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孤独者的挣扎——社交恐惧症

【章前测试】你是否患上了社交恐惧症?

依据你自身的情况对下述10个情况进行判断。每个问题有四个答案可以选择:1代表从不或很少如此;2代表有时如此;3代表经常如此;4代表总是如此。每道题的分数累计就是你的最终得分。

1.在重要人物面前说话时,我会感到害怕。(1 2 3 4)

2.我会因为在别人面前脸红而难受。(1 2 3 4)

3.我恐惧聚会以及某些社交场合。(1 2 3 4)

4.我常回避和陌生人进行交谈。(1 2 3 4)

5.我不愿意被别人议论。(1 2 3 4)

6.我回避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事情。(1 2 3 4)

7.当众发言对我来说是件可怕的事。(1 2 3 4)

8.别人的注目让我无法安心工作。(1 2 3 4)

9.看见不认识的人我就不自觉地发抖、心慌。(1 2 3 4)

10.我梦见社交场合出糗的场面。(1 2 3 4)

【测试结果】

(10分)放心好了,你没患社交恐惧症。

(11~24分)你已经有了轻度症状。再这么下去并不利于你的健康哦!

(25~35分)你可能已经是社交恐惧症中度患者了。在空闲时间不妨到医院或者心理咨询室做进一步咨询。

(36~40分)很不幸,你似乎已经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了。快去看看心理医生,希望你可以尽早脱离困境哦!

1.社交恐惧症患者到底在怕什么?

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活动、生产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竟有共同语言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社交恐惧症是指对特殊的人群发生强烈恐惧紧张的内心体验和出现回避反应的一类恐慌症,故又称为“见人恐惧”。这类病人平时不接触人群,见到自己父母等熟悉亲近的人,无恐惧紧张现象。一旦遇到陌生人、异性、上级领导甚至马路上的行人都会恐惧紧张,出现拘束不安、焦虑不宁、手足无措、面红耳赤、心悸出汗、头昏呕吐、四肢颤抖等身心异常反应。同时本人想方设法加以回避,脱离现场,躲避人群,以求减轻心理不安。社交恐惧症如不及时治疗,症状会逐渐发展,恐惧病症日益加重,恐惧对象逐渐扩大,最后发展到不敢外出,拒绝出席一切群体社交活动,内心异常痛苦忧郁,甚至产生消极自杀行为。

我们常说,社交恐惧症的根源是自己对别人的看法与评价的恐惧。社交恐惧症产生的因素有很多,也很复杂。有的人生来性格内向,内向的人在青春期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变得惧怕与人交往,容易使自我评价降低,从而引发社交恐惧。此外,严重的就会发展成为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的产生可能是心理缺乏自信或出现自我认同的问题,在缺乏一般人应有的自信心下,总觉得自己不如他人,也会主观地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因此干脆不参加任何有陌生人在场的活动。

患者一般自尊心较强,害怕被别人拒绝或者对自己的外貌没有信心。也有家庭原因,如从小性格受到压抑或者是父母没有教会他们社交的技能,或者是家庭搬迁过于频繁。也有人是因为性格比较孤僻,不愿与人谈心。不过只要在正常的交往中认识他人,熟稔后仍然能与人成为好朋友。我们大概可以把社交恐惧症所恐惧的社交情景做一个简单的分类:

1.恐惧所有需要表现的社交情景

需要表现的情景包括任何考试、面试、上台表演以及所有在众人面前的公开发言等。所有的表现型情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明确评价的环节,这个环节显然是社交恐惧症患者,乃至部分健康人所恐惧的。每个个体差异的主要体现并不是面对这一类情景会不会感到强烈的恐慌,而是能不能克服恐惧。以歌手为例,事实上,并不是歌手就不会恐惧舞台。他们在上台之前也很可能经历着害怕、恐惧等情绪。但是,当他们站在台上开始表演的时候,往往就会忘记这种恐惧感,全身心地享受舞台的魅力。很明显,如果他们没办法克服这样的恐惧,那么他们恐怕再也无法胜任歌手这份工作。

