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登上了掌领江东的宝座。他一直将长兄孙策奉为神灵,以为别人也会像自己一样,将孙策的遗命视为神圣不可违背。但他不知道的是,人走茶凉,人死威亡。古往今来,多少强权人物尸骨未寒,争权夺利的变乱就已爆发。
熟读诗书的张昭担心的就是这一点。江东从来不是风平浪静的,老大也决不是那么好当的。孙策镇得住的场面,孙权未必就能镇得住。
果然,就在孙权屁股还没有坐热之际,张昭最担心的事情就发生了。
那个率先蠢蠢欲动,想要自立为江东之主的人,就是孙权的堂兄孙暠。
孙暠此时担任定武中郎将,驻守在乌程县。孙暠自觉比不上孙策,但比起孙权,却是绰绰有余。孙策刚死,他就开始整顿兵马,准备攻下会稽郡后自立。富春县长虞翻早早得知了孙暠的阴谋,他立即派人去对孙暠说:“伯符将军死后,部属理应由孙权统率。现在,会稽郡已经做好一切准备,我和军吏们也准备要以死相拼,为新主公除害。你自己掂量着办吧。”
孙暠想了想,觉得自己没有必胜的把握,只好把叛乱自立之心强行按了下去。说起来,这也是孙权的幸运之处。如果不是虞翻警觉,及时劝阻,孙暠这一起兵,也许就会像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火。因为,看不起孙权、觊觎他的位置的人远不止孙暠一个人。
孙策打下的江东地盘,分为会稽、吴、豫章、庐江、庐陵、丹阳(亦称丹杨)六郡。镇守庐江的太守李术就是另一个对孙权不屑一顾的人。
李术早就想投靠曹操,只是一直慑于孙策之威,不敢轻举妄动。孙策一死,李术再无忌惮。他立即公开宣布不再服从孙权的管束,而且公然招引孙权所部的叛逃士卒。
孙权虽然心怀自卑,但任何一个手握权力的人都不能容忍这种明目张胆挑战自身权威的行为。孙权十分愤怒,却又不敢立即刀兵相向。如果此刻依然是孙策在位,李术要是胆敢这么做,孙策肯定是二话不说,立即发兵将李术打得鬼哭狼嚎,彻底消灭。这就是这兄弟两人之间的天壤之别。
孙权最后决定写信给李术,希望能够劝说李术改变心意,放归那些叛逃者。没想到,孙权一连发过去好几封信,李术不但没有答应,反而写了一封充满侮辱意味的回信,说:“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意思是说,如果你德行好,这些人自然会来归顺你。如果你德行不够,这些人自然就会叛离你。所以我不能把他们交还给你。
这无异于公开讽刺孙权德不配位,根本就不够格担任江东之主。
孙权气得七窍生烟,这才真正体会到当老大的难处。他自己没有主意,但幸好还有托孤重臣张昭周瑜在。孙权急忙找他们来商量应对之策。张昭周瑜一致认为,必须毫不犹豫地铲除李术,否则跳到头上拉屎的人将会层出不穷。这两人都是孙策创业班底的主要成员,身经百战,自然不会害怕与李术开战。周瑜随即提出亲自带兵征讨李术。
孙权大喜,深信周瑜出马一定能摆平李术。但新的麻烦又随即降临。就在周瑜出征后不就,孙权刚刚把心安下来时,又一个叛乱者冒头了!
这个人竟然还是孙氏宗族成员,而且来头比孙暠大得多!这就是孙权的堂兄——庐陵太守、平南将军、交州刺史孙辅!
