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库全书目录新编
- 刘树桢 张金龙 张燕娥
- 16168字
- 2021-03-23 11:35:25
总集类
《文选注》六十卷
“文籍日兴,散无统纪,于是总集作焉。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汰繁芜使秀稗咸除,精华毕出”(《总目·集部·总集序》)。《文选》,梁·昭明太子萧统选编,又名《昭明文选》,原为三十卷,唐·李善作注,每卷各分为二。分:赋、诗、表、启、赞论、碑文、墓志、行状、祭文等三十八类,收人先秦至梁七百余篇作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李善注,引用诸经传、训诂和诸子之类一百余种,诸史、别传、谱煤四百余种,诏、表、笺、启、杂文等八百余篇,使之赖以保存,而此本已“非(李)善原书”(《总目》卷一八六)。
《六臣注文选》六十卷
“案:唐·显庆中,李善受曹宪《文选》之学,为之作注。至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工部侍郎吕延柞复集衢州常山县尉吕延济、都水使者刘承祖之子(刘)良、处士张洗、吕向、李周翰五人共为之注,表进于朝”,“诋(李)善之短”,“颇欲排突前人,高自位置”。“盖南宋以来,偶与(李)善注合刻,取便参证,元明至今遂辗转相沿拼为一集”(《总目》卷一八六)。
《文选颜鲍谢诗评》四卷
元·方回撰。“取《文选》所录颜延之、鲍照、谢灵运、谢惠连、谢眺之诗各为之论次”(《总目》卷一八六)。
《玉台新咏》十卷
陈·徐陵撰。“选梁以前诗也”(《总目》卷一八六)。
《高氏三宴诗集》三卷,附《香山九老诗》一卷
唐·高正臣编。“所载皆同人会宴之诗,以一会为一卷,各冠以序,一为陈子昂,一为周彦晖,一为长孙正隐。三会(高)正臣皆预,故汇而编之”(《总目》卷一八六)。
《筐中集》一卷
唐·元结?“录沈迁运、王季友、于遨、孟云卿、张彪、赵微明、元季川七人之诗,凡二十四首”(《总目》卷一八八六)。
《河岳英灵集》三卷
唐·殷潘?“录常建至阎防二十四人诗,二百三十四首,姓名之下各著品题,仿钟嵘《诗品》之体”(《总目》卷一八六)。
《国秀集》三卷
唐·芮挺章编。“前有旧序,谓是集编于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凡九十人,诗二百二十首”。编中录有己作二篇,《总目》批评说:“文章论定自有公评,要当待之天下后世,何必露才扬己,先自表章,虽有例可援,终不可为训”(《总目》卷一八六)。
《唐御览诗》一卷
唐·令狐楚编。“惟取近体,无一古体”,“盖中唐以后,世务以声病谐婉相尚,其奋起而追古调者不过韩愈等数人,(令狐)楚亦限于风气不能自异也”(《总目》卷一八六)。
《中兴间气集》二卷
唐·高仲武编。“前有《自序》云:起至德初,迄大历末,凡二十六人,诗一百四十首”,“姓氏下各有品题拈其警句,如《河岳英灵集》例”(《总目》卷一八六)。
《极元集》二卷
唐·姚合“自称为诗家射雕手”,“取王维至戴叔伦二十一人之诗,凡一百首”,“特有鉴裁”,所收作者“凡字及爵里与登科之年,一一详载”。“总集之兼小传,实自此始”(《总目》卷一八六)。
《松陵集》十卷
录“唐·皮日休、陆龟蒙等倡和之诗”,“六百八十五首”。“依韵倡和始于北魏王肃夫妇,至唐代盛于元白,而极于皮陆”(《总目》卷一八六)。
《二皇甫集》七卷
唐·皇甫冉、皇甫曾“兄弟合集也”(《总目》卷一八六)。
《唐四僧诗》六卷
唐·僧“《灵澈诗》一卷,《灵一诗》二卷,《清塞诗》二卷,《常达诗》一卷”(《总目》卷一八六)。
《薛涛李冶诗集》二卷
唐·薛涛“蜀中妓;李冶,乌程女道士。(薛)涛与元祺相倡和,(李)冶亦尝与刘禹锡游,皆中唐人也”。“此本皆后人抄撮而成”(《总目》卷一八六)。
《窦氏联珠集》五卷
唐·褚藏“言所辑窦常、窦牟、窦群、窦摩、窦巩兄弟五人之诗,人为一卷,每卷各有小序,详其始末”(《总目》卷一八六)。
《才调集》十卷
蜀·韦毅编。“每卷录诗一百首”(《总目》卷一八六)。
《搜玉小集》一卷
不著编辑者名氏,所录“三十四人,诗六十二首”(《总目》卷一八六)。
《古文苑》二十一卷
不著编辑者名氏,“所录诗、赋、杂文自东周迄于南齐,凡二百六十余首,皆史传、《文选》所不载”,“其真伪盖莫得而明也”(《总目》卷一八六)。
《文苑英华》一千卷
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李防、徐铱、扈蒙、宋白等奉救编,为“宋四大书之一也”。“所录起于梁末,盖即以上续《文选》,其分类编辑体例亦略相同,而门目更为繁碎”,然“考唐文者惟赖此书之存,实为著作之渊海”(《总目》卷一八六)。
《文苑英华辨证》十卷
宋·彭叔夏撰。“盖因周必大所校《文苑英华》而作”,凡分用字,用韵、事证、事误、事疑、人名、官爵、郡县、年月、名氏、题目、门类、脱文、同异、离合、避讳、异域、鸟兽、草木、杂录等二十一类。“《文苑英华》本继《文选》而作,于唐代文章采撩至备,号为词翰之渊薮,而卷峡既富,抵啎实多,在宋代已无善本”,“(彭)叔夏此书考核精密”,“用意谨严,不轻点窜古书亦于是可见矣”(《总目》卷一八六)。