2.观察情景

所谓的观察情景说的是,我们发现自己在无意中成了别人的关注的对象。例如,上课迟到时,不得不在门口大声打报告;原本只是和某个同事交流工作心得,结果却吸引其他同事前来旁听;在公共场合不小心发出较大的声响,引起周围人的注意……总结起来就是,突然发现自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而这一切是自己一开始没有想到的,更不是自己所希望的。由于这一情景具有突发性,因此此时的恐惧感就会来得更加猛烈。

3.需要表达自己观点的情景

这一情景包括:拒绝他人的请求、表白、向他人提出意见、要求获得加班补贴等。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表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总会让人难以启齿、难受,这就导致了许多人在某些时候会因为恐惧而回避这类情景。

一位匿名的社交恐惧症患者在自述时就提到了这样一个情景:“我有一个朋友第无数次向我提出借款请求,我打心里并不愿意再次借钱给他。然而我却始终无法说出‘不’字。一想到他可能会生气,可能会觉得我小气,甚至可能在其他场合向别人抱怨我,我就会感到十分恐慌。同样的,在其他情形下说‘不’对于我来说都是一件难事。但是,我总会屈从于我的恐惧而不敢说不。”或许,这段独白正中了我们中很多人的心。并且,不得不承认对这一情景的恐惧严重干扰了许多人的正常生活。

4.自我暴露的情景

在很多时候,特别是面对自己的短板时,我们并不愿在大众面前过多地被提及。因为这些时候总会令人感到痛苦、难受。例如,当处于失业期时,有些人最害怕听到的恐怕就是别人问起他的工作情况。

特别是当我们认定这个问题会招来他人的嘲笑的时候(尽管事实上,别人可能并不会因此而轻视我们),这样的情景给人带来的不适感会更加严重。但是,部分人还是会感到恐惧,并为此选择回避或冷漠应对。

5.浅层互动情景

对于有的人来说,寒暄的情景简直就像一场噩梦。而在现实中,确实很少有人能够淡定面对聚会上突然的冷场。这种冷场所带来的尴尬往往需要一句无关紧要却又在此时显得十分重要的话来打破。往往大部分人都很难开口说这句话,却又不安于场面的尴尬。如何理解呢?我就曾经历过这样一个场面:聚餐过后,我需要送客户回住处。在此之前,我与这个客户并无过多交集,而此时,我却不得不寻找话题活跃我们之间的气氛。这样的情景让我感到无比难受。我十分恐惧在初次交往就给我的客户留下不好的影响。这类场景的恐惧感在社交恐惧症患者身上也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上述的这五个场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而它们对于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简直就如同天敌一般的存在。有的患者恐惧其中一种情景,也有的同时恐惧着几种情景。总而言之,社交恐惧症患者会选择把自己孤立起来,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些情景太常见,以至于他们避无可避。

2.当沟通成为一种折磨

人类社会少不了交流与沟通。然而,有人却视之为折磨。

数据显示,在当今社会,社交恐惧症已然成为一大不可忽视的心理疾病。而讽刺的是,尽管社交恐惧症的危害极大,涉及人群之广,却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社交恐惧症抱着不理解,甚至嘲讽的态度。是的,他们普遍觉得:沟通交流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怎么可能会成为一种折磨呢?可惜,事实恰恰如此,对于一些人而言,沟通交流就是一种折磨。

大多数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公开场合讲话、与陌生人交流……社交情景上感到有些不适,这是正常的,心理学上将其称为“社交焦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社交恐惧症的存在。因为,大众普遍抱有的想法包括有:“我也曾对某些社交情景感到恐惧,然而我克服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为什么你不能克服呢?”“这么恐惧社交也太矫情了吧!”“社交恐惧症是不是自闭症啊!”

