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法国:让火炮跑起来

法国陆军是世界最早对摩托化车辆产生浓厚兴趣的军队之一。在1900年于法国本土举行的一次工业产品展示会上,就有不下11种专为军队打造的各色机械车辆同台展出,种类包括联络车、军官乘用车、运兵车、医疗车、通信车、牵引车、卡车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新鲜设计大都获得了法国战争部的小批量订单,有一些车辆还赶上了在当年的军事演习中亮相。不过等到这阵新鲜劲儿过去后,法军对于摩托化车辆的装备进程就显著放缓了,于是当一战爆发时,整个法国陆军的车辆全部加起来只有220辆,包括91辆卡车和31辆救护车,剩下的是一些牵引车、参谋部车辆和轻型车辆。

当进入战争后的法国陆军寻求适合在短期内大规模生产的卡车时,国内厂家能够应标的方案却屈指可数,使法国不得不先是从意大利,后来又从英国和美国大量进口卡车。法国本土制造的一种重要卡车型号是贝利埃CBA 6吨级卡车(Berliet CBA 6-Ton Truck),它在法军中的地位大致可以与英军中的托尼克罗夫特J型卡车相提并论。由马里乌斯·贝利埃(Marius Berliet)创办的CBA车辆制造厂成立于1894年,在1906年第一次推出了自己的商用2吨级卡车。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贝利埃以这种2吨级卡车的技术为基础,打造出了全新的6吨级军用卡车。

CBA 6吨级卡车装有1台4缸25马力汽油机,车身底盘采用全钢材质打造(英国的许多卡车底盘都是木制的),同时配以实心橡胶胎,最大载重3.5吨,最高公路速度30千米/小时。坚固可靠的CBA 6吨级卡车一经投入前线,立即成为法军的标准配备,活跃在法军的各个战区中。1916年的凡尔登会战期间,在那条由法军无穷无尽的补给车队所构成的“庄严之路”(Sacred Road)上,满载军需物资奔驰着的卡车绝大部分都是贝利埃6吨级Berliet CBAs。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有效提高这种车型的产能,贝利埃在1915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汽车生产线,建立生产线后生产效率大为提高,CBA制造厂每天有40辆卡车下线,一战中总共向法军交付了2.5万辆各类汽车;流水操作还极大地降低了整车成本,贝利埃不无夸张地声称他的卡车价格和马车相当。

法国贝利埃CBA 6吨级卡车

索姆河战役期间的法军卡车

凡尔登战役期间行驶在“庄严之路”上的法军卡车

另一家在法国车辆工业领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公司是大名鼎鼎的雷诺,它向法军提供的主要卡车型号是雷诺60CV型卡车(Renault Truck 60CV)。公司创始人路易·雷诺(Louis Renault)在1898年打造出了自己的第一辆汽车,两年后又推出了自己的第一辆卡车。第一种雷诺商用卡车出现在1906年,为载重1吨的雷诺10CV型;三年后,雷诺又推出载重1.2吨的20CV型卡车。

到1913年,已经有多达5200人在位于巴黎市郊比兰科特(Billancourt)的雷诺工厂里工作,这家现代化的工厂年产能力为1万辆汽车。法国投入一战后,雷诺的产能迅速转向,为军方服务。一战期间,雷诺日产1200支步枪和6000发炮弹,月产600台飞机发动机、100架飞机、300辆坦克、300辆卡车。

法军最先装备的雷诺卡车就是以稳定可靠著称的雷诺20CV型,基于这一平台,法军还将它改成多款变型车使用。及至1915年底,雷诺不断改进推出载重量分别为2.5吨、4吨、6吨的升级版卡车,其中6吨这款就是雷诺60CV型卡车,它取代20CV型成为在法军中运用最广泛的雷诺卡车。战争后期,西线战场上经常出现一幅有趣的画面:雷诺60CV型卡车载着同样由雷诺打造的FT-17轻型坦克,将这个块头比自己小得多的“同门兄弟”送上战场。

虽然法国在一战期间开发的军用卡车种类完全无法同英国相比,但是法军对于火炮机动能力的格外重视,倒使得法军在一战中装备了多款性能优异、各具特色的火炮牵引车。

时至19世纪末叶,和其他各国军队相似,法军火炮的机动仍然主要是靠马匹拖行。深感于军马拉拽重炮的千辛万苦,一位姓德波特(Deport)的法国炮兵中校利用退役后在一家军工厂供职的便利条件,在一群朋友的帮助下搞出了一种实用型的四轮火炮牵引车设计草案。1910年,德波特把自己的设计交给了潘哈德(Panhard)公司,由后者制成了所谓的夏蒂伦-潘哈德牵引车(Chatillon-Panhard Tractor),该车采用40马力发动机,最大负荷15吨,满负荷时最大速度8千米/小时。