《唐文粹》一百卷
宋·姚铱编,“文、赋惟取古体而四六之文不录,诗歌亦惟取古体而五七言近体不录”,“盖诗文俪偶皆莫盛于唐,盛极而衰流为俗体亦莫杂于唐”,“(姚)铱力挽其末流,故其体如是”。“毅然矫五代之弊”,“实自(姚)铱始”(《总目》卷一八六)。
《西昆酬唱集》二卷
不著编辑者名氏,“前有(宋)杨亿《序》”,“称取玉山策府之名,题日《西昆酬唱集》”,实“即(杨)亿编也”。所录“凡(杨)亿及刘筠、钱惟演、李宗谔、陈越、李维、刘鹭、刁衍、任随、张咏、钱惟济、丁谓、舒雅、晃迥、崔遵度、薛瑛、刘秉十七人之诗”。“上卷凡一百二十三首,下卷凡一百二十五首”(《总目》卷一八六)。
《同文馆唱和诗》十卷
宋·邓忠臣编。“相与酬答者(邓)忠臣而外,为张未、晃补之、蔡肇、余干、耿南仲、商倚、曹辅、柳子文、李公麟、孔武仲等十一人,又有但题其名曰向、曰益,而不著姓者二人”(《总目》卷一八六)。
《唐百家诗选》二十卷
旧本题宋·王安石编。“今本所录共一千二百六十二首”(《总目》卷一八六)。
《会稽掇英总集》二十卷
宋·孔延之编。“所录诗文大都由搜岩剔薮而得之,故多出名人集本之外,为世所罕见”,“搜访之勤可谓有功于文献矣”(《总目》卷一八六)。
《清江三孔集》四十卷
宋·王范编,“孔文仲及其弟(孔)武仲、(孔)平仲之诗文”。“(孔)文仲兄弟与苏轼、苏辙同时,并以文章名一世,故黄庭坚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语”(《总目》卷一八六)。
《三刘家集》一卷
宋·刘涣、刘恕、刘羲仲之诗文。“刘)涣祖孙父子并刚直有史才,而(刘)恕最优,司马光称其‘博闻强记,细大之事皆有稽据’,诚公论也”(《总目》卷一八六)。
《二程文集》十三卷、《附录》二卷
宋·明道程子、伊川程子“之合集也”(《总目》卷一八六)。
《宋文选》三十二卷
不著编辑者名氏,“所撰皆北宋之文,自欧阳修以下十四人,惟取其有关经术、政治者”。“中无三苏文字,而黄庭坚、张宋之文则录之,岂当时苏文之禁最严,而黄、张之类则稍宽钦。又其中无二程文,盖不文士目之也”(《总目》卷一八六)。
《坡门酬唱集》二十三卷
宋·邵浩编,“前十六卷为(苏)轼诗而(苏)辙及诸人和之者。次(苏)辙诗四卷,次黄庭坚、秦观、晃补之、张来、陈师道等诗三卷”。“大抵同题共韵之作,比而观之可以知其才力之强弱与意旨之异同”(《总目》卷一八七)。
《乐府诗集》一百卷
宋·郭茂倩“总括历代乐府,上起陶唐,下迄五代”,“解题征引浩博,援据精审,宋以来考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总目》卷一八七)。
《古今岁时杂咏》四十六卷
宋·蒲积中编,凡“二千七百四十九首”,“自一卷至四十二卷为元日至除夕二十八目,其后四卷则只题月令而无节序之诗附焉。古来时令之诗,摘录编类莫备于此,非惟歌咏之林,亦典故之薮,颇可以资采掇云”(《总目》卷一八七)。
《严陵集》九卷
宋·董弅编。董弅“绍兴间知严州,因辑严州诗文,自谢灵运、沈约以下,迄于南宋之初,前五卷皆诗,第六卷诗后附赋二篇,七卷至九卷则皆碑铭题记等杂文”(《总目》卷一八七)。
《南岳倡酬集》一卷、《附录》一卷
“宋·朱子与张拭、林用中同游南岳倡和之诗也”(《总目》卷一八七)。
《万首唐人绝句诗》九十一卷
宋·洪迈“于淳熙间录唐五七言绝句五千四百首进御,后复补辑得满万首,为百卷,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上之”。“《目录》后载嘉定间绍兴守吴格跋,谓原书岁久蠢闺,因修补以永其传。此本当是修补之后复又散佚矣”(《总目》卷一八七)。
《声画集》八卷
宋·孙绍远编。“所录皆唐宋人题画之诗”,凡分:古贤、故事、佛像、佛仙、仙女、鬼神、人物、美人、蛮夷、赠写真者、风云雪月、州郡山川、四时、山水、林木、竹、梅、案石、花卉、屋舍器用、屏扇、畜兽、翎毛、虫鱼、观画题画、画壁杂画等二十六门。“非惟有资于画,且有资于诗矣”(《总目》卷一八七)。
《宋文鉴》一百五十卷
宋·吕祖谦奉救编。凡分六十一卷,所录关于学术治法者最多,宋代之文以此书为赅备。
《古文关键》二卷
宋·吕祖谦“取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苏轼、张未之文凡六十余篇,各标举其命意布局之处,示学者以门径,故谓之‘关键’。卷首冠以总论看文、作文之法”,“实为论文而作”(《总目》卷一八七)。
《回文类聚》四卷、《补遗》一卷
宋·桑世昌编,“考:刘魏《文心雕龙》曰:‘回文所兴则原道为始’,梅庚注谓:‘原’,当作‘庆’,(南朝)宋·贺道庆也。盖其时漩现图诗未出,故(刘)勰云然。(桑)世昌以苏蕙时代在前,故用为托始,且绘像于前卷首以明创造之功,其诗良是。然《艺文类聚》载曹植镜铭八字回环读之无不成文,实在苏蕙以前,乃不标为始,是亦稍疏”(《总目》卷一八七)。
《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一百十卷
