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路亚没什么稀奇,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路亚是“lure”的音译。

英文中bait和lure都是鱼饵,但是两个词却是完全不同的钓鱼方法所使用的鱼饵。鱼饵通过刺激鱼的感官,诱导鱼咬钩。目前通常使用的鱼饵都是鱼类喜欢的食物,如人工的配合饵料,以及天然的鱼饵像蚯蚓、红虫、玉米等,可以称之为真饵(bait)。而假饵(又叫拟饵)是用金属、塑料、羽毛、硅胶,模拟鱼类的掠食对象制造出来的各种颜色、形态、尺寸的鱼、虾、虫,是鱼没法食用的假饵(lure)。

掠食和繁殖是生命体最基本的特征。所有生命体的感觉器官的进化,其实都是为了掠食、繁殖这两个目的。感觉器官一是通过对光、嗅觉、声音、压力等的判断,辅助生物更有效率的掠食;二是在生物从同体繁殖进化到异体繁殖以后,用于辅助生物找到异性,竞争交配权,繁衍后代。

最原始单细胞上的眼点,具有感光细胞,能够感受到光线,使单细胞能够游向光线充足的地方,以便能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养料,维持生存和繁殖。到了生命体最高阶的人类,感觉器官已经进化出了由视觉、嗅觉、味觉等器官和组织构成的非常复杂的感觉系统,是生命进化的最高阶段,也是自然给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尽管拥有这么多组织和器官,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忽略它的存在,就像太多人吃饭是为了快速充饥,所谓的味觉享受,也都是追求麻辣这种味觉上的灼烧感。就像购买一辆顶配的豪华SUV,每天只是开车上下班,豪华音响仅仅是用来听听广播,强力的四驱,也只是为了停车能上马路牙子。

鱼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分为:胸鳍、背鳍、腹鳍、臀鳍、尾鳍,以及侧线。

本书中摄影图片大多由作者妻子姜辛女士拍摄,下文将不再一一注明。

鱼的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嗅觉以及它特有的侧线。侧线是鱼类身上最强大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到声音、水的压力等。正是了解和利用了鱼类的各种感觉器官的特性,人类在干爽的岸边,开始了“守株待兔”式的钓鱼。大家通常在水边看到的垂钓,都是用鱼钩加挂真饵,利用鱼饵的色香味,刺激鱼的嗅觉,引诱鱼上钩。而鱼类最强大的侧线,以及在昏暗的水下发育出的强大视觉系统,在这种钓鱼方式中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对于掠食性鱼类,它们的侧线系统和视觉系统更发达,能够迅速地感觉到水中逃跑小鱼的游动,落入水中飞虫的挣扎。路亚就是利用掠食性鱼类的这个捕食特点,设计出模仿小鱼和昆虫等形态、颜色的假饵,利用鱼竿、渔轮放线和收线,制造出各种坠水、游动、挣扎等姿态,诱导鱼攻击。

拟饵的类型主要有三大类:羽毛型、硬饵、软饵。

路亚现在主要流行于欧美,成为一种时尚的运动,已经演化成总奖金高达百万美金的职业比赛,如世界户外钓鱼大奖赛(FLW)。路亚不同于大家常见的钓鱼方式,要在一个地方等待鱼上钩。而是需要钓手不断地根据他对鱼的习性的了解,主动出击寻找。它是一种全身的运动,不需要搅和鱼食弄得满手香精味道,也不需要精细复杂的拴钩、绑线、调漂,对装备的要求也相对简单精练,非常受现代人的喜欢。路亚的另外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装备的研究,不同鱼种在不同季节的不同习性,引申出不同的钓法和不同的技巧,也有着不同的装备需求,可以演化出无数种的竿、轮、线、拟饵的组合。

假饵(又叫拟饵)是用金属、塑料、羽毛、硅胶,模拟鱼类的掠食对象制造出来的各种颜色、形态、尺寸的鱼、虾、虫,是鱼没法食用的假饵(Lure)。

绝大部分路亚钓鱼的人,可能会觉得路亚是一个纯粹的舶来品,我个人认为这还有待考证。我国古代就曾发明过用假饵引诱鱼的方法,在汉代王充《论衡·乱龙篇》中:“钓者以木为鱼,丹漆其身,近之水流而击之,起水动作,鱼以为真,并来聚会。”意思是钓鱼的人用木头雕刻成鱼,用红漆漆在鱼身上。把木鱼迎水飘浮而击水,水被激起,木鱼浮动。游鱼以为它是真鱼,一齐游来聚会。这比《钓客清话》里面记载用布条做成米诺鱼(Minnow,拟饵的一种)来钓鱼的方法要早很多。

刘华杰老师和伙伴王松,都曾对我提起过东北老家用毛钩钓宽鳍鱲的经历。毛钩,就是把鱼钩拴上鸡毛,反复抛投入水,效果出奇的好,俗称“溜毛”。这不就是让老外推崇备至,让国人看得眼花缭乱、赞叹不已的飞蝇钓法吗?话说这是40年以前东北就有的钓鱼方式,那个时代相对封闭,飞蝇钓法作为舶来品进入国内的可能性不大,路亚是舶来品这个说法到底算不算准确。

钓鱼活动的发展,是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逐步了解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人类通过仔细观察鱼类习性,针对鱼的不同习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造的一种活动。每个地域的情况不同,钓鱼工具和方法发展出的状态也各不相同。就像在中国的造纸术成熟之前,外国人也就地取材、因材施造地做出了莎草纸和羊皮纸。放下谁先起源和到底谁的技艺更高的纠结,分析路亚之所以在欧美盛行,在我国衰微的原因,也许答案简单到可笑,可能就是因为欧洲掠食性鱼类多,而我国掠食性鱼类种类少。也可能是因为中国人对美食的执着热爱,路亚捕鱼的效率较低,只有更高效的捕鱼和养鱼技术,才能满足我国人民不断提高的吃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