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概念界定

旅游,即旅游活动,是一切旅游相关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北京旅游空间研究需要首先明确的概念。旅游空间作为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和存在形式,其含义界定、层级和结构的解析是本书研究的基础工作。

1. 旅游

从字面上分析,旅游可拆分为“旅+游”,即旅行和游憩。旅游可以简单理解为以游憩为目的的旅行活动。

1995年,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定义如下: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旅行至他们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并在那里持续停留不超过一年时间的活动。”世界旅游组织对于旅游定义的原文是:Tourism is defined as the activities of persons traveling to and staying in places outside their usual environment for not more than one consecutive year for leisure, business and other purpose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Collection of Tourism Expenditure Statistics[EB/OL]. 1995 [2012-11-12]. http://pub.unwto.org/WebRoot/Store/Shops/Infoshop/Products/1034/1034-1. pdf.

世界旅游组织提出的概念是目前最为通用的界定,它偏重于技术层面的定义,强调了一年的时间边界,这是出于统计和研究等目的的需要。针对旅游活动的特征,国内外学术界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旅游的定义。例如,德国的蒙根·罗德强调旅游是一种异地的社会交往活动;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的定义着重于旅游的综合性,认为旅游是一类“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缘于非定居人群的旅行和暂时停留行为;英国学者柏卡特和梅特列克认为“旅游是人们短期前往一个目的地并在该地逗留的各种活动”,强调了旅游的异地性和暂时性特征;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认为“旅游是一种具有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等特点的特殊生活方式”,等等库珀,弗莱彻,法伊奥,等. 旅游学[M]. 3版. 张俐俐,蔡利平,编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5-56.

综合各种旅游的定义,可以归纳出旅游活动的几个基本特征:首先,旅游以“旅行”为基础,人们是通过空间移动、旅行至异地来完成旅游活动的,脱离旅行的游憩活动不是旅游;其次,旅游是人们到达异地并停留的行为,在惯常环境中的一般游憩活动不是旅游;再次,旅游活动具有时间边界,人们是暂时离开惯常环境,迁徙、移民等改变长期居住地的行为不是旅游活动。我国学者吴必虎指出,移动性、异地性和暂居性是旅游活动的三个本质特征,而且三者密切相关,“移动行为产生异地性,时间暂居性是空间异地性的条件”吴必虎,宋子千,等. 旅游学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6-27.。此外,旅游活动中参与人群具有各种出行目的,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关系和现象,具有目的性和综合性特征库珀,弗莱彻,法伊奥,等. 旅游学[M]. 3版. 张俐俐,蔡利平,编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1.。早期的研究将旅游界定在“不以盈利为目的”范围之内,但随着商务旅行、会议展览等活动的日益增长,目前更多学者倾向于将商务旅游纳入到广义的旅游活动范畴之内。

界定旅游活动,还需要明确旅游与休闲和游憩的关系(表1-1)。人们活动的时间可分为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两部分库珀,弗莱彻,法伊奥,等. 旅游学[M]. 3版. 张俐俐,蔡利平,编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2.。工作时间内人们到异地的外出活动可统称为商务旅游;闲暇时间的活动可统称为休闲活动。广义的休闲活动涵盖了游憩活动和狭义旅游活动两个部分。其中,游憩活动包括基于家庭的游憩活动和日常外出游憩活动。家庭内看电视、聚会,外出看电影、体育锻炼、参加社交活动等都属于游憩活动。游憩活动中,一般人们并不出行或移动距离较近,涉及的地理范围主要是家庭或者当地。狭义的旅游活动包括当日游(或称“一日游”)和离开常居地、工作地的旅游活动。当日游出行范围通常为本地区或是周边城市,例如郊游、野炊等,游客不作投宿,当日返回。离开常居地、工作地的旅游活动总体来讲出行距离更远,涉及的地理范围分为国内或者国际,以观光、度假等为目的的旅游都属于这一类型。不难发现,狭义的旅游活动发生在人们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之内,其发生动机总体上以愉悦为目的的特征非常明显。因此,狭义的旅游活动也被称为愉悦旅游。愉悦旅游和商务旅游共同构成了广义旅游活动。吴必虎,宋子千,等. 旅游学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0-32. 库珀,弗莱彻,法伊奥,等. 旅游学[M]. 3版. 张俐俐,蔡利平,编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2.