宋·魏齐贤、叶粟同编,“皆录宋代之文,骄体居十之六七,虽题曰五百家,而卷首所列姓氏实五百二十家,网罗可云极富”(《总目》卷一八七)。
《崇古文诀》三十五卷
宋·楼防编。“月随古文凡二百余首,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其大略如吕氏《关键》,而所录自秦汉以下至于宋朝,篇目增多,发明尤精,学者便之”(《总目》卷一八七)。
《成都文类》五十卷
“案:《成都文类》诸家皆称宋·袁说友编”,实“出八人之手”。“所录凡赋一卷,诗歌十四卷,文三十五卷。上起西汉,下迄孝宗淳熙间,凡一千篇有奇,分十有一门,各以文体相从,故曰《文类》。每类之中又各有子目,颇伤繁碎”,然“搜辑之功,亦何可尽没乎”(《总目》卷一八七)。
《文章正宗》二十卷、《续集》二十卷
宋·真德秀编。分辞令、议论、叙事、诗歌四类,“录《左传》《国语》以下至于唐末之作,其持论甚严,大意主于论理而不论文”。《续集》“皆北宋之文,阂诗歌、辞令二门”,“盖未成之本”(《总目》卷一八七)。
《天台前集》三卷、《前集别编》一卷、《续集》三卷、《续集别编》六卷
“案:是集皆裒辑天台题咏。《前集》李庚原本,林师敲等增修,皆录唐以前诗”。《前集别编》“则(林)师葴子(林)表民所辑补”。“《续集》前二卷亦李庚原本,后一卷则(林)师藏、林登、李次漠等所汇录,皆宋初迄宣政间人之诗”。“《续集别编》则(林)表民以所得南渡后诸人之诗及《续集》内阙载者次第裒次而成”。“盖父子相继甄辑,历四十年而后成书也”(《总目》卷一八七)。
《赤城集》十八卷
宋·林表民编。“林)表民尝续陈普卿《赤城志》,复取记志书传铭诔赞颂之文为《(赤城)志》所不载者,荟而辑之,以成此集”(《总目》卷一八七)。
《妙绝古今》四卷
不著编辑者名氏,“但称宋人所选”,“今以元·赵汸《东山存稿》考之,盖汤汉所编也”。“甄辑古文,起《春秋左氏传》,迄眉山苏氏,凡二十一家,七十九篇”。“书中所录代不数人,人不数首,似不足概古今作者”(《总目》卷一八七)。
《唐僧宏秀集》十卷
宋·李恭编。“选唐代释子之诗,自蛟然以下凡五十二人,诗五百首,采摭颇富,而亦时有不检”,“别裁去取,亦未必尽诸僧所长”,然“稗残章断简一一有传于后,其收拾散亡,要亦不能谓之无功也”(《总目》卷一八七)。
《众妙集》一卷
宋·赵师秀“录唐代五七言律诗,起沈佺期,迄王贞白,共七十六人”(《总目》卷一八七)。
《江湖小集》九十五卷、《江湖后集》二十四卷
旧本题宋·陈起编。“所录凡六十二家”,“南渡后诗家姓氏不显者,多赖是书以传”(《总目》卷一八七)。皆“其人为前集所未有者”,或“其人已见前集而诗为前集未载者”(《总目》卷一八七)。
《三体唐诗》六卷
宋·周弼“所选唐诗。其曰三体者,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也”(《总目》卷一八七)。
《论学绳尺》十卷
宋·魏天应“辑当时场屋应试之论”。科场考试“南渡以后讲求渐密,程式渐严,试官执定格以待人,人亦循其定格以求合,于是双关三扇之说兴,而场屋之作遂别为轨度,虽有纵横奇伟之才亦不得而越,此编以‘绳尺’为名,其以是软”。“存之可以考一朝之制度,且其破题、接题、小讲、大讲、人题、原题诸式,实后来八比之滥筋,亦足以见制举之文源流所自出焉”(《总目》卷一八七)。
《吴都文粹》九卷
宋·郑虎臣编。“于吴郡遗文综辑颇富”,“虽称‘文粹’实与地志相表里,东南文献借是有征”(《总目》卷一八七)。
《古文集成前集》七十八卷
“盖南宋书肆本也”,“所录自春秋以逮南宋,计文五百二十首,其中宋文居十之八。虽多习见之作,而当时名流其集不传于今者”,“颇赖是书以存”(《总目》卷一八七)。
《文章轨范》七卷
宋·谢枋得“录汉晋唐宋之文,凡六十九篇,而韩愈之文居三十一”(《总目》卷一八七)。
《月泉吟社》一卷
宋·吴渭编。吴渭“人元后,退居昊溪立月泉吟社。至元丙戌、丁亥间,征赋春日田园杂兴诗,限五七言律体,以岁前十月分题,次岁上元收卷,凡收二千七百三十五卷,延致方凤、谢翱、吴思济评其甲乙,凡选二百八十人,以三月三日揭榜。此书仅载其前六十人,其诗七十四首,又附录句图三十二联,而第十八联佚其名,盖后人节录之本,非完书也”(《总目》卷一八七)。
《文选补遗》四十卷
宋·陈仁子编。“用以济专尚华藻之偏”(《总目》卷一八七)。
《苏门六君子文粹》七十卷
不著编辑者名氏,“《宋史》称黄庭坚、张未、晃补之、秦观为苏门四学士,而此益以陈师道、李鹿,称苏门六君子者盖陈、李虽与苏轼交甚晚,而(陈)师道则以(苏)轼荐起官,(李)瘾亦以文章见知于(苏)轼,故以类附之也。其文皆从诸家集中录出”,“盖坊肆所刊,以备程式之用也”(《总目》卷一八七)。
《三国文类》六十卷
不著编辑人名氏,“惟采《三国志》之文”,凡分:诏、书、教令、表奏、书疏、谏诤、戒责、荐称、劝说、对问、议、论、书、笺、评、檄、盟、序、祝文、祭文、谦、诗赋、杂文、传,二十三门。“上涉汉末,而下及晋初,则以《魏志·太祖纪》其事皆在建安,而裴松之注所采多晋人书也。惟其中劝说、对问二门皆当时口语,本非词翰,取盈卷帙于义朱安;又陈寿所评正犹马(司马迁)班(固)之赞,摘出别立篇名亦乖体例”(《总目》卷一八七)。
