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轻生活,听花开的声音
- 无所忧,无所执:唯有淡然欢喜
- 木心
- 15175字
- 2017-06-29 13:31:32
慢下来,才能曼起来
生活的乐趣决不在于不断地奔跑,生活需要一杯茶的清香,需要一碗酒的浓烈激情。每天早晨出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泡一杯咖啡,听一曲优美的曲子,抑或在休息的时候给朋友送去亲手包的饺子,或者陪着父母坐在电视机前说着那些实际上已经说了无数次的经典家常,又或者一家三口一起去海边游玩,让心灵得到极大的放松……
很多时候,我们被生活一个又一个目标逼迫得只会忙着赶路,不仅工作紧张,生活也紧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还会想到有一大堆的事情在等着自己,于是一切都匆匆忙忙,急躁不堪,当我们回首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只顾匆忙赶路,失去了更美好的事情。
有这样一个故事:
父子俩一起耕作一片土地。一年一次,他们会把粮食、蔬菜装满那老旧的牛车,运到附近的镇上去卖。但父子两人相似的地方并不多,老人家认为凡事不必着急,年轻人则性子急躁、野心勃勃。
这天清晨,他们又一次运货到镇上去卖。儿子用棍子不停地催赶牛车,要牲口走快些。
“放轻松点,儿子,”老人说,“这样你会活得久一些。”
可儿子坚持要走快一些,以便卖个好价钱。
快到中午的时候,他们来到一间小屋前面,父亲说要去和屋里的叔叔打招呼。儿子继续催促父亲赶路,但父亲坚持要和好久不见的弟弟聊一会儿。
又一次上路了,儿子认为应该走左边近一些的路,但父亲却认为应该走右边有漂亮风景的路。
就这样,他们走上了右边的路,儿子却对路边的牧草地、野花和清澈的河流视而不见。最终,他们没能在傍晚前赶到集市,只好在一个漂亮的大花园里过夜。父亲睡得鼾声四起,儿子却毫无睡意,只想着赶快赶路。
在路上,父亲又不惜浪费时间帮助一位农民将陷入沟中的牛车拉出来。这一切,都使儿子气愤异常。他一直认为父亲对看日落、闻花香比赚钱更有兴趣,但父亲总对他说:“放轻松些,你可以活得更久一些。”
到了第二天下午,他们才走到俯视城镇的山上。站在那里,看了好长一段时间后,两人都不发一言。
终于,年轻人把手搭在老人肩膀上说:“爸,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他把牛车掉头,离开了那从前叫作广岛的地方。
很多时候,我们就和这个青年一样,在人生中不断地奔跑,向着下一个目标不断地奋进;我们的生活被忙碌,以及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所占满,心里、眼里也只剩下这个目标,当我们回头的时候,却发现生命的过程实际上是很美妙的。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一个没有远大的目标,只做好手头上的事的人每天都很快乐,却最终进入老A部队,而成才这样一个有远大目标的人最终却跌了跟头。人应当有这样做事不刻意的生活态度。生活不是比赛,没必要非要拿第一,一切顺其自然,每天活得轻松一些,做好自己当下做的事情就好。
生活的乐趣决不在于不断地奔跑,生活需要一杯茶的清香,需要一碗酒的浓烈激情。每天早晨出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泡一杯咖啡,听一曲优美的曲子,抑或在休息的时候给朋友送去亲手包的饺子,或者陪着父母坐在电视机前说着那些实际上已经说了无数次的经典家常,又或者一家三口一起去海边游玩,让心灵得到极大的放松……
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这些,忘记了那些特别好的朋友的生日,忘记了今天本来说好的和丈夫一起去陪他买条领带;我们想到更多的就是孩子的上学费用怎么办,自己还想着再买一套房……我们的生活被物质充斥了,理想也都变得物质化了,所以我们急着赶路,跑得气喘吁吁都不停歇。
而生活本来可以不这么过,只是我们太紧张了,而忘记了在生活中慢慢体味幸福的味道;我们大可以轻松一些,活得更洒脱一些,做事大可不必急躁,慢慢地走,慢慢地看,你会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很美好。
你可以在暖阳里读自己喜欢的书,可以在清风里聆听鸟鸣,可以在忙碌中偷闲写写只言片语,可以在周末里和家人共享亲情……一切,都有了色彩;一切,都流动了起来;一切,都在慢中尽展风采。
原来,慢也是一种人生。这种人生,不急不躁,却尽享风景;这种人生,不瘟不火,却静享清净;这种人生,不慌不忙,却饱含出世之思想。
慢下来,静享人生,风景独好,你赏或者不赏,尽在自我掌控之中。
为自己的心灵“留白”
静静地去听一首喜欢的音乐,安静的;或者大笑或者大哭着看完一场电影,简简单单地去野外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或者只是安安静静地坐着,什么都不想,都不做;又或者周末放下所有忙碌,一个人给自己煮一壶咖啡,惬意地坐在窗前晒着太阳。这样的日子会让你的心情非常愉悦。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帆风顺,轻轻松松,简简单单,然而生活却有重重压力,例如追求的失落,奋斗的挫折,情感的伤害等,都让我们的心灵背上了重重的负荷。面对压力,要想获得平和的心,有一个最重要的方法,那就是为自己的心灵留下适当的空白,使内心保持一定的余裕。
事实上,刻意地使心灵空白的确能有效地为人们带来心安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将头脑中忧虑、不安、沉重、憎恶等不良情绪“清空”,取而代之的是愉悦、安定、轻松、满足的心境。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在拉赖因号轮船上举办过一场演讲会。他在演讲中说道:“当你感觉到内心有压力和烦恼时,不妨走到船尾去,把烦恼的事一一说出,然后把它们抛掷到汪洋大海中,注视着它直到它消逝不见。”这个建议乍听起来仿佛有一点荒诞和幼稚,但是当晚却有一个人跑来对他说:“我按照你的话去做了,结果觉得心中非常舒畅,这实在是件令人吃惊的事呀!”这人还继续说道:“待在船上的这段时间里,我将天天在日落的时刻,把一切恼人的烦忧抛入大海,直到自己觉得完全没有一丝烦恼为止。同时我将日日注视着这些烦恼消失于时间的大海里!”
