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本末类

《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

宋·袁枢撰。袁枢,字机仲,“幼力学”,“试礼部,词赋第一人”。为人守正不阿,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同乡章惇之孙婉转地请他文饰其传,他坚决地拒绝说:“子厚(章惇,字子厚)为相,负国欺君。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总领史院的宰相赵雄叹服他“无愧古良史”。他“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宋史·袁枢传》),以“爱君优国之心,愤世疾邪之志”(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三六),摘举其中大事,以十年之功,撰成《通鉴纪事本末》,篇幅相当于原书的四分之一。梁启超说:“善抄书者可以成创作,荀悦《汉纪》而后,又见之于宋·袁枢之《通鉴纪事本末》”(《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二章)。“自汉以来,不过纪传、编年两法,乘除互用。然纪传之法,或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编年之法,或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袁)枢乃自出新意,因司马光《通鉴》,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起迄,自为标题,各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始于三家之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包括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节目详具,前后始末,一览了然”,“义例极为精密”(《总目》卷四九)。杨万里在书序中指出:“有国者,不可无此书”。宋孝宗阅后,赐给太子和长江沿岸的将帅“且令熟读”,并说:“治道尽在是矣”(《宋史·袁枢传》)。

《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五卷

宋·章冲撰。章冲,字茂深,章惇之曾孙,叶梦得婿。“(叶)梦得深于《春秋》,故(章)冲亦颇究心于《左传》”。所著《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虽篇峡无多,不及(袁)枢书之淹博,其有裨学者则一也”(《总目》卷四九)。

《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

宋·徐梦萃撰。徐梦萃,字商老,“幼慧,耽嗜经史,下至稗官小说,寓目成诵”。“恬于荣进,每念生于靖康之乱,四岁而江西阻江,母襁负亡去,得免。思究见颠末,乃网罗旧闻”(《宋史·儒林传八》),“取诸家所说及诏、救、制、浩、书疏、奏议、记传、碑志、文集、杂著,事涉北盟者,悉取锉次”(《自序》),分上、中、下三帙,上为徽宗朝,中为钦宗朝,下为高宗朝,记录自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至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间,宋金结盟、败盟,即通使、和谈及用兵之事,故称《三朝北盟会编》。“所引书一百二种,杂考私书八十四种,金国诸录十种,共一百九十六种,而文集之类尚不数焉”。“其征引皆全录原文,无所去取,亦无所论断。盖是非并见,同异互存,以备史家之采择,故以‘会编’为名。然自汁都丧败及南渡立国之始,其治乱得失,循文考证,比事推求,已皆可具见其所以然”(《总目》卷四九)。“帝闻而嘉之,摧直秘书阁”(《宋史·儒林传八》)。

《蜀鉴》十卷

宋·郭居仁撰。郭居仁,字允蹈,号湛溪。辑自秦取南郑至宋平孟昶一千二百年的史事,为《蜀鉴》十卷。“其书每事各标总题,如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之例;每条有纲,有目,有论,如朱子《通鉴纲目》之例。其兼以考证附目末,则较《纲目》为详赡焉。宋自南渡后,以荆襄为前障,以兴元、汉中为门户,天下形势,恒在楚蜀,故(郭)允蹈是书所述皆战守胜败之迹,于军事之得失,地形之险易,恒三致意,而于古人用兵故道必详其今在某处,其经营擎画用意颇深”(《总目》卷四九)。

《炎激纪闻》四卷

明·田汝成撰。田汝成,字叔禾,“博学工古文,尤善叙述。历官西南,谙晓先朝遗事,撰《炎激纪闻》”(《明史·文苑传三》)。凡十四篇,皆“据所见闻而记之”,“首记王守仁征岑猛事,次记岑璋助擒岑猛事,次记赵楷、李寰事,次记黄珐请立东宫事,次记征大藤峡事,次记奢香事,次记安贵荣事,次记田深事,次记杨辉事,次记阿溪事,次记阿向事,次记云南诸夷,次记猛密孟养,次杂纪诸蛮夷。每篇各系以论,所载较史为详。前有(田)汝成《自序》称:‘自涉炎檄所闻诸事,皆起于抚绥阙状,赏罚无章’,切中明代之弊”(《总目》卷四九)。

《宋史纪事本末》二十六卷

明·陈邦瞻撰。陈邦瞻,字德远,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进士,“好学,敦风节。服官三十年,吏议不及”(《明史·陈邦瞻传》)。在冯琦《宋史纪事本末》的基础上,增订成编,“大抵本于(冯)琦者十之三,出于(陈)邦瞻者十之七。自太祖代周,迄文(天祥)谢(枋得)之死,凡一百九目,于一代兴废治乱之迹梗概略具。袁枢义例最为赅博,其熔铸贯串亦极精密,(陈)邦瞻能墨守不变,故锉叙颇有条理。诸史之中,《宋史》最为芜秽,不似《资治通鉴》本有脉络可寻,此书部列区分,使一一就绪。其书虽稍亚于(袁)枢,其寻绎之功乃视(袁)枢为倍矣。惟是书中纪事既兼及辽、金两朝,当时南北分疆,未能统一,自当宋、辽、金三史纪事,方于体例无乖,乃专用宋史标名殊涉偏见”。至于“蒙古诸帝之立、蒙古立国之制诸篇,皆专纪元初事实,即应析归《元纪》之中,使其首尾相接,乃以临安未破一概列在宋编,尤失于限断”。然“读《通鉴》者不可无袁枢之书,读《宋史》者亦不可无此一编也”(《总目》卷四九)。

