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成独孤皇后废掉太子的决心,杨广又使用了诬陷兄长的手段。一次,太子入朝后,他在返回扬州前,入宫面辞皇后。他首先“哽咽流涕”地叙说了“一辞阶闼,无由侍奉,拜见之期,杳然未日”的惜别之情,引得母亲潸然泪下,然后别有用心地说道:“儿臣虽然愚笨不敏,但经常信守手足之道。也不知儿臣犯了什么罪,竟惹得太子不喜欢。他总是满腹怒气,想要加害儿臣。儿臣无日不担心他在母后面前进谗使坏,或者在儿臣的酒食中下毒。因此,儿臣终日忧心忡忡,只恐有一天会陷于绝境。”
独孤皇后听了勃然大怒,说道:“太子越来越让人无法忍受。我给他娶了元家女,希望她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为他奠定基业,他却寻花问柳,一心宠爱出身下贱的阿云,让她生了好几个孩子。元妃本来无病,突然就死去了,肯定是他派人下毒,才使元妃死亡。到此地步,我也未曾追根究底,为什么他又对你打这个主意?我在尚且如此,我死以后,还不把你当鱼肉吃了?每每我想到东宫没有正妃,皇上千秋万岁之后,你们兄弟几个向阿云跪拜问候,那该是多么大的痛苦啊!”杨广听后拜伏在地,呜咽不止,皇后也悲痛得肝肠寸断。
特别是有一天,杨勇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带着一行穿着华丽的宫女出去游玩。恰巧被他的父亲看见了。杨坚想:“身为太子,其排场比父亲还阔气,这小子是不是想夺位呀!”权臣杨素也看不惯杨勇,认为他太骄横了。
杨素进宫见独孤皇后,婉转地说:“晋王杨广孝悌恭俭,像他父亲一样。”用这话来揣摩皇后的心态。其实皇后早就不喜欢杨勇了,也想立杨广为太子,她说:“你的话很对,晋王孝敬友爱,比太子要好得多。”杨素趁机添油加醋说杨勇骄横不成器。皇后明白他的意思,让他辅助皇帝进行废立太子之事。
杨坚派杨素观察杨勇的行为,杨素说:“杨勇怀恨在心,恐怕要发生变故,希望陛下防备。”杨坚听了他的报告,对杨勇更加猜忌了。独孤皇后也暗中派人搜罗杨勇的罪证,向杨坚进言,形势对杨勇日益不利。杨素也公开诋毁杨勇,宣扬杨勇的过失。同时,因看不惯杨勇的奢侈,杨勇的属下姬威也出来向皇帝说杨勇非常骄横,大量营造宫殿,又命令女巫占卜吉凶,说:“皇帝的忌期在开皇十八年,这个期限快到了。”等诬陷之词。杨素还找出东宫的珍奇古玩陈列在宫廷里,作为太子的罪证。
杨坚终于改立杨广为太子。张扬的人容易招致灾祸。杨勇就是过于张扬,让小人有机可乘,失去了当皇帝的机会。
抢过上司的风头,掉下自己的人头
有一个国王生性爱挥霍,生活中充满着奢华的宴会、漂亮的女人等奢靡之事。一天,他的财政大臣决定策划一场前所未有、十分盛大的宴会来讨国王的欢心。
最显赫的贵族以及最伟大的学者,都参加了这场为国王准备的宴会。剧作家甚至还为这次的盛会写了一个剧本,并在晚宴时粉墨登场表演。宴会以奢华的七道主菜揭幕,还有他们从未尝过的东方食物及其他创新的菜式。一道道佳肴伴随着财政大臣为了向国王致敬而聘人制作的音乐纷纷上桌。
宴会之后,众嘉宾一起参观财政大臣特意修建的别墅庭园和喷泉。财政大臣本人陪伴着国王走过排列布置别致的灌木丛和花坛间,观看烟火和戏剧表演。宴会一直进行到深夜,宾主尽欢,人人都认为这是他们见过的最令人赞叹的盛事。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天一早国王便下令逮捕了财政大臣。三个月后,这名财政大臣被控窃占国家财富罪——事实上,他被指控的罪行全部都得到过国王的许可。最后财政大臣被送上了断头台。
因为国王傲慢自负,他希望自己永远是众人注目的焦点,无法容许任何人在豪奢挥霍方面凌驾在他之上,财政大臣当然更是万万不能抢过国王的风头。
每个人都有不安全感。当你在世人面前展现自己、显露才华时很自然地会激起各式各样的怨恨及忌妒,这是可以想到的,你不可能一辈子都在担忧别人琐碎的感受。然而,对于位居你上头的人,你必须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如果想要获得生活和工作上的成功,抢过上司的风头或许是最严重的错误。
一定要记住:永远让你的上司感觉到他比你优越。在你渴望取悦他们、令他们印象深刻的同时,不要太过火地展现你的才华,否则可能达到反效果——激起他的畏惧和不安。
古代如此,现今的社会依然如此,每个人都必须服从掌握你经济来源的上司,所以你不能让上司感到不安,你必须给予他荣耀,不可以盖过上司的风采。
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地位是理所当然的,也千万不要让任何荣宠冲昏了头。了解到抢过上司风头的危险后,你可以利用圆滑做人的智慧转化这条法则,让它对你更适用。