的确,我们很多时候因为忙碌,因为各种事情的困扰,每天从早到晚的工作,没有自己的时间,没有给自己的心灵时间,没有给自己心灵对话的时间,或者让自己的心灵完全处于一片空白。静静地去听一首喜欢的音乐,安静的;或者大笑或者大哭着看完一场电影,简简单单地去野外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或者只是安安静静地坐着,什么都不想,都不做;又或者周末放下所有忙碌,一个人给自己煮一壶咖啡,惬意地坐在窗前晒着太阳。这样的日子会让你的心情非常愉悦。我们不必很功利地为了学英语去看外文电影,或者为了学习某些东西去看一些书,只是很简单的,很享受的信手拈来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很随意地翻看。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各种各样的烦恼所困扰,为前途奔波,为父母的身体担心,为孩子选择学校而忙碌,为自己日渐发胖的身体而忙着减肥,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有自己的时间?什么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很烦琐的事情所左右呢?我们大多数的时间被一个叫作“忙碌”的东西所占用,到头来却发现自己需要的东西一个都没有得到。实际上生活需要一些宁静,心灵需要定期清空,需要将生活中的那些烦恼都倒出去,新鲜的,带有活力的内容才可以填充进来,否则,我们的生活将是一团糟,烦躁、抑郁接踵而来。
我们需要这样的安静,可以清空内心的烦恼和忧虑,使自己从压力中解脱出来。当然,仅使心灵留白还是不够的,必须加进一些内容才可,因为人的心灵不能永远呈现空白而毫无内涵,否则,曾经丢弃的消极想法极有可能又会重新进入你的思想之中。因此,我们必须在心灵呈现空白的同时,立即注入富含创造性、健康性的想法。这样一来,那些负面的想法就无法再对你造成任何影响。久而久之,那些重新注入脑中的新想法将在你的思想中生长,而且能击退任何负面的想法。那时你的心灵将远离压力的困扰,永葆平和。
至真至简最生活
至简生活倡导的是一种简约的生活。它主张我们减去人生旅途中不必要的行李,以使我们能够有更多的工夫去欣赏沿途的风景,能够更轻松地享受旅途的乐趣。
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智者,寻求解脱之法。
智者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
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头,智者问有什么感觉。
那人说:“越来越觉得沉重。”
智者说:“这也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原因。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有了越来越累的感觉。”
生命之舟需要轻载。当你觉得生活不堪重负时不妨学会“卸载”:将自己的烦恼和包袱一一扔掉,让心态“归零”。
年轻的时候,李丽比较贪心,什么都追求最好的,拼了命想抓住每一个机会。有一段时间,她手上同时拥有十三个广播节目,每天忙得昏天暗地。事情都是双方面的,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事业愈做愈大,压力也愈来愈大。到了后来,李丽发觉拥有更多、更大不是乐趣,反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她的内心始终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笼罩着。
后来,“灾难”发生了,她独资经营的传播公司被恶性倒账四五千万元,交往了七年的男友和她分手……一连串的打击向她袭来,就在极度沮丧的时候,她甚至想到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面临崩溃之际,她向一位朋友求助:“如果我把公司关掉,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朋友沉吟片刻后回答:“你什么都能做,别忘了,当初我们都是从‘零’开始的!”
