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报告
- 中国青年报社 KAB全国推广办公室编著
- 1258字
- 2024-12-21 12:16:49
第1章 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概述
1.1 公益创业的概念界定
1.1.1 概念界定
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也译为“社会创新”、“社会创业”或“公益创新”,国内外对公益创业定义很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公益创业的定义进行了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类。
1.基于公益创业双重性的定义
Leadbeater(1997)认为,公益创业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结合在一起,创建能增进社会福利的有效机制,具有社会性和企业性的双重特性。CCSE(2001)提出,公益创业是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双重底线的私营、公共和志愿部门的创新性活动。邬爱其、焦豪(2008)指出,公益创业是旨在追求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并重的创业活动,涵盖了非营利性机构的创业活动和营利性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活动。
2.基于公益创业活动性质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公益创业是一种不受当前资源稀缺约束、永不疲倦地追求新的机会来创造社会价值的活动(Dees,1998);公益创业是一种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等环境下持续产生社会价值的活动(陈劲等,2007);公益创业是一种涉及促进公共利益的创新立业活动(汪忠等,2011)。有其他学者提出公益创业是一种活动过程,它是一个用新的与众不同的方法创造社会资本的过程(Tompson,2002);是催化社会变革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Mair,2006);也是寻找和识别创业机会的过程,并最终建立社会组织实现持续性的社会创新(Sullivan Mort,2003)。关于公益创业活动性质的其他研究中,Fowler(2000)认为公益创业是能够创造并保障社会利益的多元(社会)经济结构关系、机构组织及实践的产物;牛津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2002)指出公益创业是个人、机构和网络,通过捕捉新机会,处理社会机构供应不足或者应对社会环境产品分配不均,从而挑战传统结构失效的产物。
3.基于公益创业运作方式的定义
在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的同时,公益创业努力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竞争力的实体(胡馨,2006)。公益创业组织的运作既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非营利组织(Tompson,2002)。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创业研究中心(2002)指出,公益创业的社会价值创造既表现为营利组织为充分利用资源解决社会问题而开展的创业活动,也表现为非营利组织支持个体创立自己的小企业。公益创业在公共、市场和非营利部门相互联结背景下,通过资金可持续性创新活动及市场力量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Andrew M.Wolk,2007)。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公益创业是一种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下持续创造社会价值的活动,这种活动通过前瞻性地不断发现和利用新机会来履行社会使命和实现社会目的。概括起来,公益创业包含以下要义:①以社会责任为导向;②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③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④首要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⑤是应对市场和政府失灵的手段之一。公益创业理念和实践填补了传统商业和传统慈善公益间的鸿沟,使创业精神应用和服务于各种社会领域。
牛津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认为,公益创业可以指营利或非营利组织的创新立业,但大多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公益创业具有社会性或公益性(sociality)、创新性(innovation)和市场导向性(market orientation)。湖南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借鉴牛津大学对公益创业的定义,认为:公益创业是指个人、社会组织或者网络等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
1.1.2 特征与类型
尽管具体的划分维度不一样,但国内外学者们一致认为公益创业的特征具有多样性,主要有二维度划分、三维度划分及四维度划分,如表1.1所示。
表1.1 公益创业的特征
(资料来源:湖南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张乾梅根据资料收集整理)
大多数的国内学者认为,国内的公益创业组织应具备以下共同点:①公益创业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和使命,且社会价值创造始终要高于经济利益追求;②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活动过程中,公益创业需表现出在资源利用、组织运作等方面的创新性。
关于公益创业类型的研究,Fowler(2000)认为公益创业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综合性公益创业”,其所涉及的全部经济行为均是为了生产正的社会产出和社会效益,并与其他性质的组织建立全方位的经济联系,如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第二种是“经重新诠释”的公益创业,指那些非营利组织运用已有的非营利能力来降低组织成本或者通过多元化来增加组织收入。第三种是“辅助性公益创业”,是指非营利组织建立营利性分支机构,虽其本身并不产生直接社会效益,但其用经营所得弥补公益资金的不足。Mort等(2003)则直将公益创业组织分为基金型组织和资源型组织。唐亚阳等(2009)认为,根据公益创业的动机可以分为机会型公益创业与就业型公益创业;根据公益创业的主体则又分为大学生公益创业、失业者公益创业和兼职者公益创业;根据公益创业的周期则可分为初始创业、二次创业和连续创业。
