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常用方的维度分析

B

八正散

方剂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剂组成: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栀子(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灯心草(灯芯)。

维度分析:

表:0。

里:10。全部药物。

寒:8。大黄、栀子、木通、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各一斤,灯心草。

热:0。

虚:<1。甘草(炙)一斤。

实:10。大黄、栀子、木通、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各一斤,灯心草。

升:0。

降:10。大黄、栀子、木通、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各一斤,灯心草。

出:0。

入:0。

润:0。

燥:10。大黄、栀子、木通、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各一斤,灯心草。

用量用法:车前子10~20g(包煎),瞿麦20g,萹蓄20g,滑石30g,生栀子10g,生甘草5,木通8g,生大黄3~5g,灯心草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

功效:清热利湿。

方证:膀胱湿热证。症见尿频、尿急、尿黄,尿涩痛、淋漓不畅,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舌红苔黄腻。也可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精室湿热证、黄带等病证的治疗。

按:本方是治疗膀胱湿热证所致热淋的代表方。

本方乃单纯祛邪之方,适用于病程短、邪盛正不虚者;病程久、虚实夹杂者,应注意扶助正气。

白虎汤

方剂来源:《伤寒论》。

方剂组成:石膏(碎)一斤、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维度分析:

表:0。

里:5。全部药物。

寒:5。石膏一斤、知母六两。

热:0。

虚:2。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实:5。石膏一斤、知母六两。

升:0。

降:2。石膏一斤、知母六两。

出:1。石膏一斤。吴鞠通:“白虎本为达热出表。”石膏辛寒,可宣透、发散邪热。

入:0。

润:2。知母六两。

燥:0。

用量用法:生石膏30~120g,知母15~30g,生甘草5g,粳米一把。水煎服,每日1~3剂。高热者,2h服药一次,直到热退后减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

方证:肺或胃实热证。症见面红目赤,或口唇红,发热,汗出,口渴,小便黄,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洪大。

按:生石膏是本方最核心的药物,高热者,需重用之。历史上擅用石膏者,当推明代的缪慕台(字仲淳)、清代的余霖和民国的张锡纯,尤其是余霖,在1793年京师大疫期间,他用重剂石膏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创立的名方清瘟败毒饮就包含了白虎汤这个方根。厦门大学王彦晖教授一再强调,舌质红、苔黄燥是应用石膏的重要指征。

白芥子散

方剂来源:民间验方。

方剂组成:白芥子、醋。

维度分析:从略。

用量用法:白芥子适量,研碎,醋调外敷足跟,盖以纱布,睡觉前敷贴,第二天早上揭去。

功效:通络止痛。

方证:足跟痛的对症治疗。

按:笔者的朋友老许,足跟痛非常剧烈,求治于笔者,笔者给他开了一些内服中药,如川乌、草乌、细辛、威灵仙、徐长卿等,竟无寸功!过了几天,他打电话告诉笔者,他用偏方把足跟痛治好了,究竟是什么方呢?经询问,才知道是白芥子研粉醋调外敷。在《中药大辞典》查阅白芥子的条目,也看到了白芥子外敷治疗痹痛的记载,感叹良方被泯!特为白芥子的这种用法取方名白芥子散,以广其用。白芥子外敷,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可发红、起泡,但足跟部位皮肤厚实,因而可以外敷,其他部位的皮肤似不宜外敷,尤其是面部。该方只是对症治疗之方,足跟痛多因肾虚血瘀所致,因此急性疼痛症状缓解后,应补肾壮骨、活血止痛,可用笔者的骨碎补汤(骨碎补、补骨脂、鹿衔草、炒杜仲、怀牛膝、川续断、威灵仙、徐长卿、陈皮)长期调理。

斑蝥蛋方

方剂来源:民间验方。

方剂组成:斑蝥、鸡蛋。

维度分析:从略。

功效:攻毒蚀疮,逐瘀散结。

方证:原发性肝癌、骨肉瘤、肺癌、食管癌、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

用量用法:鸡蛋一枚,打碎搅匀,放完整斑蝥3个(大只者放2个,小只者可放4个),蒸半小时后,去斑蝥,只吃鸡蛋,每日晨起饭前吃一次即可。体质虚弱者,可2~3天吃一次。

