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特别狠心,要男孩尽早自立自强

  • 养育男孩
  • 静涛
  • 11519字
  • 2017-11-23 11:27:48

培养男孩自立自强的意识,对于男孩今后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会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摆脱依赖心理,在工作中形成自己的意向,做出自己的决定。做事会更充满信心,不至于陷入孤立无望的境地。

自立自强是培养男孩未来独立性的基础。独立性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质,对人一生的发展和成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让男孩做力所能及的事

顾名思义,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而且一定要做好,不依赖别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学会自立,因为自立是人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只有学会自立,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上生存下去。

在国外,许多家庭的父母十分重视从小培养男孩的自理、自立能力。在男孩的幼年时期,父母就已经着手锻炼男孩的独立生活能力了,他们还主张教育男孩要“放手不放任”。从童年时期,国外父母就设法给男孩创造各种机会和环境,让他们自我锻炼,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比如,瑞典家庭的男孩在出生后,就开始训练他的独立能力。他们很少会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哭闹,有自己的小床和活动空间,不会走路时出门用小推车,会走路以后自己行走,完全不用父母带领或抱着。在男孩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拥有独立的卧室,不会与父母睡在一起。

德国家庭的男孩基本上是1岁左右开始学走路,在摇摇晃晃的艰难前进中,父母训练他们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一次次地跌倒,再一次次地爬起,从而养成了男孩坚强的性格。那种一跌倒就赖在地上坚决不起来、大哭不止、一直等大人扶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美国家庭的男孩在1岁左右就已经自己吃饭了。父母将男孩“绑”在儿童座椅上,把食物放在餐桌上,让他们自己用小刀叉吃饭。即便男孩吃得到处都是,脸上沾满了奶油,将饭菜打翻,父母也不急不恼。那种一边哄一边喂饭的情况是不允许的。所以,在美国家庭中,2岁的男孩完全能与父母一块用餐。

美国中学生有一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上大学要靠自己打工挣学费,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有77%的高中生打工。

相比之下,我国的许多家庭,特别是在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父母过度地保护、溺爱,使男孩成长到十几岁仍难以独立生活。处处依赖父母,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上也多脆弱、胆怯。父母应该清楚,自己不可能跟男孩一辈子,也不可能包办一辈子。所以父母要从小锻炼男孩自理自立的能力,培养坚毅顽强的性格,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做将使男孩受益终生。

在我国,很多男孩由于从小就生活在蜜罐里,被父母呵护着,独立意识削弱,依赖心增强,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立,“手不能提,肩不能抬”,真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不能经历风吹雨打。有的父母在金钱方面,也过于纵容男孩,要多少就给多少,这样让男孩从小就养成了挥金如土的习惯,认为只要伸手,钱就是可以得到的,根本就不会理解父母挣钱的辛苦。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男孩在将来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很难轻易找到自己的位置,将会被时代淘汰。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对男孩而言,不是爱,而是一种伤害。

男孩不能自理或者懒惰的习惯,大多都是父母造成的!从小培养男孩的劳动意识,不仅是对男孩生活自立的锻炼,同时也有助于开启男孩的智力,让男孩的人格更加完善。

李刚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从小时候开始,妈妈就什么都不让他做,他能做的、不能做的事,都被妈妈包了。

李刚长到四五岁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还围在他的身前身后不停转:吃饭有人喂,衣服有人洗,真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有时候,李刚也想帮着大人们做一点儿事,但都被阻止了,李刚看见奶奶在洗衣服,就走过去想帮奶奶洗袜子,可是奶奶却心疼地说:“不用你洗,到一边玩去吧。”李刚看到妈妈在扫地,就走过去想帮忙。可是妈妈也说:“不用你扫,到屋里看电视去吧。”李刚在屋里屋外转了一圈也没有帮上忙,大人们什么活也不让他干,就这样李刚的每一次想帮助大人做事的愿望都被制止了。后来,渐渐地,李刚把这当成了一种习惯,即使需要帮忙的时候,也懒得去做了。

