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星来客:犹太人与诺贝尔奖揭秘
- 贺雄飞
- 3363字
- 2020-06-24 20:25:28
三、纳粹德国研制原子弹之谜
中国著名作家巴金在《访问广岛》一文中写道:
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两岁小孩当时受到原子辐射,10年后发了病。她根据过去的传说,相信自己折好一千只纸鹤,就能得到幸福、恢复健康。她在病床上一天一天地折下去。她想活。她不仅折到一千只,而且折到一千三百只。但是她死了。
这就是原子弹的威力,不仅比1000个太阳还要亮的巨大辐射可以毁灭人类,而且有巨大的后遗症。正是一大群流落到美国的犹太科学家打开了这个“潘多拉的盒子”,一个可怕的时代开始了!
在日本上空的原子闪电,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信号,已经成为历史,但人们在追忆瞬间使10万人丧生和广岛成为废墟的这一可怕的悲剧时,更多地看到了今天的现实:当今世界,有核弹头3.7万—5万枚,总量达180亿吨。按世界人口计算,每人可摊上3吨至4吨。如每秒钟扔一颗像当年投在广岛那么大的原子弹的话,可持续扔4天半的时间。核裂变及链式反应的发现,实际上为人类提供了两种可能:和平利用核能和自我毁灭的手段。因此,哲学家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说:“我要提醒一句,悲剧的本质并不是不幸,而是事物无情活动的严肃性。但这种命运的必然性,只有通过人生中真实的不幸遭遇才能说明。因为只有通过这些剧情才能说明逃避是无用的。这种无情的必然性充满了科学的思想。物理的定律就等于人生命运的律令。”
希特勒屠杀了600万犹太人,却让以爱因斯坦为首的上百位犹太科学家逃亡了,并组成了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圆满地完成了“曼哈顿计划”,并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爆炸了原子弹。这时,难免有人会问:难道纳粹德国也研制原子弹了吗?如果他们不赶走那批犹太科学家,抢在美国前爆炸了原子弹,人类的历史将会怎样?是啊,后果不堪设想,幸亏纳粹研究计划失败了。正如“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所言:依照德国的科技水平,在1942年就可以造出原子弹。因为早在1938年德国物理学家就已成功地进行了元素铀核裂变的实验。为何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人的原子弹仍未造成呢?
传统观点是,由于盟军和挪威人民的共同努力,纳粹德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一次次中断,从而避免了“核幽灵”助纣为虐的可怕局面。
1942年下半年,希特勒自开战以来惯用的闪电战术失灵。为扭转不利局面,纳粹德国加大了研制原子弹的力度,加快了研制原子弹的步伐。
位于挪威南部平原的维蒙克工厂,在被德军占领和接管后成为德国人生产重水的重要场所,而重水即氧化氚,是原子核爆炸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英国情报局很快窃取了德国人增加重水生产的秘密,并针锋相对地制定了代号为“新手”的作战计划。该计划试图通过空投伞兵,一举摧毁维蒙克工厂的重要设施。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天气恶劣,再加上伞兵们缺乏相应的经验,要么机毁人亡,要么被活捉,计划以流产告终。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非常失望,同时也非常着急。
经过反复酝酿,一个新的破坏活动方案出笼。1942年6月26日,6名挪威特种兵被空投到维蒙克工厂所在的平原上。在夜幕的掩护下,他们甩出绳索,身轻如燕地攀登上了峭壁,并与地下组织取得联系,悄悄地向目标靠近。行动人员绕过重兵把守的岗哨,通过铺设电缆的地道进入工厂,找位置,放炸药,然后点火,紧急撤离,一切干净利落,悄无声息。随着一声巨响,该计划大功告成。捷报传来,众人释然。可是,出乎意料的是,不到半年工夫,死灰复燃,纳粹德国恢复了重水的生产。为此,盟军当机立断,对其实施了严厉的空军打击,投下百余吨炸药,迫使其生产陷入瘫痪。
此后,希特勒决定将设备及重要原料转移到德国境内。英国情报部门获悉,制订了新的行动方案,派遣挪威间谍克纳特与斯金纳兰德打破纳粹的如意算盘。两人潜入担任运输任务的渡船,安放了定时炸弹与雷管,40分钟后,炸弹爆炸,顷刻间,39桶重要原料沉入300多米深的湖底。纳粹的原子弹美梦由此灰飞烟灭……
