航空母舰最后几乎全部被击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比较重视战列舰的运用,其建造的“大和”号战列舰排水量超过7万吨,为世界之最,但仍无法逃脱失败的命运。
2.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海军
反观美国,从战争初始到战争结束,航空母舰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航空母舰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不论是在战中还是在战后,美军都在大力发展航空母舰。
例如,在遭遇珍珠港事件之后,“财大气粗”的美国便开启了庞大的航空母舰建造计划,见表1-1。
表1-1 美国1942~1944年计划建造的航母数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母舰不但在数量上呈现井喷状态,而且在质量上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例如美军的“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其性能与之前的航空母舰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在战斗激烈的太平洋战场上,该级航空母舰虽然屡遭重创,却没有一艘被击沉,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该级航空母舰由于其卓越的性能,总共建造了24艘,并且有7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继续服役。
美国非常重视航空母舰的运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拥有15艘大型航空母舰、9艘轻型航空母舰以及30艘舰队护航航空母舰;此外还有11艘大型航空母舰在建。
从战前的辅助型舰只到战中的主力舰只,再到战后的海上霸主,第二次世界大战造就了航空母舰。
(七)现代航空母舰
20世纪50年代,英国率先采用了向上倾斜的飞行甲板和蒸汽弹射器,让航空母舰上面的舰载机能够更好地起飞,再加上一些其他高新技术的“上舰”,航空母舰的攻击能力和生存力以及机动能力都大大提高。同时,航空母舰的排水量越来越大,舰载机也越来越多。西班牙和泰国的航母见图1-15。
图1-15 西班牙航母(右)和泰国航母(左)
1961年11月,世界上第一艘采用核动力的航空母舰在美国建成服役。核动力的运用给航空母舰解决了燃料补给问题,让航空母舰能够更加顺畅地行驶在广阔的海洋之中。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为美国的“尼米兹”级,其排水量达10万吨,舰载机也超过80架,是美军的中坚力量。
航空母舰由于拥有庞大的体积、众多的舰载机、完整的武器系统,可以为战区提供强大的物资补给和火力支援,而且随着导弹拦截技术的完善,航空母舰可以将来袭的空中目标在数百千米之外摧毁,也可以用舰载机在数千米外进行反潜作业。
在现代的海湾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及北约的航空母舰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的救灾行动中,航空母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其庞大的内部空间、较高的航速,以及装载众多的直升机,其救灾的效率是其他军舰所不可比拟的。
三、人类所建造过的部分航母
21世纪初,世界上所有航空母舰一共可以装载约1250架飞机,其中美国的载机数超过1000架。
(一)美国航空母舰
1.美国海军航空母舰列表
表1-2收录了美国海军旗下曾经或现役及建造中的航空母舰,编号在CVA-58之后的都属于大型航空母舰(排水量超过75000吨的舰种)。
表1-2
续表
续表
续表
图1-16 “埃塞克斯”级是美国有史以来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级航母
图1-17 美国“福特”级航母结构图
图1-18 美国“福特”级航母设计图
2.美国海军护航航空母舰列表
表1-3主要收录曾经由美国海军计划或操作过的各型护航航空母舰(图1-19),其中也包括由美国规划建造,但实际上从未为美国海军服役过的舰只。