按:中日友好医院的黄金昶教授善用此方治疗骨肉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在临床也运用此方治疗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等癌症,疗效尚在观察中。

斑蝥毒性作用大,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和泌尿道症状,如口中烧灼感,胃脘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小便灼热涩痛,血尿。毒性作用明显时,服药间隔时间应拉长甚或停药。对于消化道症状,可予和胃之品如陈皮、砂仁、藿香、竹茹、紫苏梗等;对于泌尿道症状者,可予车前子、木通、泽泻、滑石、大蓟、小蓟等。笔者第一次用斑蝥蛋方,是用于一位大肠癌伴肝转移的患者。她3天食用一次斑蝥蛋,食用期间未出现明显毒性作用。

半夏厚朴汤

方剂来源:《金匮要略》。

方剂组成: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紫苏叶(苏叶)二两。

维度分析:

表:0。

里:4。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

寒:0。

热:2。生姜五两、半夏一升、厚朴三两、紫苏叶二两。

虚:1。茯苓四两。

实:5。全部药物。

升:0。

降:4。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

出:2。生姜五两、紫苏叶二两。

入:0。

润:0。

燥:5。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

用量用法:姜半夏15~30g,厚朴12g,茯苓30g,生姜10~20片,紫苏叶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

功效:燥湿化痰,行气解郁,降逆。

方证:痰、湿、气凝滞证。症见咽部异物感,似有痰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胸闷,或有咳嗽上气,胃脘痞胀或胀痛,或有嗳气或恶心或呕吐或吞酸,舌淡白苔白润或白腻。

按:本方作用部位不仅在咽,凡胸部、胃脘等部位的痰、湿、气凝滞之证,肺胃气逆证,皆可应用。根据黄煌教授的经验,本方不仅用于咽部异常感,对头面五官的异常感觉一样可以使用。黄煌教授的八味解郁汤,就是本方合四逆散组成;八味除烦汤,就是本方合栀子厚朴汤加黄芩组成。

关于本方,笔者有一个带教故事:门诊来了一位咽部不适的患者,似有痰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于是问一位跟诊的学生,这个患者用什么方?那位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半夏厚朴汤。”笔者说:“是根据《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的条文吧?”而门诊这位女士,咽部红,口干苦,舌质偏红苔黄,是属热证,因半夏厚朴汤属热性(热的维度评分为2),因此不能用该方,否则就是“火上浇油”。笔者所用的处方是黄芩温胆汤。那位学生所犯的错误,是机械的方证对应,也是不少经方派医生常犯的错误。方证对应,应该在方的十二维度与证的十二维度相应的大前提下,这样才不会犯方向性错误。

半夏泻心汤

方剂来源:《伤寒论》。

方剂组成: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维度分析:

表:0。

里:7。全部药物。

寒:4。黄芩三两、黄连一两。

热:3。干姜三两、半夏半升。

虚:4。人参、甘草(炙)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实:6。半夏半升,黄芩、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

升:0。

降:2。半夏半升、黄芩三两、黄连一两。

出:2。干姜三两、半夏半升。

入:0。

润:<1。人参三两。

燥:5。半夏半升,黄芩、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

用量用法:黄连5g,黄芩5g,干姜8g,姜半夏15g,党参15g,炙甘草5g,大枣15g。水煎服,每日剂,分2~3次服用。

功效:清热泻火、燥湿,行气除痞,和胃降逆,健脾益气,温阳散寒。

方证:中焦脾胃寒热、虚实错杂。症见脘腹胀满或胀痛,嗳气或呕吐或恶心或泛酸,腹泻或大便干结,食寒凉或腹部受凉则胃脘不适或腹泻,食辛热则上火,或失眠、心烦,或面色萎黄,或手掌黄,舌淡嫩,或边有齿痕,苔黄或黄腻。食寒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冷的食物,如冰棒、冰激凌、冰镇啤酒、生黄瓜、生鱼片等;二是性质寒凉的食物,如梨、白萝卜、螃蟹、龟苓膏、仙草蜜等。食辛热,指性质燥热的食物,如羊肉、龙眼干、榴莲、辣椒、胡椒等。本方也常用于中焦湿热证。

