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咸萝卜的禅味
- 雪地茫茫呀(李长声自选集)
- 李长声
- 1840字
- 2017-12-28 17:32:18
说到中日关系,两国都津津乐道遣唐使。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舒明天皇向唐朝派出使节以及留学生、留学僧,从此二百多年间,有成行的,也有未能成行的,总计遣唐二十回,恨不能把我大唐的文物制度统统搬回去。到了唐昭宗乾宁元年,菅原道真被任命为大使,本该率领船队第二十回赴唐,却奏请宇多天皇缓行。理由有二:一是唐朝已衰败,名存实亡,无须再学了;二是航路阻遏,九死一生,不值得冒险。大概头一条理由很有效,所以虽第十九回遣唐的副使小野篁望海生畏,称病不行,被处以流放,而这次准奏(缓行)。时当894年,学生学历史,为记住这个年代,把“894”谐音为白纸,意思是遣唐之举变成了一张白纸。907年唐朝灭亡,遣唐也真就废止了。
大海茫茫,出航确实极危险。留学僧圆载在唐朝钻研四十年,877年携万卷经典归国,不幸船破,葬身于波涛。不过,海上船帆从不曾减少,而是越来越多,商人和僧侣冒死往来。圆载滞留唐朝时,日本朝廷曾两度给他送金子,应该是这些人捎带的吧。商船不绝于途,国家也就用不着遣使,那是要倾其国库的,耗资巨大。清末黄遵宪在《日本国志·邻交志》中写道:“有宋一代,聘使虽罕,而缁流估客往来日密。”缁流是取经或传经的缁衣僧侣,估客是唯利是图的商人,他们取代了国家行为。南宋被蒙古铁骑征服,有更多僧侣亡命东渡,不仅带来了清规戒律,也带来日常生活。诚如周作人所言:“日本旧文化的背景前半是唐代式的,后半是宋代式的”。贵族、寺院等阶层崇尚从中国舶来的文物,却叫作“唐物”,可能也让人误以为这唐就是唐代,不知有宋。
正是禅宗兴盛之时,入宋或渡日大多是禅僧。南宋传来水墨画,禅寺将其立体化,在地上创作出沙盘也似的日式园林枯山水。饮茶始于中国,宋代茶及酒盐专卖,并输出海外。日本茶道用抹茶,这种茶就是宋代定型的。815年出使过唐朝的僧永忠向嵯峨天皇献过茶,是为日本正史上关于饮茶的第一条记录,但真正让日本人吃起茶来的是荣西。他两度到南宋学禅,1191年归国后开山日本临济宗。还带回茶种,在云仙寺(在今佐贺县)附近种植,寺院由此爱种茶。荣西撰写了日本第一本茶书《吃茶养生记》。中国文化主要由僧侣引进日本,寺院堪为最先进的学问机构。禅寺有“茶礼”。武士、贵族、文化人出入,看见和尚们装饰了华丽的中国文物,在禅房里饮茶,一定觉得酷。照葫芦画瓢,在家里摆设中国的书画陶瓷学喝茶。也曾坐在椅子上吃茶,到底坐不来,逐渐按日本生活方式设计了茶礼。饮茶在中国是日常的,世俗的,日本把茶和禅一起拿了来,日常化、世俗化之前,先加以精神化,这或许是拿来外国文化的一个手法。茶从禅寺传出来,被夸大解释,演变为世间的茶道。非同寻常的事物就容易成“道”,日本人给茶附加了太多的精神性、宗教性感觉。由于战乱,王朝的建筑及收集的唐物焚毁殆尽,厌世空气笼罩,吃茶的道具也只好采用日本制造了,茶就枯寂起来。僧珠光是枯寂茶的先驱,传说他随一休参禅,领悟了茶禅一味的境界。珠光的弟子宗珠曾题画:料知茶味与禅味同。珠光的徒孙武野绍鸥及其弟子利休都曾在大德寺参禅,禅的思想被充作茶道的理论支柱。明治时代否定江户时代的价值观,吃穿住等生活环境急剧西方化,茶道衰微。为求活路,基本上变成礼仪修行,并普及大众。战败后,茶道更搞成表演艺术,还有点神秘兮兮。尤为女性所好,会做点茶道、花道,显得有女人味,看着就贤惠。
和尚吃什么,人们自古就好奇,而禅宗尤其讲究吃。平常人家喝的“建长汁”,是用萝卜、豆腐、魔芋之类做的汤。传说七百五十年前,南宋禅僧兰溪道隆在镰仓开山建长寺,某日,小和尚把豆腐掉在了地上,不知所措,兰溪禅师就用这碎豆腐,再加上萝卜丝什么的做成汤。
日本菜肴几乎离不开萝卜,鱼生用萝卜丝垫底,烤鱼用萝卜泥调味。腌咸菜基本是萝卜,各种各样的咸萝卜在市场里摆了一架。这种咸萝卜叫“泽庵渍”,可用来下酒,但有人讨厌它的味道。泽庵者,江户时代临济宗和尚泽庵宗彭也,创建东海寺。第二代将军德川家光来访,拿出咸萝卜招待,将军为之命名。18世纪从江户传到京都、九州,遍及日本,自不免“咸吃萝卜禅操心”。
江户时代初叶的1654年,禅僧隐元隆琦从福建来到日本,建万福寺,开山黄檗宗,他带来扁豆、孟宗竹、西瓜、莲藕等。黄檗宗寺院的素菜也传到市井人家。素菜却要做出肉味来,只怕心思仍然是荤的。中国烹饪好用淀粉和油,而日本人学会炒与炸,“料理”至今少油水。好些东西如豆腐、纳豆都是由禅僧带入日本,先普及寺院,再传入民间,不免染上了禅味,或附加了禅味传说,所以我们常觉得日本有禅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