在1911年法军的萨托利(Satory)演习期间,德波特把这种四轮驱动的火炮牵引车展示到了法军摩托化车辆测试委员会的面前,接受了包括行驶在田间地头、爬上斜坡、跨越小障碍等科目在内的一系列测试。虽然委员会没有当场表态,不过他们在1912年3月要求做进一步的测评,到了7月,夏蒂伦-潘哈德牵引车成功地拉着一门155毫米野战炮实施了战地机动。其后又牵引一门220毫米攻城炮及其14人炮组行进,这种重炮的自重超过12吨,而火炮牵引车拖着它在起伏不平的地面上稳当地行进着。

再保守的人也不可能无动于衷了,法军很快就决定采购一批牵引车参加1913年的春季演习。在这场于3月末举行的演习中,夏蒂伦-潘哈德火炮牵引车分别进行了不间断行驶100千米和60千米的火炮牵引演练,其表现被评定为“优异”。

夏蒂伦-潘哈德并不是法军装备的第一种火炮牵引车,但在它出现之前,法军炮兵只尝试过用两轮驱动的牵引车拖行较轻型的火炮,这种牵引车只具备在公路上行进的有限机动能力,而夏蒂伦-潘哈德采取四轮驱动方案,完全“不挑路面”,对于法军炮兵的机动能力而言无疑是一大进步。

军方向潘哈德公司下发的第一份订单为数50辆,于1913年8月开始交付,之后第二单又追加了50辆。在下发更多订单前,法军决定在更加复杂的条件下对这种牵引车做进一步测试,测试的1914年3月恰逢大雨不断,致使夏蒂伦-潘哈德的表现难称满意,后续订单由是被叫停。第一批50辆四驱牵引车装备到了法军第4重炮团,该部因此成为法军中第一支全摩托化开进的炮兵部队。1913年7月14日,这个重炮团被选中赴巴黎参加国庆日阅兵。8月4日法国对德国宣战时,这50辆夏蒂伦-潘哈德牵引车就是法军中规模最大的摩托化车辆集群。

同样致力于四驱火炮牵引车的还有位于拉蒂尔(Latil)的法兰西自动机械公司(French Automative Firm),它在19世纪90年代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四驱卡车,在一战爆发后则推出了一款拉蒂尔-塔尔型火炮牵引车(Latil Tar Artillery Tractor)。这种牵引车配备1台4缸35马力发动机,自重4吨,专门致力于牵引轻型和中型的榴弹炮。战事既起,法军把有限的火炮牵引车用于牵引重炮,野战炮和轻型榴弹炮则用马拉,而拉蒂尔-塔尔牵引车的列装改变了这种局面:只要燃料足够,野战炮兵可以迅速地部署到路线上的任何地方。

在一战法军的武库中有一种著名的火炮,那就是号称“法国小姐”的施奈德M1897型A3式75毫米野战炮。这种火炮的机动主要大量依靠马匹,但是西线的地貌妨碍了“法国小姐”的战场机动,为了让这种自重1544千克的优异火炮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威力,法军从1915年初开始研究75毫米野战炮的摩托化解决方案。

正在牵引火炮的夏蒂伦-哈德牵引车

当年6月,第13炮兵团接收了10辆以美制杰弗里卡车改成的杰弗里牵引车(Jeffery Tractor),成功地实现了“法国小姐”的战地摩托化。不过这种所谓的牵引车并没有采取传统的牵引方式,而是将75毫米野战炮直接装载到了牵引车的后部平台上,野战炮通过安装在车身上的一具斜板实现上下车,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火炮运载车而非火炮牵引车。1915年9月和10月,法军陆续组成两个配备杰弗里牵引车的摩托化炮兵营,在前线获得良好反馈后着手编装更多此类单位。

杰弗里牵引车出现后,法军就确信摩托化机动火炮是在西线取得胜利的一大关键因素,考虑到法国野战炮多为木质路轮并不适合长途行军的现实情况,军方希望能够具备更多类似杰弗里运载车那样的火炮机动手段。为此,雷诺公司在1916年初完成了一种新型平板车的设计,称为雷诺FB型火炮运载车(Renault FB Artillery Portee)。该车自重14吨,最大载荷8吨,采用1台110马力发动机,最大速度6千米/小时,主要的特点在于采用了履带式行动装置。

法军在测试后于1916年9月22日下单订购50辆,后于10月27日追加订购350辆,这些运载车从1917年3月起开始交付,到一战结束时共交付了256辆。入役后的雷诺火炮运载车表现活跃,每8辆负责运载1整个炮连(包括若干弹药、补给、4门炮、炮兵40~50人);适用的火炮型号除“法国小姐”外,还包括施奈德M1913型105毫米野战炮和施奈德M1915型155毫米榴弹炮等。