《增注唐策》十卷
不著编辑者名氏,“所录兼有唐人策论、书状、表奏之文,而独以‘唐策’为名盖辑以备答策之用,从所重耳”(《总目》卷一八七)。
《十先生奥论》四十卷
不著编辑者名氏,“集程子、张未、杨时、朱子、张拭、吕祖谦、杨万里、胡寅、方恬、陈傅良、叶适、刘穆元、戴溪、张震、陈武、郑湜诸人所作之论,分类编之,加以注释”。“虽不出科举之学,而残编断简得存于遗轶之余,议论往往可观,词采亦一一足取”(《总目》卷一八七)。
《诗家鼎裔》二卷
不著编辑者名氏,“上卷凡五十八人,下卷凡三十七人,每人各著其里居字号,为例不一。所存诗多者十余首,少者仅一二首,盖取‘尝鼎一脔’之意,故以为名。其间家数太杂,时代亦多颠倒,编次颇为无绪”(《总目》卷一八七)。
《两宋名贤小集》三百八十卷
旧本题宋·陈思编。“所录宋人诗集始于杨亿,终于潘音,凡一百五十七家”。“编诗之人虽出赝托,而所编之诗则非赝托,宋人遗稿颇借是以荟萃”(《总目》卷一八七)。
《柴氏四隐集》三卷
宋·柴望“及其从弟(柴)随亨、(柴)元亨、(柴)元彪之诗文也”。“宋亡以后,兄弟俱遁迹不仕,时称柴氏四隐”,“谅节高风,萃于一门”,“存之足以劝励风教,正非徒以文章重矣”(《总目》卷一八七)。
《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
金·元好问“录金一代诗”,“其例每人各为小传,详具始末,兼评其诗”,“大致主于借诗以存史”,“颇极精审”(《总目》卷一八八)。
《唐诗鼓吹》十卷
不著编辑者名氏,“据赵孟俯《序》称为金·元好问所编”,“皆唐人七言律诗,凡九十六家,共五百九十六首”,“去取谨严,轨辙归一”(《总目》卷一八八)。
《二妙集》八卷
金·段克己、段成己“兄弟诗集也”。“兄弟併以节终”。“初,(段)克己、(段)成己均早以文章擅名,金尚书赵秉文尝目之曰‘二妙’,故其合编诗集即以为名”(《总目》卷一八八)。
《流奎律髓》四十九卷
元·方回“兼选唐宋二代之诗,分四十九类,所录皆五七言近体,故名‘律髓’;《自序》谓取‘十八学士登流州,五星聚奎’之义,故曰‘滚奎’,大旨排西昆而主江西,倡一祖三宗之说。一祖者,杜甫;三宗者,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也”。“宋代诸集不尽传于今者,颇赖以存”(《总目》卷一八八)。
《谷音》二卷
元·杜本编,“上卷凡十人,诗五十首;下卷凡十五人,无名者五人,诗五十一首”。“所录皆古直悲凉,风格遒上,无宋末江湖醒靛之习;其人又皆仗节守义之士,足为诗重。王士祯《论诗绝句》日‘谁嗣筐中冰雪句,谷音一卷独铮铮’,其品题当矣”(《总目》卷一八八)。
《梅花百咏》一卷
元·冯子振“与释·明本倡和之诗也”(《总目》卷一八八)。
《河汾诸老诗集》八卷
元·房祺编,“凡麻革、张宇、陈赓、陈甩、房曝、段克己、段成己、曹之谦八人之诗,人各一卷。皆今之遗老从元好问游者”(《总目》卷一八八)。
《天下同文集》四十四卷
元·周南瑞编。
《古赋辨体》八卷、《外集》二卷
元·祝尧编。“自楚辞以下,凡两汉、三国、六朝、唐宋诸赋,每朝录取数篇以辨其体格”。《外集》“则拟骚、琴操歌等篇,为赋家流别者也”。“采撩颇为赅备”(《总目》卷一八八)。
《圭塘钦乃集》二卷
元·许有壬“及其弟(许)有孚、子(许)祯倡和之诗也”。许有壬“致仕归,乃以赐金得康氏废园于相城之西,凿池其中,形如桓圭,因以圭塘为名,日携宾客子弟筋咏其间,积成巨峡,共诗二百一十九首,乐府六十六首”。“一门之中父子兄弟自相师友,其风流文雅之盛,犹有可以想见者焉”(《总目》卷一八八)。
《忠义集》七卷
元·赵景良编,“初,南丰刘埙作《补史十忠诗》一卷,述宋末李芾、赵卯发、文天祥、陆秀夫、江万里、密祐、李庭芝、陈文龙、张士杰、张珏之事,(刘)埙自为序。其子(刘)麟瑞复取宋末节义之士撰述遗事赋五十律,题曰《昭忠逸咏》凡四卷,亦自为前后序,又有岳天祐者序之。(赵)景良合二集为一编,又采宋末遗老诸作续为二卷,而併(刘)麟瑞诗四卷为三,总名曰《忠义集》。于时,《宋史》未修,盖借诗以存史也”(《总目》卷一八八)。
《宛陵群英集》十二卷
元·汪泽民、张师愚编。“上自宋初,下迄元代,得诗一千三百九十三首,分古今体订为二十八卷”,“其后久佚不传”。“今核《永乐大典》各韵内所录此集之诗共得七百四十六首,作者一百二十九人”,“虽仅一乡之歌咏,亦可云文献之征矣”(《总目》卷一八八)。
《元文类》七十卷、《目录》三卷
元·苏天爵编。“所录诸作,自元初迄于延祐,正元文极盛之时,凡分四十有三类”,“去取精严,具有体要”,“论者谓与姚铱《唐文摔》、吕祖谦《宋文鉴》鼎足而三。然(姚)铱选唐文因宋白《文苑精华》,(吕)祖谦选北宋文因江锢《文海》稍稍以诸集附益之耳。(苏)天爵是编无所凭借而蔚然媲美,其用力可云勤挚”(《总目》卷一八八)。
《元风雅前集》十二卷、《后集》十二卷
“《前集》,元·傅习所采集,孙存吾为之编次;《后集》十二卷则(孙)存吾续辑也”。“《前集》首刘因,凡一百一十四家;《后集》首邓文原,凡一百六十六家。间载作者爵里,俱不甚详,所录江西人诗最多”。“虽不甚赅备,而需章断什不载于他书者颇多”(《总目》卷一八八)。