社交恐惧症是对人际交往的恐惧。恐惧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是除了特别熟悉的亲友以外的所有的人。患者极力避免与恐惧对象交往,如不得不与之交往,便会脸红、心悸、出汗和颤抖,或者举止笨拙、惊慌失措、忐忑不安。这类人害怕在众人面前出现,特别是对于被人注意尤为敏感:不敢从成排的人面前走过;不敢与别人对坐吃饭;怕见陌生人或异性,因而常常拒绝出席各种聚会,也不愿去可能要与人打交道的公共场所,如商场、餐厅等。

社交恐惧症主要表现为担心在社交场合出丑,也害怕当众表现某种动作;努力回避社交或表演性的场合,如果非去不可,则会极端紧张或者会产生恐惧。具体来说:

1.在绝大多数社交情境里,总是表现出社交焦虑、害羞或胆怯。

2.对他人的批评或反驳过分敏感。

3.除直系亲属之外,没有亲密的朋友或知己。

4.回避某种程度的人际接触情境。明了如此畏惧是过度且不合理的。

5.由于害怕讲话或做傻事,或害怕在别人面前失态,不愿意涉足社交情境。明显害怕在不熟识者面前做出令自己不体面和尴尬的事。

6.社交时出现心跳加快、出汗、口干、肌肉紧张和颤抖等症状。

7.有社交的欲望而得不到满足,由此而产生焦虑、孤独,不敢面对挫折。

8.常以逃避的方式面对社交困扰。在大部分清醒的时候离群索居或单独活动。

大家对社交恐惧症有不少误解,包括前面列举的“自闭说”“矫情说”等,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1.当面对一些社交情景时,几乎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生出一种恐惧感。

这样的恐惧感是常见且正常的,并且大部分人都能够克服。但是,社交恐惧症并不等同于社交恐惧,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对社交的病态恐惧,受此困扰的人怀抱着强烈的自我怀疑态度,并且随着其恐慌的发作,他们的内心中会生出一种强烈的羞耻感,这种羞耻感让他们无法再继续交流。即使远离了社交场合,他们也会在自己的脑海中反复重演自己曾经出糗的情景,这个时候,这些重演更像是一种自我惩罚。由于在社交场合屡屡碰壁,他们的神经变得十分敏感,别人的任何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在他们看来都充满了嘲讽的意味。长此以往,他们便只能选择尽量回避类似的社交场合。

2.社交恐惧症患者对社交的恐惧是不合理的,是一种过激的反应。

他们可能会在社交场合出现呼吸困难、剧烈颤抖、头冒冷汗,甚至晕厥、崩溃等症状。这些都是他们恐惧心理的真实反应。社交恐惧症患者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反应过激,但是他们控制不住自己,随着恐慌的发作,他们的恐惧症还会日益加重。

3.社交恐惧症与自闭症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一定程度上讲,社交恐惧症和自闭症都存在着社交障碍,但是,相比自闭症,社交恐惧症人群在更多的时候是渴望与别人接触交往的,而自闭症患者即使和家人也并不亲密。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自闭症患病的比率占全世界儿童人口数量的0.02%~0.05%,并且普遍在其出生后及婴儿期就有所表现。例如,他们与自己的母亲基本没有互动,也不懂得微笑;没有正常的情感反应,即使摔跤了,对疼痛也不敏感;虽然不惧怕陌生人,但却往往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耍;语言发育较慢;爱好奇怪,并且喜欢重复做某件事情;对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有着莫名的喜好;对一些正常小朋友喜欢或害怕的东西,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完全相反的态度。

社交恐惧症患者通常会有很重的心理负担,但是必须学着让自己克服。如果你不学着面对恐惧,它就会支配你的精神和肉体,阻碍你的梦想和生活。其实这种情况完全可以不必发生,一旦你学会驱散恐惧的方法,它便会不断缩小直至消失。

3.完美主义与社交恐惧症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你不应苛求别人,也不必苛求自己,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

“我是完美主义者”这样的宣告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当然,这其中有不少人也不过是说说而已,贴上“完美主义者”这样的标签似乎更显圣洁。而事实上,仅从心理的层面上讲,“完美主义”其实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一般而言,完美主义者最明显的特点莫过于追求完美。一旦有些事情无法达到他们认为的完美程度时,他们就会陷入一种极度不安、恐惧、烦躁的状态之中。

