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2)
- “一带一路”的多元化解析
- 张璐璐
- 4994字
- 2017-07-28 17:17:58
公元前60年,匈奴内部分裂,匈奴对西域的控制瓦解。汉朝正式在葱岭以东,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设置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汉政府从此开始正式管辖西域,在那里设置常驻官员,实行驻兵屯田,这一政策加深了汉族人民同新疆各族人民的密切交往。
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西域从此开始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伟大国家的组成部分,使“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它是先秦时期中原与西域长期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必然。从此,天山南北的广大西域地区正式进入中央王朝有序的管理之下,汉朝政府直接任免西域都护、专理西域屯田事务等高级官员,册封当地首领,颁发印绶,让其管理地方日常事务。
张骞出使西域成为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虽然当初张骞出使西域是政治军事目的,但是西域开通后,它的影响远超于此。这条西域之路,就是后世为之倾倒的丝绸之路。从此后,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引进到中原,并得到大面积种植。悦耳动听的胡乐,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原的蚕丝和冶铁等技术开始流传到西域甚至更远,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
班超两次出使西域巩固“丝绸之路”
西汉末年,外戚专权,王莽建立新朝,新朝政局不稳,王莽对西域状况不甚了解,采取了错误的民族、边务政策,致使西域地区又重新陷入分裂、互相攻伐的胶着状态。西域逐渐被强大的北匈奴重新控制,在得到西域的财力人力支持后,匈奴屡次进犯河西走廊,致使边民苦不堪言。
范晔在《后汉书·班超传》中对班超两次出使西域有着详细记载,为了方便阅读,以白话文叙述如下。
公元73年,班超随都尉窦固出兵攻打北匈奴,他在军中担任代理司马一职,在这次行军打仗中显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得到了窦固的赏识,于是,班超受窦固的委派出使西域。一番准备后,班超率领部下向西域进发,第一站到达鄯善国。
鄯善国王对于班超一行的到来先是非常客气,礼敬有加,后来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态度大变。班超觉得奇怪,猜到其中必有蹊跷。
后来,班超从鄯善侍者口中得知,是北匈奴的使者到来了,才致使国王态度大变。班超为防消息走漏,把侍者关押起来,随即召集部下,密会商议此事。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晚上夜袭使用火攻。
经过一番提前准备,趁着夜黑班超便率部众直奔北匈奴使者驻地。当晚夜黑风高,班超命人拿着鼓事先埋伏在驻地后面,以火光为号,然后擂起战鼓,大声呐喊,又命刀斧手、弓弩手埋伏在前门。一切准备完毕,班超顺风纵火,一时间鼓声震天,人声鼎沸。匈奴人不知什么状况,惊慌失措,连忙奔逃。但是刚刚出前门就被埋伏好的士兵所击杀,剩余的皆葬身火海。
第二天,班超携匈奴使者的首级来到王宫,鄯善国王大惊失色,连连叩首,生怕自己的性命不保。班超走上前去,宣抚说,只要双方保持和平,汉朝是不会怪罪他们的。鄯善国王见班超毫无怪罪之心,就表示愿意归附朝廷,还送儿子到朝廷作为质子,以示忠心。
班超这次出使西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窦固把班超出使西域的详情向明帝做了汇报,并恳请明帝再派使者出使西域。明帝听闻班超威震西域,觉得班超正是不二人选,于是下诏恩准班超再次出使西域。
班超率众再次出使西域,他们一行来到了于阗(今新疆和田)国。于阗王挟破莎车(今新疆莎车)国的余威,称雄天山南北,再加上北匈奴的庇护,可谓威风一时。班超抵达于阗后,于阗王对于汉使班超的态度很是冷淡。当时于阗流行巫术,巫师蛊惑于阗王说,如果要依附汉朝,天神就会降罪于他。他还说汉使有匹宝马,正好索它来祭祀天神以息天怒。
于阗王指使宰相私来比向班超讨要那匹宝马,班超弄清事情的原委,爽快地答应了,提出要求要巫师亲自来牵。巫师来到班超的驻地,还没等开口,班超便命手下把他斩首,并逮捕宰相私来比,处以鞭刑。班超押着宰相私来比,提着巫师的首级来到殿前,对于阗王陈明利害,以道义责之。于阗王早就听闻班超的勇武,当年斩杀北匈奴使者的威名已传遍西域,因此甚是畏惧,且自己违背道义在先,故立刻下令斩杀北匈奴使者。从此于阗重新归附朝廷,班超成功威服于阗,令西域诸国纷纷向汉朝示好,并派出儿子赴汉朝作为质子。自此,由西汉末至新朝时期与西域中断的交流,才重新得以恢复。