《元史纪事本末》四卷

明·陈邦瞻撰,列目二十七,与《宋史纪事本末》相衔接。“明修《元史》仅八月而成书,潦草殊甚,后商格等撰《续纲目》,不能旁征博采,于元事亦多不详。此书采掇不出二书之外,故未能及《宋史纪事》之赅博。又于元明间事,皆以为应人明《国史》,遂于徐达破大都、顺帝驻应昌诸事,皆略而不书。夫元初草创之迹,(陈)邦瞻既列宋编,又以燕京不守、元帝北祖为当人明史,是一代兴废之大纲皆没而不著,樱以史例,未见其然。至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韩林儿之死,乃廖永忠沉之瓜步,洪武中宁王(朱)权作《通鉴博论》已明著其事,不过以太祖尝奉其年号,嫌于项羽义帝之事,归其狱于廖永忠,(陈)邦瞻更讳之书‘卒’,尤为曲笔”。而“元代推步之法、科举学校之制以及漕运、河渠诸大政,措置极详,(陈)邦瞻于此数端记载颇为明晰,其他治乱之迹,亦尚能撮举大概,揽其指要,固未尝不可以资考镜也”(《总目》卷四九)。

《平定三逆方略》六十卷

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大学士勒德洪等奉救撰。“纪平定逆藩昊三桂、尚之信、耿精忠事”(《总目》卷四九)。

《亲征朔漠方略》四十卷

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大学士温达等撰进。温达,满洲镶黄旗人,费莫氏,充《亲征朔漠方略》总裁官,“所纪始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六月,厄鲁特噶尔丹奉表人贡及赐敕谕,令与喀尔喀修好以为缘起,迄于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十月,策妄阿拉布坦献噶尔丹之尸而止”(《总目》卷四九)。

《钦定平定金川方略》三十二卷

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大学士来保等撰进。来保,字学圃,满洲正白旗人,喜塔腊氏。金川地区为藏族集居处,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莎罗奔发动叛乱。《钦定平定金川方略》“凡二十六卷,后恭录御制诗文一卷,又附载诸臣纪功诗文五卷”(《总目》卷四九)。

《御定平定准噶尔前编》五十四卷《正编》八十五卷,《续编》三十三卷

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大学士傅恒等撰进。傅恒,孝贤纯皇后之弟,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前编》“所纪自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七月乙未,至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九月壬申,即详述其缘起也”。《正编》“所纪自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十一月甲戌,至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三月戊申,即备录其始末也”。《续编》“则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庚戌以后至三十年(公元1765年)八月乙亥,凡一切列戍开屯,设官定赋,规画久远之制,与讨定鸟什及绝域之诸蕃,占风纳烬者咸载焉”(《总目》卷四九)。

《钦定平定两金川方略》一百五十二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大学士阿桂等撰进。阿桂,字广庭,章佳氏,谧文成,初为满洲正蓝旗人,以平回部驻伊犁治事有劳,改隶正白旗。大小金川是大渡河上游的两个支流,地处四川西北部,因沿河诸山有金矿而得名。《钦定平定两金川方略》“凡御制序文纪略一卷、天章八卷冠于前,臣工诗文八卷附于末,所纪平定两金川事,自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六月癸亥起,至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壬午止”(《总目》卷四九)。

《钦定临清纪略》十六卷

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大学士于敏中等撰进。于敏中,字叔子,谧文襄,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一甲一名进士,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命为军机大臣。“敏捷过人,承旨得上意”(《清史稿·于敏中传》)。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山东爆发了王伦领导的农民起义,他精拳棒,善医术,济危扶困,贫苦农民“均感其惠,愿为义儿义女以报德”(俞蛟《梦厂杂著》卷六《临清寇略》),最后为清政府所镇压。“王伦穷迫自焚死,尽俘其党,械送京师,碟于市,因命述戡定始末”(《总目》卷四九)。

《钦定兰州纪略》二十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奉救撰。是年苏四十三自称“回王”,发动撒拉族人民大起义。撒拉族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起义军攻兰州,清政府命阿桂为钦差大臣前往镇压,苏四十三战死,余部退人华林寺,“俱尽力抗拒,不肯束手就缚”(《阿文成公年谱》卷二四),清军放火烧寺,义军全部壮烈牺牲。《钦定兰州纪略》“所录始末厘然,至于规画兵制,慎固边防,一切敷陈批答亦皆备书”(《总目》卷四九)。