有时李刚在写作业时,妈妈来到他旁边扫地,他连脚都不抬一下;奶奶叫他帮忙拿东西,即使举手之劳,他也懒得拿。

李刚为什么变得越来越懒惰呢?其实,李刚并不是天生就是个懒男孩,是因为家人从小没有对他的劳动能力进行培养,把一切他能做的事都给代劳了。

有许多事情男孩原本很乐意去积极参与。但是,许多父母却扼杀了男孩的积极性。例如:有的父母为了省掉男孩惹事后要替他善后的麻烦,就对男孩的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揽,男孩在家里是要什么给什么,养成男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恶习,对生活都缺乏了自立。

如果已经意识到了你的孩子,已经被你宠坏了,已经变得很懒惰了,已经丧失了一些自理自立能力,连一些基本的小事都不能做到,那么,建议你赶紧从下面的几个方面来进行临时补救:

(1)根据男孩的生理发展,逐步对男孩提出要求,从易到难,3岁的男孩可以训练他自我服务的基本本领,如吃饭、刷牙、洗脸;4岁时可以学习整理床铺、打扫卫生以及自己照料生活;5—6岁的男孩可以要求穿衣服时速度要快、整齐,洗脸一定要洗干净,还要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拖地、洗茶杯等。

(2)为男孩必要的生活自理创设必要的、合理的条件。如:让他有自己的房间,衣服放置在低矮的橱里,便于男孩取放。

(3)教会男孩一些基本生活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如教男孩洗脸的顺序,把毛巾拧干后,先擦眼睛、脸部、前额,然后再擦耳朵、耳背,最后再擦颈部等。

(4)反复加强男孩自立的训练。男孩的自立只有在不同的实践中才能做得更好,让男孩养成自觉爱劳动的习惯。如果你的男孩表现得很好,你就要给予表扬。父母爱劳动对男孩是最好的榜样,所以,父母就应该时时注意,要在男孩面前做出好的表率。

父母一定不要再束缚在包办孩子一切的思想中,放手让自己的男孩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把他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培养他的自立才是父母应当考虑的首要问题。

曾有研究表明:男孩在成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都会增加,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想去尝试和体验。

从男孩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不给予男孩锻炼的机会,就等于是扼杀了男孩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长此下去,男孩就会忘记了自己的使命,缺乏独立处事的能力。所以每一位父母都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观点来教育男孩,让男孩有能表达和坚持自己观点、有自己说“是”的机会。

自我服务是男孩发自内心所需的。培养男孩的自我服务能力,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要培养男孩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不应该只注重男孩的文化知识,还要让男孩拥有一些基本劳动技能。让男孩在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提高独立做事、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男孩就能形成良好的品质。

著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都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引导男孩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是让男孩能够自己独立去完成某件事,还要让男孩在遇到难题时能够独立去思考。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男孩,往往会对新鲜的事物特别好奇。而作为父母,这时就应该尊重男孩的这种好奇心,当男孩提出很幼稚的问题的时候,不要嘲笑男孩,避免男孩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为男孩一生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这是每一位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是不可能事先全部办妥、代替男孩的未来的。因此,深爱男孩的父母们,放开你们的手,让男孩们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要克服男孩的依赖心理

男孩的一些不良表现与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现在很多的父母,虽然望子成龙,但对男孩过分疼爱,从小让男孩享受着优越的生活,依附在父母身边,不能走出父母的“监管”,没有机会让男孩从琐事中锻炼独立性,这种教育观念有待改正。

据观察发现,随着男孩慢慢长大,他的依赖心理就慢慢显现出来了,很多父母这时候就会很着急。男孩如果有以下一些依赖性行为,父母就应该予以重视了。

(1)在休息时,只想和父母待在一起,而不想与其他男孩一起玩耍。

(2)经常向父母请求太多的指示、说明和建议。

(3)如果父母不坐在旁边、手把手地教他应该怎样参加某项新活动,他就不愿参加。

(4)当父母没法辅导他作业时,他就不愿独立地完成这些作业。

男孩一旦开始依赖父母时,那父母就要注意了,必须及时地对男孩纠正,首先,要对男孩产生依赖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来对男孩的依赖心理使用一定的策略。