《唐音》十四卷
元·杨士宏编。“凡始音一卷,正音六卷,遗响七卷”。“始音惟录王杨卢骆四家;正音则诗以体分而以初唐、盛唐为一类,中唐为一类,晚唐为一类;遗响则诸家之作咸在,而附以僧诗、女子诗。李白、杜甫、韩愈三家皆不人选,其《凡例》谓三家世多有全集,故弗录焉。其书积十年之力而成,去取颇为不苟”(《总目》卷一八八)。
《古乐府》十卷
元·左克明编。所录乐府词分为:古歌谣、鼓吹曲、横吹曲、相合曲、清商曲、舞曲、琴曲、杂曲八类。“推本三代而上,下止陈隋”。“宋·郭茂倩先有乐府诗集,所录止于唐末,极为赅备,(左)克明此集似乎床上之床”(《总目》卷一八八)。
《玉山名胜集》八卷、《外集》一卷、《草堂雅集》十三卷、《玉山纪游》一卷
元·顾瑛编。顾瑛“所居池馆之盛甲于东南,一时胜流多从之游宴,因裒其诗文为此集。各以地名为纲”,“每地各先载其题额之人,次载(顾)瑛所自作春题,而以序记诗词之类各分系其后。元季知名之士列其间者十之八九。考:宴集唱和之盛始于金谷、兰亭;园林题咏之多肇于辆川、云谿。其宾客之佳,文词之富,则未有过于是集者”(《总目》卷一八八)。顾瑛“早擅文章又爱通宾客,四方名士无不延致于玉山草堂者,因仿段成式《汉上题襟集》例,编唱和之作为此集,自陈基至释自恢,凡七十人;又仿元好问《中州集》例,各为小传,亦有仅载字号里居不及文章行谊者,盖各据其实不虚标榜,犹前辈笃实之遗也”。“一代精华略备于是”(《总目》卷一八八)。“纪游倡和之作”,“所收不及《玉山名胜集》《草堂雅集》之富,而山水清音、琴樽佳兴、一时文采风流,千载下尚如将见之也”(《总目》卷一八八)。
《大雅集》八卷
元·赖良编,杨维祯删定。“皆录元末之诗,分古体四卷,近体四卷”,“去取亦颇精审”,“又每人之下皆略注字号里贯,元宋诗人无集行世者亦颇赖以考见”(《总目》卷一八八)。
《元音遗响》十卷
不著编辑者名氏,“前八卷为胡布诗,又名崆炯樵者;后二卷则张达、刘绍诗也。三人皆元之遗民”,“出处莫之能详”(《总目》卷一八八)。
《风雅翼》十四卷
元·刘履编。“首为选诗补注八卷,取《文选》各诗删补训释”;“次为选诗补遗二卷,取古歌谣词之散见于传记诸子及乐府诗集者,选录四十二首以补《文选》之阙;次为选诗续编四卷,取唐宋以来诸家诗词之近古者一百五十九首,以为《文选》嗣音”(《总目》卷一八八)。
《荆南倡和集》一卷
元·周砒、马治同撰。“至正癸已、甲午、乙未三年,(周)砒遭乱客(马)治家”,“随事倡和积诗一卷,录成二帙各怀其一”(《总目》卷一八八)。
《乾坤清气集》十四卷
明·偶桓“录元一代之诗,分体编次。其中如汪元量、流国公、元好问等上该金宋之末,张以宁、危素等下涉明初”(《总目》卷一八九)。
《元音》十二卷
不著编辑者名氏,“所录自刘因至龙云从,凡一百七十六人,每人之下略注字号爵里,大抵详于元末而略于元初”,“去取之间颇具持择”(《总目》卷一八九)。
《雅颂正音》五卷
明·刘仔肩编。“上自公卿下至衲子,凡五十余人,而(刘)仔肩所作亦附焉”,“春容谐婉,雍雍乎开国之音,存之足以见明初之风气”(《总目》卷一八九)。
《唐诗品汇》九十卷、《拾遗》十卷
明·高柄编。“所录凡六百二十家,得诗五千七百六十九首,分体编次”,“又搜补作者六十一人,诗九百五十四首,为《拾遗》十卷附于后”。“《明史·文苑传》谓:‘终明之世,馆阁以此书为宗’”。“平心而论,唐音之流肤廓者,此书实启其弊;唐音之不绝于后世者,亦此书实衍其传”(《总目》卷一八九)。
《广州四先生诗》四卷
不著编辑者名氏,“乃明初广州黄哲、李德、王佐、赵介四人诗也”,“其提倡风雅之功有未可没者”(《总目》卷一八九)。
《三华集》十八卷
明·无锡钱子正“及弟(钱)子义、侄(钱)仲益合刻诗也”。“其曰三华者,盖以三者皆钱氏英华也”(《总目》卷一八九)。
《闽中十子诗》三十卷
明·袁表、马荧同编。闽中十子为:林鸿、陈亮、高廷礼、王恭、唐泰、郑定、王称、王褒、周元、黄元,皆“明初人”,“考闽中诗派多以十子为宗”(《总目》卷一八九)。
《元诗体要》十四卷
明·宋绪“录元一代之诗”,凡分:四言、骚、选、乐府、柏梁、五言、七言、长短句、杂古、言、词、歌、行、操、典、吟、叹、怨、引、谣、咏、篇、禽言、香奁、阴何、联句、集句、无题、咏物、五言律、七言律、五言长律、五言绝、六言绝、七言绝、拗体等,“各体之前皆有小序”(《总目》卷一八九)。
《沧海遗珠》四卷
不著编辑者名氏,所录“二十人之作,共三百余首,皆明初流寓廷滴于云南者”,“以其为刘仔肩、王称诸家诗选所不及,故曰遗珠”,“去取颇精审。武人能诗者代代有之,以武人司选录而其书不愧善本者惟此一集而已”(《总目》卷一八九)。
《中州名贤文表》三十卷
明·刘昌“官河南时所搜辑。凡许衡六卷,姚隧八卷,马祖武五卷,许有壬三卷,王恽六卷,富珠哩辨二卷;又略依本集之体,各以碑志铭传等篇附录于后”(《总目》卷一八九)。
《明文衡》九十八卷
明·程敏政编。“为类三十有八,悉从《玉台新咏》之例,题作者姓名惟方孝儒则书字,盖是时靖难文禁稍弛而尚未全解,故存其文而隐其名也”。“所录皆洪武以后,成化以前之文”。“稽明初之文者,固当以是编为正轨矣”(《总目》卷一八九)。