表1-3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图1-19 “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空母舰
(二)前苏联航空母舰
表1-4包含了前苏联海军,以及前苏联解体后归属于部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如俄罗斯、乌克兰等)所属海军的航空母舰。
表1-4
图1-20 “莫斯科”级是前苏联的第一代载机母舰,主要用来对付美国的“北极星”弹道导弹核潜艇,舰前半部为典型的巡洋舰布置,后半部则为宽敞的直升机飞行甲板,苏联自称为反潜巡洋舰
图1-21 目前俄罗斯唯一在役的航母“库兹涅佐夫”号
(三)英国航空母舰
1.无敌级航母
(1)“无敌”号 1973年订购,1977年下水,1980年服役,2005年退役。
(2)“卓越”号 1976年订购,1978年下水,1982年服役,2011年完成改装的“卓越”号成为了直升机母舰。
(3)“皇家方舟”号 1978年订购,1981年下水,1985年服役,2011年1月退役。
2.庄严级
(1)“庄严”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工程暂停,1949 年1月出售给澳大利亚,改名为“墨尔本”号(图1-22),1956年5月抵达澳大利亚的悉尼港,成为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的旗舰;1969年6月3日与美国“伊文思”号驱逐舰发生撞船事故;1982年6月30日退役,但是作为后备役军舰服役;1984年出售给中国联合拆船公司,1985年4月27日离开悉尼。
图1-22 澳大利亚海军“墨尔本”号航母
(2)“华丽”号 1948年5月21日至1957年6月4日服役于加拿大皇家海军,舰名未变,舷号为CVL-21;1957年返还英国;1961年出售;1965年拆毁。
(3)“可怕”号 1948年出售给澳大利亚,命名为“悉尼”号;1953年改为训练舰,后改为快速运输船:1973年退役;1978年出售解体。
“悉尼”号在越南战争期间改为快速运输舰为美军及其盟军运送物资。
(4)“有力”号 1952年4月23日被加拿大皇家海军收购,在贝尔法斯特改装后于1957年6月26日交付加拿大皇家海军,重命名为“波拿文都”号(图1-23);1970年7月3日退役;1971年拆毁。
图1-23 加拿大海军“波拿文都”号航母
(5)“大力神”号 1957年出售给印度,1961年3月4日交付印度海军,命名为“维克兰特”号;1997年退役;现作为博物馆保存在孟买。
(6)“大海兽”号 未完成,1967年出售拆毁。
3.半人马座级
据1943年战时计划,原拟建造8艘,称“竞技神”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4艘被取消,4艘改称“半人马座”级。
(1)“半人马座”号 1955年退役,后一直作为后备役;1971年损毁;1972年8月11日出售;1972年9月拆毁。
(2)“英格兰”号(原“海神之子”号) 作为两栖登陆舰使用,1973年3月2日退役;1973年10月 22日出售拆毁。
(3)“壁垒”号 作为两栖登陆舰使用,1976年5月作为后备役,后作为大型反潜航空母舰使用;1980年3月15日动力舱火灾;1981年3月27日出售拆毁。
(4)“竞技神”号 1944年6月21日开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造暂停;1950年后继续建造,1959年11月25日服役。“竞技神”号航母最初为攻击航母,先后经过多次改装,1971年3月至1973年8月改装成两栖突击型航母,拆除了供固定翼飞机使用的弹射器、3D型雷达等,增装了其他设备;1976年应北约要求,“竞技神”号再次被改装,除保持原有的两栖支援能力外,又改装成反潜航母,其飞行甲板既可搭载反潜直升机,又可搭载垂直起落飞机;1980~1981年,这艘航母又一次进厂实施现代化改装,增装了一倾角为7.5度的滑跃式甲板,以利垂直、短距起落飞机的起飞。其于1984年4月12日退役封存;1985年4月19日被卖给印度,在移交前进行了改装;1987年5月12日在印度海军服役,命名为“维兰特”号(Viraat),见图1-24,服役期间进行了武器换装。
图1-24 “维兰特”号航母
马岛战争期间“竞技神”号立下了赫赫战功。