按:本方是治疗胃肠疾病极为常用的方剂,以黄芩—黄连、干姜—半夏两组方根调节寒热,以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和党参—大枣—甘草调节虚实。方中人参多用党参代替。本方“燥”的维度评分为5,因此也常用于中焦湿热证,当用三仁汤等清热祛湿的方剂不效时,应马上考虑使用该方。笔者曾治疗两个小女孩的中焦湿热证,先用三仁汤无效,改用半夏泻心汤后立刻见效。

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本方常合百合乌药汤(百合30g,乌药10g),笔者曾治疗家母的慢性糜烂性胃炎,即用该合方加枳实、生地黄,取得较好疗效,处方为:黄连10g,黄芩5g,干姜5g,姜半夏15g,党参30g,生甘草6g,大枣20g,枳实10g,乌药10g,百合30g,生地黄30g。水煎服,每日1剂。如有瘀血,如舌淡紫,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络脉瘀紫怒张,口唇紫,本方合桂枝茯苓丸(有腹泻的患者,方中桃仁改为红花或川芎或姜黄)。

保济丸

方剂来源:香港李众胜堂(集团)有限公司始创的中成药。

方剂组成:钩藤、菊花、蒺藜、厚朴、木香、苍术、天花粉、广藿香、葛根、化橘红、白芷、薏苡仁、稻芽、薄荷、茯苓、广东神曲。辅料为胭脂红、滑石粉、三氧化二铁、糊精。

维度分析:

表:4。菊花、蒺藜、广藿香、葛根、白芷、薄荷。

里:10。钩藤、蒺藜、厚朴、木香、苍术、天花粉、广藿香、葛根、化橘红、薏苡仁、稻芽、茯苓、广东神曲。

寒:3。钩藤、菊花、天花粉、薏苡仁、薄荷、葛根。

热:3。苍术、厚朴、白芷、化橘红、木香、广藿香。

虚:1。茯苓、薏苡仁、天花粉、葛根。

实:10。全部药物。

升:1。葛根。

降:4。钩藤、蒺藜、厚朴、菊花、薏苡仁、茯苓。

出:3。菊花、蒺藜、广藿香、葛根、白芷、薄荷。

入:0。

润:1。天花粉、葛根。

燥:10。苍术、厚朴、广藿香、化橘红、白芷、薏苡仁、茯苓、木香。

用量用法:口服,1.85~3.7g/次,一日3次。

功效:解表,祛湿,和中。

方证:湿温或暑湿证之胃肠型感冒,湿重于热或暑。症见恶心呕吐,食欲不佳,腹痛、腹胀或腹泻,头痛、头胀、头晕,身痛,四肢酸重,舌苔白厚腻或浅黄厚腻,舌质淡红或偏淡白。

按:胃肠型感冒,笔者常用的三种中成药是:①藿香正气水(液、丸或软胶囊),用于寒湿型;②保济丸,用于湿温型之湿重于热,类似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的作用;③甘露消毒丸,用于湿温型之湿热并重。

补阳还五汤

方剂来源:《医林改错》。

方剂组成:黄芪(生)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

维度分析:

表:0。

里:6。全部药物。

寒:<1。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

热:3。黄芪(生)四两、当归尾二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

虚:8。黄芪(生)四两。

实:1。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

升:7。黄芪(生)四两、川芎一钱。

降:<1。地龙一钱、桃仁一钱。

出:0。

入:0。

润:0。

燥:4。黄芪(生)四两、川芎一钱。

用量用法:生黄芪60~120g,当归尾10g,赤芍3g,地龙5g,川芎3g,红花3g,桃仁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

功效:大补元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证:气虚血瘀证。《医林改错》中用本方治疗气虚血瘀的中风证,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暗淡,苔白,脉缓。

