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用方维度分析与临床应用
- 何宽其
- 2665字
- 2020-08-27 10:35:10
前言
人生在世,总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对社会有所贡献,这样才活得有价值。作为一个中医师、一个大学老师,我除了看好病、教好书外,也想把自己的临证心得记录下来,著书立说,以求惠泽他人。本书主要论述了本人对近百首经典方剂的理解和应用心得,兼采他人之说,同时也把自己创制的新方一并记录在册。用表里、寒热、虚实、升降、出入、润燥十二个维度来分析方剂,并做出估值评分,从而让读者能更好地掌握方剂的性质和作用。这是一个大胆的探索,也是本书最重要的亮点。本书凝集了自己走上中医之路以来对中医的创造性见解与心得,如果本人的一得之见,能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收获、给人以释疑解惑,就甚感欣慰了。
本书在编写上有以下几点说明。
1.方剂组成
对于历代经典方剂,本条目下注明方剂原著所记载的药物组成、药物炮制、药物剂量,读者藉此可窥方剂的原貌;对于笔者创立的方剂、民间验方及不便注明剂量的方剂,不予注明方剂中药物的剂量,可参阅下文“3.方剂的用量”中所注明的药物剂量。
2.方剂的维度分析
一首方剂,可以用表里、寒热、虚实、升降、出入、润燥十二个维度来分析,并进行估值评分,评分时以10分为最高分,0分为最低分,不计负分。10分,说明相关程度最高;0分,说明不相关,因相关度的大小而评分有高低之别。本书对方剂维度的估值评分,是基于方剂原著所记载的药物及剂量,评分标准为:①方剂中某维度的药物味数多少;②方剂中某维度的药物剂量大小;③古今文献对该方功效和主治的论述。评分以方剂内部维度的纵向比较为主,适当参考方剂与方剂之间维度的横向比较,如桂枝汤中“虚”为4分,“实”为2分,更多的是强调方中虚:实=4:2;导赤散“寒”为2分,防风通圣散“寒”为10分,说明防风通圣散比导赤散更为寒凉,这是方剂与方剂之间维度的横向比较。改变方中药物的味数和(或)剂量可使方剂的维度评分发生改变。表,指方剂作用部位在表;里,指方剂作用部位在里。寒,指方剂的寒凉之性;热,指方剂的温热之性。虚,指方剂的补虚作用;实,指方剂的祛邪、泻实作用。升,指方剂的升浮之性;降,指方剂的沉降之性。出,指方剂的宣散、宣透、疏散、解郁等作用;入,指方剂的收敛、固涩作用。润,指方剂的养阴、补血、生津、润燥等作用;燥,指方剂的燥湿、化痰、蠲饮、利水等作用。
3.方剂的用量
本文所列的方剂用量为本人在临床实践中所采用的用量,与方剂原著记载的用量有所不同。方剂中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灵活变化,如体质、病情、对药物的敏感度等,因此不宜机械刻板地固守本书所给出的剂量。一般来说,患者有慢性病或调理体质时,需长期用药,或药峻烈而体质较差,或脾胃薄弱,不耐峻攻峻补之药,这时宜采用小剂量;中剂量可应用于一般性疾病,其病情和病势属中等;对于危急重症、疑难病,或体质壮实的患者,或辨证准确而普通剂量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采用大剂量施治。方剂的相对剂量是指方剂中药物的剂量比。方剂的相对剂量,一般不应改变或有违反配伍原则的改变,如桂枝汤中桂枝:芍药=1:1,小建中汤中桂枝:芍药=1:2,桂枝加桂汤中桂枝:芍药=5:3。本书方中药物剂量为成人常用量,小儿用量应酌减。方剂原著所记载的部分药物,在当今中医临床可能已经不用或常被其他药物替代,如众多方剂中的人参,通常被党参替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的铅丹,现已不用,常用磁石或琥珀或赭石等药物替代,因此,“方剂组成”中的药物与方剂“用量”中的药物,有少数可能不一致,本书不再特别注明,望读者自行甄别。笔者所用的方剂剂量和方剂药物,虽与方剂原著有所出入,但这种改变是以临床有效为基本原则的。