四、航母之最
1.最大的航空母舰——美国“尼米兹”级
美国“尼米兹”级(图1-25)航空母舰是美国海军于20世纪60年代设计建造的第二代核动力航空母舰。同时,“尼米兹”级是目前世界上排水量最大、载机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航空母舰,而“里根”号又是“尼米兹”级航空母舰中最大的一艘。“尼米兹”级航空母舰至今已有10艘服役,以“尼米兹”级航空母舰为核心组成的航空母舰编队是现今美国海军力量的中坚,也是美国维护其全球利益的利器。
图1-25 美国“尼米兹”级航母
“尼米兹”级的10艘航空母舰依次为“尼米兹”号、“艾森豪威尔”号、“卡尔·文森”号、“西奥多·罗斯福”号、“林肯”号、“华盛顿”号、“斯坦尼斯”号、“杜鲁门”号、“里根”号、“布什”号。
2.最小的航空母舰——泰国“查克里王朝”号
泰国既是个大陆国家,又是个海洋国家。20世纪80年代其国防战略重点是陆上边界,随着越南从柬埔寨撤军,泰国的战略重点开始转向海上,海军建设进入了快车道。为了担负保护国家安全、捍卫海洋权益以及海上救灾等使命,泰国海军决定引进1艘轻型航空母舰,并邀请国外9家造船公司进行竞标。
1992年3月,西班牙巴赞造船公司以建造“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轻型航空母舰的资历一举中标,并于1994年7月12日开工兴建这艘舷号为R911、名为“查克里王朝”号(图1-26)的轻型航空母舰。该舰于1996年1月20日下水,1997年3月正式服役,以11485吨的满载排水量成为世界上最小的航空母舰。
图1-26 泰国“查克里王朝”号航母
“查克里王朝”号作为航空母舰,在世界航空母舰家族中是个十足的“小个子”(图1-27),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使泰国海军在东南亚的地位得到大幅提高。泰国海军在战时具备了可以随时出动的前进基地,在平时的海上救援行动中也有了一个理想的指控、通信中心。
图1-27 泰国“查克里王朝”号与美国“小鹰”号航母
“查克里王朝”号航空母舰同时也是当时造价最便宜的航空母舰,3.6亿美元的总造价仅与当时一艘性能优异的护卫舰的造价相当,而获得低廉造价的条件是该舰除飞行甲板、动力装置、电力分配系统、损害管制系统等项按军用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施工外,其余如舰体结构、管路、电缆、电气设备等均按英国劳氏船级社的民船建造规范来设计,且相关材料、设备都采用民用品。
3.最佳中型航空母舰——法国“夏尔·戴高乐”号
为了取代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传统动力航空母舰“福熙”号与其姊妹舰“克莱蒙梭”号,法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规划下一代航空母舰的建造计划,不过直到1989年4月,“夏尔·戴高乐”号(图1-28)的龙骨才在法国船舶建造局位于布雷斯特的海军造船厂中安放起建。该舰正式服役是在2001年5月18日,同年发生“9·11”事件,“夏尔·戴高乐”号与伴随的护卫舰队首次穿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印度洋,抵达巴基斯坦卡拉奇附近海域,协助美军进行“持久自由”行动,是该舰服役后第一次参与作战任务。
图1-28 法国“夏尔·戴高乐”号航母
“夏尔·戴高乐”号是法国史上拥有的第十艘航空母舰,也是法国目前正在服役的唯一一艘航空母舰,同时是法国海军的旗舰,它还是有史以来第一且唯一一艘不属于美国海军的核动力航空母舰。“夏尔·戴高乐”号的命名源自于法国著名的军事将领与政治家夏尔·戴高乐。
“夏尔·戴高乐”号采取各种措施,大大提高了航空母舰的生存能力和适航性能。从舰底至飞行甲板形成的一个箱形结构,增加了舰体的强度。该舰共设有15层甲板,由纵横舱壁隔成20个水密舱段,约2200个舱室,具有较强的抗沉性。舰体水下部分采用双层或多层结构,并增强了船底板强度;机舱、弹药舱周围均采用装甲防护;备用弹药库设在水线以下;主要作战舱室、岛形上层建筑等均使用“凯夫拉”碳纤维装甲防护;绝大多数舱室为封闭结构,以保持正压,从而达到防核、生、化的三防能力。
不过,“夏尔·戴高乐”号航空母舰的就役时间比原本预计的时间足足晚了5年,进度延误所造成的损失成为法国财政上的一个巨大黑洞。
4.最早的航空母舰——英国“皇家方舟”号
