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 中国历代士人生活掠影
- 毕宝魁
- 3215字
- 2017-09-18 17:03:11
“士人”是“士”的现代称谓。“士”是中国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个特殊阶层,随着历史的演进,“士”的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
“士”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出现的,但究竟在什么时代才有“士”尚无定论,从文献资料看,在殷商时便有类似士之职能的人。进入周朝,士已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比较活跃的一个阶层。开始时,士的属性是贵族的最低等级,他们虽没有自己的领地,但有从主人那里得到的一定的田地,可以过比较体面的生活。
《左传·昭公七年》中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四)这段话非常清楚地道出了士在当时社会等级中所处的位置。十个等级中,前四个是贵族,后六个是奴隶,士正是贵族中的最末一位。《国语·晋语四》中“大夫食邑,士食田”一句,说的是士在经济生活中的等级,即大夫有自己的采邑,士有自己的田地。采邑包括上面的人和一切资源,田只是土地,但已足以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
春秋时期,士作为贵族和庶民之间的等级,日益获得独立的品质。他们一部分人有自己的土地田园,一部分人成为卿大夫的家臣,基本靠俸禄生活。如果从宏观角度窥视当时人们在社会中之地位和谋生手段,似乎可以这样看:贵族中的上层靠权利吃饭,奴隶靠力气吃饭,士靠本事吃饭。
所谓的“本事”从大的角度划分,可分“文”“武”两个方面,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便是武士,而孔子则属于文士。为了获取职业和地位,获取更高的俸禄,士人们便纷纷求学,学习知识和技能,这也是孔子能够开始进行私人教育的社会原因。
这样,士阶层的文化修养逐渐提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即孔子生活后期,士的身份便悄悄由末等贵族转化为知识阶层。人们不再考虑该人的贵族身份,只看其社会角色。这时对于士身份的要求,对于所谓知识的要求,也很宽泛,包括各种知识和技能。
孔子和弟子们多次谈论士的问题。子贡曾经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士,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贡又问:“敢问其次?”孔子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子贡再问:“敢问其次?”孔子再答:“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1]
曾子对士提出严格要求,他说:“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概括来说,有知识、有才能、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者便可称为士。最后一点最主要,即一定要有关心天下、关心时局、关心百姓的仁者情怀,否则知识再渊博也不可以称作士。这当是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士的基本认识。
社会等级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处在奴隶地位的人只要获取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技能便可以摘掉奴隶的枷锁而进入士的行列。于是,士的队伍逐渐扩大起来。到战国时期,一些有眼光、有势力的大贵族纷纷网罗士人,即所谓的“养士”。著名的战国四公子每人养士都在三千以上,比其稍晚的吕不韦也有门客三千多人,其他贵族也各自有自己的士。这样,士便成为当时最具有活力的自由职业者。
苏东坡在《战国任侠论》中描述春秋战国养士风气时说: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2]
可以看出,春秋战国之间的士,正在由末等贵族向知识阶层过渡,是最有活力的群体,活跃在社会舞台上,尤其是政治舞台上,奔波于诸侯家国之间,穿梭于贵族豪门之际,摇唇鼓舌,鸡鸣狗盗,到处都有他们活动的身影。“士”仿佛是麻将中的“会”,可以充当任何角色,有它便好和牌。
周赧王五十七年(公元前258年),以赵国首都邯郸为主要舞台,以魏国首都大梁、楚国首都寿春、秦国首都咸阳为分会场,以秦兵攻打邯郸为主要线索,以士为主角,曾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大戏。不用作任何的虚构和夸张,只要能够真实再现当时的历史事件,便一定会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士的内涵又发生了变化,基本上成为儒生的代名词。以后的历史,基本上是儒学统治的历史,故士人的头衔基本上属于儒家学派的学者们。这种情况在魏晋南北朝时有所改变,随着儒家学说一统天下局面的被打破,道家思想兴盛起来,佛教也趁机而入,借助玄学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界被专讲清谈的玄学家们所垄断,出现了正始名士、竹林名士等,这些人无疑都是地地道道的士人,我们的笔触当然也要指向他们。
隋唐时代,士人的范围则更加缩小,专指那些哲学社会科学者及文人。如果划定范围的话,基本是指科举出身的人和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在以后的历史时期里,范围基本如此。
《中国历代士人生活掠影》是笔者非常喜欢的选题,十分感谢王凯旋君将这样好的选题交我来写。全书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写来,对于士人心态、生活状态丰富多彩时期多用笔墨,反之从简。既要考虑士人的精神风貌,也要顾及士人的生活样态,并将宏观眼光与微观细描结合起来,将某一时代的总体风貌和个别士人的具体形态结合起来,既见树木,也见森林。考虑到读者的阅读兴趣,尽量采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将严谨的学术研究成果包裹在有趣的阐释和叙述中。即努力做到:知识准确可靠,完全可以作为学术著作来阅读引证;语言生动简明,趣味性较强,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得到准确丰富的文化知识。
本书之材料,以正史为主,兼采野史稗乘,笔记小说,诗词文赋。在写先秦时期的士人时,笔者几乎重新阅读了一遍《诸子集成》《论语》《庄子》等著作,《吕氏春秋》《颜氏家训》《新语》等不被重视之书也未轻易放过。当笔者阅读这些书籍的时候,仿佛在与一位位先哲对话,在聆听先哲们睿智的演说,在与他们探讨问题,经常会心会意,虽未“欣然忘食”,亦常常沉浸在深深的思索中,似乎有许多新的感悟,心情为之愉悦,精神为之解脱。对于各家思想的得与失,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然后再把这些体会融会到叙述阐释中,以此求得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即将完成此书时,适逢东北大学负责素质教育课程的同志请笔者在下学期为其讲授中文方面的素质教育课,笔者在本校也曾开设过多次跨学科素质教育选修课、跨校跨学科素质教育选修课,于是便萌生一个想法,即开设中国古代士人心态与生活方面的选修课,使学生了解古代士人的高度社会责任心和积极入世、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的可贵精神。
孔子汲汲奔波于列国间传播道义的足迹,墨子以高明技艺击退假设敌进攻而保卫宋国的义举,鲁仲连义不帝秦不受一金拂袖而去的高风亮节,伏生冒着杀头危险把《尚书》藏在夹壁墙时那惴惴不安的身影,辕固生为保卫儒家地位不肯屈从于太后、宁可以古稀高龄去搏斗野猪的豪情,阮籍对于污浊尘世的白眼,嵇康对于炙手可热之权贵钟会的斜视,陶渊明对于龌龊官场投去那高傲的一瞥,东汉党人的浩然正气,东林党人的疾恶如仇……都张扬着中国古代士人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与邪恶进行果决斗争的高贵品格。其人格的魅力永远感动激励着后世稍有良知的国人,是一笔价值无限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永远珍视之、保护之、传播之、继承之、发扬之、光大之。
这些,对于学生提高社会责任心,洗涤被不义铜臭熏染的灵魂,积极投身于改造社会的激流中会有一定裨益,并初步确定以本书为教材。
全书共设46题,约25万字。2002年元旦动笔,到高考评卷结束完成,历时七个半月。其后又根据王凯旋先生的意见进行较大幅度的修改,于11月末完成,历时近一年时间,是我写书费时较多的一本。2016年再版时,又作了一些修订,使内容更丰富。本书插图主要参考《中国通史》(图鉴版)和《景启民画集》(辽宁美术出版社)等书,由笔者手绘,在此一并致谢。
但愿此书能够基本满足读者诸君的阅读期待。
2016年1月1日午时毕宝魁于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