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研究架构

1. 研究范围

从游客尺度的旅游空间出发,进行具体景区和场所的统计汇总,进而为城市尺度的旅游空间规律判断提供支持,是本书研究范围确定的基本思路。研究范围的确定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的统计,第二步是以旅游系统的三项要素为线索进行补充。

旅游景区是我国特有的常用旅游术语,是指一类“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的空间或地域”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S/O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网站,2003-2-24 [2013-05-21]. http://www.cnta.gov.cn/html/2008-6/2008-6-27-20-31-36-6.html.,通常具有较明确边界。这一名称的实际应用尺度较为宽泛,既可以是较大规模的建筑群、风景区,也可以是某一座单体建筑物。A级景区是我国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对于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由高至低分为5A、4A、3A、2A和1A五个等级,评分标准涉及交通、游览、吸引力、游客人次、相关设施与服务,以及景区的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内容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修订)(GB/T17775-2003)[S/O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网站,2004-10-28 [2013-05-21]. http://www.cnta.gov.cn/html/ 2008-6/2008-6-27-20-31-36-5.html.。这一综合的量化评定方式使得A级景区所涵盖的空间或地域与北京旅游中愉悦活动的空间和场所范围较为吻合。由于愉悦体验是游客前往异地旅游的主要目的,因此A级景区是北京旅游空间研究范围的基础内容。但应当注意,A级景区并不能涵盖愉悦活动的全部空间范畴,例如天安门广场等旅游仅为部分功能的区域、数量众多的购物娱乐场所等等。

北京旅游空间的研究范围还需要对其他愉悦活动的空间和基础活动的空间进行补充,可以借助旅游系统的观念来寻找线索。为便于具体操作,本书研究所借用的是较为早期的三分式旅游系统构架,即旅游系统构成可分为旅游的主体、客体和媒介三项要素吴必虎,宋子千,等. 旅游学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7.。影响旅游空间研究范围的因素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考量。其中,旅游主体是游客,代表了旅游的需求一方。旅游客体是城市的旅游资源,代表了旅游的供给一方。旅游媒介是旅游产品,代表了旅游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链接。这三方面要素也是本书对于城市尺度的旅游空间研究的基本线索。

沿着这一线索,可以将主体、客体、媒介这三部分要素对应到当代北京旅游空间可具体操作的内容。接待游客人数是从旅游主体判断旅游空间的重要标准,相关信息可以从部分统计数据和媒体报道中获得;吸引力是从旅游客体角度判断旅游空间的依据,具体包括资源特色、知名度、影响力等,这方面内容的界定存在一定主观性;查找现有旅游线路、攻略等所涉及的区域是从旅游媒介角度进行旅游空间范围补充的方法。北京市A级景区、其他游客人数和关注度较高的区域、旅游线路和攻略涉及的区域共同构成了本书北京旅游空间的主要研究范围(图1-6)。

图1-6 当代北京旅游空间研究范围确定方法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旅游空间研究范围的形成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特征。首先,城市层面上,旅游空间是由旅游的主体、客体和媒介三方面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缺一不可,既需要游客的需求和旅游资源的供给,也离不开旅游产品的串联。其次,旅游空间的范畴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例如,因为游客需求的变化,会引发旅游产品对于既有旅游资源的调整和更新;反之,新型旅游资源经过发掘产生出新的旅游产品,同样会引发新的游客市场,相应的旅游空间也随之发生改变。再次,旅游空间的范围是开放的。也就是说,旅游空间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始终和外界存在着双向交流。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变化,新的空间内容可以被纳入到旅游空间范畴中来;反之,既有的旅游空间也会因吸引力下降、游客数量减少而逐渐被旅游活动所淘汰(图1-7)。