众所周知,这个世界上不会有绝对完美,因而,“完美主义者”不得不时时感到挫败,他们往往会沉浸在矛盾、纠结的阴影中。因此完美主义并不像听起来那么美好,这样一种对完美的追求其实是一种病态,由此会引起他们对一切“不完美”的恐惧。

完美主义者往往会将周遭事物的不完美转化为深深的自卑与沮丧,因为这些不完美,他们变得易怒和激动。与此同时,他们往往会将自己对事物的标准强加在别人身上,认定别人也如同他们一样无法接受这样的不完美。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便会给自己施加更多的压力,因此,“完美主义”也时常与社交恐惧症相伴。

由于完美主义者有着极其显著的特征,所以,只需要通过下述几个问题的自测,我们可以判断自己是否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1.当别人在你工作时说话是否会打破你的注意力,并让你感到恼怒?

2.在你计划购物时,是否会不理会那些向你推销的人,并主动寻找一些自己需要的信息再进行判断整合?

3.你是否十分讨厌那些随便的人,并且私底下会对他们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批判?

4.你是否经常会思考,有些事情如果换别的方式去完成,可能会更加完美?

5.你是否时常因为不满自己或他人,而常常对自己或他人所做的事吹毛求疵?

6.你是否时常因为照顾他人的想法,而选择放弃自己所需以及机会?

7.你是否经常认为干任何事都是全力以赴的,却又常常希望自己能够再轻松些?

8.你会不会在心里提前规划好每日应做的事情?

9.你是否时常因为不满意自身服饰或者室内装饰等而经常对它们进行改动?

10.你是否经常因为他人无法一次性完成任务,而选择自己亲力亲为完成这项任务?

以上的10个问题,你如果大部分的回答都是“是”的话,那么就证明你很接近,甚至已经是完美主义者的一员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不管你自身是否察觉,“完美主义者”这个身份都确确实实地伤害着你以及你身边的人。因为“完美主义者”经常会把自己的意识强加在他人的身上,闹得双方都不开心。对于“完美主义者”自己而言,若别人不肯顺从,或者做的有一丁点儿令他不满意都是一根卡在喉咙里的刺。同样地,对那些他们周边的人而言,被强加思想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克服自己的完美主义呢?

首先,你可以尝试着将自己的标准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然后尝试着降低自己的标准,再来看看降低标准后,你取得的成绩是否有所降低。你会很容易发现,不仅你的表现并不比原来差,并且你心里的满足程度也会大大提升。扭转“追求完美使我更加成功”的固有观点为克服完美主义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其次,克服恐惧。前面也说了完美主义与恐惧症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不完美以及别人看法的恐惧感会强迫着你去追求完美。这个时候,不妨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周围。想一想真的有完美无瑕的东西存在吗?不完美的事物是否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同时,把自己从“舞台中央”拿下来,没有人永远生活在镁光灯下面,也没有人会是世界的中心。

你可以在人前表现得不那么完美,事实上即使是社交高手也有失态和说错话的时候,当你接受了这个现实,恐惧感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4.社交恐惧症是个大家族

过分的敏感和负面会损害你的人际关系,你没必要太在意他人的评价。

社交恐惧症主要又可以细分为赤面恐惧、视线恐惧、表情恐惧、口吃恐惧、异性恐惧等。有的人对在他人面前脸红感到恐惧;有的人对视线交流有着极度的恐惧;有的人恐惧与异性交往;还有的人一说话就口吃……这些其实都是社交恐惧症的一种。

在日常生活中,社交恐惧症主要表现为以下的5种恐惧:

