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5)
- “一带一路”的多元化解析
- 张璐璐
- 4985字
- 2017-07-28 17:17:58
第三,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从新疆出发,抵达波斯湾、地中海沿岸和阿拉伯半岛,主要涉及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是丝绸之路的枢纽,中亚和西亚不仅是全球能源输出国,还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西亚是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间的交通枢纽。中西亚经济走廊建设建立了一条新的横贯欧亚大陆的经济大动脉,更满足了我国能源等方面的需求及中西亚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基础设施建设等。
第四,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东起珠三角经济区,沿南广高速公路、桂广高速铁路,经南宁、凭祥、河内至新加坡,将以沿线中心城市为依托,以铁路、公路为载体和纽带,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基础,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区域分工、联动开发、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体,开拓新的战略通道和战略空间。
第五,中巴经济走廊。
中巴经济走廊,起点在新疆喀什,终点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全长3000千米,贯通南北丝路关键枢纽,北接“丝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丝之路”,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中巴经济走廊”被描述为“一带一路”交响乐中的“第一乐章”。从中巴能源需求看,“中巴经济走廊”从陆路开辟了通向中东的门户,以此为枢纽,可把中国、波斯湾和阿拉伯海连接起来,开辟一条绕过马六甲海峡的内陆能源通道。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建设中巴经济走廊,不仅对中巴两国发展具有强大推动作用,优化巴基斯坦在南亚的区域优势,有助于促进整个南亚的“互联互通”,更能把南亚、中亚、北非、海湾国家等通过经济、能源领域的合作紧密联合在一起,形成经济共振,其建设将惠及近30亿的人口。
第六,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2013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印度期间提出的倡议,得到印度、孟加拉国、缅甸三国的积极响应。孟中印缅地理相邻,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四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基础良好,发展潜力巨大。当前,四国都处于发展经济、消除贫穷和改善民生的关键阶段,面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辐射作用将带动南亚、东南亚、东亚三大经济板块联合发展。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四国发挥地缘优势,进一步巩固政治互信、深化投资贸易、促进互联互通和加强人文交流显得更为重要。
六大经济走廊中,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优先推进的两个项目,是中国与中亚、南亚、中南亚国家发生紧密联系的大通道。中国是亚欧大家庭的一员,中国的发展与亚欧的整体发展密不可分。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国家积极响应,已成为兼顾各方利益、反映各方诉求的共同愿望。
第五节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伟大意义
在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引起了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关注,全世界都对中国这一顶层设计甚为瞩目。这一构想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如此轰动的效果,是因为这一宏伟战略有着极其伟大的意义,它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无限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与影响
“一带一路”的倡议,是世界经济遭受金融危机后,作为世界经济增速最快的火车头的中国提出的。这列战略构想是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针对全球实行的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举。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让全世界人民,尤其是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共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着力推动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紧密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建立更加平等公正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让各国搭乘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列车。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我国对外全面开放的战略转折,是历史的新阶段。这一构想的实施引起了沿线相关国家的强烈共鸣,这些国家纷纷主动与“一带一路”上各种项目对接。他们看到了中国这列经济快车正在引领全球经济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之所以能够引起共鸣,是因为它有着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一,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这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从1979年开始,中国陆续建立了深圳、汕头、珠海、厦门、海南五个沿海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开放和开发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东新区,相继开放了13个沿边、6个沿江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建立了众多的特殊政策园区。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已经先富裕起来,沿海省份城市已经成为最早的受益者。近年来,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西部地区发展步伐显著加快,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差距。“一带一路”战略将构筑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推进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步伐,为西部地区跨越发展提供契机。可以说,“一带一路”战略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打开了一扇机遇之门,而中国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也将在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不高,需要国外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科技和科学的管理模式。所以,三十年前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主。有关数据证明,1979年至2012年三十多年间,中国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76万多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2万多亿美元。当外资企业和外国资本来到中国投资建厂后,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的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现如今,国家经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尽管国内仍然需要大规模有效投资和技术改造升级,但我们已经具备了各种要素输出的能力,比如高铁、核能、通信等。