图1-7 旅游系统与旅游空间研究范围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 研究方法

本书研究主要采用了数据统计分析、现场调研观察、向专家请教、定性分析、交叉学科借鉴、相关城市比较等研究方法。

北京旅游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是本书研究的基础,内容既包括北京旅游市场近十余年来的发展状况、中国和世界旅游市场发展等宏观数据,也包括景区、酒店、餐饮等行业专项数据,还包括近年来北京主要报纸、杂志及电视节目对于北京旅游状况的报道等。这些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有利于本书研究在城市总体层面及更大范围把握北京旅游空间的发展态势。

游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对于游客行为特征和意见反馈的研究是本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单凭作者一个人的力量很难获取足够的现场数据。因此,本书对于游客的研究主要采用了现场调研观察与网络上游客反馈汇总相结合的方式,希望通过多方意见的归纳和现场实地印证更为准确地把握游客对于旅游空间的需求,使研究结果更贴近北京旅游空间具体场所的突出问题。

但同时,缺乏足够的现场数据支持也是本书研究的主要难点和不足。针对具体类型的旅游空间,研究主要以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理论为基础,借鉴旅游学、旅游美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部分理论知识进行定性分析,同时,走访旅游学、城乡规划学相关学者,并积极向旅游委员会、规划设计单位专家请教,希望可以从整体把握北京旅游空间的一般规律,并聚焦突出问题。

在旅游空间各类型的优化思考方面,本书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选取世界其他城市相关旅游状况的研究,探讨该类型旅游空间发展的基本要求,并通过北京自身情况的分析,探讨旅游空间优化改进的具体办法。尽管这种优化策略的提出在内容选取和改进构想方面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从指导实践的意义上来看,这些构想更为具体,有利于为未来发展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开拓思路。

3. 研究框架

本书对于北京旅游空间的研究分为四部分内容(图1-8)。

图1-8 旅游空间北京城的研究框架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第一部分是旅游热潮与旅游空间,以世界范围的旅游热潮和北京旅游连续“井喷”的现象为本源,提出当代北京旅游空间的研究选题,界定了研究的时空范围和主体内容,在梳理了旅游学、旅游现象的空间研究、国外城市旅游发展状况、北京旅游及北京城市空间等方面前人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明确了旅游和旅游空间的含义及特征,对旅游空间层级和结构形态进行分析,在确定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构建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是北京旅游空间综述。这部分按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个阶段梳理了北京旅游空间的历史演变,从总体状况、入境游、来京游和本地游几个方面呈现了当代北京旅游市场的发展状况,最后按照旅游空间层级归纳出当代北京旅游空间的三方面主要问题,即要素结构失衡、愉悦品质不高和基础支撑乏力。

第三部分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即当代北京旅游空间的分级阐述。这一部分依据旅游空间的层级和类型分为三篇共九章。上篇是城市尺度北京旅游空间的结构研究,包括旅游资源布局、游客行为特征和旅游产品体系三章,从旅游客体、旅游主体和旅游媒介三个方面探讨了北京旅游空间要素的布局规律、类型划分、现状问题和部分优化策略。中篇和下篇是游客尺度北京旅游空间的具体类型研究,内容包括空间的突出特征、布局规律、类型划分、突出问题和部分发展建议。其中,中篇分为人文观光景区、生态度假景区和商业休闲场所三章,从游客愉悦活动类型及其对应的旅游资源内容角度探讨北京旅游空间愉悦品质;下篇包括旅行交通线路、住宿接待设施和餐饮消费场所三章,从游客基础活动及其对应的服务保障角度探讨北京旅游空间基础支撑,并针对当代旅游活动中基础活动愉悦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部分优化思考。

第四部分是迈向世界旅游之都,为本书的结语章节。这一部分总结了北京旅游空间发展既有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旅游空间部分发展建议,包括制订并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设计和建设城市特色旅游空间、搭建多领域合作平台和拓展旅游空间研究范畴四个方面。最后,本书对北京建设“世界旅游之都”的长期发展目标进行了展望。

故宫神武门,2009年2月9日。

慕田峪长城,2011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