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

词谱:双调,上下片各四句,44字。别有添字格,附后。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0。[仄]仄[平]平0。[仄]仄[平]平[仄]仄平0。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0。[仄]仄[平]平0。[仄]仄[平]平[仄]仄平0。

例1:采桑子  宋·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评:作者晚年退居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写了十首《采桑子》歌颂颍州西湖,此为第四首。作者一反时人伤春的情调,赞美了残春之景。末句与晏几道“微雨燕双飞”句异曲同工。

例2:采桑子  宋·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评:这首写别情的词,却用了民歌手法,写得生动晓畅,比喻和构思都很巧妙。可见向民歌学习,是诗词创作的一条途径。

例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评:通过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反衬如今饱尝愁苦而又有愁难言,有意顾左右而言他(“却道天凉好个秋”),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统治集团的不满。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

例4: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清·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评:谢娘指谢道韫,有“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名句,而称“咏絮才”。谢为雪之知己,故曰“别后谁能惜”。纳兰名作中,此篇最称咏物明心之佳品。

例5:罗敷媚·菊会  清·张謇

秋花艳向秋风冷,羞斗春秾。爱为霜容,根性天生众不同。  同时都道芙蓉好,脂粉嫌浓。罗绮嫌重,相称瑶台月下逢。

评:不从正面写菊,而从侧面写菊的“根性天生”,与众不同。与几乎同时的芙蓉比较,菊花显示了她的“艳向秋风冷”的自然本色。这种咏物,当然都是写人。

例6: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评:1929年重阳写于福建上杭战地。重阳赏菊,古来习俗,而战地重阳,更有一番境界。作者正是以秋色如春、江天万里的景语写出了革命情怀。

例7:采桑子·经大西洋城,阅报悉沈阳于“九一八”建立大型警世钟  沈鹏

柳条湖水秋应好,岁岁今朝。又是今朝,和泪《松花江上》谣。  向洋送目西风劲,往事灰销。未忘灰销,警世钟声挟怒涛。

评:《松花江上》,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我国东北沦陷区流亡人民用血泪谱成的《流亡三部曲》的一首歌。这首歌一出,立即使人激起对日寇掠我国土、杀我同胞的悲愤情怀。“警世钟声”把永远警惕勿忘国耻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爱国情深,催人警醒。

例8:采桑子·重阳登百望山观红叶  易海云

重阳到了登高去,又上西山。秋叶斑斓,遍洒诗心一片丹。 一生风雨浸肌骨,笑傲人间。点染峰峦,紫透红深宙宇宽。

此身应似南来燕,展翅云天。风度翩翩,万种柔情火样燃。  此身不似南来燕,春到秋还,永驻红颜,彩蝶翻飞蓟北山。

评:前一首写观西山红叶所见所感,特别是寓红叶以平生风雨浸透、点染而成,物我如一。后一首学民歌手法,化此身于似燕与不似燕之间,取其展翅云天而又永驻蓟北之意,构思机巧。

采桑子添字格: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0。[仄]仄平平(叠)。[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0。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0。[仄]仄平平(叠)。[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0。

例:采桑子  宋·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点滴凄清,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评:离愁别恨,与她的《声声慢》意近。北人,南渡后的作者自指。

说明:上下片二、三句系四字句,又都用韵,故衔接应紧凑;多用叠句,也可不用,添字格须用。最末一句是七字句,可舒缓一些,以便很好地顿结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