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总揽全局 统筹规划——领导干部统筹兼顾能力提升(1)
- 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提升
- 高敬
- 4795字
- 2017-11-06 17:12:22
领导·箴言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
(《吕氏春秋》)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陈澹然)
抓住主要矛盾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毛泽东)
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
(弗洛伊德)
眼睛虽小,可以看到整个世界。
(阿富汗)
一、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
所谓统筹兼顾,就是把握全局,科学筹划,兼顾各方,兼顾长远。就是要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兼顾,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兼顾,对各个方面的工作、各个工作环节统筹兼顾,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一脉相承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
领导·辞典
统筹兼顾之源流
1947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杨家沟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史称为“十二月会议”。这是党在解放战争期间举行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在会议上,毛泽东在阐明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的同时指出:“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必须紧紧地追随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一切离开这个总目标的方针、政策、办法,都是错误的。”
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在抓生产建设的同时,也要抓好城市的其他工作,围绕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并兼顾其他各方面工作。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党拿起了统筹兼顾的理论武器来解决生产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统筹兼顾的思想内涵得到丰富。
同年3月13日,毛泽东又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指出:“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管的方面很多,各地、各军、各部门的工作都要照顾到,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党委的同志必须学好‘弹钢琴’。”抓住中心,带动其他,推动全局,学会“弹钢琴”,十个指头的动作要互相配合、有节奏,这是统筹兼顾、全面完成任务的有效方法,也是一项很高明的领导艺术,更是一种辩证法思想。从全局出发,全面统筹、辩证兼顾、协调配合、顾全大局正是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的核心内涵和重要体现。可见我们党历来重视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
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邓小平同志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
江泽民同志强调:“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习近平指出:“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它的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强调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推进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其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的方针原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根本方法。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我们才能真正处理好我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真正处理好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方面的具体利益问题,从而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因此,领导干部要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更好地推进各个领域的发展。
二、妥善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关系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是坚持统筹兼顾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统筹全局、兼顾各方,把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环节统筹好、协调好,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关系统筹好、协调好,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促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使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双轮驱动,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调节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的作用,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把握好国内产业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统筹处理好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善于运用我国综合优势,为我国现代化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提供持久可靠的资源保障。
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主要是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要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善于兼顾和统筹不同方面的利益要求。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就是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作出新的贡献。
三、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各项工作
近代学者陈澹然在一篇政论的文章中写道:“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句话是针对清末中国的危机,为当时的统治者提出救亡图存的建议,但是无意中也点出了作为领导干部的一个必备素质,那就是要“万世者”“谋全局”,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有总揽全局、统筹规划的观念和长远规划的眼光。
什么是全局?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世界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国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个独立的游击区、一个大的独立的作战方面,也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毛泽东同志讲的是战争,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来说,其中所体现的思想也是适用的,各级领导干部也应该树立这样的全局观。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是全国的“全局”,各级领导干部在作决策或者执行上级政策的时候,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把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加强党的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互动。
那么,对一个地方或者一个部门的领导干部来说,什么是全局呢?对于一个地方的领导干部来说,全面推进本地方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就是本地方的全局,这些建设同时又是全国、全地区的一个局部;对于一个部门的领导干部来说,发挥好本部门的职能,服务好本地方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就是本部门的全局,它同时又是本地区和上级部门工作的局部。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他还说:“又发展又困难,这就是矛盾。任何矛盾不但应当解决,也是完全可以解决的。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论述,针对的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情况,但是对现在的领导干部,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典型案例
毛泽东解决“西安事变”的全局观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西安事变”,逮捕了蒋介石。围绕如何处理蒋的问题,呈现出一种十分微妙而又极为复杂的局面。从国内形势的全局上来看,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国内的亲日派汉奸蠢蠢欲动,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无疑,当时最重要的工作是能够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了解决“西安事变”的两种政策和两种前途:一种前途是杀掉蒋介石。但这将导致全国更大规模的内战,推迟全国抗战的实现;另一种前途是释放蒋介石,迫使他接受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早日形成,实现全国抗战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毛泽东高瞻远瞩,洞察全局,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根本利益出发,全面地、科学地分析了当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作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决策。由周恩来等组成代表团前往西安,和张、杨协商,并同蒋介石谈判。蒋介石基于当时的处境,终于被迫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因此得到了和平解决。毛泽东曾多次讲,我们必须明白,这次蒋介石被捉,并不同于滑铁卢被擒的拿破仑。此次抓蒋介石是出其不意,他的军事实力还原封不动地保存在那里,如果我们不杀他,通过谈判,迫使他改变态度,把军事力量用到抗日上去岂不更好吗?事实证明,毛泽东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