彼时,匈奴人扶持的龟兹,倚仗匈奴势力,派兵攻下疏勒(今新疆喀什市)国,处死国王,并立一个龟兹人为新任傀儡国王。疏勒国属下前去汉朝求援。公元74年(永平十七年)春,班超率众从小道进入疏勒国,并派人前去招降傀儡国王。班超向手下指示道:“这个伪国王并不是疏勒人,疏勒国民并不认可他,也不会向他效忠,如若不降,便将他扣押。”班超召集疏勒文武官员,向他们讲明龟兹的种种不是,并宣布立先王的侄儿为新国王。新君和文武官员都想诛杀伪国王,但是班超从大局出发,为了显示汉朝的恩威,说服众人放了伪国王等一众随从。从此疏勒平定,百姓在新君的带领下安居乐业。
班超两次出使西域,显示出超常的军事和外交才能,使鄯善、于阗、疏勒三个王国恢复了与汉朝的友好关系。班超后来又在南征北战中采取以夷制夷等军事和政治手腕,平定西域各国,使东汉中央政府重新恢复了对西域的统治。公元95年(永元七年),朝廷为了表彰班超的功勋,下诏封他为定远侯,食邑千户,后人称之为“班定远”。班超在西域的三十多年间,还派遣甘英等人出使大秦(东罗马帝国),使团足迹远至波斯湾,使得汉朝与中亚、西亚等地的政治联系得到很大的发展。后班超年逾古稀奉调回国,最终病逝。
后来其子班勇子承父志,也领命出使西域,并且建功立业,收复被匈奴占领的部分地区,使得东汉政府再度拥有了对西域的管辖权。班勇根据自己的实地考察和见闻撰写了《西域见闻录》,这是自《史记》以后第一次出现的对西域全部面貌进行记载的书籍。
两汉时期在西域建立的西域都护府这一行政制度,有效地管理了西域,对当时组织和统领西域各部抗击匈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西域实施屯田、驻军;修建城堡、设立烽火台,既减轻了当地人们的经济负担,又有力地配合和保卫了西域的安全,进一步拓展了丝绸之路。它这一制度的建立,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都加强了与中原王朝的联系,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成为后代各王朝对西域统治的典范。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亚的交通要道,开启了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的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为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班超经营西域三十载,捍卫了“丝绸之路”,使得东汉能够进一步管辖西域,巩固了西域边陲的安全,促进了与中西亚各国的友好往来,为后世“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两汉王朝对于西域的开发,始于张骞,发展于班超,但是西域的发展并不会停滞于此,在后世历代历朝中,未来的“丝绸之路”更加发展壮大,把先进的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虽然张骞和班超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短暂过渡的“丝绸之路”
东汉末年,枭雄并起,中原大地一片烽火硝烟。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紧接着蜀汉、孙吴等政权相继建立,中国开始进入三国鼎立的时代。三国最后归晋,虽然西晋曾短暂统一,但直至隋朝灭掉南朝陈国,全国才再次统一,中原分裂割据的局面持续了将近400年之久,但是西域的“丝绸之路”却并没有停止发展,为隋唐开始重新统治西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各时期对西域“丝绸之路”的管辖
三国鼎立时期,魏国首先向西域派出官员进行管理,他们仿照东汉旧制,在西域设立戊己校尉之职,并同时设立西域长史,这两种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有效地管理了现在新疆及河西走廊的广大地区。西域长史是东汉后期统领西域诸国的最高长官。东汉后期以西域长史代行使都护之职,位同都护,但未设西域都护。西域长史治所为现在的楼兰旧城,主要职能实施对西域广大地区的户籍管理、司法刑讯。西域长史府下设有军队,维持治安,保护来往商户,屯田开地,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