另外一种和雷诺FB型近似的车辆由施奈德(Schneider)公司打造。1915年1月,西欧战场上的英国军队装备了被称作“毛虫”的霍尔特15吨级牵引车,这种足以拉动重炮的牵引车令法国炮兵眼馋不已。为了寻求自己的重炮牵引车方案,法国军方向国内几家知名车辆制造厂商发出邀约,施奈德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其中。该公司派出自己最好的设计团队赴英国现场取经,观摩“毛虫”展示期间,法国人意外遇上了美国霍尔特拖拉机公司的代表,鉴于英军的“毛虫牵引车”就是以霍尔特的75马力农用拖拉机为基础制成,施奈德方面立即和霍尔特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当年5月,施奈德从霍尔特购入75马力拖拉机和缩小版的45马力“霍尔特婴儿”(Baby Holt)拖拉机各一辆,进行牵引火炮的改装测试。三个月后,施奈德公司向法军总参谋部提交使用报告,认为“霍尔特婴儿”正适合改装火炮牵引车,于是军方出资向霍尔特公司订购15辆“婴儿”,施奈德公司从1916年2月起交付改装的火炮牵引车。

雷诺FB型火炮运载车

越野测试中的施奈德牵引车

不过,尽管霍尔特拖拉机的履带和悬挂装置颇为不错,但是作为火炮牵引车的性能却并不完全令法国人满意,毕竟,这是一种相对功率较小的农用机械。于是改制火炮牵引车的工程半途而废,转而以“婴儿”底盘为基础开发一种类似雷诺FB型的火炮运载车,由此研究出了施奈德CD型火炮牵引车(Schneider CD Artillery Tractor),该车自重10吨、最大载荷3吨、最大速度8千米/小时。1916年10月,法军向施奈德订购第一单50辆CD型牵引车,后增至500辆,第一批于1917年8月交付,由于生产进度缓慢,到一战结束时只完成了110辆。

1917年8月,法国陆军司令部发文要求将所有的75毫米野战炮团全部改成摩托化;而到德军于1918春季发动反攻时,法军已经编成不下20个这样的摩托化野战炮团,当年6月达到27个,停战时已编成33个之多。这支可畏的机动炮兵力量由8600辆火炮运载车和运输车支撑,计有4.4万人之众,其活动范围和反应程度大大超越马拉的传统炮团,成为一战结束时法国陆军实力的象征。

施奈德CD型火炮牵引车

这种由美制车型改制的法国牵引车还广泛地被美军和英军使用,有趣的是美军使用这种车辆牵引而非运载火炮。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国火炮多为钢质路轮,比法国火炮的木制路轮更适合长途快速行驶,也就不用费事地搬上搬下了。

一战法军还装备着几种功能各异的特种车辆。其中一种颇令人惊奇的是所谓的“移动救护站”或“移动手术室”(Mobile Surgery)。时至一战之前的1912年,法国陆军已经装备了一批战地救护车,但是由施奈德公司推出的移动救护站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种箱形车辆装有1台40马力发动机,最大公路速度30千米/小时,车体后部有2扇对开的车门,并配有登车阶以方便担架进出。在颇为宽敞的车厢里,车体空间被划分为3个舱室,后部为洗手池、药柜和一个容量为200升的水罐;中部是3.6米长、2.3米宽的手术室,手术台和照明灯等一应俱全;前部则是侧面开门的驾驶舱。施奈德的移动手术室确实是一种观念超前的设计,而且非常实用,可惜因为造价过于高昂而未能在法军中大量装备。一战中陆续出现过几种类似的医疗车辆,定位基本上都是受到施奈德移动手术室的影响。

雷诺公司在特种车辆方面的一大贡献为制造了雷诺探照灯运载车(Renualt Searchlight Carrier)。战争开始后,大功率的探照灯由以往单纯的海岸防御设备变为适合多种任务的重要装备,包括战场照明、远距离信号沟通以及防空等。雷诺公司以自己的2吨级商用车底盘为基础开发出这款探照灯运载车,车组共5人,驾驶舱内装有供灯具使用的发电机和备用电池。装在车体后部的灯具是可拆卸式的,配有一条300米长的电缆,也就是说可以把探照灯部署到离开车体300米远的地方使用。受到这种奇特车型的启发,英军后来也把自己的一批卡车改成了类似车辆。

而若要论一战中最令人称奇的法国特种车辆,则恐怕非巴黎出租车莫属了。1914年9月6-7日夜间,法国首都的出租车司机们集合起来,按照巴黎军政长官约瑟夫·加里埃尼(Joseph Gallieni)将军的紧急指令,他们驾驶漂亮的大红色雷诺AG 1型出租车将临时民转军,向巴黎城外的前线运送部队。

每辆出租车运送5名士兵,其中4人坐在后排座位,1人坐在司机旁边的副驾驶位置上。所有出租车列队行进,全部关闭前大灯只开着尾灯,后车跟着前车的尾灯行进。雷诺出租车出色地完成了使命,把第62步兵师的5000余人运到了距巴黎100千米远的战场上,成为一战初期至关重要的、彻底确保了巴黎安全的马恩河会战中的一支生力军。这是战争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幕。史称“马恩河出租车”(Taxi De La Marne)的这一事件,戏剧性地表明了摩托化车辆能够对传统的战役进程产生怎样巨大的影响。

巴黎出租车开赴马恩河前线的场面

表现法军士兵坐出租车上前线的绘画作品

载入史册的“马恩河出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