表1-1 旅游与休闲和游憩的关系

作者根据旅游学概论(吴必虎,2009)、旅游学(克里斯•库珀,2007)改绘。

当代,以愉悦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是北京旅游的主体。同时,在本书中,旅游活动涉及城市空间的总体特征和具体品质是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本书以狭义的愉悦旅游为基础,对北京的旅游活动作出如下界定:

北京旅游是人们以愉悦为目的、通过旅行离开惯常环境,在北京作短时间停留的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活动中的惯常环境(Usual Environment)是一个相对概念,指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地方吴必虎,宋子千,等. 旅游学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7.。界定是否“离开惯常环境”并不完全依赖于空间范围的大小和人们移动距离的长短,而是空间距离、出行频次、熟悉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例如,有部分北京市民每天上班往返路程超过100千米,还有很多老人每天乘车几千米到颐和园参加锻炼活动,这些移动行为都不能称为“离开惯常环境”。而如果全家驾车到京郊度假,或者春季里参加亲子、采摘等活动,则属于本地旅游活动范畴。

目前,旅游学研究基于广义旅游的概念,将旅游活动的内容归纳为基础活动、愉悦活动、商务活动三个方面吴必虎,宋子千,等. 旅游学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7.。其中,基础活动指餐饮、住宿、交通出行等满足人们旅游中基本需求的活动;愉悦活动是参观、游览、娱乐、购物等以愉悦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商务活动则是商务访问、参加会议展览等出于商务利益目的的旅游活动。本书中采用的狭义的愉悦旅游概念从活动内容上包括了愉悦活动和基础活动两大类别。

2. 旅游空间

旅游是一种综合的人类活动,包括空间移动、异地暂居、目的地游憩等多方面内容。这些活动都与空间密不可分。空间研究,尤其是地理层面的移动规律研究和城市、景区的空间结构研究一直是旅游学科的重点关注对象。作为一个多领域的交叉学科,旅游学的空间研究多集中在较为宏观的层面。相对具体的旅游资源、旅游景观等方面内容则多数偏重于管理层面或是应用于某个规模较小的城镇或景区。在北京这样的超大规模城市中,旅游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综合城市活动,针对其多层次空间的应用型研究还比较匮乏。这一旅游学与建筑学交叉领域的空档,是本书研究力求补充的内容。

部分学者对旅游空间的概念已经作出界定。王欣认为,旅游空间是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包括吸引物、各种服务、设施和其他相关条件王欣. 旅游空间学说框架探讨[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17.。但这一定义与旅游产品的概念过于接近,与物理环境的关联不够紧密。吴承照提出了城市旅游空间单元的概念,并将城市旅游空间划分为观光游憩点、游憩中心地、旅游线路和旅游通道、旅游集散中心等多种基本单元,探讨了这些单元组合及布局的模式吴承照. 城市旅游的空间单元与空间结构[J]. 城市规划学刊,2005, 3: 82-87.。这是一种对于旅游活动中各个空间环节功能与形态的综合分类方式。汪忠满侧重于空间结构形态,将旅游空间从微观到宏观定义为点、片、面三个层次,并提出在旅游活动中,提升空间结构有赖于“连点成片,连片成面”汪忠满. 都市旅游与“宜游城市”空间结构研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6-58.。这一观点强调了旅游空间形态上的相对性,分析方式可以扩展至微观尺度和区域宏观尺度的空间研究。但这种方式更偏重旅游空间静态布局的分析,尽管强调了“连”的作用,但对旅游移动性特征的关注稍显不足。此外,陈家刚以城市空间与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关系出发,从地域结构、职能结构、等级规模结构和市场结构等方面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和展望陈家刚. 旅游城市空间布局[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空间,可以从科学、哲学、地理学等多个方面进行界定,也可以按照人类在空间中的活动和对于空间的认知进行深入解释顾朝林,张敏,甄峰,等. 人文地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8-30.。旅游空间亦是如此。因此,本书中的旅游空间是以地理学描述为基础、结合旅游活动中人群与物质空间的关联所提出的一般概念。具体研究还需要从空间的特征、层级、结构形态等方面深入分析。