如果你比上司聪慧,就要表现出相反的样子,让他显得比你聪明干练。你可以故作天真,使表面上看来你更需要他的经验,有时还可以故意犯一些无伤大雅的错误。
如果你的点子比上司的想法更富于创意,尽可能以公开的姿态将这些点子划归他的名下,让大家都看清楚,你的建议不过是他的意见的回音。如果你的机智胜过他们,那么你扮演小丑的角色也无妨,但要记住,与你相比别让他显得一板一眼很无趣。
必要时,也可以降低你的幽默感,找出方法让上司看起来才是散播欢笑、鼓舞士气的人。如果你天生就是人缘好、慷慨大度,小心不要成为遮蔽他光芒的那片乌云。因为看起来他必须是每个人围着转的太阳,散发着权力与光辉,是众人瞩目的核心。
放下身段更能抬高身价
女王变妻子,生活更幸福
古语云:低不够高,高可就低。英国著名的维多利亚女王与其丈夫相亲相爱,感情和谐。但是维多利亚女王乃是一国之主,成天忙于公务,出入于各种社交场合,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却和她相反,对政治不太关心,对社交活动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因此两人有时也闹些别扭。
有一天,维多利亚女王去参加社交活动,而阿尔伯特并没有去。直到深夜,女王才回到寝宫,只见房门紧闭着。女王走上前去敲门。
房内的阿尔伯特问:“谁?”
女王回答:“我是女王。”
门没有开,女王再次敲门。
房内的阿尔伯特又问:“谁呀?”
女王回答:“维多利亚。”
门还是没开。女王徘徊了半晌,又上前敲门。
房内的阿尔伯特仍然问:“谁呀?”
女王温柔地回答:“你的妻子。”
这时,门开了,丈夫阿尔伯特伸出热情的双手把女王拉了进去。
作为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一开始就知道敲门的人是自己的妻子,他的几次发问其实是明知故问。为什么维多利亚前两次敲门都遭到了拒绝,叫不开门,而最后一次丈夫开了门并热情有加呢?这是由于女王的心理状态没有随着交际的环境、对象的变化而加以调整,她的语言和她在当时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而造成了失误。
第一次女王上前敲门并回答说“我是女王”,她这种自称是在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样的态度应该在宫殿上运用才适合,这表明交际双方的关系是君臣关系。而现在是在寝宫之中,面对的是丈夫,所以她这样回答显得态度高傲,咄咄逼人,没有满足作为丈夫的阿尔伯特的自尊心理,因而没有叫开门。
第二次敲门女王的回答是“维多利亚”,应该承认第二次回答比第一次回答语调有所变化,但是“维多利亚”这个自称是中性的,似乎只是一个冷冰冰的代号,没有体现出作为妻子角色的感情色彩,因而效果也不好,唤不起丈夫的亲切之感,故而也没叫开门。
第三次敲门女王回答说“你的妻子”,体现了作为“妻子”的角色意识,传达出妻子特有的温柔和强烈的感情色彩,她的心态适应了具体的场合和对象,把交际双方的角色做了明显的定位,极大地满足了阿尔伯特的自尊心,于是先前的不愉快一扫而光,不仅敲开了房门,也敲开了阿尔伯特的心扉。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特定的场合,时刻都在扮演着某种特定的角色。因此每当与人交往时,不仅在传递信息,而且还包含并规定了表达者与接受者双方的角色关系,人们期待你说出的话符合角色规范。我们常常听人说,某某人今天说话有失体统,往往是指他所说的话有悖于人们所期待的角色规范。这样交际的效果当然不会好。
然而这种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场合的变化和交际对象的变化,角色也有可能转换。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说:“实际上每个个体所担任的(角色)不止是一个,而是几个社会角色,他可能是会计、父亲、工会会员、混合足球队队员。有些角色在人出生时就已确定(例如:是女人或者男人),另一些角色是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的。”
同一对象在不同的环境里往往表现为不同的角色,彼此的关系也就会跟着变化,这种变化往往通过说话表示出来,不然就会发生角色错位。同样是维多利亚,在宫殿上是女王,回到寝宫就是妻子,她的语言形式随着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不做这种调整,就会造成交际对象的不解、不快和不认同。所以,人们的语言一定要符合不断转换的身份。“处身京畿地,感受皇家风”、“涉足异域土,甘当行路人”。