按:本方为桃红四物汤去生地黄,加地龙、生黄芪而成,并重用黄芪达四两(120g)。本方药量特点是生黄芪用大剂量,而活血化瘀药剂量极小,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本方以大补元气为主,活血化瘀为辅,“能恢复亏空的五成元气”,以治疗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

名医张锡纯将中风分为脑充血和脑贫血,脑充血以阴虚阳亢、上实下虚,脏腑之气升发太过或失之下行,血随气逆为主要病机,其脉弦长有力。治疗脑充血应遵循“清其脏腑之热,滋其脏腑之阴,更降其脏腑之气,引脑部所充之血下行”的“镇肝息风,引血下行”的原则,并创制镇肝熄风汤作为治疗脑充血的主方。并谆谆告诫,万不可误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脑充血证。脑贫血证则为血之上注于脑过少,无以养其脑髓神经,致使脑神经失其所司,而血之上注过少,实由“胸中大气虚损,不能助血上升”。其脉象微弱,或至数兼迟。故治疗脑贫血证,主张“应峻补其胸中大气”,自拟当归补血汤益气温阳、补血活血。

因此,脉象对鉴别脑充血和脑贫血至关重要,一为弦长有力,一为微弱,而补阳还五汤只能用于脑贫血中风的治疗,万不可用于脑充血中风的治疗。本方不仅用于中风的治疗,其他疾病如有气虚血瘀证,皆可应用。

补中益气汤

方剂来源:《内外伤辨惑论》。

方剂组成:黄芪一钱,甘草五分,人参(去芦)三分,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二分,橘皮、升麻、柴胡各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

维度分析:

表:0。

里:7。黄芪一钱、甘草五分、人参三分、当归身二分、白术三分、橘皮二分或三分。

寒:<1。升麻、柴胡各二分或三分。

热:2。黄芪一钱、人参三分、当归身二分、橘皮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

虚:7。黄芪一钱、甘草五分、人参三分、当归身二分、白术三分。

实:1。橘皮、升麻、柴胡各二分或三分。

升:10。黄芪一钱,升麻、柴胡各二钱或三钱。

降:0。

出:0。

入:0。

润:1。人参三分、当归身二分。

燥:2。黄芪一钱,橘皮、升麻、柴胡各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

用量用法:党参15~30g,炙黄芪15~30g,炒白术15~30g,炙甘草5~10g,当归20g,陈皮10g,升麻3~5g,柴胡3~5g。水煎服,分2~3次空腹服。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甘温除热。

方证:气虚或气陷证。症见疲乏无力,少气懒言,面色或手掌黄,头晕,自汗,易感冒,食后饱胀,腹泻,内脏下垂,或有发热,或有口腔溃疡,舌淡白或淡嫩,或边有齿痕,苔薄白润或少,脉虚、软或弱。

按:补中益气汤补气作用极为强悍,远超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本方除了用于治疗内伤热中证外,还广泛用于头晕、自汗、口腔溃疡、胸闷、腹胀、大小便异常、崩漏等证的治疗和体质虚弱的调理。临床应用时,需注意升麻、柴胡的用量在3~5g。厦门大学王彦晖教授认为,补中益气汤中的核心药物为人参、黄芪、陈皮,可供参考。补中益气汤证,脉象的诊断权值很高,需加以重视。

考金元时期补土派医家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之方,往往剂量较小,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用药轻灵活泼,不碍脾胃,顾护脾胃之良苦用心于此可窥!这也提示我们,在临床上对于脾胃虚弱之人,当重剂导致虚不受补时,尤应小剂缓补,扶植脾胃生生之机。

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名医张锡纯创制,由生黄芪、知母、桔梗、柴胡、升麻组成,主治胸中大气下陷证,主症:气短不足以息,或呼吸费力,有似乎喘,胸闷;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三五不调。兼症: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胸闷、呼吸不利既可见于升陷汤证,也可见于四逆散证,一为胸中大气下陷所致,一为肝气郁结所致,虚实有别,鉴别要点之一就是脉象,升陷汤证的脉象虚、弱、微,四逆散证的脉象弦而有力、弦细而有力、沉弦细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