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信使·筚路蓝缕,开辟山林(1)

  • 楚国简史
  • 王伟
  • 4495字
  • 2017-09-19 13:58:46

从中原走出去的楚人,并没有如愿以偿地回到这片土地。相反地,他们被认为是“蛮夷”,只配在会盟仪式上主持火事。既然不被承认,楚人只好开疆拓土,他们迅速地壮大了自己的国力。而面对楚国的威胁,周朝天子直接率军攻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竟以楚人的大获全胜告终。楚武王三次伐随,楚人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铜资源。此后,楚国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而摇摇欲坠的周王朝对此根本没有能力再加以干涉。

开疆拓土,楚国的信使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一种神鸟——凤凰,它是“四灵”之一,百禽之王。这种鸟又被称为“火鸟”。而这“火”与“凤凰”都与一个伟大的国家有关,那就是——楚国。

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据司马迁《史记·楚世家》记载,楚的祖先是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颛顼高阳氏的后代。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氏是帝喾高辛氏手下的一名火正,即传说中的火神。重黎掌管民事有功,因他能使天下遍布光明,使人间温暖喜乐,故被命名为祝融。后来有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重黎去诛杀他们。然而重黎有负使命,没能圆满解决此事,帝喾大怒,遂将重黎处死,同时让重黎的弟弟吴回继承重黎的职务,亦称为“祝融”。因此,楚人的祖先就是祝融,因其擅长点火,被楚人奉为“火神”。

祝融隶属炎帝系统,祝融八姓的代表人物是黎和重,二人熟知天文地理,长期从事历数研究。祝融之子叫作陆终,陆终生有六子,老大名叫昆吾,老二叫参胡,老三叫彭祖,老四叫会人,老五叫曹姓,老六叫季连。这季连属芈姓,楚人就是季连的后代。

据各种史料记载,楚灵王北上攻郑时曾说他们的祖先就居住在许地(今河南许昌东)。之后是郑国人将他们的土地霸占,楚人只能用武力来夺回这片肥沃的土地。这种说法说明,楚人自始至终都认为自己来自于中原。他们北上讨伐,是名正言顺的寻根。

尽管种种证据显示,楚人出自中原,是名副其实的炎黄子孙。然而,多年来仍有诸多说法对此进行反驳。中国历史上有一种风俗,即“以死者头向从其初”。祖先在哪个方向,人死后安葬时头就朝着哪个方向。然而,从多年来对楚墓的发掘来看,并没有统一的朝向。在楚墓中,死者的头向各个方向的都有,因此许多人开始对楚人的来源问题提出质疑。对于这个问题,也有学者认为,楚人有的来自北方,也有一部分人来自其他地区,只不过来自北方的数量占绝大多数。

三千多年前,刚刚建立的商王朝,在中原大地上逐渐扩张势力。据考证,楚族部落最早的活动区域亦是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但楚人的祖先却始终不被认为是商王朝的血脉家族,不断被商王朝的势力打压,最后不得不向南方迁徙。离开自己的家乡,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当时,楚人在南迁的过程中,遭遇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与困苦。距离中原越远,自然环境越恶劣。楚国除了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各种疾病做斗争,还要面对商王朝部队的穷追猛打。楚人每迁至一处,还没安定多久,就会被随后赶来的商王朝部队驱逐。正是因为经历了这诸多的苦难,楚人才逐渐养成了坚韧不拔的品质。他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难。最终,楚人在今天湖北附近的荆山一代,定居下来。

两千多年前由楚国史官所著的《楚居》一书,很明确地记载了楚人的迁徙路线,即河南新郑—桐柏山—丹阳—湖北荆山。从寒冷又干燥的北方迁徙过来,楚人发现南方气候湿润温暖,且土地肥沃,十分适宜生存。聪明坚韧的楚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逐渐征服了这片土地。他们砍伐了苍天树木,开垦了荒凉草地,种上了适应当地气候的农作物。同时,楚人也发现,这一地区物产十分丰富。这真是上天给楚人最好的礼物!