自从1910年美国飞行员尤金·埃利驾驶飞机实现舰上起降后,英国也开始进行类似的试验,并且促成帝国防务委员会向议会提交了一份建议成立一支皇家飞行队的白皮书,皇家飞行队包括陆军飞行队和海军飞行队,不久,海军飞行队改名皇家海军航空兵,标志着一个新兵种在海军中的诞生,也为航空母舰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陆上飞机在舰上起降危险性较大,而且需要拆除一部分主炮,会削弱整个舰艇的战斗力,水上飞机则在机翼下装有浮筒,或在机轮旁装有气囊,是一种可以浮在海上的飞机,安全性相对较高,于是各国最早研制的是水上飞机母舰。
1912年年底,英国皇家海军开始进行水上飞机母舰的改装,一艘建造中的煤船成为了主角。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艘改建的航空母舰已接近完成,命名为“皇家方舟”号。它长112米,宽15.3米,吃水5.3米,排水量7450吨,主机为往复式蒸汽机,输出功率3000马力(2兆瓦),航速10.6节。这艘新型母舰集中了以往所有改装和试验的长处,是一次飞跃。它能用轻便的抛射推车发射水上飞机,有正规的机库、修理车间和起吊飞机用的大型吊车。
与以往改装的水上飞机母舰相比,“皇家方舟”号的载机数量大大提高,可载10架“肖特”式水上飞机,成为了第一艘真正具有实战意义的航空母舰。不过这时候的所有飞机还是需要在水上降落,然后再从水中提升到军舰上。
5.最早的全通式飞行甲板航空母舰——英国“百眼巨人”号
1917年,在改造“暴怒”号的过程中,海军少校邓宁的牺牲使英国人明白,要实现常规飞机在军舰上的安全起降,必须彻底改变母舰的结构。英国人下决心建造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在 “卡吉士”号客轮的改装中,设计人员设计出从主甲板下面通向舰艉的水平排烟道,这样就能拆除原舰上的烟囱,从而清除了妨碍飞机起降的最大障碍。飞行跑道前后贯通,形成了全通式的飞行甲板,极大地方便了舰载机的起降作业。这艘航空母舰被命名为“百眼巨人”号。
1918年5月,“百眼巨人”号的改装工程完工。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匆忙入役的“百眼巨人”号尚未来得及接受战火的洗礼,战争便结束了。“百眼巨人”号只能默默地待在皇家海军的舰队中,无法在真正的战争中一显身手。
但是,作为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在航空母舰发展史上的开拓性地位是无法抹杀的,“百眼巨人”号初具了现代航空母舰的雏形。
6.最早使用飞行甲板装甲的航空母舰——美国“中途岛”号
“中途岛”号航空母舰(图1-29)隶属于“中途岛”级航空母舰,是“中途岛”级航空母舰的首舰。“中途岛”号航空母舰曾是美国海军的一个标志,它于1943年开始建造,1945年下水服役,到1992年退出舰队序列,1997年正式退役,整整经历了42年的军旅生涯。虽然无缘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之后的局部战争,比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争,以及90年代的“沙漠风暴”行动等多项美国海军的军事活动,都有它活跃的身影。
图1-29 美国“中途岛”号航母
“中途岛”级航空母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建造,由于战争结束,该级舰只完工了3艘:“中途岛”号、“罗斯福”号和“珊瑚海”号。“中途岛”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它采用直通甲板,敞开式舰艏,一条轴向跑道,两部液压弹射器,三部位于中心线上的升降机,飞行甲板和舱壁还首次采用了装甲防护,大大增强了该级航空母舰的防御能力和生存能力,而首舰“中选岛”号则幸运地成为了世界上第一艘安装飞行甲板装甲的航空母舰。
7.最早的核动力航空母舰——美国的“企业”号
1954年9月30日,美国海军“鹦鹉螺”号核潜艇建成服役,标志着海军舰艇发展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其实,美国海军作战部长谢尔曼早在1950年就建议探讨“建造原子动力的航空母舰的可能性”,可惜核潜艇抢了先。核动力航空母舰的优越性不言而喻。1958年2月4日,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图1-30)在纽波特纽斯船厂开工建造,1960年9月24日下水,1961年11月25日正式服役,2012年12月1日退役。
