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二

阿里巴巴电商系统的架构经历了烟囱式架构到分布式架构再到共享式架构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持续推动着大量业务的创新,天猫、聚划算、闲鱼、拍卖、玩兔、淘抢购等应用不断涌现出来,有成功也有失败,因为架构无法决定市场的成功还是失败,但是作为土壤可以不断孵化新的物种。阿里巴巴从2008年开始的架构优化过程其实并没有解决该做什么的问题,但是解决了创新效率的问题。当有人告诉你做一个市场需要100人年的时候,你会犹豫,到底投还是不投;如果告诉你100人月的时候,你会毫不犹豫地投入,所以这时候一个优秀的架构已经超出了效率本身的范畴,而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我的感受是,最大的浪费不是重复建设,而是不断重复建设。在早期往往一个新业务的上线除了数据可以被重复使用之外,服务却不能被重复使用。其实服务的重用将比数据重用带来更多好处,数据只是原始生产资料,服务则包含逻辑,是工厂的加工车间,如果加工过程也一样可以复制,将带来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系统的建设要从生产型模型升级到运营型模型,从版本模型升级到迭代模型。运营型模型最大的优势是所有的积累都被沉淀,而生产型模型会因为10%的差异而重新建设100%的系统。每次都是新的故事、新的逻辑、新的代码,而这些都来自几个人的脑子。运营型模型的逻辑则来自于无数客户、供应商、工程师的的脑子,并经过不断的积累,那么差距就显而易见。

本书主要介绍了阿里巴巴电商系统架构的演变历史,对各个行业在做企业IT架构优化会有很大的帮助。


阿里巴巴集团中间件技术部研究员蒋江伟(小邪)

2017年3月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