《新安文献志》一百卷
明·程敏政撰。“是书于南北朝以后文章事迹,凡关于新安者悉采录之”。“六十卷以前为甲集皆其乡先达诗文”,“六十一卷以后则皆先达事实”。“征引繁博,条理淹贯,凡徽州一郡之典故,汇萃极为赅备”(《总目》卷一八九)。
《海岱会集》十二卷
明·石存礼“蓝田、冯裕、刘澄甫、陈经、黄卿、刘渊甫、杨应奎八人唱和之诗也”。“八人皆不以诗名,而其诗皆清雅可观”,“斐然可诵”(《总目》卷一八九)。
《经义模范》一卷
不著编辑者名氏,“所录凡张才叔、姚孝宁、吴师孟、张孝四人经义,共十六篇”,“虽篇峡寥寥,然犹可见经义之本始”(《总目》卷一八九)。
《文编》六十四卷
明·唐顺之编。“取由周迄宋之文,分体编纂”,“虽皆习诵之文,而标举脉络,批导家会,使后人得以窥见开阖顺逆经纬错综之妙,而神明变化以蕲至于古,学秦汉者当于唐宋求门径,学唐宋者固当以此编为门经矣”(《总目》卷一八九)。
《古诗纪》一百五十六卷
明·冯惟钠撰,“《前集》十卷皆古逸诗;《正集》一百三十卷则汉魏以下陈隋以前之诗,《外集》四卷附录仙鬼之诗,《别集》十二卷则前人论诗之语也。时代绵长,采攘繁富,其中真伪错杂以及牴啎舛漏所不能无”。然“上薄古初,下迄六代,有韵之作无不兼收,溯诗家之渊源者,不能外是书而别求”(《总目》卷一八九)。
《诗纪匡谬》一卷
清·冯舒撰。“凡一百一十二条”,于《古诗纪》“多中其失,考证精核实出(冯)惟钠之上”。“于读古诗者大有所裨,不得议为吹求,虽谓之羽翼(诗纪》可矣”(《总目》卷一八九)。
《古今诗删》三十四卷
明·李攀龙编。“所录历代之诗,每代各自分体,始于古逸,次以汉魏南北朝,次以唐,唐以后继以明,多录同时诸人之作而不及宋元。盖自李梦阳倡不读唐以后书之说,前后七子率以此论相尚”。“七子论诗之旨不外此编,录而存之亦足以见风会变迁之故,是非蜂起之由”(《总目》卷一八九)。
《唐宋元名表》四卷
明·胡松编。“乃(胡)松督学山西时选为士子程式之书,虽所录皆各集所有,无奇秘未睹之篇,而去取极为不苟”。“自明代二场用表,而表遂变为时文,久而伪本杂出”,“(胡)松此编挽颓波而归之雅,亦可谓有功于骄体者矣”(《总目》卷一八九)。
《文氏五家诗》十四卷
明·长洲文氏“三世五人之诗也”。包括文洪,其孙文征明,文征明长子文彭,次子文嘉,文彭之子文肇社。“中惟(文)征明名最盛,其家学之渊则自(文)洪始”(《总目》卷一八九)。
《宋艺圃集》二十二卷、《元艺圃集》四卷
明·李蓘编。“选录宋人之诗,禅力搜罗凡十三载,所列二百三十有六人”,“(王)士祯亦甚取其书矣”(《总目》卷一八九)。“续宋诗而选,所录凡一百九人,诗六百二十五首。《自序》称:‘地僻少书籍,无以尽括一代之所长’。今观所录有虞集、范撑、揭溪斯,而无杨载,即一代名人号四家者已阙其一,是漏略诚所不免”(《总目》卷一八九)。
《唐宋八大家文抄》一百六十四卷
明·茅坤编。选录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苏之文。“八家全集浩博,学者遍读为难,书肆选本又漏略过当,(茅)坤所选录尚得烦简之中,集中评语虽所见未深,而足为初学之门径”(《总目》卷一八九)。
《吴都文粹续集》五十六卷、《补遗》一卷
明·钱谷“仿郑虎臣《昊都文悴》辑成续编”,“吴中文献多借以有征”(《总目》卷一八八九)。
《石仓历代诗选》五百六卷
明·曹学佺“选历代之诗,上起古初,下迄于明”(《总目》卷一八九)。
《四六法海》十二卷
明·王志坚编。“所录下迄于元,而能上溯于魏晋”,“虽为举业而作,实则四六之源流正变具于是编矣”(《总目》卷一八九)。
《古乐苑》五十二卷
明·梅鼎柞“因郭茂倩《乐府诗集》而增益之,郭本止于唐宋,此本止于南北朝”,“捃拾遗佚,颇足补郭氏之阙,其解题亦颇有所增益”(《总目》卷一八九)。
《皇霸文纪》十三卷、《西汉文纪》二十四卷、《东汉文纪》三十二卷《西晋文纪》二十卷、《(南朝)宋文纪》十八卷、《南齐文纪》十卷《梁文纪》十四卷、《陈文纪》八卷、《北齐文纪》三卷《后周文纪》八卷、《隋文纪》八卷、《释文纪》四十五卷
明·梅鼎柞编。“上起古初,下迄秦汉,故日皇霸文纪”(《总目》卷一八九)。“以《史记》《汉书》为主,而杂采他书附益之”(《总目》卷一八九)。“虽亦以正史为宗,而杂书之作始盛于东汉”,“(梅)鼎作搜罗既富,义取全收,其间真赝互陈,异同蜂起,而订讹正舛亦不及《西汉文纪》之详”(《总目》卷一八九)。“讨论典故,崇励风俗者犹居其半”。“其中多采诗赋之序以足篇峡,特较他代为繁,殊嫌割裂。又司马添以及师、昭,虽《晋书》本纪三祖并登,而樱以史法,终乖断限,(梅)鼎柞通编八代之文,自宜附之魏末,使名号不舛,时代靡差,乃因仍《晋书》之失,存其帝号以冠篇,是亦失于纠正者矣”(《总目》卷一八九)。“(南朝)宋之文上承魏晋清隽之体犹存,下启齐梁纂组之风渐盛,于八代之内居文质升降之关,虽涉雕华未全绮靡。观(梅)鼎柞所录可以见风气转移,日趋日变之故焉”(《总目》卷一八九)。“于酬答之文参错附录及误载前代册浩与诸集略同,而体例尤为丛脞”(《总目》卷一八九)。“采梁一代之文,多取之《梁书》《南史》及诸家文集,故所录不甚繁碎,考证亦颇精核”(《总目》卷一八九)。