这句话让她恍然大悟,也让她有勇气再生:“是啊!我们本来就是一无所有,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怕的呢?”就这样念头一转,没有想到在短短半个月之内,她连续接到两笔很大的业务,濒临倒闭的公司起死回生,又重新活了起来。
历经这些挫折后,反而让李丽体悟到人生“无常”的一面,费尽了力气去强求,虽然勉强得到,最后留也留不住;反而是一旦放空了,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收获。
她学会了“生活的减法”。为了简化生活,她谢绝应酬,搬离了一百五十平方米的房子。索性以公司为家,在一个十平米不到的空间里,淘汰不必要的家当,只留下一张床、一张小茶几,还有两只作伴的狗儿。
李丽忽然发现,走着走着,她的生活进入了至真至简的阶段,节奏变慢。渐渐地,心胸也豁然开朗,真的觉悟了不少,内心清明起来。原来一个人需要的其实那么有限,许多附加的东西只是徒增无谓的负担而已。朋友不解地问她:“你为什么都不爱自己?”她回答:“我现在是从内在爱自己。”
一个人在自己觉得不堪重负的时候,应当学会做“减法”,减去一些不需要的东西,有时候简单一点,人生反而会觉得更踏实。
至简生活倡导的是一种简约的生活,它主张我们减去人生旅途中不必要的行李,以使我们能够有更多的工夫去欣赏沿途的风景,能够更轻松地享受旅途的乐趣。在这里,简单背后还需遵循一个法则,那就是在简化生活的同时要注意聆听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去伪存真”。
简单是一门艺术。越复杂越容易拼凑,越简单就越难设计。在服装界有“简洁女王”之称的简·桑德说:“加上一个扣子或设计一套粉色的裙子是简单的,因为这一目了然。但是,对简约主义来说,品质需要从内部来体现。”她认为,简单不仅仅是摈除多余的、花哨的部分,避免喧嚣的色彩和繁琐的花纹,更重要的是体现清纯、质朴、毫不造作。
简单不是乱减一气,而是在对事物的规律有深刻认识和把握之后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个雕刻家,能把一块不规则的石头变成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因为他胸中有丘壑。如果你抓不住重点,找不到要害,不知道什么最能体现内在品质,结果只能是将不该减掉的东西减掉了。
不如意是因为拥有太多
当我们苦恼的时候,应该想想实际上是因为我们拥有了太多的东西,这样我们就能释怀。人们只有生活在宁静的状态下,才有情趣欣赏世界可爱的一面;体会别人的人情道义和善良,才会有机会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宋代词人辛弃疾有一句名言: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想拥有,是因为占有欲在作怪,如果舍得放弃,就不会如此痛苦了。生活就是如此,有的时候,痛苦和烦恼不是由于得到太少,反而是因为拥有太多。拥有太多,就会感到沉重、拥挤、膨胀、烦恼、害怕失去。
拥有是一种简单原始的快乐,但拥有太多,就会失去最初的欢喜,变得越来越不如意。
有一位穷人向禅师哭诉:“禅师,我生活得并不如意,房子太小、孩子太多、太太性格暴躁。您说我应该怎么办?”
禅师想了想,问他:“你们家有牛吗?”
“有。”穷人点了点头。
“那你就把牛赶进屋子里来饲养吧。”
一个星期后,穷人又来找禅师诉说自己的不幸。
禅师问他:“你们家有羊吗?”
穷人说:“有。”
“那你就把它放到屋子里饲养吧。”
过了几天,穷人又来诉苦。
禅师问他:“你们家有鸡吗?”
“有啊,并且有很多只呢。”穷人骄傲地说。
“那你就把它们都带进屋子里吧。”
从此以后,穷人的屋子里便有了七八个孩子的哭声、太太的呵斥声、一头牛、两只羊、十多只鸡。三天后,穷人就受不了了。他再度找到禅师,请他帮忙。
“把牛、羊、鸡全都赶到外面去吧!”禅师说。
第二天,穷人来看禅师,兴奋地说:“太好了,我家变得又宽又大,还很安静呢!”