4.方证中的症状、体征
方证,即方剂的主治或适应证,是用方的指征或证据。方证中的症状、体征仅描述与该方证相关度较大的症状和体征,而与该方证相关度较小的或不相关的常不列出,因此未描述某症状、某体征、某舌象或某脉象,并非是本人的马虎大意。
5.方剂的煎煮和服用方法
(1)煎煮
① 标准的煎煮方法:将药物在药锅或药罐里压实,加水淹过药面4~5cm,浸泡30min,煎煮后倒出药液,此为头煎;第二次加水,淹过药面2cm左右,煎煮后倒出药液,此为二煎,将两次煎煮的药液混合在一起,分2~3次服用,一般是一剂药服用1天。
② 煎药用水:可用泉水、井水、市售矿泉水、自来水。
③ 煎药器具:可用砂锅、陶瓷锅、不锈钢锅,不能用铁锅或铝锅。市售的电子陶瓷煎药壶,不需要人值守,煎煮好后会自动从“加热”模式切换到“保温”模式,非常方便。自动煎药机煎药,因其方便、煎煮质量好而得到广泛应用。
④ 煎煮时间:解表药煎煮5~15min,滋补药煎煮1h以上,一般的方剂煎煮30~50min。
⑤ 特殊的煎煮方法:有些中药,如附子、川乌、草乌、珍珠母、龙骨、牡蛎要先煎,砂仁、白豆蔻、肉桂要后下,旋覆花、车前子、海金沙要布包,阿胶、鹿角胶、龟甲胶要烊化,贵重药物如西洋参、红参、野山参、冬虫夏草、金石斛另煎兑入,川贝母、三七、羚羊角、珍珠、琥珀宜打粉冲服,具体可参阅有关的中药学专著。
(2)服用方法 一般来说,每天服用1剂,分2~3次温服;滋补药宜饭前服用,其他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治疗失眠的药物,宜午饭后和睡前1~2h各服1次;服用中药1~2h后方可喝茶。急救的中药,如高热、神昏、谵语、热极动风、亡阳、亡阴等,可间隔15min或30min或1h或2h服药1次,待病情缓解后即减量或停服,每日服用剂数可根据病情灵活把握。服用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解表药后,应覆被、喝热粥助汗;阴盛格阳的戴阳证,宜热药冷服,“偷渡上焦”,以防拒药;治疗疟疾或潮热的中药,宜在发热前1~2h服药,以截断热势——凡此种种,临证处方用药时都应留心。
6.部分方剂来源
本书中提及的部分方剂,可能未注明方剂组成、功效和主治,关于其详细资料,可查阅相关的方剂学专著等。
7.方剂古今剂量换算
由于历代度量衡制度不一样,故无统一的换算标准。对于十六进位制的换算,可按以下标准:一两=31.25g,一钱=3.125g,一分=0.3125g,一厘= 0.03125g。对于汉代剂量换算(对经方的剂量换算有重要作用),兹根据本科教材第5版《伤寒论讲义》相关内容引述如下,以备查阅:一两折合3g,一升折合18~30g(重量)或60~80ml(容量),一方寸匕折合6~9g,一钱匕折合1.5~1.8g,二十四铢折合一两(3g),鸡子大折合45g。临床实际使用方剂时,不应拘泥于方剂的古今剂量换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对药物的敏感度、治疗策略等具体情况灵活把握。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王彦晖教授的审阅并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得到厦门大学横向课题——中医舌诊健康咨询系统(项目编号:XDHT2014008Z)和“一真”牌药茶研制(项目编号:XDHT2013280A)的资助出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何宽其
2014年冬于厦门五缘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