1.脸红恐惧

通常而言,当我们在面对他人时,我们可能因为害羞、不好意思等情绪而脸红。然而,对于脸红恐惧症患者而言,这却是一件十分羞耻的事情,脸红让他们倍感焦虑,不知所措。到了后来,因为脸红症状的长期保持和刺激,脸红恐惧症患者便会非常恐惧出现在大众眼前。一般来说,红脸恐惧症患者会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患者坚信自己脸上或者脖子上任何程度的泛红都会被人家看到;其次,他又断定自己的谈话对象会因为这个原因而判断他软弱无能,进而因此拒绝或是轻视他;最后,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如何都不能在别人面前脸红。事实上,在别人眼中,脸红只是一件非常普通,甚至还有点迷人的事情,但在脸红恐惧症患者眼里却犹如天塌了一般痛苦不堪,这是没有必要的。脸红恐惧症患者的内心仿佛住了两个小人:一个羞怯、懦弱,另一个则厌恶这种羞怯懦弱,这两个小人的矛盾让他们过得十分沉重吃力。

2.视线恐惧症

视线恐惧症患者往往在和其他人相见时,不敢正视对方,一旦与对方视线有交集就会感到十分难受,导致视线不知应该放到哪里才比较妥当。他们一般都会将自己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视线上,并极力平复自己的情绪。因此,他们常常因为无法集中精神对话,而导致说出来的东西牛头不对马嘴,并且经常失态,而这种情况又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恐惧。

也有的视线恐惧症患者表示当自己与一群人身处同一个房间时,自己总是不能将注意力放在自己对面的人的身上,而是情不自禁地关注身边的人的视线。以一个身患视线恐惧症的学生小高为例。上课的时候,他总是会不由自主地逃避老师的视线,生怕一个不注意与老师对上视线,或者总感觉自己身边的同学正在观察自己,因而导致无法认真听讲,几次被老师批评,甚至陷入崩溃状态。

3.表情恐惧

面部表情是人类内心的投射。通过面部表情,我们可以传达出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然而,却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对自己面部表情感到担忧,生怕别人因为他们的面部表情而产生不适、轻蔑、恐慌等感觉。有的患者觉得自己的眼神会让人家感到害怕,或者觉得自己似乎经常黑着脸,肯定会让人感到不适等,甚至有的人想到了通过整容来改变自己的表情。然而,整容也并不能给他们自信,因为不管怎样,他们还是能够从自己的表情中找到不满意的地方,并将这些不满意投射到他人的态度上,坚持认为他人对他们的表情也同样反感甚至更加不喜。

4.异性恐惧

异性恐惧症是一种主要发生在青春期的心理疾病,患者大多数为18~20岁的男生。

异性恐惧症患者的主要症状和前面所讲的几种恐惧症情况相仿,而差别就在于,患者所恐惧的对象只针对异性,而不涉及同性。这些患者在面对异性时,往往会感受到极大的压迫感,并伴有出汗、口吃、回避目光等表现,而事实上,他们的内心又是十分渴望与异性接触的。内心的矛盾,外在表现出来的症状都给异性恐惧症患者带来了极大的折磨。

5.口吃恐惧

口吃恐惧症患者不一定是患有口吃的人,因为这些口吃恐惧症患者在独自朗读时,并不会出现任何口吃的现象,只是但面对他人的时候,口吃的毛病就会显现出来。他们难以与他人交谈,时常会感到发音障碍。有时候,话还没说完,就感觉已经无法继续了。他们对于自己口吃的毛病耿耿于怀,乃至发展到无法与人继续交流沟通,抗拒各种社交场合的地步。

……

事实上,除了上述的各种恐惧症外,社交恐惧症还有许多其他的分类,这些社交恐惧症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婚姻和工作。

其实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地对跟陌生人接触有些害怕,但是,社交恐惧症患者不是简单地害怕接触陌生人,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所以,与陌生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

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担心自己会在别人面前出丑,在参加任何社会聚会之前,他们都会感到极度的焦虑。他们会想象自己如何在别人面前出丑。当他们真的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更加不自然,甚至说不出一句话。当聚会结束以后,他们会一遍一遍地在脑子里重温刚才的镜头,回顾自己是如何处理每一个细节的,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正确。