当男孩跨进青春之门的时候,他就开始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但他对别人尤其是父母的依恋常常困扰着自己。依赖,是心理“断乳期”的最大障碍。随着身心的发展,男孩一方面比以前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却担负起比以前更多的责任,面对这些责任,有些男孩感到胆怯,觉得自己无法跨越依赖别人的心理障碍。他们容易失去自我,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不动脑筋,易产生从众心理。依赖别人,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这样往往不能形成独立的人格。

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放弃了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帮自己做决定。

依赖性强的男孩喜欢和独立性强的男孩交朋友,希望在他们那里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学习上,喜欢让老师给予细心指导、时时提出要求,否则,他们就像断线的风筝,没有着落,茫然不知所措。在家里,一切都听父母摆布,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赖的人,他们会常常不知所措。

具有依赖性格的男孩,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性过强的人需要独立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影响身心健康。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在对别人的依赖中迷失自己呢?这是因为:依赖的产生同父母的过分照顾或过分专制有关。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常常对子女过度保护,一切为子女代劳,他们给予子女的都是现成的东西,孩子头脑中没有问题、没有矛盾、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时时处处依靠父母。

对子女过度压制的父母还会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时间一长,孩子容易形成“父母对,自己错”的思维模式,走上社会也觉得“别人对,自己错”。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剥夺了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增长能力、增长经验的机会,妨碍了子女独立性的发展。要克服男孩的依赖心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纠正男孩平时养成的依赖习惯,提高男孩的动手能力。教导男孩多向独立性强的同学或朋友学习,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别人,遇到问题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

(2)要帮助男孩在生活中树立行动的勇气,恢复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让男孩自己做,他没做过的事也要让他尝试着去做。

(3)丰富男孩的生活内容,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让男孩在学校中主动要求担任一些班级工作,以增强主人翁的意识;使男孩有机会去面对问题,能够独立地拿主意、想办法,增强自己独立的信心。在家里,男孩该干的事要让他自己去干,如穿衣、洗碗、打扫卫生等,不要什么都推给父母,自己做个“小地主”。

总之,父母要改变旧观念,要严格要求男孩,让男孩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取得成功。在男孩的独立性方面下功夫,放手让男孩大胆去做、去实践、去尝试。

趁早培养男孩的独立能力

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说:“教育就是授人独立自尊之道,并开拓躬行实践之法。”又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这才是英雄汉。然而,不少父母心太软,对男孩的一切大包大揽,进行一条龙“全方位”“系列化”服务,白天接送、晚上陪读,直至填写志愿。“设计”的产物、“包”大的一代,如同温室中的花朵,患了“软骨症”,见不了世面,经不了风雨,结果独生子却难独立,这种现象着实令人担忧。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男孩能成为矫健的雄鹰,但是想要让雏鹰变成雄鹰,就必须让它学会自己飞,让它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父母要想让男孩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自立地生活,从小就一定要注重对男孩独立性的培养,提高男孩独立做事的能力。父母可以从下面几点来进行指导:

(1)从男孩的生活常规教育开始。常规教育即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两大方面。男孩从小就应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这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比如,从小教给男孩洗手、洗脸、洗脚、洗澡、擦鼻涕,保持个人卫生的整洁;教给男孩自己按时吃饭、睡觉以及如厕的生活习惯;教给男孩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具体表现在尊敬长辈、爱护同伴、爱护公物、使用礼貌语言等。

男孩一旦有了独立意识,他们就会主动做事,自己拿勺子吃饭、自己去搬小椅子,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按时睡觉……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独立性的表现会越来越明显。当男孩渴望独立时,父母一定不要给予否定,要重视、支持、鼓励男孩。比如当男孩想要自己去尝试做一件事时,父母可以鼓励他:“只要是你想做的,相信你一定会做得更好。”