实际上穷人的日子和以前的日子是一样的,但那之后他却觉得很幸福,就是因为去掉了一些繁杂的东西,让生活回到了从前的状态,所以他会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很多时候我们也一样,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会羡慕别人的拥有,一个贫困的人总会羡慕富人衣食无忧的生活。而一个富人的烦恼可能更多,他可能总是担心自己的生意,顾不上自己的身体。每每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内心也充满了孤独与寂寞,这时候,他也会羡慕那些有着简单生活的人们,生活安逸,家庭其乐融融,羡慕那些每天在公园散步的一家三口……
当我们拥有更多的时候,烦恼也会以正比例的方式增加。我们拥有了太多,又一个也不愿意舍弃,这个舍不得,那个舍不得,所以生活中有太多的选择;有选择就有舍弃,所以我们心酸、难受,总觉得生活不如意。而当我们回归最简单的方式生活的时候却不见得有这么多的烦恼,因为我们拥有的是简简单单的几个东西,所以会珍惜并且更好地把握住拥有的东西。当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生活有了更多的干扰,而我们的能力又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舍弃,所以我们痛苦。
当我们苦恼的时候,应该想想实际上是因为我们拥有了太多的东西,这样我们就能释怀。人们只有生活在宁静的状态下,才有情趣欣赏世界可爱的一面;体会别人的人情道义和善良,才会有机会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无论社会和时代变得如何的喧嚣与躁动,只要我们愿意去找,就一定能发现一片真正安静的角落。即使真的没有安静的外在环境,也能保持一份心灵的宁静,在那里,可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要因为一时的失去而伤心,正因为现在的失去,我们以后才能够得到简单的幸福。
用一辈子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杂则多”,欲望多了,懂得多了,有时便会流于表面,不专一,不深入,博而不专;“杂则多,多则扰”,考虑得太多,困扰了自己,也困扰了他人;“扰则忧,忧而不救”,思想复杂了,烦恼太多了,痛苦太大了,连自己都救不了,又怎么救他人?
明代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写道:宋代书法家米芾说过,学习书法必须专一于书法,不要再有其他爱好分心,方能有成就。与此类似的是,古代善于弹琴的人,也说必须专攻两三支曲子,方能进入精妙的境界。这里说的虽是小事,但也可以借喻大的方面。佛说把心集中在一个地方,那么没有办不到的事。所以说,心意开了叉,事情也不能成,心性专一,志向坚定,三昧就能很快得到。
纵观世间学有专长之人,都是由于其对某一领域有所偏好,专注用心,穷根究底,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学有所成。因此,对于我们来说,不管做哪一行,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精神专一、有始有终。这正如修行之人想修成正果,须一门深入,方法毋杂。方法多了,智慧不及,不能融会贯通,反而一无所成。
相传,一位得道高僧来到一座无名荒山,山间茅屋中闪烁金光,高僧料定此间必有高人,遂前往一探究竟。原来,茅屋中有一位老人,正在虔诚礼佛,老人目不识丁,从未研读过佛经,只是专注地念着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哞。”高僧深为老人的修为所动,只是他发现老人将六字真言中的两个字念错了,他指点了老人正确的梵音读法后便离开了,想老人日后的修为定能更上一层楼。然而,一年后,他再次来到山中,发现老人仍在屋中念咒,但金光已不在。高僧疑惑万分,与老人攀谈得知,老人以往念咒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而得高僧指点后总是过于关注其中两字的读法,不由心绪烦乱。
做人做事的道理也一样。“杂则多”,欲望多了,懂得多了,有时便会流于表面,不专一,不深入,博而不专;“杂则多,多则扰”,考虑得太多,困扰了自己,也困扰了他人;“扰则忧,忧而不救”,思想复杂了,烦恼太多了,痛苦太大了,连自己都救不了,又怎么救他人?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专注于心是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博而不专,杂而不精,必会制约人生发展的高度。
有一只兔子,身材很修长,天生就很会“跳跃”,所以它一直以“跳远第一名”的荣誉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一天,小森林的国王宣布,要举办运动会,来提倡全民运动。于是,兔子就报名参加“跳远”项目,果然兔子又击败了鸡、鸭、鹅、小狗、小猪等动物,再次得到“跳远金牌”。
后来,有一只老狗告诉兔子:“兔子啊,其实你的天分资质很好,体力也很棒,你只得到跳远一项金牌,实在很可惜。我觉得,只要你努力练习,你还可以得到更多比赛的金牌啊!”
“真的啊?你觉得我可以吗?”兔子似乎受宠若惊。
“只要你好好跟我学,我可以教你跑百米、游泳、举重、跳高、铅球、马拉松……你一定没问题啊!”老狗说。
在老狗的怂恿下,兔子开始每天练习“跑百米”、早晚也跳下水“游泳”,游累了,又上岸,开始“练举重”。隔天,跑完百米,赶快再“练跳高”,甚至撑着竿子不断往前冲,也想在“撑竿跳”中夺魁。接着,又掷铅球、跑马拉松……
到了第二届运动大会,兔子报了很多项目,可是它跑百米、游泳、举重、跳高、掷铅球、马拉松……没有一项入围,连以前它最拿手的“跳远”,成绩也退步了,在初赛中就被淘汰了。
这只小兔子的教训是深刻的,有些人很有“企图心和欲望”,想让自己很有名、出尽风头,就像兔子一样,在别人的怂恿下,信心十足,觉得自己没问题,既可以做这个,又可以做那个,到头来,一样都没有做好。其实,兔子获得“跳远第一名”,就是专注在跳远领域的“顶尖成就”,何必一定要去跑百米、游泳、跳高、举重、掷铅球、跑马拉松……贪心得什么都要拿第一名呢?