不论将公益创业按照何种类型划分,公益创业的本质都没有改变。公益创业必须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己任、服务于社会利益。湖南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认为:公益创业强调创业时兼顾社会公共利益,按照公益创业组织实践的主体或者服务领域,公益创业类型分为兼顾社会利益的非营利组织、兼顾社会利益的营利组织、志愿公益活动和生态网络混合型四类,这也是国内现在普遍接受的一种划分。第二章会深入讨论类型的相关内容。
1.1.3 功能与作用
公益创业的功能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公益创业促进创新。创新(innovation)是创造新事物的过程,是创业过程的核心。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表达了创业对于创新的重要性,他认为,创业者们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并随时间推移不断淘汰着当前产品和技术。熊彼特把这个过程称为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创造性破坏的过程是改进了当前可得到的产品或技术。创造性破坏者被称为“创新者”或“变革推进者”。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并不局限于新产品和新技术,也包括新的组织、活动、制度或者模式。公益创业组织内创业对创新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益创业要善于利用生态网络创新。例如:号称英国公益创业教育第一大学的英国北安普顿大学把公益创业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有机融合,其公益创业教育组织结构是网络生态组织,有公益创业沟通联络和项目部、创业俱乐部、公益创业调查研究和战略招标办公室、公益创业研究中心、相关院系、就业与参与发展中心、学生会等,形成提供教学、研究和实践融合的公益创业生态体系。北安普顿大学计划建设校园专门公益创业园区,2018年成为世界公益创业型大学的领先者。
第二,公益创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创办社会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英国文化协会中国办公室社会企业家技能项目总监马湄丽博士(Dr Mairi Mackay,2013)指出:调查显示,英国2013年有超过7万家社会企业,雇员多达约100万人,为英国经济贡献了240亿英镑收入。英国所有初创企业中有1/3是社会企业,它们不仅增长速度和创新步伐超过中小型企业(SME),对未来也抱有更乐观的态度:63%的社会企业预计未来3年营业额会出现增长,而这个比例在中小型企业中只有37%。马湄丽博士甚至认为,将来,也许所有的企业都将是社会企业。美国学者的研究昭示非营利部门的平均规模大约占各国GDP的4.6%。
在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创业逐步形成了高潮并促进了经济发展。近年来,非营利组织迅速发展,非营利的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等组织规模、数量已经相当可观。公益创业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对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公益创业创造就业。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ecker)认为,创业型就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大量的研究证明:平均雇员少于100人的小企业创造了美国经济中大多数新就业机会。美国学者的研究昭示各国非营利部门平均占非农就业人口的5%,占服务业就业人口的10%,相当于公共部门就业人口的27%。非营利组织已经成为多元化时代社会发展与改革的生力军。从1977年到2001年,美国非营利部门就业年增长率为2.5%,而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则分别为1.8%和1.6%,非营利部门吸纳劳动力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政府和企业。美国非营利部门就业人数在过去25年翻了一番,到2001年达到1250万人,占美国总就业人数的9.5%。各国经验显示,非营利组织的就业速度较经济部门的就业速度要快得多。
公益创业对工作机会的创造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各国的经验都说明,公益创业对增加就业有重大作用。我国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有大量的下岗职工需要安置,有不少机关公务员需要分流,每年有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中国的就业压力大,任务艰巨。政府和现有企业单位根本无法全部解决这么多人的就业问题,因此,出路之一是就是鼓励下岗职工、农民、大学生自主创业,改变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以公益创业创造就业。
第四,公益创业促进社会进步。在20世纪70年代,德鲁克就宣称美国已经由管理型资本主义社会向创业型社会转变。创业活动和创新精神确实在方方面面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社会。首先,创新精神和创业活动的兴起将“人”推向了整个社会关注的中心。由于创业活动更依赖于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因此整个社会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其次,创业活动将使人们能够逐渐从工作本身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古老的中华文化滋养了深厚的慈善、自主、互助和志愿精神的传统,古人把“仁”放在了“仁、义、礼、智、信”之首。公益创业组织以公益为轴心,为全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公益创业组织都致力于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为社会提供新的资源配置体制,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公益创业促进了社会进步,公益创业组织创造了GDP增长和物质财富,提升了生产率,改善了人们的健康,给社会提供了新产品和新服务,促使城市和农村、沿海和内地、富有和贫困缩小差距,努力追求让居者有其屋,老者有所养,幼者有可学。公益创业以人为本,继承和发扬人类社会文明成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进步,真切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使人们生活得更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