几百年来的颠沛流离,无休无止的灾荒与战乱,终于在这里画上句号,这片土地包容地接纳了楚人。充足的雨水,炙热的阳光,楚人仿佛步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命运也似乎停止了对他们的打击与捉弄,变得温和起来。曾经荒凉的荆山地区经过楚人勤劳的双手,生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至于为何在这里没有受到商兵的驱逐,那是因为此地地势特殊,易守难攻,使得商兵无从下手。

关于为何命名为“楚”的原因,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楚人当时的居住地生长着许多荆条,而这种荆条被称为“楚”。另外一种说法是“楚”字的形态就像是一个人行走在布满荆条的林子里。

在《楚居》一书中,还有另一种说法。传说火神祝融的后裔后来分成了八个不同姓的部落,这其中的一个部落有个人叫鬻熊,他娶了一位妻子名叫妣厉。妣厉在生产时痛苦万分,坚强的她最终保住了孩子,自己却难产而死。在妣厉下葬时,巫师用荆条捆住了妣厉因难产而破裂的肚子。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为了繁衍后代而牺牲自己的坚强女性,便将部落取名为楚,即荆条的意思。这种说法充分显示了楚人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他们太期望能够平安富足地生活下去了!

从中原而来的楚人,在这里一代代繁衍生息。他们在中原地区养成的文化生活习惯,通过对天气和地势的逐渐适应而发生了一些改变。然而,尽管他们已经习惯了南方的天地,但始终不曾忘记自己是火神祝融的后裔。每一代人都不断地提醒自己,也提醒他们的下一代,不要忘记他们来自中原,他们是华夏民族的子孙!在汉水流域,同样杂居着诸多部落。这些部落各自而居,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化、习惯。楚人和这些部落相处融洽,在文化上交流不断。从最开始努力学习他们的语言,到相互了解风俗习惯。他们尝试着与不同的部落通婚,和他们学习各种生存技巧。在这个过程中,楚人心中始终藏着无奈与不甘。因为无论怎样融合,他们都能强烈地感觉到,那些部落的文化与先进的中原文化不能相提并论。楚人并没有因此洋洋自得,相反,这种文化优势刺激着他们更怀念中原,因为他们不想被人称为“蛮夷”。

虽然南方的土地接受了多劫多难的楚人,但这里文化落后,生产力低下。楚人心里清楚,要想再回到中原,可以说是一个梦。在这个梦实现以前,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告诉自己的子孙,他们来自中原,自己是中原人的后裔,是伟大的火神祝融的后代。他们时常在夜里围着火堆坐在一起,交流着逐渐消失的对祖先的记忆。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成了唯一能够慰藉他们心灵的东西。同时,楚人也一直期望着,有一天能够再次回到中原故乡。楚人多么想知道,他们日思夜想的中原故乡,如今变成什么样子了。让楚人不愿接受的是,就在这心心念念之中,以中原人自诩的楚人,在生活习惯、衣着口音等方面不知不觉中向南方部落越靠越近。即便楚人有着中原人的血统,但因为离开中原的时间太久的缘故,楚人部族的中原气息越来越淡。要知道,中原人评判一个部落是否是华夏民族,不是看血统,而是看他们的文化和习俗。因此,当商朝的使者来到楚族部落,看到他们手里拿着落后的工具,身上穿着有明显南蛮特点的衣服,口中说着方言浓重的南方话,直接认定他们是蛮夷之族。

尽管楚人始终强调自己的中原血统,但他们却被中原人看不起。商王朝要求楚人像其他蛮夷部落一样,定期来朝,将部落里最好的物品献于商王。可悲的是,楚人做到了这些,却没能换来太平的生活。对于商王朝来说,楚人是落后的蛮夷,不配与中原人分享世间的任何资源。他们将所有南方的蛮夷部落看成是低等种族,商王朝的部队更是像驱赶动物一样随意猎杀他们。另一方面,商王朝也担心这些部落发展壮大到一定规模,对中原地区产生威胁。因此对于楚人来说,他们想回中原,不仅仅是想自己的血统被认可,也是想要结束这种任人宰割的局面。