截至2014年年末,中国对外投资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一带一路”建设恰好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新趋势。“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第三,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中国及周边许多亚洲国家都曾是经济落后的国家,而今亚太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虽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但是已经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中绝大多数是亚洲国家,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利用亚太地区的资源和智慧把“亚洲制造工厂”提升到“亚洲创造”的新高度。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提高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能力,便利中国国内完成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并最终形成东北亚、东南亚、中亚、南亚、西亚连成一体的范围更广的亚洲市场,并提升亚洲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第四,“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要建立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而且着眼于通过双边和多边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战略推动的是包括欧亚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国,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里已走出一条“和平发展”之路,今后要在共建“一带一路”中走出一条“合作共赢”之路,坚持走“结伴不结盟”的对外交往之路,形成覆盖亚欧非及其他地区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除此之外,“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还有其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首先,“一带一路”一经提出,两年多来,沿线60多个国家中已有50多个国家与中国磋商或研究如何谋划、落实“一带一路”相关项目,为此有些国家成立了专门研究“一带一路”的机构。其次,“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中亚国家率先响应,纷纷表示要成为亚太与欧洲的交通走廊,东南亚多数国家都表示支持和参与,西亚北非国家积极性颇高,欧盟成员国亦乐观其成,中东欧16国也希望参与其中,俄罗斯也表示要把本国重要项目与之对接,期望与中国签署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协议。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经过丝路沿线人民的不懈努力,若干年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邻近地区将建成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网,形成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互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这项中国的伟大创举无疑将是一项造福世界人民的伟业。
“一带一路”构想带来的战略机遇
中国实施的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更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它所描绘的蓝图,几乎惠及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涉及众多的产业和经济要素方面,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机遇。
第一,产业升级创新。产业创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带来的红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中国部分优质产能过剩企业,可以转移企业的部分产能到丝路沿线国家,既可以完成国内企业的转型升级,又可以助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
国内市场供求变化导致了部分优质产能过剩,使得企业利润下降,生产成本过高,产品不具备竞争力。而转移到丝路国家,可以使部分优质产能在当地重新获得新生,实现在国内所不具备的市场价值,重新获得市场价格,提供当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在国内,因为产品出口一些发达国家受限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也许在丝路沿线国家就能绕开这些壁垒,使产业重现生机。产业转移产生的产业转型升级给沿线国家带来的机遇无限,比如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品牌塑造等,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无限机遇。
第二,金融创新。“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着大量的资金缺口,巨额的资金来源需要金融创新来解决。目前我们已经发起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但这也只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要想保障“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实施,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必须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制度、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金融管理等一系列的创新。只有进行金融创新,突破原有的金融模式,打造多层次的金融平台,提供充足的融资支持,才能使这一伟大事业顺利进行下去。而全新的融资模式和多样化的投资平台都会给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无限机遇。
第三,区域创新。“一带一路”战略,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的范畴,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或许是丝路沿线的,或者是沿线周边的。这些区域的创新,能够符合和满足人们对于“一带一路”的需求。比如,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间的合作方式等,由此产生的每个区域创新都蕴藏着无限的机遇。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一些发生的问题,或未雨绸缪,或少走弯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单单有无限机遇,同样也充满了巨大挑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风险意识,时刻警醒借鉴。
首先,投资风险。自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向海外发展。最初的投资大多集中在一些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进行原始材料的开采。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引进外资。对外投资不单单是关注原始材料的开采,而转向对发展中国家或者发达国家的投资,开始关注当地国家的基建项目。但是由于“一带一路”国家政治环境变幻莫测,一个政党或者是一届政府实施一种政策。基建投资讲求的是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投资国外,首先要做好投资预案,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政治状况、法律环境等,做好风险预估,争取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