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复辟 【“复辟”古时只能用于君主复位】

帝制时代结束之后,很多产生并使用于帝制时代的汉语词汇都失去了本义,而只具备象征意义,或者宽泛化地使用于其他语境。“复辟”这个词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本来只能用于形容失去君位的君主再次登基为君,现在则可以泛指被推翻的势力或统治者卷土重来,再次上台。

那么,“复辟”为什么会具备这样的义项呢?“复”者,恢复也,非常容易理解;“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看来,“辟”才是这个词汇中最关键的要素。

“复辟”一词出自《尚书·咸有一德》。这篇文献乃商初名臣、辅佐商汤灭夏的伊尹所作,内容是对第四位商代君主太甲的劝诫之言,开篇就点明了这一主旨:“伊尹既复政厥辟,将告归,乃陈戒于德。”孔颖达注解说:“自太甲居桐,而伊尹秉政。太甲既归于亳,伊尹还政其君,将欲告老归其私邑,乃陈言戒王于德,以一德戒王也。”

这是一个著名的故事:太甲继位的时候,四朝元老伊尹辅政,到了第三年,太甲开始胡作非为,暴虐百姓,伊尹劝说无效,只好将他放逐到商汤的坟墓所在地桐宫,自己执政。三年之后,太甲悔过自新,于是伊尹将太甲接回亳都,还政于太甲,自己则告老返回封地,临别前写了这篇文献,用纯一之德告诫太甲。

“复政厥辟”即为“复辟”,将国政重新交付给太甲。《说文解字》:“辟,法也。”其实这只是“辟”的引申义,“辟”的本义是用刑刀对犯人施加刑罚,引申为法度,又引申为执掌法度之人,即君主的通称。比如《尚书·洪范》中写道:“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只有君主才能够作福、作威和享受美食。

《礼记·曲礼下》篇中规定:“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这是祭祀时的专用称号。“皇”是对去世者的美称,“考”指去世的父亲,“妣(bǐ)”指去世的母亲,有个成语叫“如丧考妣”,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形容极度悲痛。“王父”指祖父,“王母”指祖母,祭祀祖父和祖母的时候称“皇祖考”和“皇祖妣”;祭祀父母的时候称“皇考”和“皇妣”;妻子祭祀丈夫的时候称“皇辟”,郑玄注解说:“辟,法也,妻所取法也。”孔颖达进一步注解说:“辟,法也,夫是妻所取法,如君,故言君法也。”可见妻子称去世的丈夫为“皇辟”也是由君主之意引申而来。

综上所述,“复”为复位,“辟”为君主,“复辟”即复位于君主,这是一个君主制时期的专用名词,绝不能滥用。

“复辟”还有一个拗口的说法叫“重祚”。“祚(zuò)”的本义是福、福运,当皇帝是最大的福运,因此引申为帝位,皇帝登基称“践祚”,意思是踏上帝位;相应地,再次、重新登基称“重祚”,即重新登上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