“南朝六代至陈而终,文章亦至陈而极敝,其时能自成家者诗惟阴铿、张正见,文则除陵、沈炯以外惟江总所传移多,而或久仕梁朝上承异代,或晚归隋主尚署前衔,(梅)鼎柞兼其前后诸作割併于陈以足卷帙,未免朝代混淆”(《总目》卷一八九)。“北齐著作邢、魏居首,其余零篇短札取备卷峡而已”,“搜辑为难,非其网罗未备也”(《总目》卷一八九)。“所录宇文一代之文不过八卷,而庾信一人乃居五卷,次则王褒撰著尚十八篇,使非借才异国,其寂寥更甚于高齐”(《总目》卷一八九)。“隋氏混一南北,凡齐周之故老、梁陈之旧臣,咸荟萃一朝成文章之总汇,而人沿旧习,风尚各殊”,“故(梅)鼎柞所录此集又最糅杂”。“合观所录,虽牴啎砷漏卷卷有之,然上起古初,下穷八代,旁搜博采荟合成编,使唐以前之文章源流相承架然可考”。“按:《千顷堂书目》载(梅)鼎柞所编尚有《三国文纪》《东晋文纪》”,“今未见其本,姑从阅如”(《总目》卷一八九)。“辑历代名僧之文以及诸家之文为释氏而作者”,“皆唐以前人所著也”,“采摭极为繁富”(《总目》卷一八九)。
《文章辨体汇选》七百八十卷
明·贺复征“以吴钠《文章辨体》所收未广,因别为搜讨,上自三代,下逮明末,分列各体为一百三十二类”,“搜罗广博”,“坠典秘文亦往往有出人耳目之外者”(《总目》卷一八九)。
《古诗镜》三十六卷、《唐诗镜》五十四卷
明·陆时雍“选自汉魏以迄晚唐之诗,分为二集”,“采摭精审,评释详核,凡运会升降一一皆可考见其源流”(《总目》卷一八九)。
《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一百十八卷
明·张溥编。“自冯惟钠辑《诗纪》而汉魏六朝之诗汇为一编,自梅鼎柞辑《文纪》而汉魏六朝之文汇为一编,自张燮辑《七十二家集》而汉魏六朝之遗集汇于一编。(张)溥以张氏书为根柢,而取冯氏、梅氏书中其人著作稍多者排比而附益之,以成是集。卷峡既繁不免务得贪多失于限断,编录亦往往无法,考证亦往往未明”,然“元元本本,足资检核”(《总目》卷一八九)。
《古今禅藻集》二十八卷
明·释正勉、性通所录释子之作。“上起晋·支遁,下迄性通所自作,以朝代编次,每代之中又自分诸体”,“上下千年网罗颇富,较之唐僧《宏秀集》惟取一朝,《宋九僧诗》但备数家者颇为完具”(《总目》卷一八九)。
《三家宫词》三卷、《二家宫词》二卷
明·毛晋编。“三家者,一为唐·王建,一为蜀·花龚夫人,一为宋·王硅,各七言绝句一百首”(《总目》卷一八九)。“凡宋徽宗皇帝三百首,宁宗杨皇后五十首”,“真伪参半,不可尽凭”(《总目》卷一八九)。
《御选古文渊鉴》六十四卷、《御定全唐诗》九百卷、《御定全金诗》七十四卷《御定四朝诗》三百一十二卷、《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四百八十六卷《御定题画诗》一百二十卷、《御定历代赋汇》一百四十卷《外集》二十卷、《逸句》二卷、《补遗》二十二卷《御选唐诗》三十二卷、《附录》三卷
清·康熙皇帝选,内阁学士徐乾学等奉救编注,“上起《春秋》《左传》,下迄于宋,用真德秀《文章正宗》例,而睿鉴精深,别裁至当,不同(真)德秀之拘迁;名物训诂各有笺释,用李善注《文选》例,而考证明确,详略得宜,不同(李)善之烦碎;每篇各有评点,用楼防《古文标注》例,而批导家要,阐发精微,不同(楼)防之简略;各载前人评语,用王霆震《古文集成》例,而搜罗赅备,去取严谨,不同(王)霆震之芜杂;诸臣附论,各列其名,用五臣注《文选》例,而夙承圣训,语见根源,不同五臣之疏漏”(《总目》卷一九〇)。清·康熙皇帝御定。“诗莫备于唐,然自北宋以来但有选录之总集,而无辑一代之诗共为一集者”,是编“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网罗赅备,细大不遗”,“得此一编而唐诗之源流正变始末厘然”(《总目》卷一九〇)。清·康熙皇帝御定。“宋自南渡以后,议论多而事功少,道学盛而文章衰,中原文献实拼人于金”,“元好撰《中州集》”,“在于借诗以存史,故于诗不甚求全,所录未为赅备,郭元桦因取(元)好问原本重加葺缀”,“书成奏进”,康熙皇帝“制序刊行”,“实经御笔”(《总目》卷一九〇)。右庶子张豫章等奉救编次。“凡宋诗七十八卷,作者八百八十二人;金诗二十五卷,作者三百二十一人;元诗八十一卷,作者一千一百九十七人;明诗一百二十八卷,作者三千四百人”(《总目》卷一九〇)。“上起古初,下迄明代,凡四百八十六类,诸体咸备,庶汇毕陈,洋洋乎词苑之大观也”(《总目》卷一九〇)。“所录凡诗八千九百六十二首,分为三十门”,“博而有要”(《总目》卷一九〇)。“上起周末,下迄明季,以有关经济、学问者为《正集》,分三十类,计三千四十一篇;其劳人思妇哀怨穷愁,畸士幽人放言任达者别为《外集》,分八类,计四百二十三篇。旁及佚文坠简、片语单词,见于诸书所引者,碎璧零玑亦多资考证,衰为《逸句》二卷,计一百一十七篇;又书成之后补遗三百六十六篇,散附逸句五十篇。二千余年体物之作散在艺林,耳目所及亦约略备焉”(《总目》卷一九〇)。“诗至唐,无体不备,亦无派不有”。“求诗于唐,如求材于山海,随取皆给”(《总目》卷一九〇)。