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极其有限的,如果我们想去做成一件事情,就必须将仅有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地投入到那件事情中去,只有一心一意地去做一件事情,才能最终把事情做好。
坐在阳光下
在深沉的冥想中,我们的心灵是静止、宁静而澄静的。这是我们童稚时期的天真状态,借此我们才知道自己是谁,以及生命的目的是什么。
内心的平静是智慧的珍宝,它和智慧一样珍贵,比黄金更令人垂涎。一个人拥有一颗宁静之心,比那些汲汲营营于赚钱谋生的人更能够体验生命的真谛。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追求内心的平静,冥想和静思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他们通过各种沉思冥想训练自己,让注意力在宇宙间漂浮,不被焦虑所困。伊斯华伦在他的书《征服心灵》中说:“在深沉的冥想中,我们的心灵是静止、宁静而澄静的。这是我们童稚时期的天真状态,借此我们才知道自己是谁,以及生命的目的是什么。”
女人常常静思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意识和思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要因此离群索居。
每天花点时间进行静思,这种练习能使你的精神活动放慢。一旦你放慢内在混乱状态的活动速度,你的外在生活自然也就慢下来了。如果你的外在生活被塞得满满的,如果你习惯于寻求外在的成就感,就很难使用这种方法。
一位在外企供职的银行职员曾经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总是处于人群之中,在喧闹的人群中听不见自己的脚步声。我们总是被家人、朋友围绕着,耳边充斥着噪音、喧哗,忍受着繁忙的工作、家庭琐事的无穷折磨。我们每天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得不到一丝喘息的机会。”
生活中,有千千万万个像这位职员一样忙于工作而无暇自顾的人。在这种时候,我们就应该考虑是否该独处一段时间了。我们可以找一个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把宁静从心中重新找回来。
约翰是一家大型航空公司的经理。一次偶然的邂逅让他学会了一种“坐在阳光下”的艺术,这让他第一次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回宁静的心境。下面是他对这段宝贵体验的回顾:在一个二月的早晨,我正匆匆忙忙走在加州一家旅馆的长廊上,手上抱着刚从公司总部转来的一堆信件。我是来加州度假的,但是仍无法逃脱我的工作,还是得一早处理信件。当我快步走过去,准备花两个小时来处理我的信件时,一位久违的朋友坐在摇椅上,帽子盖住他部分眼睛,把我从匆忙中叫住,用他缓慢而愉悦的南方腔说道:“你要赶到哪儿去啊,约翰?在我们这样美好的阳光下,那样赶来赶去是不行的。过来这里,好好‘嵌’在摇椅里,和我一起练习一项最伟大的艺术。”
这话听得我一头雾水,问道:“和你一起练习一项最伟大的艺术?”
“对,”他答道,“一项逐渐没落的艺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怎么做了。”
“噢,”我问道,“请你告诉我那是什么。我没有看到你在练习什么艺术啊!”
“有噢!我有。”他说道,“我正在练习‘只是坐在阳光下’的艺术。坐在这里,让阳光洒在你的脸上,感觉很温暖,很舒服,你会觉得内心很平静。你曾经想过太阳吗?”他问道,并接着说:“太阳从来不会匆匆忙忙,不会太兴奋,它只是缓慢地善尽职守,也不会发出嘈杂声;不按任何钮,不接任何电话,不摇任何铃,只是一直洒下阳光,而太阳在一刹那间所做的工作比你加上我一辈子所做的事还要多。想想看它做了什么。它使花儿开,使大树长,使地球暖,使果蔬旺,使五谷熟;它还蒸发了水,然后再让它回到地球上来,它还使你觉得有‘平静感’。我发现当我坐在阳光下,让太阳在我身上作用时,它洒在我身上的光线给了我能量,这是我花时间坐在阳光下的赏赐。”
“所以请你把那些信件都丢到角落去,”他说道,“跟我一起坐到这里来。”
我照做了。当我后来回到房间去处理那些信件时,我几乎一下子就完成了工作。这使得我还留有大部分的时间来做度假的活动,也可以常常“坐在阳光下”放松自己。
缓解压力的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保持内心的平静。当我们疲惫地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不妨也练习一下这种“坐在阳光下”的放松艺术,为心灵腾出一个安静的空间,让自己体验一下轻松闲适的生活。当我们每天工作太过疲倦,面对生活感到压力重重时,可以观察一下我们喜欢的植物、动物,思考一下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只是站在窗口忘记所有的工作,放下所有压力和束缚,看看蓝天白云,让思维从外界的一切跳出来。
快乐也会戏假情真
利用有意识的动作来改变心情,利用心情来改变行为,这是帮助我们度过生活中困难时刻的有用方法。如果我们能记住这句格言并遵照它去做,就能获得更充实更快乐的人生。
快乐是一种习惯。如果你经常让自己保持微笑的神情,你的心情就会跟着明朗起来;如果你整天都愁容满面,好像谁欠了你的钱一样,你的心情就会跟着低沉起来。
丽是一个经常愁眉苦脸的人。一件小小的事情就能令她紧张不安。孩子的成绩不好,会令她一整天忧心;先生几句无心的话,会让她黯然神伤。她说:“几乎每一件事情,都会在我的心中盘踞很久,造成坏心情,影响生活和工作。”
有一天,她有个重要的会议,但是沮丧的心情却挥之不去,看看镜子里自己的脸庞,竟然无精打采。她打了电话问朋友:“该怎么做?我的心情沮丧,我的模样憔悴,没有精神,怎么参加重要的会议?”