社交恐惧症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治疗矫正。

1.暴露疗法。

怕什么去做什么,躲什么去迎什么。一位怕到闹市去的青年,医生给他做了硬性安排,让他每天卖100份当天的晚报。开始他不敢在街头抬头叫喊,就写了一张大字海报“谁买晚报,伍角一份”。结果第一天仅卖了10份,第二天有所好转,第五天就全部卖光,第十天他竟在一晚上走街串巷地卖了200份报纸,他感到特别兴奋。但这种暴露疗法不是对每个社交恐惧症患者都能成功的。因为有些人根本面对不了,坚持不了多久就半途而废,不久又习惯地进入恐惧之中,最后还是采取回避策略。

2.做一些克服羞怯的运动。

例如:将两脚平稳地站立,然后轻轻地把脚跟提起,坚持几秒钟后放下,每次反复做30下,每天这样做两三次,可以消除心神不定的感觉。

3.准备应急措施。

与别人在一起时,不论是正式与非正式的聚会,开始时不妨手里握住一样东西,比如,一本书、一块手帕或其他小东西。握着这些东西,对于害羞的人来说,会感到舒服而且有一种安全感。

4.学会毫无畏惧地看着别人,并且是专心的。

当然,对于一位害羞的人,开始这样做比较困难,但你非学不可。试想,你若老是回避别人的视线,老盯着一件家具或远处的墙角,不是显得很幼稚吗?难道你和对方不是处在一个同等的地位吗?为什么不拿出点儿勇气来,大胆而自信地看着别人呢?

5.充实自我。

有时你的羞怯不完全是由于过分紧张,而是由于你的知识领域过于狭窄,或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的缘故。假若你能经常读些课外书籍、报纸杂志,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你就会发现,在社交场合可以毫无困难地表达你的意见。这将会有力地帮助你树立自信,克服羞怯。

5.如何预防社交恐惧症

随便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但是完全封闭内心,则是一件更危险的事情。

内敛、含蓄是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但是这些性格其实从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人们对社交恐惧症的判定。大多数人把对社交的恐惧看作是自身性格上的缺陷,或是中国人的国民性,而不将其视为一种心理问题,或者说宁可认为是不足,也不愿承认是一种疾病。这导致了有关社交恐惧症的防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1.预防社交恐惧症,要让自己“不再怕”。

“社交恐惧症”最主要的心理特征显然就是“恐惧”二字,也就是“怕”——怕出丑、怕见生人。这些“怕”的心理是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长期累积下来的,久而久之,社交恐惧症也就形成了。所以,要想预防社交恐惧症,就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更多地去和外界接触。

2.预防社交恐惧症,要先戒除自卑感。

自信的反面就是自卑,自卑是一种软弱,轻视自己的复杂情感。在很多情况下,社交恐惧症患者也是一个自卑感较强的人。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如果一个人经常觉得自己或者自己所处的环境远比不上别人的话,他的内心就会被消极、无助所包围,长此以往,他们在社交上的表现就会显得畏缩失态;而表现越差,他们就会越自卑,因此形成一个死循环,最终就会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出现。所以,要想预防社交恐惧症,就要先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3.预防社交恐惧症,先要懂得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社交活动其实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应酬,没有必要过分苛求自己做到尽善尽美。只要做到随和、大方、自然即可,即使偶尔出现一点小瑕疵也不要紧,因为除了你自己,其他人其实都不会太过在意。而如果总把自己不尽如人意的表现记在心里,这些小瑕疵就会被无限放大,给你带来巨大的阴影和心理压力,并对你的社交生活造成极大阻碍,最终让你深陷社交恐惧症的牢笼。要知道,你从来都不是世界的中心,没有人会时刻注意你的衣着、言谈举止。

4.预防社交恐惧症,不妨先学点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是指在社交活动中,为了显示尊敬、亲切、友好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规范。主要包括:女士视场合、时间而装扮;男士衣着整洁适宜;坐姿端正;走路时姿态优雅、轻盈、快捷;站姿挺直……如果能够做到基本的社交礼仪熟稔于心,那么,无论在怎样的社交场合,面对怎样的人,我们都能做到落落大方,自信自然。对社交的恐惧也会大大减少,社交恐惧症当然不会找上门来。