《御定千里宴诗》四卷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奉救编。“盛世之音安以乐,具见于斯”(《总目》卷一九〇)。
《御选唐宋文醇》五十八卷
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御定。“明·茅坤尝取韩柳欧苏曾王之文以编《唐宋八家文抄》,国(清)朝储欣增李翱、孙樵为十家。皇上以(储)欣所去取尚未尽协,所评论亦或未允,乃指授儒臣定为此集”。“十家之文经睿裁而括其要矣”(《总目》卷一九〇)。
《御选唐宋诗醇》四十七卷
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750年)御定。凡唐诗四家:曰李白,曰杜甫,曰白居易,曰韩愈;宋诗二家:曰苏轼,曰陆游。诗至唐而极其盛,至宋而极其变。盛极或伏其衰,变极或失其正,亦惟两代之诗最为总汇,于其中通评甲乙,要当以六家为大宗”(《总目》卷一九〇)。
《皇清文颖》一百二十四卷
清·康熙皇帝诏大学士陈廷敬编录未竟,经雍正朝,“断自乾隆甲子以前”,“冠以列圣宸章皇上御制二十四卷,次为诸臣之作一百卷”(《总目》卷一九〇)。
《钦定四书文》四十一卷
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内阁学士方苞奉放编明文,凡四集:日化治文,曰正嘉文,曰隆万文,曰启祯文,而国(清)朝文别为一集。每篇皆抉其精要评鹭于后”,“大抵皆词达理醇,可以传世行远,承学之士于前朝诸集可以考风格之得失,于国(清)朝之文可以定趋向之指归”(《总目》卷一九〇)。
《钦定千里宴诗》三十六卷
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奉救编”(《总目》卷一九〇)。
《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
清·黄宗羲编。“分二十有八体,每体之中又分为子目”,“殊为繁碎,又颇错互不伦”,“盖晚年未定之本”。“然其搜罗极富,所阅明人集几至二千余家”,“考明人著作者必以是编为极备矣”(《总目》卷一九〇)。
《二家诗选》二卷
清·王士祯“删录明·徐祯卿、高叔嗣二人之诗也”(《总目》卷一九〇)。
《唐贤三昧集》三卷
清·王士祯“录盛唐之作。名曰‘三昧’,取佛经‘自在’义也”(《总目》卷一九〇)。
《唐人万首绝句选》七卷
清·王士祯编。“洪迈《唐人万首绝句》务求盈数,舛驳至多”,“此编删存八百九十五首,作者二百六十四人”(《总目》卷一九〇)。
《明诗综》一百卷
清·朱彝尊编。“钱谦益《列朝诗集》出,以记丑言伪之才,济以党同伐异之见,逞其恩怨,颠倒是非,黑白混淆,无复公论。(朱)彝尊因众情之弗协,乃编纂此书以纠其谬”。“其所评品,亦颇持平,于旧人私憎私爱之谈往往多所匡正”(《总目》卷一九〇)。
《宋诗抄》一百六卷
清·吴之振“以宋朝选本丛杂,因搜罗遗集”,“其本无专集及有集而所选不满五首者皆不录”(《总目》卷一九〇)。
《宋元诗会》一百卷
清·陈焯编。“凡九百余家”(《总目》卷一九〇)。
《粤西诗载》二十五卷、《粤西文载》七十五卷,附《粤西丛载》三十卷
清·汪森编。“(汪)森在粤西以舆志阴略殊甚,考据难资,因取历代诗文有关斯地者,详搜博采记录成帙,归田后复借朱彝尊家藏书荟萃订补”,“遗文轶事多裨见闻,亦足以资考证”(《总目》卷一九〇)。
《元诗选》一百一十一卷
清·顾嗣立编。“虽去取不必尽当,而网罗浩博,一一采自本书,具见崖略”(《总目》卷一九〇)。
《全唐诗录》一百卷
清·徐倬“以唐诗卷峡浩繁,乃采撷精华辑为一集”(《总目》卷一九〇)。
《雨上省旧诗》三十卷
清·胡文学编。“(李)邺嗣尝撰《甭上看旧传》纪其先哲行事颇详,(胡)文学因即其传中之人搜录遗诗,论定编次,而各以原传系之。始自周·文种、汉·大黄公,终于明季诸家凡四百三十人,得诗三千余首”,“体例精审”,“征文考献条理秩然”(《总目》卷一九〇)。
《稿李诗系》四十二卷
清·沈季友“辑嘉兴一郡之诗,自汉晋以迄本朝”(《总目》卷一九〇)。
《古文雅正》十四卷
清·蔡世远“选录自汉至元之文,凡二百三十六篇,前有《自序》曰:‘名之雅正者,其辞雅,其理正也”,(《总目》卷一九〇)。
《都阳五家集》十五卷
清·史简“辑其乡人之诗,自宋末至明初凡五家”(《总目》卷一九〇),包括:黎廷瑞《芳洲集》,吴存《乐庵遗稿》,徐瑞《松巢漫稿》,叶兰《寓斋诗集》,刘炳《春雨轩集》。
《南宋杂事诗》七卷
清·沈嘉辙、昊焯、陈芝光、符曾、赵显、厉鹊、赵信等“以其乡为南宋故都,故捃撩轶闻,每人各为诗百首,而以所引典故注于每首之下,意在主纪事,不在修词,故警句颇多而牵缀填砌之处亦复不少。然采据浩博,所引书几及千种,一字一句悉有根柢,萃部说之精华,采词家之腴润,一代故实巨细兼该,颇为有资考证”(《总目》卷一九〇)。
《宋百家诗存》二十八卷
清·曹庭栋编。“所录凡一百家,皆有本集传世者,始于魏野《东观集》,终于僧斯植《采芝集》”(《总目》卷一九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