(2)给男孩创造独立的成长环境。外在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要培养男孩的独立性,首先要给他建立一个身心自由、能够独立活动的成长环境。比如平时把男孩的玩具放在他自己可以拿到的地方,玩具收纳箱放在可以让男孩自由拿取的地方,让男孩养成主动收拾玩具的习惯。男孩做手工游戏时,供他画、剪、钉、编的纸、笔、剪刀、针、线等工具要准备好,训练男孩自己动手的能力。在现代家庭中,父母还专门设立了一个亲子活动区,在室内有一个单独的房间或角落供男孩玩耍游戏,在室外建立一个自由活动场所,让男孩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

父母要给男孩一些主动性,给男孩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父母在做事的时候,遇到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可以请男孩帮忙,比如说“你试一下吧!”给男孩活动空间,男孩会喜欢,也会尽力去做得更好。

(3)给男孩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传统的清规戒律式教育显然已不适应现代家庭教育的需求,只有给男孩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才有益于他身心的健康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对孩子要实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大脑,让孩子自由想象;解放双手,让孩子自食其力;解放双眼,让孩子放宽眼界;解放嘴巴,让孩子畅所欲言;解放空间,让孩子亲近自然,认识社会,开扩眼界,丰富学识;解放时间,让孩子拥有自由和快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培养男孩的判断力和决策力,是独立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男孩的判断能力,让男孩做个有主见、擅思考的人,通过自己的判断,来确定怎样玩游戏,玩具该放在哪个位置,和谁一起玩等问题。刚开始让男孩自己做决定时,他可能会面对多种选择一筹莫展,犹疑不定,但是经过几次训练之后,男孩就会在游戏中摸索到了一些“经验”,而逐渐学会了正确的判断和做决定。在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戏过程中,男孩会判断出自己喜欢玩哪种游戏,不喜欢玩哪种游戏,和哪些小朋友一起玩会感到开心,不喜欢和谁玩等。男孩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就不会按照父母的吩咐去指定交朋友了,有时父母不愿意让男孩和某个小朋友一起玩,结果却是男孩和那个小朋友最合得来。这种情况也很常见。所以,男孩在解决和处理自己的事时,父母不要过多地干预,只要帮男孩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男孩去做出正确的判断就好。

(4)让男孩经历磨炼。从男孩学走路开始,父母就需要适时地放开手,让男孩自己去练习走路,体验从跌倒到爬起的过程,而不是男孩一跌倒,父母就忙着扶起。没有体验挫折,就始终无法学会成长,为了男孩,让他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不要担忧男孩身上那些在尝试的过程中留下的伤,那是他们成长的印记,是经历磨砺后的纪念。

父母要告诉他一些相应的技能和知识,即不仅是自己乐意去做事,而且还会自己独立把事做好。父母要教男孩去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和事情,自己去和伙伴交往,当男孩与伙伴产生矛盾时,指导他,让他自己解决问题。

总之,男孩不应该在父母的影子下成长,跟在父母后面做父母的“尾巴”。努力培养男孩的独立性才是父母重要的功课,让男孩自发地去做,开始没有做好,并不代表以后都不会做好,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父母,要陪男孩一起度过开始难走的日子,让男孩聚集能量,有独立面对事情、解决事情的能力。

男孩的事情让他自己负责

现在的家庭普遍只有一个男孩,父母们会非常疼爱也是情有可原。加上父母在男孩的教育上普遍存在注重男孩的学习而不重品德培养的问题。因此,导致男孩劳动能力很弱,缺乏劳动精神,进而使男孩的责任感流失,自己的事情自己不负责。

