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实用教程
- 伏忠国 李云鹤
- 3219字
- 2024-11-02 14:50:01
引言
一、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前身——学生心理拓展训练
(一)拓展训练的由来
在20世纪初的德国,已经没有多少人怀疑捧读教科书和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时,曾在牛津教书的科翰(Kurt Hahn)忽然向自己发问: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让教育更丰富?
科翰想到,18世纪大学教育刚开始时是没有教科书的,学生学医从解剖开始,学农从种植开始,学哲学从辩论开始,一切知识都源于实践。科翰觉得,正如同学游泳、学脚踏车,因为经验来自亲身体验,就会深刻得终身不忘。他希望建立一所学校,以“做中学”的方式来实践他的教育思想。
1920年,科翰在德国成立了Salem学校。然而,因为教育思想和纳粹主义相冲突,犹太裔出身的科翰不得不放弃刚刚开始的事业,流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苏格兰地区。
有资料表明:二战期间的英国战火飘摇。大西洋商务船队屡遭德国人袭击,许多英方年轻海员因为缺乏临战经验葬身海底,而逃生回来的不一定是身强力壮的,但都是意志力特别坚强、求生欲望特别强的人,这些人有丰富的生存经验,有很多不一样的品质,包括团队的协调和配合。科翰于1934年和其他人创办的Gordonstoun School找到了用武之地,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明显提高了海员的生存率。
另有资料所述稍有不同:这种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当时大西洋商务船队屡遭德国人的袭击,许多年轻海员在炮火中丧生,汉思等人便创办了阿伯德威海上学校,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通过强化的富有刺激性和冒险精神的专门训练,锻炼年轻海员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并将他们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大西洋海战中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新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由海员扩大到学生、军人、工商业人员等各行各业。训练目标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重要方面。
不管哪种说法更确切,体验式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由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有一点是相同的:1941年,科翰在威尔士建立Outward Bound户外学校。目前,Outward Bound已成为世界最知名的体验培训机构。
“There is more in you than you think”(你的拥有超过你意识到的)——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比利时一所教堂墙上的铭刻,后来成为科翰所建Gordonstoun School的信条,也是他教育哲学的主旨。他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勇气、力量和善良心,远多于我们认为的。他希望创造一种环境,让人们不必通过真实的艰险、自我怀疑、厌倦、受嘲笑经历,就能领悟和发现真理,认识自己,了解别人。一系列挑战性的户外活动就此扮演了“课程”的角色。
1974年,科翰逝世。创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体验学习方式,迅速在世界范围得到传播。
1960年,美国引进Outbound School,通过学员在高山大海的户外实践,影响态度,这对嬉皮士盛行期的美国教育打了强心针,也使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们的消极心理得到修复。
美国教育界因此青睐体验学习的方式。哈佛教授David Kolb就体验学习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角度做了很多研究和阐述,发表了丰富的论著。体验学习的理论得到空前的丰富。
考虑到户外活动中许多因素难以掌握,风险太高,美国的一些体验式培训机构把高险体验带入设计好的游戏中,在安全可控条件下给人同样的启迪。其间,先后有两家机构投入体验学习的领域进行研究、教学和发展,其一是户外发展学校(Out Wall Bound School),其二是PA主题式冒险训练机构(Project Adventure Inc.)。两者分别从个人发展和团队建设两个方向切入,虽有着不同的训练结构,但共同运用了体验学习的教学模式,强调“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并且设计了许多“具体的经验”。
在亚洲地区,新加坡最早建立Outbound School,此后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先后引进了体验式培训方式。北京人众人拓展训练公司创办的北京拓展训练学校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体验式培训学校。
由于体验式训练适应了时代完善人格、提高素质和回归自然的需要,因此使成千上万的人趋之若鹜,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时尚。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有百余所从事此类培训的机构。总部设在英国的户外训练学校Outbound School已在全球除南极洲之外的六大洲设立了四十多所分校,受训人员包括学生、家长、教师、企业员工和各级管理人员。
如今,拓展训练主要是利用崇山峻岭、瀚海大川等自然环境,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在解决问题、接受挑战的过程中,使学员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
(二)受到户外拓展训练的启发
户外拓展训练实际上是一种以体验为主的活动,核心思想是体验式学习,它有五个关键的环节: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循环往复)。
体验:此乃过程的开端。参加者投入一项活动,并以观察、表达和行动的形式进行。这种初始的体验是整个过程的基础。
分享:有了体验以后,很重要的就是参加者要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
交流:分享个人的感受只是第一步。循环的关键部分则是把这些分享的东西结合起来,与其他参加者探讨、交流以及反映自己的内在生活模式。
整合:按逻辑程序,下一步是要从经历中总结出原则或归纳提取出精华,并用某种方式去整合,以帮助参加者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成果。
应用:最后一步是策划如何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活中。而应用本身也成为一种体验,有了新的体验,循环又开始了。因此参加者可以不断进步。
在了解户外拓展训练以后,我们在思索能不能在我们的学生中开展这项活动。在实际操作前我们发现,由于场地和设施的限制,很多户外拓展训练的项目都无法在学校中实施,如高空体验、攀岩、翻高墙等,于是我们开始尝试适合在学校开展的一些拓展活动,如盲人走路、翻叶子、建心中的塔等,当时我们把这项活动称之为学校的心理拓展训练。
(三)心理拓展训练的实施情况
(1)浙江省乐清市第三中学的心理拓展训练活动是由伏忠国老师率先开始实践的,在浙江师范大学心理专家孙炳海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于2004年11月,由伏忠国、李云鹤两位老师负责。这项活动首先在高一、高二级段开展,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我们首先印发了报名表,列出了几个训练主题供学生选择:人际交往训练(学会信任他人、如何与别人沟通等),团队合作,挑战自我,自信心培养等,通过在心理辅导课上的有力宣传,报名参加拓展训练的学生达到374人,后来还有学生想要报名,但因人数过多而无法安排。由于报名人数过多,经过心理小组研究决定,训练采取分批进行的形式,每批24人,高一、高二级段限定每个班1人。
2005年4月12日,第一批心理拓展训练活动正式开始。我们利用每周一、周三下午第三节课进行训练,活动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通过学生所写的训练心得可以看出,这项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体验、感悟和成长,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
2006年5月29日,乐清电视台窗口栏目采访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并且专门拍摄了我校的特色活动——心理拓展训练,制作了专题节目。
伏忠国老师多次应邀在温州市、乐清市的各级培训会议上介绍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活动的经验心得。心理拓展训练已经成为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之一。
二、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由来
经过几年的心理拓展训练的实践,我们发现原来所做的心理拓展训练,更多的是注重设计活动,开发活动的具体项目,而在参训的人数以及训练效果方面的考虑不是很多,这就造成当参训的人数很多,甚至达到一个班级量的时候,很难保证学生的全面参与度,如果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必然造成学生的体验不够深刻,领悟、成长的目标就达不到了。因此我们在心理拓展训练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深入地学习和定期接受团体辅导专家的指导,在活动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与原理,不再仅仅追求活动的形式或活动主题的设计,而是注重活动过程中每个参与者的心灵成长,注重辅导的效果,使更多的学生真正受益。
经过我们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最终我们把学校的心理拓展训练活动更名为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这样才更能体现这项活动的辅导性与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