《钦定石峰堡纪略》二十卷

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奉救撰。是年爆发了田五、张文庆、马四娃领导的石峰堡回民起义,清政府派福康安、阿桂等调集大军齐赴甘肃镇压,《钦定石峰堡纪略》记录其过程。

《钦定台湾纪略》七十卷

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奉救撰。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台湾爆发了林爽文领导的汉族、高山族农民大起义。义军张贴告示说:“照得本盟主因贪官污吏,剥民脂膏,爱是顺天行道,共举义旗,剿除贪污,拯救万民”(《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下册,第781页)。次年福康安赴台镇压,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十四(公元1788年2月10日)俘李爽文解往北京,最后牺牲。“廷臣敬辑谕旨、批答奏章,分析日月,编排始末,勒成是编”(《总目》卷四九)。

《绥寇纪略》十二卷

清·吴伟业撰。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学问博瞻,或从质,经史疑义及朝章国故无不洞悉原委,诗文工丽蔚为一时之冠。不自标榜,性至孝”(《清史稿·文苑传一》),明·崇祯四年(公元1630年)进士,授编修,充东宫讲读官,人清后官至国子监祭酒。“是编专记崇祯时流寇,迄于明亡”。“其回护杨嗣昌、左良玉,亦涉恩怨之私,未为公论。然记事尚颇近实:(朱)彝尊所谓:‘闻之于朝,虽不及见者之确切,而终胜草野传闻,可资国史之采辑’。亦公论也”(《总目》卷四九)。

《明史纪事本末》八十卷

清·谷应泰撰。谷应泰,字赓虞,别号霖苍,“状貌奇伟,博闻强记”,为“一代史才”(《明史纪事本末·附录》)。“仿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之例,纂次明代典章事迹,凡八十卷,每卷为一目”。“排比纂次,详略得中,首尾秩然,于一代事实,极为淹贯”。在《明史》刊定以前,“取材颇备”,“用力亦可谓勤矣”(《总目》卷四九)。

《滇考》二卷

清·冯苏撰。冯苏,字再来,号篙庵,顺治进士。任永昌府推官时作《滇考》,“凡一切山川、人物、物产,皆削不载,惟自庄蹻通滇至明末国(清)初,撮其沿革之旧迹,治乱之大端,标题记述,为三十七篇,每事皆首尾完具,端绪分明”(《总目》卷四九),可补史之不足。

《绎史》一百六十卷

清·马骑撰。马骇,字宛平,一字聪御,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进士,“补灵壁县知县,锡荒除弊,流亡复业”,“士民奉祀名宦祠”。“于《左传》融会贯通”,“时人称为马三代”。所撰《绎史》记“开辟至秦末之事”(《清史稿·儒林传二》)。首为世系图年表不人卷数,其后太古十卷,三代二十卷,春秋七十卷,战国五十卷,别录十卷。仿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之例,每一事各立标题,详其始末。事迹“皆博引古籍,排比先后,各冠本书之名,其相类之事则随文附注,或有异同讹舛以及依托附会者,并于条下疏通辨证”。“其别录则一为天官,二为律吕通考,三为月令,四为洪范五行传,五为地理志,六为诗谱,七为食货志,八为考工记,九为名物训诂,十为古今人表。盖以当诸史之表志”。其“搜罗繁富,词必有征,实非罗泌《路史》、胡宏《皇王大纪》所可及。且史例六家,古无此式,与袁枢所撰均可谓卓然特创,自为一家之体者矣”(《总目》卷四九)。

《左传纪事本末》五十三卷

清·高士奇撰。高士奇,字澹人,号江村,溢文格。“幼好学能文,贫以监生就顺天府乡试充书写序班。工书法以明珠荐人内廷供奉,授詹事府录事,迁内阁中书”。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圣祖降敕以(高)士奇书写密谕及纂辑讲章诗文,供奉有年,特赐表里十匹、银五百”。后因结党纳贿,诏休回籍。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被召回京,复值南书房。康熙皇帝称赞其才说:“得(高)士奇始知学问门径”(《清史稿·高士奇传》)。所著《左传纪事本未》“因章冲《左传事类始末》而广之”。其例包括:补逸、考异、辨误、考证、发明。与章冲书所不同的是“冲书以十二公为纪,此则以国为纪”;“冲书太伤繁碎”,“士奇则大事必书,而略于其细”。“与(章)冲书相较,虽谓之后来居上可也”(《总目》卷四九)。

《平台记》十一卷,《东征集》六卷

清·蓝鼎元撰。蓝鼎元,字玉霖,“少孤力学,通达治体,尝泛海考求闽浙形势,巡抚张伯行器之曰:‘蓝生经世之良材,吾道之羽翼也’”。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台湾爆发朱一贵起义,蓝鼎元随其从兄南澳总兵蓝廷珍前往镇压,“多出赞画”,“七日台湾平”(《清史稿·循吏传二》)。《平台记》记其始末,皆“一一亲见,故记载最悉,其叙述功罪,亦无所避忌,颇称直书”。“《东征集》六卷,皆进讨时公牍书檄,虽(蓝)廷珍署名,而其文则皆(蓝)鼎元之作”(《总目》卷四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