一个14岁的男孩,吃饭过后收拾桌子,桌子擦得不干净;扫地时只扫一些看得见的地方;在学校值日时这里落下一个纸片,那里落下一堆土;做作业时只想早点儿做完,一味地图快,写字不工整,卷面不整洁,错误很多;父母叫他帮忙倒垃圾,垃圾会掉落很多在地上;老师让他帮忙发作业本,他会把作业本直接往教室讲桌上一放,拿出自己的本子就走……

以上种种现象,反映了男孩责任心差,对自己的事情不负责任。责任心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在男孩童年时期培养男孩的责任心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男孩缺少这种可贵的责任心,无论是对学校的工作还是家务劳动,无论是对自己的学习还是替人办事,全都是敷衍了事。

男孩出现的这些现象,许多父母还没有引起重视,有的还会替男孩去辩护。说男孩不懂事,太小贪玩,长大后自然就会好的。

有些家庭,父母做事都不负责,对男孩从小就忽略了严格要求。男孩从小看见父母做事只是敷衍了事,那他也就学着做;男孩看见父母扫地时,是东落西落的,那他下次扫地时也就如此;有的父母从小就跟男孩说“做了就不错了”“给你多少钱就做多事”,那么,今天男孩就会对他人交给他的事也持这种态度,自然也就谈不上有责任心了。

责任心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培养男孩的责任心应当是重点。

男孩的“通病”就是做事坚持性差,父母在教育男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需要适时给男孩一些鼓励,提高男孩做事的兴趣,让男孩慢慢养成做事有始有终、有责任心的良好习惯。

首先,教男孩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做事不能善始善终的男孩,是不会有健全的责任感的。因此,生活中,父母和老师要让男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代办,更不要替男孩对事情负责。要让男孩清楚,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适合自己做,哪些事需要成人的引导才能做。还要让男孩明白,在学校里,自己是班里的一员,就有责任去协助老师和同学完成集体的活动,在家里要尽自己的能力、责任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从点滴的小事中引导男孩具有责任感。不管事情的结果怎样,只要是男孩独立完成的,就应当引导并鼓励他对所做事情要敢作敢当,要有责任心。作为父母,也不能把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这样会给男孩提供一个不负责任的机会,促使男孩淡漠责任感。

另外,男孩能否自觉学习也离不开责任心,父母要引导男孩要读好书,让男孩从精神上获得满足,在无形中让男孩的心里形成一种责任意识。另外,父母还要同男孩一起找一些在身边发生的、有责任感的好人好事加以强化,也是引导男孩责任意识的方法之一。父母还要注意引导男孩具有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预防来自社会或其他方面的消极干扰,形成对人、对事真诚负责的态度,从而从中获得成就感,提高责任意识。

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对自己、对事情、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所采取的一种自觉承担义务和负责的态度。当一个人自觉地承担责任时,会是一种美好情感的体验。经常有人这样说:“现在的孩子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一点儿同情心、责任心都没有。”其实,关于这些说法,我们应该两面看待,要分清形成责任感的主观因素。责任感不是单纯在嘴上说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建立在家庭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基础之上,在多种主观因素的共同协作下慢慢形成的。男孩责任感形成的客观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父母、师长、朋友的言传身教和大众媒体的影响,而男孩的身心发展、认知水平,则是责任感形成的主观因素。因此,培养男孩的责任感必须要建立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

教男孩懂得责任感的道理,创设一些亲身体验,以榜样来促进男孩对责任感的意识。许多男孩认为父母疼爱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而自己怎样去对待父母则要看心情和兴趣。对于男孩的这种心理,父母则理解为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是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出现的一种现象,但随着一天天长大就会改变的。

还有些父母则认为:我就只有这一个男孩,我不疼他疼谁啊?但是,他们没有想过,一旦这种宠爱让男孩觉得理所当然,养成坏习惯了,男孩就会变得自私,更无从谈责任感。作为父母,不想让你的男孩养成这种习惯,那么最好以榜样的教育来引导他改变观念,让他的学习有动力、有目标。

