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神童,他的能量超乎人想象(3)

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说法。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圆融。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所以,洞天福地已成为中国锦绣河山的胜境。如,中国著名的“五岳”就包括在洞天之内。

“七十二福地”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道书——《敷斋威仪经》,云:“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而具体解释则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所编的《天地宫府图》。

《天地宫府图》云:“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道家七十二福地第六位之南田山,在东海东,舟船往来可到,属刘真人治之。”

北宋《太平寰宇记》载:“天下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万山深处,勿辟平畴,高旷绝尘,风景如画,桃源世外,无多让焉。”

《洞天福地》和《云笈七签》卷二十七载:“第六福地南田山。”

近代著名诗人陈祗时的《南乡子·南田》词赞道:

九岭托平畴,天半青峰白水流。佳境不教朱帝识,悠悠。慨把文成说起头。

生活羡优由,耕读传家岁月稠。畜肉园蔬红米饭,花楼。家酿觞边听雨鸠。

从现代的地理学角度来看,南田地处平均高度650米左右的高山平台之上,特殊的地理环境、高覆盖率的地表植被形成了独特的高山气候。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约15℃,即使在七八月的酷暑时期,南田80~90%的最高气温也在30℃左右,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天然氧吧和极具特色的“避暑胜地”。

武阳属于南田,南田因南田山而得名,南田又是道家天下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六福地——人杰地灵之地。

南田早在1500多年前就已闻名遐迩。相传秦朝时就有谢姓在南田谢塘岸繁衍生息。

千百年来,沧海桑田,不论朝代如何更迭,也不论世事如何变迁,南田依然是南田,武阳依然是武阳……就连名字都没有变。

唐天祐元年间,即公元904年,北宋名相富弼的高祖工部郎中、松州刺史、太常小卿富韬,为了躲避五代之乱,自河南迁徙至南田泉谷。宋徽宗景宁时,名相富弼之孙富直清,弃仕归田,又从河南迁往南田泉谷。

宋理宗宝庆时,名将刘光世之曾孙、刘伯温的高祖刘集为避战乱,自丽水竹州徙居南田武阳。

又过了许多年,南田武阳刘氏家族与南田泉谷富氏家族的一次联姻,才造就了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

青田,太鹤山,瓯江水

大约从10岁左右开始,刘伯温就常常随着父亲下十源,去到九源的南田。甚至,有一次,父亲带他到了位于一源的鹤城青田,让他见识了一回大世面。

那一次,虽然跋山涉水历经了几天的磨难才到达青田,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一进入青田,刘伯温立即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回家般的亲切感。

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若有若无,一直挥之不去,却也一直没有找到答案。是什么让他有如此感觉呢?

是奔流不息的瓯江水吗?

瓯江,乃浙江第二大江,堪称是青田人民的母亲河。瓯江两岸群山绵延,峰回水转,水流转折度高达135°以上,松涛起伏,绿草如茵,芦花摇曳,卵石闪金,田园毗邻,炊烟袅袅,有“华东漓江”之美称。瓯江里,鱼类资源丰富,自古就有“鱼仓”之称,更是水中“大熊猫”——“鼋”的故乡。

是以古松奇石为特色的,有白鹤栖息的太鹤山吗?

太鹤山又名“青田山”,位于青田城北面,西面与昆山相接,东面与塔山相连。古时,因为有众多的白鹤栖息在山上而得名。太鹤山主峰海拔144.1米,植被覆盖率在85%以上。山坡露岩广布,古松奇石众多。有“混元峰”“试剑石”“长松介石”。

古松奇石、古人摩崖题刻、古庙亭台是太鹤山的特色。

据传,唐朝时,有一名叫叶法善的道士,在太鹤山的一处山洞炼丹、试剑,丹成得道,道士跨鹤升天而去,却留下了试剑石和炼丹洞。山洞被道家称为“青田山洞”,为道教胜地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三十洞天。

太鹤山,是青田的“根”。青田,因太鹤山下的田园盛产青芝而得名,而“青田”县城又因在太鹤山脚而得名“鹤城”。

“啊!太鹤山、青田山,青田城、鹤城……我又来了。”14岁的刘伯温走下九都,到达青田。满眼的青山绿水、稻谷飘香……就连叶子像竹叶一般的竹青草都让刘伯温感觉是那么的亲切。

这一切,似乎是注定了的,也似乎什么都不是。那么,是什么呢?

突然间,灵光一闪——

“还记得为父曾经带你去过的鹤城青田吗?……该日晚宵就不吃天光勒,明朝日着衣后就出门子勒……你是很灵的小孩子勒!”刘伯温想起了离家前,父亲刘爚曾对他说。

怎么会不记得呢?正是因为有了那一次的青田之行,才使少年刘伯温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感知。他才知道,150公里的距离原来那么远,外面的世界原来那么大!