朋友告诉她:“把令你沮丧的事放下,洗把脸,把无精打采的愁容洗掉,修饰一下仪容以增强自信,想着自己就是得意快乐的人。注意!装成充满自信的样子,你的心情就会好起来。很快地你就会谈笑风生,笑容可掬。”她照着去做。当天晚上她在电话中告诉朋友说:“我成功地参加了这次会议,争取到了新的合同。我没想到强装有信心,信心真的会来;装着好心情,坏心情自然消失了。”
丽在无意中采用了心理学的一项重要新原理:装着有某种心情,往往能帮助我们真的获得这种感受——在困境中有自信,在事情不如意时较为快乐。
多年来,许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通过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可以间接改变他的情绪状况。例如,我们常常逗眼泪汪汪的孩子说:“笑一笑呀。”结果孩子勉强地笑了笑之后,接着就真的开心起来了。行为的改变会导致一个人情绪的变化。心理学家艾克曼的最新实验表明,一个人总是想象自己进入某种情境,感受某种情绪,结果这种情绪十有八九真会到来。一个故意装作愤怒的实验者,由于“角色”的影响,他的心搏率和体温会上升。心理研究的这个新发现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摆脱坏心情,其办法就是在行为上先让自己快乐起来。
例如,一个人在烦恼的时候,可以多回忆愉快的事情,还可以用微笑来激励自己。当然,笑要真笑,要尽量多想快乐的事情。高声朗读也有帮助,只是读书时要有表情,且要选择能振奋精神的书而非忧郁之作。
利用有意识的动作来改变心情,利用心情来改变行为,这是帮助我们度过生活中困难时刻的有用方法。如果我们能记住这句格言并遵照它去做,就能获得更充实更快乐的人生。
所以,当你觉得自己无法快乐的时候,可以假装一下快乐,快乐地出门,快乐地办事,快乐地与人交流,或许假装快乐的时候你就会不知不觉地融入其中,得到真快乐。
于寂寞中触摸心灵的轮廓
在命运的行程中,每个人都是独行者。然而,懂得生活的人,耽于寂寞之隅,义无反顾,终获成功与幸福;心浮气躁者,终见陋于大方,为寂寞所弃。
不少现代人畏惧寂寞,其实,它可使浅薄的人浮躁,使空虚的人孤苦,也可使睿智的人深沉,使淡泊的人从容。
北宋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四年后,写下一篇短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透过寂寞,我们品咂出几分潇洒、几分自如。
古今中外,智者们往往独守这份寂寞,因为他们深知,最好的往往是最寂寞的;他们能沉得住气,守得住寂寞的煎熬,在寂寞中沉浮,在寂寞中沉淀自己!
其实,寂寞是一种难得的感觉,在感到寂寞时轻轻地合上门和窗,隔去外面喧闹的世界,默默地坐在书架前,用粗糙的手掌拂去书本上的灰尘,翻着书页,嗅觉立刻又触到了久违的纸墨清香。
关于寂寞,梁实秋先生曾说:
“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尘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无论对于谁,寂寞与否,取决于心境的有无所依。
在命运的行程中,每个人都是独行者。然而,懂得生活的人,耽于寂寞之隅,义无反顾,终获成功与幸福;心浮气躁者,终见陋于大方,为寂寞所弃。
真正体验了寂寞的人,才会更加珍视生活的温馨。
寂寞是一种清福、一种享受,在喧闹的尘世之中,须保持心灵的清静。
还自己一颗童心
真正的幸福是很简单的,它就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这些简单平凡的“小幸福”要有一颗纯真、质朴的童心才能够体会。
相对成年人来讲,儿童是最懂得享受幸福的“专家”了,而那些能够保有孩童之心的成年人,更可称得上是懂生活的艺术家。在这个复杂喧闹的社会中,能保持年轻人特有的幸福精神与要旨是相当难得而宝贵的。如果要拥有永远的幸福,我们就不能够让自己的精神变得衰老、迟钝或疲倦,要始终以一颗单纯的心去面对生活。
有位老师问她7岁的学生:“你幸福吗?”