旅游空间(Tourist Space),是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即旅游活动的存在形式。旅游空间以物理环境为基础,反映了其中游客进行旅游活动的现象,并记录了旅游活动中事件的经过。同时,旅游空间还承载了社会交往和经济关系的内涵。

旅游空间具有以下三方面主要特征:

第一,旅游空间具有层级性特征。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旅游空间的尺度层级和内容层级上。一方面,参与人群在空间上的移动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必要条件,客源地、途经地区、旅游目的地和整体环境是旅游空间的基本构成。这一过程可以发生在游客身边、目的地城市、区域,甚至国家或国际及洲际的空间尺度。不同尺度上旅游空间的主要研究对象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游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空间承载的内容因游客活动不同而产生层级差异。这种内容上的层级性在游客尺度的旅游空间中最为明显。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内的活动,既包括观光、度假、休闲等愉悦活动,也包括交通出行、住宿、餐饮等基础活动,广义上还包括其他商务活动。这时,旅游空间的内容层级不同,凸显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重点也相应地不同。

第二,旅游空间具有综合性特征。旅游空间承载了旅游活动一系列关系的总和,既包括游客与物理环境的空间关系,也包括游客在异地的社会交往关系,还包括游客旅游消费的经济关系。因此,广义上旅游空间的内容应当既包括物理空间,也涉及社会空间和经济空间。本书是北京旅游空间研究的一次基础性探索,目的是发现当代北京旅游活动中出现的主要空间问题,并通过空间的优化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助力城市空间的整体发展。研究仍会将主要关注点聚焦在承载游客活动的三维物理空间,梳理其现状特征及主要问题,并尝试在部分内容中将研究向社会及经济关系范畴进行拓展。

第三,旅游空间具有整体性特征。宏观上看,单独的客源地、旅行通道、旅游目的地或者环境都不能独立构成旅游空间。旅游空间所承载的是这些空间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本书以北京为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研究当中,这种整体性特征依然存在。在城市层面,旅游空间所承载的是资源对于游客的吸引、旅游产品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效益获得、游客通过旅游产品对于北京旅游资源的认知与消费,以及以上各种关系的城市环境支持。在微观层面,旅游空间同样是游客及其不同类型活动综合作用于城市中各个区域或场所的结果。

3. 旅游空间的层级

层级性是旅游空间的突出特征,对于旅游空间层级的解析是构建本书整体研究框架的基础。在空间尺度层级中嵌套游客活动内容层级,是本书当代北京旅游空间研究层级划分的标准。

旅游空间具有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尺度层级。在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研究中,旅游空间的尺度分为城市尺度和游客尺度两个层级(图1-3)。崔凤军认为,旅游在空间结构方面可分为旅游单体景点、多个景点组合的景区、旅游地、区域、国家或大洲的不同尺度层级崔凤军. 论环境承载力——持续发展旅游的判据之一[J]. 经济地理,1995, 15(1):105-109.。在本书中,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目的地城市旅游空间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思考改进的方法和途径,仅从城市物理环境的尺度来分析旅游空间是不够的。游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行为、感受和意见对于旅游空间突出问题的揭示和优化策略的讨论都具有很大价值。因此,本书将城市尺度以下与游客具体活动相关的城市空间归为“游客尺度”,既包括规模较大的景区,也包括中小尺度的街区和活动场所。

图1-3 旅游空间尺度层级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旅游空间层级的明确还需要对不同尺度旅游空间承载的内容进行分析。旅游学研究中的雷珀模型说明了旅游空间承载的基本内容,即在由人文、社会文化、经济、技术、自然、政治、法律等组成的宏观环境中,游客从旅游客源地出发,经过旅游途经地区到达旅游目的地停留游憩之后,再由旅游目的地经过旅游途经地区返回旅游客源地。我国学者吴必虎提出的旅游系统观念与雷珀模型是基本对应的,即旅游系统由需求系统、出行系统、供给系统和支持系统构成吴必虎,宋子千,等. 旅游学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这一模型是本书推演目的地城市不同尺度旅游空间承载内容的基础(图1-4(a))。