在商朝末年,楚人的部落首领叫鬻熊,此时的楚族部落已经在南方发展得相当壮大。而商王朝此时是帝辛在位,我们都知道,他就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历史上对这位君王褒贬不一,争议很大。有的说他荒淫无度,暴虐成性。正是因为他的这些暴行,才导致商王朝的灭亡。还有一部分史料记载,商纣王年幼时天资聪颖,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全才,并且,他英勇神武,能徒手与野兽搏斗。他自小能说会道,很得父王的欢心。但他却因为自己的这些优势,傲慢自大起来。相传他喜欢溜须拍马之辈,善用阿谀奉承之人。商纣王在位时期,十分重视领土的稳定与扩张。到了商朝后期,中原地区民不聊生,商纣王的不断侵犯激怒了许多部族。加上商纣王派兵镇压东夷叛乱后,国力更是大不如前。

就在这时,一位周国的使者受周文王姬昌的派遣来到了楚族部落。这位周文王当时已经被商纣王囚禁了七年之久。这位使者见到鬻熊,所要传达的事情,便是周文王的反商大计。他们要联合起来,推翻商王朝的暴虐统治!

如果说鬻熊或者说楚人心中有一个重回中原的小火苗,那么这个消息无疑是将这个小火苗瞬间炸裂成了熊熊烈火。楚人被商王朝驱赶了这么多年,一直在南方的土地上作为蛮夷生存着。如今受到周文王的邀请,与他们一起瓦解商王朝的统治,楚人当人拍手叫好。如果计划成功,他们不但可以重回中原,还能借此机会重击商王朝,一雪前耻!

当然,对于这场对决,谁也不敢保证一定能以胜利告终。鬻熊内心也是忐忑难安,但是这种不安始终被期望压制着。这一天越是临近,这种期望越是强烈。鬻熊想,或许那真的会是历史性的一天,楚人也许真的可以回到阔别已久的中原大地,并且得到中原人的认可,彻底摆脱蛮夷身份。而且,一旦此次成功推翻商王朝,周文王势必会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到那时,楚人一定会受到重视。

周文王邀请楚人一同出击,自然也是有他的考虑。当时的鬻熊在楚人之中可以说是“聚众南蛮,呼民荆沙”的人物,一呼百应不成问题。况且流亡多年的楚人,迫切地需要这个能证明自己身份的机会。就这样,鬻熊带着楚人,开始向中原挺进。他们没有想过后退,也没想过是否会后悔。因为,他们已经等了太久。

除了楚人,周文王也邀请了另外十几个对商王朝不满的小国。这一次的战争,对商王朝产生了巨大打击。不幸的是,楚人的伟大领袖鬻熊在这场战争中英年早逝,没有等到胜利的那一天。当楚人得知这一噩耗,悲痛万分。他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个为了楚族兴衰而拼尽最后一丝力气的首领。他的名字,书写在楚人的历史中,永远被后人铭记!

战争胜利后,周王对在战争中出力的诸小国进行了奖赏。受赏的楚人代表,是鬻熊的儿子熊丽。熊丽此时还陷在丧父的悲痛中,但是他的眼神里多了一些期待。包括其他的楚人也都是同样的想法,这一次,他们终于能够被世人认可了。熊丽想,此次周王攻打商朝,楚人立下了赫赫战功,而父亲也是由于战争所累积劳成疾,早早地过世了。这一切周王都看在眼里,会封赏他什么呢?是伯?是侯?至少也会是子爵吧?想到这里,他短促地呼了一口气。虽然父亲没有等到这一天,但他一定会代替父亲,代表楚人部族,迎接这份荣耀。

然而,事情并没有如预料的那样发展。周王的分封名单上,并没有楚人。周王将同姓的王室成员封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其次是在推翻商王朝时那些有功劳的小国,可是却偏偏漏掉了楚人。

这一场决定中原命运的大战中,楚人付出了一切。他们背井离乡,拿起落后的武器,把性命压在了这一场战争上面。他们流干了血,也失去了尊敬的首领。但所有的付出,竟没能换来一丝回报。他们觉得自己倾尽了所有,可是对于周朝而言,这只是一个偏远的蛮夷之族尽了一点微薄之力而已。至少和其他参战的那些小国相比,楚人是落后的民族,文化落后、战术落后,哪里配得上分封土地呢?

对楚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