引导男孩参与行动,要让男孩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产生责任感。例如,在假日里,让男孩做个义务劳动者,让他清理一次住家附近的卫生,作业先认真思考再动笔做。对反面的事物也要思考,反省自己的缺点,父母对男孩多鼓励,多与男孩一起讨论话题、交流看法。学习上遇到问题,多问老师,与老师同学一起想解决的办法。对男孩的错误不要以训斥、打骂的方式处理,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这样男孩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就不会有隔阂,而会产生一种情感。因为责任感正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的。

父母一定要让男孩了解:一个人做什么事都要有责任心,特别是对自己所做过的事情要负责。自己做错了事都是要靠自己去想办法去处理的,不要希望有人会替你去承担,别人没有理由和义务去替你承担。即便是别人愿意为你分担,那也是需要你付出一定的代价。

男孩可以不照你说的去做

男孩跟父母“犟嘴”,在中国很多的家庭里是不允许的。男孩对父母的话只能是“服从”。男孩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反驳的权利,就是父母说错了,也不能不听。

有的父母经常用这样的话训斥男孩:“我说的话你也不听?”“就按我说的做!”“你是我生的,就得听我的。”有的父母甚至还拿起棍棒逼迫男孩就范。

在这些父母的头脑里,存在这样一个概念:父母总是对的,男孩反驳就是错的。这样教育男孩是最容易的,但是,最容易的往往不是最好的方法。

男孩也是有思想、有判断力的,采取压制的方式粗暴地对待男孩,他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如果老是采取这样的方式,一旦男孩养成执拗的个性,也许就不听父母的了,至少男孩的内心是不服的。

很多父母认为对男孩严格要求,这是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和价值观、人生观,如果受到不良影响,就可能使人生目标偏离方向。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对男孩严格要求无可厚非。

但是过度的严格就等于专制。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应是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关系。教育男孩,让男孩变得听话,服从自己,但是要让男孩心服口服。服从有两种,一种是自愿服从,一种是被迫服从。

显然,让男孩自愿服从才是可取的教育之道。只有男孩主动愿意听从父母的话,他才会表现出积极性和热情,不会觉得自己是在被压制和接受“专制”。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应在和男孩共同商量的前提下,告诉他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可以做。当男孩表示反对或任性时,绝不要用强硬的口气命令男孩,必须这样做或不要那样做。首先要弄清他反对的原因和理由,如果男孩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父母要耐心疏导,做到以理服人。如果有必要,父母还可以坐下来同男孩一起讨论。父母应该注意的是,大多数孩子都不喜欢包办代替,如果凡事都由父母做主,只能增强男孩的逆反心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男孩也一样。如果父母经常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男孩,男孩会认为自己的愿望和兴趣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从而会表现出情绪低落、不满或反感。如果男孩的正当要求总是得不到满足,或其积极性得不到重视,他的情绪就会处在经常压抑的状态,这对男孩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男孩渴望独立,希望自己被大人重视,如果总是按照父母的标准去做事,男孩会渐渐变得消极被动,对事物的热情和兴趣降低,甚至走向叛逆的极端。如果性格偏内向的男孩,自己的意愿无法得到满足,时间长了就会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与父母沟通。因此,父母不能按自己的标准去看待男孩,更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男孩。

有对父母带男孩去买玩具卡车,男孩看中了塑料的,父母却看中了铁的,因为铁的结实,不易摔坏。于是父母不顾男孩的要求买了铁的卡车,结果是父母花了钱,但是男孩不高兴。这样的结果与给男孩买玩具的初衷发生了背离。

所以,父母应设身处地为男孩着想,充分理解男孩的心情,对男孩的正确想法和要求尽量予以满足。当然,这并不是说父母对男孩所有要求都有求必应,而是说父母在做决定时应和男孩一起商量,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男孩的要求,一定要向男孩讲明自己赞同或反对的理由,让男孩自己意识到他提出的某些要求并不合理,这样男孩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父母的意见,听从父母的安排。这样做,可以加强亲子间的情感交流,使男孩健康地成长。