图1-4 目的地城市旅游空间层级解析

图片来源:(a) Leiper, 1990. 摘自旅游学(库珀,2007: 8),作者改绘;(b) 作者自绘。

应当看到,在以目的地城市旅游空间优化为目标的研究中,不同尺度旅游空间的任务和功能不同。城市尺度的旅游空间主要任务是旅游活动的布局组织和关系架构;游客尺度的旅游空间主要任务是为游客提供基础服务和愉悦体验。因此,不同尺度上讨论旅游空间承载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基于综合人地关系的雷珀模型在国际、国家和区域的宏观尺度中更为适用。在城市尺度,旅游空间承载内容是在由文化、经济、自然生态、基础设施、政策法规等构成的城市环境中,城市通过旅游产品将旅游资源供给游客,游客通过旅游产品实现对旅游资源的消费。在游客尺度,旅游空间的承载内容是在游客的周边环境中,游客根据资源吸引力和自身需求,分别进行愉悦活动和基础活动(图1-4(b))。

综上所述,在本书研究中,北京作为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空间的研究分为城市尺度和游客尺度两个空间尺度层级。在城市尺度,旅游空间承载了城市环境中的旅游资源、游客、旅游产品(即旅游的客体、主体与媒介)三方面要素的交互关系,旅游空间的优化目标是要素结构的调整与要素关系的理顺。在游客尺度,旅游空间承载了游客的愉悦活动和基础活动,旅游空间的优化目标是愉悦品质的提高和基础支撑的强化。这是本书研究对象的确定方法和框架组织的基本依据(表1-2)。

表1-2 当代北京旅游空间研究对象的确定方法

4. 旅游空间的结构形态

旅游空间的层级性特征同样影响了旅游空间的结构形态。

在城市尺度,目的地城市的旅游空间承载的内容非常综合,既包括游客与物理环境的空间关系,也包括游客在异地的社会交往关系,还包括游客旅游消费的经济关系,旅游空间的结构综合且抽象。作为旅游的主体、客体和媒介,游客、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这三项基本要素的关系反映了城市层面旅游空间的结构构成。其中,游客是旅游空间的行为主体,旅游空间的存在是围绕游客展开的;旅游资源是旅游空间的行为客体,是目的地对异地人群产生吸引力的根本;旅游产品是旅游空间的行为媒介,通过对于旅游资源和游客的链接,形成了城市尺度上旅游空间的结构关系(图1-5(a))。

图1-5 旅游空间的结构形态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在游客尺度,旅游空间是游客具体活动的载体,其结构形态更为具象,可归纳为“点”和“线”的组合方式。“点”是游客活动的空间单元,可以是景区、建筑群,也可以是某一建筑单体。“线”是游客移动的路径空间,本书中主要指在目的地城市内游客乘坐汽车、地铁等交通工具的中观尺度移动线路。在这一形态构成的基础上,按游客活动内容的层级,游客尺度的旅游空间可分为愉悦活动空间和基础活动空间两类。愉悦活动空间是游客在目的地进行观光、度假、休闲等活动的空间单元(图1-5(b));基础活动空间是游客在目的地进行基础活动的载体,既包括住宿、餐饮活动的空间单元,也包括旅行交通线路和目的地城市对外接驳的交通场站(图1-5(c))。

必须说明的是,尽管城市尺度上旅游空间结构综合而抽象,但同样需要从物理空间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规划。在本书北京旅游空间的研究中,城市旅游空间的结构现状是旅游主体、客体和媒介三方面要素布局叠加的结果,而在旅游空间的规划中,城市尺度的旅游空间结构则是未来城市旅游要素关系的空间投影。尽管规划中由活动区域、移动路径等组成的旅游空间结构图示不能涵盖其承载的全部内容,但合理、均衡的旅游空间结构既是城市旅游活动良好运转的体现,也是引导旅游空间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

旅游空间层级和结构分析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把握当代北京旅游空间中复杂而综合的关系,建立不同尺度上的旅游空间观念,明确北京旅游空间具体问题分析的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