对,是话语让人感觉亲切,是从父亲口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呢喃软语。

那一次去青田,在街头巷尾,在客栈车店,在父亲与友人谈话时,刘伯温听到的就是这样的语调。

此时的青田,对于14岁的少年刘伯温来说,还只是路过,也许,他还没有意识到,青田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只是,似乎,有几股力量形成的合力,牵引着他的身体和思绪,一会儿回到过去,一会儿面对现在,一会儿又不得不畅想未来……

“嘎嘎——嘎嘎——”一声声鹤鸣传来,刘伯温看见了一群白鹤在青竹绿草间起落。

“喔——喔——”刘伯温双手抚在口边,发声回应着。

见到白鹤,联想起母亲告诉他的关于自己出生的传说,刘伯温在有白鹤栖息的地方,似乎找到了自己的“根”,又似乎回到了“家”。这让少小离家的他,身处在百里之外,却并没有孤单的感觉。

情不自禁地,刘伯温向鹤群奔去。

见到刘伯温,白鹤们也没有过多地受到惊吓,照样起起落落,甚至,有几只还围拢到他的身侧,与他保持同步,低空飞行着,仿佛是在迎接它们的一个同伴归来。

“飞啊!飞啊!”刘伯温奔跑到白鹤栖息的地方停下了脚步,顺手拾起草丛中白鹤掉落的羽毛,一根,两根……他先是将几根雪白的羽毛插在鬓边,又双手各拿几根,然后伸开双臂,微仰着头,闭上双眼,作势欲飞……

太阳照射到刘伯温身上,让他感觉暖融融的。刘伯温站了好久,好久,以至于脸颊都被直射的阳光照得有些热辣辣的痛,因此,下意识地,他收回伸开的双臂,自然而然地挥动着手中的羽毛,遮挡和驱赶着热度。

当刘伯温恋恋不舍地离开时,他带走了这些羽毛,并且,后来,他将羽毛编织成了一把羽扇……

是的,青田,这个有白鹤栖息的地方,对于刘伯温来说,是有着特殊缘分的。

在青田,留下了刘伯温几多足迹,以至于后来人们习惯性地将刘伯温尊称为——“刘青田”。

当然,这是后话了。

国运,家运,命运

一个人的命运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刘伯温走出了家门,站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那么,此时国家的命运又是怎么样的呢?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帝国,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元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面积最大的领域,但是吏治腐败。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算起,共11帝,只有97年的国祚。

话还得从头说起。

公元1271年,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的忽必烈一统天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元,世称为元世祖。

忽必烈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

然而,没有人能够长命百岁,公元1294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在元大都病逝。

此时,皇太子真金已经去世,公元1293年真金的第三子铁穆耳被封为皇太孙,公元1294年即皇帝位,为元成宗。

元成宗铁穆耳即位后,停止对外战争,专力整顿国内军政。采取限制诸王势力、减免部分赋税、新编律令等措施,使社会矛盾暂时有所缓和。元成宗在位期间,基本维持守成局面。

公元1307年,成宗铁穆耳病逝,储位虚悬。成宗的皇后伯要真氏下命垂帘听政,命安西王阿难答辅政。

此时,海山回大都奔丧。

海山本是忽必烈次子真金的次子答剌麻八剌之长子,他统军北边,多立战功,封为怀宁王。

公元1307年,海山的胞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右丞相哈剌哈孙合谋,拥立海山为帝,是为元武宗,并追封其父答刺麻八剌为元顺宗。海山即位后更换了元成宗的大臣,并封其胞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

元武宗海山在位仅4年,他使元朝内部的矛盾得到缓和,元朝统治稳定,全国歌舞升平,国力强大,可称得上是元朝的一位明君。

然而,元武宗也有短板。

元武宗以武力见长,他在位时,大兴土木,建筑中都城,派军士千余人及大量民工修建五台山华佛寺,又令喇嘛翻译佛经,下诏凡殴打西僧者截其手,骂西僧者断其舌。

公元1309年9月,为摆脱财政危机,印发至大银钞,导致至元钞大为贬值,从二厘到二两分为十三等,并在各路、府、州、县设常平仓,以平抑物价。将中书省宣敕、用人权划归尚书省。

公元1311年正月初八,元武宗因沉耽淫乐、酗酒过度,病逝于玉德殿。时年仅31岁。同年,按照约定,元武宗的胞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元仁宗。

也就是在这一年,刘伯温出生了。

元仁宗即位后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并革除元武宗时期的弊政。他推行忽必烈的“汉法”政策,开始恢复实行科举考试,使民族矛盾有所缓和,可以说,元仁宗是元朝历代皇帝中难得一见的有为之君。

元仁宗在位的10年,也正是刘伯温在乡间成长的童年时期。

延祐七年,即公元1320年,元仁宗去世。然而,元仁宗去世后,并没有按约定还位于元武宗的后人,而是传位于自己17岁的嫡子硕德八刺。硕德八剌是在皇太后答己及铁木迭儿等人的扶持下登上皇位的,是为元英宗,并改元为“至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