图1-30 美国“企业”号航母
“企业”号航空母舰的问世,使航空母舰的发展进入了新纪元。“企业”号核动力航空母舰的动力装置为8座威斯汀豪斯公司的A2W压水反应堆,驱动4台蒸汽轮机,更换一次核燃料可航行20万~50万海里。1964年5月13日,“企业”号与“长滩”号核动力巡洋舰、“班布里奇”号核动力驱逐舰一起组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支全核动力特混舰队(命名为TF-1)。7月31日,TF-1离开本土,开始为期65天,代号“海轨行动”的环球航行。行程中,TF-1没有进行任何燃料添加和再补给,总航程达30216海里,不仅显示了核动力舰艇近乎无限的续航力,也对美国第二代核动力航母——“尼米兹”级航母的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当时的美国人眼里,核动力唯一的长处是机械大修周期比较长。蒸汽锅炉需要清洗和更换管子,而“企业号”的反应堆在更换浓缩铀芯之前,已经航行了3年,航程达20.7万海里。但由于造价太高,美国国会没有同意在1959年或者1960年财政年度拨款建造同级航空母舰,代之以采用传统动力而便宜得多的航空母舰。
8.最大的常规动力航空母舰——美国“小鹰”号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建造的“佛瑞斯特”级航空母舰被称为“超级航空母舰”,但在其服役过程中仍发现了一些不足,于是在1956年建造第5艘时,美国海军对其进行了大幅度改进并连续建造了3艘,并称之为“小鹰”级。
“小鹰”号航空母舰是“小鹰”级航空母舰的首舰,是在“佛瑞斯特”级常规动力航空母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于1961年4月服役。“小鹰”号在总体设计上沿袭了“福瑞斯特”航空母舰的设计特点,其舰型特点、尺寸、排水量、动力装置等都与“福瑞斯特”级基本相同,但在上层建筑、防空武器、电子设备、舰载机配备等方面均做了较大改进。
“小鹰”号的满载排水量为8.1万吨,飞行甲板长318.8米,宽76.8米,甲板总面积约有3个足球场那么大;从底层到舰桥顶部共有11层,约有18层楼高,总计有2400余个舱室。其中从底部起1~4层为燃料舱、淡水舱、武器弹药舱和轮机舱,5~6层为舰员居住舱、食品库、餐厅和行政办公室,7~8层为舰载机维修间、维修人员的居住舱,9~10层则为机库、战斗值班室和飞行员餐厅。“小鹰”号航空母舰甲板上的岛式建筑也有8层之多,分别是消防、医务、通信、雷达等部门和航空母舰战斗群的司令部。
虽然“小鹰”号与现役的一些核动力航空母舰比起来略显小一些,但在常规动力航空母舰中(图1-31),它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一艘。
图1-31 “小鹰”号航空母舰
9.最倒霉的航空母舰——德国“格拉夫·齐柏林”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纳粹德国鉴于主要海军强国都在大力发展航空母舰,而德国自己的水面舰艇却相对比较薄弱,迫切感到了发展航空母舰的重要意义。于是在1935年,德国决定建造一艘航空母舰,并于1938年12月8日下水,正式命名为“格拉夫·齐柏林”号航空母舰(图1-32)。德国因为首次设计航空母舰缺乏经验,所以采用了许多别国的设计。该舰火力很强,用以抵御水面舰艇的攻击;主机功率大,航速快;飞行甲板有薄装甲以防弹片,机库甲板的装甲较厚,水线部分装甲为102毫米。
图1-32 德国“格拉夫·齐柏林”号航母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德国突击建造潜艇而中断了这艘航空母舰的后期工程。1942年曾复工,不过不久后再次下马,导致这艘航空母舰始终未能竣工服役。1945年,德国战败,为免于尚未建成的“格拉夫·齐柏林”号落入苏联手中,德国决定采取自沉的方式毁掉这艘雏舰。后其被苏联打捞起,但在拖往苏联的途中意外触雷沉没。1947年,苏联海军再度捞起该舰并拖航到列宁格勒,不过经详细研究后,最终将其作为靶船炸毁。
自建造到被炸毁,这艘目睹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的海上巨无霸。却从未真正服过一天役,悲惨地沦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名看客,几经波折,最终倒在了震耳的炮声中,但这炮声却已与战争毫无关系。