“是的,我很幸福。”她回答。
“经常都是幸福的吗?”老师再问道。
“对,我经常都是幸福的。”
“是什么使你感觉幸福呢?”老师继续问道。
“是什么我并不知道。但是,我真的很幸福。”
“一定是有什么事物才使得你幸福的吧?”老师继续追问着。
“是啊!我告诉你吧!我的玩伴们使我幸福,我喜欢他们。学校使我幸福,我喜欢上学,我喜欢我的老师。还有,我喜欢上教堂,也喜欢主日学校和其中的老师们。我爱姐姐和弟弟,我也爱爸爸和妈妈,因为爸妈在我生病时关心我。爸妈是爱我的,而且对我很亲切。”
老师认为在她的回答中,一切都已齐备了——和她玩耍的朋友(这是她的伙伴)、学校(这是她读书的地方)、教会和她的主日学校(这是她做礼拜之处)、姐弟和父母(这是她以爱为中心的家庭生活圈)。这是具有极单纯形态的幸福,而人们最高的生活幸福莫不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
真正的幸福是很简单的,它就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这些简单平凡的“小幸福”要有一颗纯真、质朴的童心才能够体会。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在其《快乐的人生》中记载了自己的一次关于简单幸福的体验:
“有一次,我与一个和睦的家庭共同度过一个难忘的夜晚。次日清晨,我们在餐厅内共进早餐。这个餐厅最为别致之处就在于它四周的墙壁分别挂有男主人童年成长的乡村景观图片。图片中除了一一反应男主人的童年生活外,还有高低起伏的丘陵、暖阳照耀的山谷、涟漪荡漾的小河……图片令人仿佛感受到小河中的水在静静地流淌着,尤其在阳光之下更显得闪闪发亮。清澈的水流爬缘着岩石,在弯弯曲曲的径道中曲折而行。河流旁边则不规则地散落着许多小房子,而房子的中间耸立着外形如塔状高尖的教堂。
“当大伙用过早餐之后,男主人欣然指着壁上的画,对大家讲起他从前的快乐回忆:我偶尔坐在餐厅中,看着壁上的画,不禁置身于往事之中。譬如,想起小时候的我总爱赤着脚在小溪中走来走去,即使时日已远,但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在我脚下的那些泥土是多么的细软纯洁。夏天时,我们在小河边钓鱼;春天时节,我们则坐着木板从丘陵上一路滑下去。
“‘在童年的记忆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有那个高高尖尖的教堂……’这位男士满脸洋溢着微笑继续说着,‘教堂里时时会举办盛大的布道会。尽管当时我什么也听不懂,只会静静坐着,但是现在想来,这也不失为一项幸福的回忆。现在,父母虽然均已永眠于教堂旁的墓地,但是在回忆中、在墓地旁,均能清晰地想起过去的甜蜜光景,而父母的叮嘱声音也仿佛近在耳边。有时,当我累了或精神紧张时,我便坐在这儿安静地观赏教堂的画,它让我重拾旧时那段纯真无瑕的时光,它真的能带给我平和的心灵!’”
或许并非每个人都有这么美丽的童年回忆,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颗质朴、纯净的心灵。当你为生活的忙碌和沉重而感到不堪重负的时候,不妨试着还自己一颗童心,这样你就可以远离都市的喧嚣,找到一份简单自然的心情。
随它去吧
我们无须妄念纷纷、困惑百出,只要胸襟光明宽阔,坦坦荡荡,随缘任运,与天地精神独往来,做一名俯仰无愧的行游者,生死也可随它去。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点草种子吧,好难看啊!”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傅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傅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被风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傅说,“随性。”
撒完种子,有几只小鸟来啄食。
“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傅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一大早冲进禅房:“师傅!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傅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后,原本光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傅点头:“随喜。”
老和尚有着小和尚没有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他有着一颗自由飘逸的心,什么时候都悠闲自在,任它云卷云舒,随时随地,随遇而安。正如寒山诗偈中“不系舟”的意境,与老庄顺水推舟的自然安适遥相呼应。登上这叶不系舟,就能让生命体验随遇而安的大自在,超越繁杂的尘俗缠绕,获得生命的大飞扬。
生命当如不系舟。在吵吵闹闹的都市中,我们何曾不渴望内心的那份安宁,渴望那些生命的颜色,那些翠绿的生命的颜色,很惬意地呼吸着大自然的空气,聆听着大自然的各种声响,鸟鸣、草木生长的声音,以及那些淅淅沥沥的小雨洒在竹林上的声音……而我们没有这么多的心情去欣赏这些。不是不愿意,而是没时间,因为我们总是被很多的事情所牵绊,这些事情总是让我们寸步难行。
有一首老歌叫《我想去桂林》,其中有句歌词,很是让人觉得无奈,但却又很真实:“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人总是来去不能自由,心境不能自由,心中充满太多的期待,很期望付出就有回报,甚至坚信付出就有回报,不断地梦想着成功与胜利,不断奔走辛劳只为成功,所以生活变得繁复不堪。太多的期待,让我们疲惫不堪,假若我们看待自己的命运像小和尚的师傅对待草籽一样,任它自由生长,我们的生命就会轻松随性,收获的就会是意想不到的充实。
而我们的生命常常不是随性而行,过于敏感的神经,让自己在做许多事情的时候,总会想到很多的困难,或者遇到事情的时候,总会想“怎么会是这样”。一些人的神经常常会被一些小事牵绊,容易为一件事情的好坏而高兴与伤感。如果真的不太在意这些事情,随性而走,就会如同老和尚一样的在得失之间做到泰然自若,那么也就没有这么多的烦恼了。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时能有某种体验就足够了。不完美的才是真实的,正如徐志摩所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活态度——顺其自然,不属于你的,大概永远也不会属于你,譬如天上的月亮。你想真正得到你所珍惜的东西最好顺其自然,如果它微笑着翩然而至,它将永远属于你;如果它无意降临,你又何必像放风筝似的,死死拽住它不放?