人的一生就是这样:每一次角色的转换都应该恰得其位和心甘情愿,处高可自得其乐,自怡其心;处低可抬他人之尊,成他人之美,因而也可得他人之提携、他人之善待和他人之感激。
给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一美元小费
在一个既脏又乱的候车室里,靠门的座位上坐着一个满脸疲惫的老人,身上的尘土及鞋子上的污泥表明他走了很多路。列车进站,开始检票了,老人不紧不慢地站起来,准备往检票口走去。
突然,候车室外走来一个胖太太,她提着一个很大的箱子,显然也要赶这班列车,可箱子太重,累得她呼呼直喘。胖太太看到了那个老人,冲他大喊:“喂,老头,你给我提一下箱子,我一会儿给你小费。”那个老人想都没想,拎过箱子就和胖太太朝检票口走去。
他们刚刚检票上车,火车就开动了。胖太太抹了一把汗,庆幸地说:“还真多亏你,不然我非误车不可。”说着,她掏出一美元递给那个老人,老人微笑地接过。这时,列车长走了过来:“洛克菲勒先生,您好,欢迎您乘坐本次列车,请问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
“谢谢,不用了,我只是刚刚进行了一个为期三天的徒步旅行,现在我要回纽约总部。”老人客气地回答。
“什么?洛克菲勒?”胖太太惊叫起来,“上帝啊,我竟让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先生给我提箱子,居然还给了他一美元小费,我这是在干什么啊?”她忙向洛克菲勒道歉,并诚惶诚恐地请洛克菲勒把那一美元小费退给她。
“太太,您不必道歉,您根本没有做错什么。”洛克菲勒微笑着说,“这一美元是我挣的,所以我收下了。”说着,洛克菲勒把那一美元郑重地放在了口袋里。
真正的大人物,是那种身居高位仍然懂得如何去做平常人的人;真正的大人物,从来都是和平常人站在一起的人。
玛格丽特·杜鲁门在写她父亲杜鲁门总统的传记时,也曾多次提到她父亲低调做人的感人故事:
“父亲不愿意用他办公桌上的铃声下命令来传唤人,十次有九次都是他自己到助手的办公室去,在偶尔传唤别人的时候,他都会到他的橡树厅门口去接……”
“父亲在处理白宫日常事务时,总是这样体贴别人,一点也不以尊者自居。他之所以能够使周围的人对他忠心耿耿,其真正的原因也在于此。”
上司平易近人,员工效率过人
一个人想成就大事就要善于凝聚人心,让与之相关的人心甘情愿地帮助自己和追随自己。而凝聚人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到平易近人。
汉朝时有一个叫刘宽的人,为人宽厚仁慈。他在南阳当太守时,部下或老百姓若是做错了事,他只是让差役用蒲鞭责打,表示羞辱,此举深得人心。
刘宽的夫人为了试探他是否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仁厚,便让婢女在他和属下集体办公的时候捧出肉汤,装作不小心的样子把肉汤泼在他的官服上。要是一般的人,必定会把婢女责打一顿,即使不如此,至少也要怒斥一番。而刘宽不仅没发脾气,反而问婢女:“肉汤有没有烫着你的手?”由此足见刘宽为人宽容,他的度量确实超乎一般人。
还有一次,有人曾经错认了为他驾车的牛,硬说为刘宽驾车的牛是他的。要是换了别人,不将那人拿到官府去治罪,也要狠揍他一顿不可,可刘宽什么也没说,就叫车夫把牛解下给那人,自己步行回家。后来,那人找到自己的牛,便把牛还给刘宽,并向他赔礼道歉,而刘宽非但没责备那人,反而好言安慰了他一番。
这就是有理让三分的做法。刘宽的度量真可谓不小,他感化了人心,也赢得了人心。
人往往有一种逆反心理,越是强硬的命令,越是不愿意服从。然而,同样是上司的命令,如果用“拜托”这句话来转换彼此的身份,人的逆反心理便会减小,常常不会感觉出这是命令。
在礼让中,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使得工作岗位人际关系恶化的一种语言可以说是那些“职务语言”。这是什么样的语言呢?
比如上司把部属叫到桌旁:“喂!听说你不听经理的命令。”怎么听也是上司的口吻。又如,“这是经理的命令”或“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不过是个普通职员”等等。不用说就知道,这种“职务语言”很容易招致职员们的反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