10.最短命的航空母舰——日本“信浓”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航空母舰发展和运用的全盛时期,当时,总计有近200艘航空母舰在大洋上游弋。其中最大的一艘航空母舰是日本海军的超级战舰“信浓”号(图1-33)。然而,这艘战舰命运不济,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像“泰坦尼克”号一样,它在处女航中便遭到了灭顶之灾。
图1-33 日本“信浓”号
“信浓”号是日本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计划建造的“大和”级战列舰的第三艘战舰。1942年6月,由于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海战大败,航空母舰损失惨重,为解燃眉之急,“信浓”号被改装成为航空母舰。
1944年11月9日,改装后的“信浓”号正式加入了联合舰队。28日中午,“信浓”号在三艘驱逐舰的护卫下,离开横须贺港,开始了它的处女航。当日晚上21点左右,正在附近巡视的美军“射水鱼”号潜艇发现了“信浓”号航空母舰编队的踪迹。由于附近海域没有美军的其他潜艇可以增援,而“信浓”号航空母舰周围有数艘舰艇护航,势单力薄的“射水鱼”号潜艇艇长只得下令悄悄跟在“信浓”号的后面。其间“信浓”号的护卫舰已经发现了“射水鱼”号潜艇的存在,并准备对其实施攻击,但“信浓”号阿部舰长认为这是美军的诱敌伎俩,下令正在前往攻击的“矶风”号驱逐舰返回编队。就这样,势单力薄的“射水鱼”号潜艇逃过一劫。次日凌晨3时左右,穷追不舍的“射水鱼”号潜艇艇长恩赖特下令向“信浓”号航空母舰发射了6枚鱼雷,其中4枚命中。上午10时左右,“信浓”号开始急剧倾斜,阿部舰长只得下令弃舰逃生。就这样,一艘耗时6年建成的海上巨无霸,在服役20天后就沉入海底,成为史上最短命的航空母舰。随同“信浓”号一起沉没的,还有舰上1600多名官兵。
作为秘密武器研制的巨型航空母舰“信浓”号,拥有较强装甲和水下防御能力,被4枚鱼雷击中就很快沉没似乎不可理解,究其原因如下:
·该舰细节没有完工,不少水密舱的门无法关紧,造成大量海水的进入。
·该舰排水系统没有完成,而手动水泵又太少,根本无法满足需要。
·水兵素质很差,造成舰只失去有组织的抢救。
11.战斗力最强的航空母舰——“福特”级航空母舰
“福特”级航空母舰是新一代核动力航空母舰于2005年开始先期研制与建造工作。2008年9月,美国正式开工建造“福特”号,2013年10月11日进行船坞注水仪式,2013年11月9日举行命名仪式,预计2015年或2016年加入美国海军服役。“福特”号航母建造耗资高达110亿~137亿美元。该航母舰长337米,宽77米,满载排水量10万吨,并设有两座新型A1B压水式核反应堆(2×A1B),4座汽轮机,航速30节以上,至少可搭载各类舰载机75架,船员4660人,指挥系统为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系统,是当今世界上最新型的、实力最强的大型水上作战平台,主要用以取代现役“尼米兹”级航母系列。
CVN-78“福特”号(图1-34)为“福特”级航母首舰,计划再建造10艘,如CVN-79“肯尼迪”号航母和CVN-80“企业”号航母等,一旦形成作战能力便全面取代现役“尼米兹”级10艘航母。可以说美国“福特”级航母可确保美国未来50年的海上优势。
图1-34 “福特”号航母
“福特”级航母并非“尼米兹”级航母的改型,而是一种全新结构设计,并采用大量高新技术的全新的换代型航母。舰体全新设计,降低雷达反射截面,隐身性强;采用电磁弹射器取代蒸汽弹射器,效率上要比蒸汽弹射高出10倍,舰载机的日出动量由原来的120架次增加到160架次;采用新型的动力系统,安装了两座A1B核反应堆,在50年的全寿命周期内无需更换堆芯,相当于具有了理论上的无限续航能力。反应堆提供的强大动力,能使“福特”号的航速达到30节以上;提供了60兆瓦以上的电能,能够满足全电力推进、电磁弹射、电磁及激光武器的用电需求;采用新型武器装备系统与指控系统,初步确定安装在“福特”号航母上的新概念武器包括:电磁轨道炮、高能激光、高能射线等装备。“福特”号航母技术性能数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