不妨让很多事情都顺其自然,这样你会发现你的内心渐渐清朗,而思想的负担也会随之减轻许多。顺其自然可以说是经历了万千风雨之后的大彻大悟,是领略了人生的峰回路转之后的空灵,也是一种幽幽暗暗、反反复复追问之后的无奈。
我们无须妄念纷纷、困惑百出,只要胸襟光明宽阔,坦坦荡荡,随缘任运,与天地精神独往来,做一名俯仰无愧的行游者,生死也可随它去。
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怼,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
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在自然中体悟生命
当你来到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旁边,呼吸着来自田间带着泥土味的大自然的香味,看着这一草一木都翠绿翠绿地生长着,看着水渠里清澈的水流向远方,听着荷塘里青蛙呱呱地叫着,哪怕平日里惹人烦的知了此刻也会变得可爱无比,这就是大自然的声音,很简单,却令人心旷神怡……
横亘的大山,茂密的森林,成群的山羊和宠物,美丽的小屋……这就是丽贝卡在澳大利亚詹伯鲁的生活。她站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晨曦洒在她历经92年寒暑的脸上,阳光般灿烂的笑容年轻得令人吃惊。她一个人在这里过着孤单但不孤独的生活,几个为露营者准备的帐篷为她带来一定的收入;山羊奶是她最好的营养品。她每天都在林中散步;如果不能按计划行事,她也要在脑子里把那条路走一遍。
读完以上文字,你感觉这位主人公的生活怎样,是不是感到一股凉凉爽爽、淡雅悠长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位主人公的生活,清新、简朴、淡雅、乐观,很令人羡慕。以推崇“简单生活”理论闻名的美国作家玛丽·茵·普兰特指出:当你用一种新的视野观察生活、对待生活时,你就会发现许多简单的东西才是最美丽的,而许多美的东西正是那些最简单的事物。
这位主人公的生活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她有了一颗善于走进简单生活、走进美的心。
有史以来,大自然一直被视为赋予万物灵性、美化心灵并赐予人类灵感的神圣象征而存在于各种文化之中。
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奔波劳碌,工作成了我们每天生活的目的。因此,人们也很少去亲近美妙的大自然了。
无论我们白天的生活如何忙碌,心中始终会有一个声音在呼唤,那就是抛开无休止的工作,远离令人窒息的都市,让渴望自然的心静下来!小桥流水、一片荷塘、大片竹林、庭院花草……生活开始进入另一种淡泊平静的境界——当世界浮躁的时候,唯有心平气和者能制胜!
接触大自然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当你抛下一切工作来到海边,看着那湛蓝湛蓝的大海,浩瀚无边,以其博大的胸襟容纳着条条江河,会让你突然之间觉得曾经那些办公室政治一下子变得俗不可耐,变得如此不值一提。让自己的心情尽力融入海风中,那些鲜亮的贝壳,那些鲜活的生命,让人一下子觉得清新无比。当海风拂过脸颊,有一种由衷的超脱感,于是我们感慨:其实生活可以这么简单这么充满活力地度过。
当你来到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旁边,呼吸着来自田间带着泥土味的大自然的香味,看着这一草一木都翠绿翠绿地生长着,看着水渠里清澈的水流向远方,听着荷塘里青蛙呱呱地叫着,哪怕平日里惹人烦的知了此刻也会变得可爱无比,这就是大自然的声音,很简单,却令人心旷神怡……
人们如此热爱旅游,尤其喜欢到名山大川,到大自然中去,就是去寻找生命的真谛。
要找回生命本真,体验简单生活,唯一的办法就是亲近自然。因此,我们应该将亲近自然确定为精神追求中的重要一部分。不妨每天出去散步,这样一方面可以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可以让你的内心感受阳光、蓝天、大地,感受世间万物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