另一种观点认为,希特勒实行的种族政策,不仅对德国原子弹的研制是个致命打击,同时也客观上帮助美国率先研制出了原子弹。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屠杀政策,使得爱因斯坦、费米等著名科学家纷纷逃离德国避难,这对希特勒的原子弹研制事业来说无疑是个巨大损失。同时,希特勒一开始并未意识到德国物理学家奥托·哈恩和弗里茨·斯特拉曼两人在1938年成功进行的元素铀核裂变试验的重要性。结果,两人的科学研究成果得到公开发表。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等人致函美国总统罗斯福,敦促美国抓紧研制原子弹。美国其后开展的原子弹研制活动极其秘密,希特勒对其进展情况知之甚少,与此同时,纳粹德国又把更多的精力和金钱投向了V—2S巨型远程火箭的研制上。
有人认为,古雷特·嘎尔波在粉碎纳粹德国原子弹梦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嘎尔波是一个演员,因出演《安娜·卡列尼娜》与《茶花女》中的主角而在欧洲闻名遐迩。难能可贵的是,她反对希特勒,做事勇敢、果断,成了盟军的情报人员。凭借见多识广、风姿绰约的优势,嘎尔波很快建立了秘密交通联络网,并与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教授取得了联系。通过书信来往,暗号传递,终于使得玻尔教授安全脱险,加入反法西斯队伍。玻尔教授后来参加了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1984年,波兰《是与非》周刊则认为,德国未造出原子弹是由于波兰爱国者的破坏而引起的一个差错造成的。研制原子弹最理想的减速剂是石墨,由于具有强烈反法西斯思想的总工艺师埃尔温·施密特从中“作梗”,在石墨中掺杂了钙等其他化学物质,从而使得纳粹德国的实验多次失败。
另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是海森堡破坏了德国研制原子弹的计划。海森堡是德国伟大的物理学家,为德国原子弹计划负责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曾声称自己凭着科学家的良知,抵制和破坏了纳粹研制原子弹的活动。但《纽约时报》说,曾为海森堡恩师兼朋友的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表示: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2002年,英国媒体披露了纳粹德国原子弹研制失败的新秘密,声称:海森堡与玻尔确实于1944年在哥本哈根会晤过,但海森堡只是向玻尔暗示德国当时正在研制原子弹,并没有表示为此担忧并破坏纳粹的活动。言下之意是,海森堡并没有什么道德良知,只不过是没有研制成功罢了!
两个关键人物玻尔死于1962年,海森堡死于1976年,已经无法对证。作为纳粹德国原子弹研制计划的主持人,海森堡到底是帮凶还是反战争英雄,也只能寄希望于今后澄清。
据杨建邺、徐绪森所著《蘑菇云下的阴影——诺贝尔奖与原子弹》一书的观点,德国科学家于1939年4月22日得知了哈恩和斯特拉曼发现了核裂变的秘密,敦促德国政府进行原子弹的研究,德国陆军部采纳了这一建议,并成立了“铀俱乐部”。1939年9月26日,著名科学家海森堡参加了柏林召开的第二次核研究会议,并指出了两种利用核裂变能量的可能方法:一是利用纯铀235制作一种超级炸弹;二是使用一种减速剂使第二代中子减速,从而制造出一种“铀燃烧器”作为能源以提供巨大的能量。汉堡大学的哈特克也来了,他指出将铀和减速剂分层放置的重要性。两个月后,费米和西拉德也得出了相同的设想。海森堡认为,从理论上说,石墨和重水都可以作为减速剂,但哈特克这位曾在卡文迪什同卢瑟福一起工作过的物理学家,却认为用重水做减速剂比较好。其实,这是德国人失败的主要原因。因为重水的生产是极其困难和昂贵的,战前世界最大的重水生产厂——挪威的电解水厂每月只能提供10公斤重水,德国本土没有这种设施。其间,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德国物理学家博特也开始了用氧化铀和重水的核实验,结果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根据实验断言:纯石墨由于吸取过多的中子而不宜做减速剂。由于博特的权威性影响,别的实验室就没有用石墨做过重复实验。与此同时,费米在美国测出纯石墨非常适合做减速剂,这才奠定了美国的成功。由于重水做减速剂非常困难,由此延缓了德国研铀的速度,再加之苏联战场的失利,德国被迫于1941年年底放弃核试验,并于1942年6月开始集中精力研究能产生能量、驱动机器运转的“铀锅炉”。与此同时,在大西洋彼岸的那一帮美国精英犹太物理学家却加快速度,核实验步步成功。参加曼哈顿计划的犹太物理学家有:奥本海默、西拉德、维格纳、贝特、墨格雷、费曼、拉比、布洛赫、尼尔斯·玻尔父子、爱德华·特勒……而且年龄多在32岁左右,并先后获过诺贝尔奖,人称“智者大聚会”。玻尔是公认的“科学之父”,后来他以轻蔑的口吻提到希特勒,说他只有几百辆坦克和飞机,却企图奴役欧洲1000年。这类事情永远也不可能再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