5.预防社交恐惧症,不如多点阅读。

阅读能让人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谈资。其实很多社交恐惧症患者之所以不愿意与人交往,是因为在与不是很熟悉的人会面时,经常会冷场、尴尬、不知道要聊什么。聊不下去会导致社交行为受挫,进而导致对社交的恐惧,这样的事情再常见不过了。“聊不下去”主要原因莫过于没有共同话题,而没有共同话题在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眼界不够开阔。如果一个人能够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那么在很多情况下,他都能很好地融入谈话内容之中,也不至于因为话题匮乏导致无话可谈。

预防社交恐惧症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愿意付出努力,你就能够学会用正面的、自信的态度面对一切事情。

【Conclusion】残酷的毁灭者——社交恐惧症

对社交的恐惧会毁了你自己……

对于一些严重的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生活已经失去了魅力,因为他们总是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度过:要么是疯狂逃避任何一切可能导致他们恐惧发作的社交活动,要么强迫自己忍受着。

其实,连他们也很清楚:人是一种社交动物,他们不可能彻底避开一切社交。因此,社交恐惧症患者通常都是痛苦和纠结的,他们很清楚自身的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社交,他们避不开自己恐惧的对象。从这一点来说,社交恐惧症确实是非常悲剧的,因为不管是特殊恐惧症患者,又或者是广场恐惧症患者,当他们不与恐惧对象狭路相逢时,他们都是快乐且安定的。而这种快乐和安定却是十分奢侈的,就算偶尔能够避开社交,他们的心情也未必是愉快的,因为人并不是独狼,失去社交能力对于一个人而言是残酷的。如果这样的描述让你感到有点难以理解,那么,我们不妨看看社交恐惧症患者的日常生活片段,或许你就能感受到那种无助与痛苦了。

小A从小就患有社交障碍。小时候,社交障碍只是让他在人前时常感拘谨、难受,让他在大人面前不讨喜;但是随着年纪增长,他的社交障碍却进一步加剧,开始恶化成为社交恐惧症,社交对于他来说成了一件更加痛苦的事儿;最后发展到当他和别人面对面时,会剧烈颤抖,这样的颤抖加重了他的症状——他固执地认为对方肯定注意到了他的难堪与失态表现。从那以后,他就尽量少与他人相处,尽量少打交道。然而,社交恐惧症却还是不打算放过他。慢慢地,连上班都会让他感到难受、无所适从,他害怕跟人打招呼,害怕开会讨论问题,害怕集体活动。他觉得别人都在关注他,审视着他的各种缺点,这样的认知让他更加恐惧和别人接触。他生怕受他人歧视,拼命想要克制住自己的社交恐惧症,可惜却总是无济于事——他不是表现得畏缩,就是表现得生硬。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放弃工作,选择在家兼职接单。他的恐惧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泛了,“有人在场”这件事成为他无法不介意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能选择把自己锁在家里。直到后来,他发现酒精可以让他感到放松,能够很好地缓解颤抖等植物神经性的反应,于是,他又开始染上了嗜酒的毛病……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案例有很多。对于一些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社交场合上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诱发他们的恐惧症,因此,每一次社会交往对于他们而言都是煎熬,很多社交恐惧症患者还可能同时患上抑郁症或者染上嗜酒的坏毛病。

社交恐惧症患者就真的那么抗拒社交,厌恶社交吗?

不,相反地,他们比任何人都渴望社交,渴望自己能够堂堂正正地站在他人面前,也渴望自己能够与其他人一样从容地与他人交流。正因为怀着这样隐秘的渴望,社交恐惧症对于他们而言则更加煎熬。他们不同于内向的人,他们并不享受独处的感觉,当一个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对自己在社交场合的失态、所受的挫折进行深度回忆,每次进行这样的回忆,他们的内心又会被狠狠地剜上一刀——恐惧感、焦躁感便来得更加强烈了。所以,在与其他的各种恐惧症作对比后,我们将社交恐惧症视为人类最大的天敌,因为它的出现,足以毁灭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