当男孩在某件事上发表了与父母不同的看法时,父母要高兴才是,这证明他非常有想法。绝对不要压制他,不要用诸如“你懂什么”的话斥责男孩,更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男孩。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会产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表达感情的强烈欲望,这时父母可以坐下来耐心倾听,了解男孩的内心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心愿等。

如果觉得男孩的观点和看法确实不成熟,那就设法帮助男孩调整思路,总之,要以朋友的形式来交流。在家庭教育上,那些教条主义、板起面孔来引经据典的教训的方式是最不受男孩欢迎的,要根据自家男孩的爱好和个性来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有些道理和原则一定要告诉男孩,如偷盗和撒谎的行为可耻,坚决不能做,而有些事情可以灵活掌握,不能死搬硬套。

随着男孩阅历的增长,他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有时候会出现,父母出现错误,男孩立即指正的情况。有的父母认为被男孩指出了错误,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威信,就使出父母的权威,错了就照错的办。

父母要敢于承认错误。当男孩抱怨父母处理事情不当或者有误时,父母应该放下架子认真反思和敢于向男孩承认错误,这不仅不会降低自己在男孩心目中的形象或使父母失去威信,反而会加强父母与男孩的感情联系,增加男孩对父母的信任感。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教育着男孩,光让男孩学会如何做人,而自己却不做出示范和表率,是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

“你必须照着我说的去做”,这是很多父母让孩子变听话最常用的方式,总是对父母言听计从的男孩,并不利于个性的发展。父母教育男孩,应少一些压制,多一些疏导。其实,男孩真的可以不照父母说的去做。

正面管教:培养男孩自立自强的方法

父母对男孩过分溺爱和保护只会给男孩带来心理上和人格上的不健全,使男孩养成脆弱、幼稚、任性、自私、依赖的心理,缺乏自立自强,所以,必须予以纠正。下面是几种培养男孩自立自强的方法,可供父母们参考:

(1)树立正确的自立自强观念。男孩之所以自立自强性差,往往都是出于父母对男孩的过分宠爱。很多父母生怕把男孩累着,大小事物都帮男孩完成了,甚至男孩到了高中,到了大学还是要什么都替男孩做了。父母这样做,其实是在扼杀男孩活动的内驱力,削弱男孩研究外界事物的主动性,产生消极、懒惰心理,做事没有恒心等一些不良现象。父母都要清楚一点,男孩长大后是要独立生活的,绝对不能不自立自强。

(2)教男孩不要嫌麻烦。曾有父母这样说:去花时间教男孩做事,还不如自己替他全部都做完。显然这位父母的观念是有问题,男孩的自立自强与责任心是相连的,如果父母在男孩需要进行自立自强培养的时候,没有采取适当的教育与训练,那么男孩就会缺少这方面的锻炼,导致永远也学不会,无法体会在自己已经具有的经验上对他人的一种责任心。

(3)锻炼男孩的自立自强。父母在训练男孩自立自强的时候,要从小事上培养,要使男孩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按常理来说,男孩对于新的事物总是会特别感兴趣,很乐意去为父母以及他人做一些事情。因此,就要注意从小事上来引导男孩对劳动感兴趣。例如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具、书包等。

(4)给予男孩肯定与鼓励。由于男孩还处在学习的时候,认识水平不高、经验不足,考虑问题不全面,在做事时,难免会发生一些错误。这时,父母就不应该为此而指责男孩,更不能去打骂男孩,而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看待男孩做错和做对的地方。对于男孩做对的地方父母应给予表扬,有失误的地方,要想办法帮助他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免下次再发生类似的失误。通过这种方法教育男孩,不仅可以锻炼男孩在自理方面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强男孩的自信心,对男孩的身心健康都会有很大的作用。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宠爱男孩,这是人之常情,溺爱只能害了男孩,人生是一个艰难的路程,有时会遭遇困难,有时会遇到挑战,这时,真正能够帮助男孩的只有他自己,能够拯救他的也只有他自己。最关键的是他必须能够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