孙辅是孙权伯父的第二个儿子,年纪比孙策还要大上几岁。当初孙坚猝亡,就是孙辅的哥哥孙贲一力维持的。后来,孙策起意要平定江东,孙贲、孙辅兄弟俩追随孙策,一起出了很大的力。
孙辅的年龄比孙权大,功绩也比孙权大,自然对孙权仅凭借血脉之亲而掌领江东深感不满。孙辅的想法和李术颇为相似,都对孙权的年幼无知,软弱无能不抱希望,从而谋划投靠更大的靠山——曹操(亦即朝廷),以追求更好的前程。
孙辅给曹操写了一封密信,但是他的使者却把这封信送给了孙权。这又是孙权的极大幸运。
曹操早就觊觎江东这块肥肉了,但一来忌惮孙策神威,二来北方尚未完全平定,所以暂时对江东采取怀柔策略。但如果有孙辅主动投诚做内应,曹操是绝不会放过这个送上门来的好机会的。这样,江东可就危险了。
孙权看了孙辅的密信,内心的紧张多过愤怒!这接二连三的叛乱早已把孙权弄得焦头烂额。他这才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接位并非那么顺理成章,理所当然!而叛乱这种最极端的质疑方式又进一步强化了孙权的自卑与不自信。孙权再一次茫然失措,不知道该如何来处理这一事件了。
好在还有张昭。张昭给他一一分析了情势。
首先,孙辅此刻尚未得知阴谋泄露,因此无须惊慌,现在有的是充足的时间来商议对策。
其次,孙辅是宗室中功勋卓著的元老,如果因此将其杀掉,孙氏宗族中很多人难免会有兔死狐悲之感,导致矛盾激化,不利于团结。
孙权听张昭这么一说,顿觉从一堆乱麻中找到了头绪,对张昭充满了敬佩,心里也安定了许多。
随后,张昭又为他谋划好了应对之策。
孙权假装不知孙辅的叛乱密谋,以一个不容见疑的平常理由召见孙辅。孙辅压根儿就没把孙权放在眼里,自然没有防范心理。孙权趁其不备,当面公开密信,令孙辅大惊失色。孙权随即宣布解除孙辅兵权,将其软禁。
孙辅的命保住了,但他的亲近幕僚却全遭殃了,被孙权杀得一个不剩。同时,孙辅所部兵马,也被重新整编,分割划入其他将领的属下。
此后,周瑜顺利平定了李术。李术本人被斩首示众,他的部曲也被迁移到他郡。
孙权的运气着实不错,在立足未稳的时候,有忠心耿耿的张昭周瑜帮他维持,总算是度过了惊涛骇浪般的第一关。从此,这两人也赢得了孙权发自内心的尊敬,他以最隆重的师长之礼来对待这两位托孤重臣。
但是,自卑的人,往往特别敏感。这接连三起叛乱事件归纳成三个字就是“不服气”。无论是孙暠,还是李术、孙辅,都是出于对孙权能力的怀疑而滋生异心的。外部的频频质疑自然会引发了孙权强烈的自我质疑。他开始苦苦思索,为什么长兄孙策能够得到一致的拥护,而自己却不能服众,得不到认同呢?
群体对身处其中的个体的认同至关重要。缺少群体认同的个体,很难在群体中维护自尊、保持自信,更不用说获得其他个体的拥戴而开创事业了。
孙权既然登上了这个位子,当然是不想辜负兄长重托,要好好干一番事业的。但连续几起源自群体内其他个体的强烈质疑,让孙权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被整个群体接纳。虽然跳出来叛乱的只有三个人,但一定还有更多的人,躲在角落里,窃窃私语,等着看自己的笑话。孙权内心的傲气被激发出来,他毅然决定,一定要改变这一不堪的现状。
很多时候,打击与挫折并不是坏事,反倒可以帮助一个人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如果能够以此为契机而加以改进补善,就更是好事了。
一个人在无助时,往往会为自己设定一个偶像,并通过对偶像言行的模仿来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引。孙权此刻就有一个现成的偶像。这当然就是他威震江东的长兄孙策了。
孙策以他凌厉的风姿和不俗的功绩,早就设定了江东“荣誉文化”的核心内涵了。所谓“荣誉文化”,就是指强烈地关注坚韧性、男子气概,以及对自己受到的不公和侮辱进行报复所带来的荣誉感。具体地说,孙策所设定的江东荣誉文化就是:一马当先,奋不顾身;勇于杀戮,决绝无情。
从此前的表现来看,孙权和孙策相比,简直就像是两个极端。现实的重大挫折让孙权认为,自己所处的这一端是错误的,明显不符合江东整个群体对自己的期望。所以,他决定要彻底改弦易辙,向孙策所处的那一端靠拢。凡事都要以孙策的思维模式来思考,凡事都要以孙策的行为模式来实行。
这两个“凡事”岂不是让孙策还魂复生,重新统治江东,而孙权则成了没有灵魂的“活死人”了?正所谓是,有的人活着,他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在内心的强烈自卑和外部的强大压力的共同驱使下,急于获得群体认同的孙权,以他此刻的智识程度,只能选择在“全盘孙策化”的大道上飞奔疾驰。
可是,这还是当初孙策选择另类的孙权接班的本意吗?如果孙策要选和自己如出一辙的继承人,为什么不直接选择更加酷似自己的三弟孙翊呢?
心理感悟:偶像是填补自信不足的底料。
群体认同群体对身处其中的个体的认同至关重要。缺少群体认同的个体,很难在群体中维护自尊、保持自信,更不用说获得其他个体的拥戴而开创业绩了。
荣誉文化强烈地关注坚韧性、男子气概,以及对自己受到的不公和侮辱进行报复所带来的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