三国归晋之后,西晋萧规曹随,同样也在西域设立了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等管理机构。当时的楼兰就是曹魏和西晋时期西域长史的治所。在现代考古发现的大量文物中,有很多西晋年号的“西域长史”官员的活动记录,甚至详细到西域长史以下,郎中、将官等。公元291年,西晋发生“八王之乱”,国势衰败,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趁西晋内乱期间,开始了对中原的统治,史称“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后,北方各割据政权长期陷于分裂,互相攻伐。但是无论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极力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都不同程度上对西域有一定的管理。
在西北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是前凉,前凉仍尊西晋旗号,依旧设置长史、校尉等职。前凉王在车师前部(吐鲁番)设高昌郡,后来由于内地战乱不断,很多中原人士来到高昌,于是前凉王正式在高昌设立高昌郡,下辖数县,这也是首次在西域设立郡县制。公元376年,前秦消灭前凉,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前秦王苻坚开始治理西域。他派刺史将大批丝绸赠送给各地统治者。西域各地派使节前往长安觐见苻坚,并进贡了很多珍宝和良驹,为此苻坚专门举办了盛大的欢庆活动。
西晋亡后,中原各割据政权相互攻伐,对西域各部失去了统治力,西域各国相互征战并骚扰中原,因此,当前秦统一北方后,开始对西域各地用兵。前秦大军一到,各地政权蜂拥归降,并纷纷上表,请求颁发新的挂印以更换前朝的印绶。
到了北魏时期,北魏皇帝先后派人出使西域,西域车师、鄯善、焉耆、龟兹、疏勒、乌孙、粟特等各部纷纷遣使赴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表示愿意臣服。公元448年,北魏派军西征,并在鄯善设置军镇,依内地郡县管理,收缴当地赋税。到北魏孝文帝时,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中原内乱,但与西域的往来并未中断,当年汉朝天威已经在西域各族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中原文化输出到西域,对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西域各国仍视中原各政权为汉朝的继承者,并加以认同。此时,西域各国仍像以往那样岁岁进贡,并接受汉政权的官员任命等。
曹魏政权初立,西域各国即依循汉代惯例,向曹魏政权称臣,并遣使纳贡。西晋时期,龟兹国曾向西晋进贡。西晋亡后,西域各国又向前凉政权进贡。至北魏朝,龟兹国等仍向北魏进贡。为了取信于汉朝政权,也因循旧制实行质子入侍。前秦时期,西域等国派人朝见,希望前秦重置西域都护府,同时派兵进驻西域。史实证明,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是中原各政权仍对西域实施了有效的管理,这从西域各政权愿意对中原王朝纳贡、依附臣属就能得到很好的说明。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上经济与文化的往来
魏晋南北朝与西域、中亚、西亚、南亚等地的经济往来十分频繁。曹魏时,来中原经商的胡人很多,魏明帝为了保障商路畅通,特地重设西域都护。北魏也十分重视与西域的经贸往来,在洛阳特地开辟专门的商业区以供胡汉商贸交易,分设扶桑、金陵、崦嵫、燕然四馆,安排招待四方外族的客商,凡留居满三年者,分别赐给府邸,亦可入籍。北魏时期的商贸活动达到了顶峰,仅洛阳城内就住有西域胡商一万多家。在北魏时,以善于经商闻名、居住在中亚的粟特商人,大批迁居到河西的武威等地,被称为“胡商”。由此可知,北魏与粟特之间商贸活动很频繁。到北齐、北周时,商贸活动仍十分繁荣,北齐邺城、北周长安常住有大批西域胡商。
魏晋时期,中原地区先进的农田水利、冶铁等生产技术开始传入西域地区。西域各族人民学会用先进的水利灌溉,进行屯田,史书中曾详细记载了当时的盛况。楼兰出土的西晋简书中记载,当时西晋西域长史正在组织当地人民学习一种来自中原的先进的牛耕技术。
中原的养蚕桑植和丝织技术早就传入西域的广大地区,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养蚕和丝织技术开始逐渐传入波斯、拜占庭等国。早在西汉时期,埃及玻璃就从陆上运入西北,由海上输往交广沿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外商人不仅将玻璃贩卖到中国,还在中国开设了玻璃加工厂。先进的玻璃制造工艺也由此传入中国。葡萄酒酿造、葡萄种植技术在南北朝时期通过中亚、新疆、河西走廊传入中国内地。石榴的种植技术从西域传入中原。西晋时,中原地区已广为种植。北魏孝文帝时期,西域的胡谷虏小麦等也传入中原地区。
这一时期的经济交往,以“丝绸之路”为依托,沟通和连接了中原王朝与西域、中亚、西亚及欧洲国家的往来与交流,在经贸往来的过程中双方实现了互惠互利,对各自经济是一种很好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