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1.走向绿色的奥运启示

自“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复兴奥运以来,他所倡导的“和平、友谊、进步、公平”以及“更快、更高、更强”等理念,已成为奥林匹克精神深入人们心中。这种精神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跨越了两次世界大战,为人类和平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但是随着生态文明曙光初露,人们已然认识到,这种精神里还应被注入更和谐的新元素。于是,带着绿色印记的新奥运渐渐向我们走来。

绿色奥运理念是在国际环保意识之下形成的。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achel Carsom(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的出版,拉开了人类认识环境的序幕。1972年,罗马俱乐部(The Club of Rome)一份《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引起人们密切关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同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宣布了7点共同看法和26项共同原则,实现了人类环境认识史上第一次飞跃。1987年的一份《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提交,成为可持续发展第一个真正的国际宣言。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名《地球宪章》)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实现了人类环境认识史上第二次飞跃。

在全球环保一路走来的过程中,国际奥委会及时加入了全球生态保护的行列。比如,以“健康环境中的健康比赛”为口号的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4年,国际奥委会提出环保方面的要求。1991年,国际奥委会为了强调环保的作用和意义,修改了《奥林匹克宪章》。1992年6月,国际奥委会与夏季奥运会项目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各国家奥委会联合签署了奥林匹克运动对环境问题的宣言:《地球保证》。1993年,国际奥委会在建立奥林匹克博物馆新馆时,就定下了不破坏周围环境的原则。当时为了保留一棵老橡树,设计者们颇费心思,多次修改施工方案,最终得以成功。这一举动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标志着绿色奥运理念被正式提出张宝森,王红旗.绿色奥运改变生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6.。同年3月,又发表了《国际奥委会与环境》的原则声明。1994年,国际奥委会将环境列为继体育、文化之后的第三大支柱。由此,奥运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创办“绿色奥运会”。1996年,国际奥委会环保委员会正式成立,环保成为国际奥委会的一大命题,奥林匹克精神有了新的注解和新的使命。1999年,《奥林匹克运动21世纪议程》获得通过,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根本目标之一。2000年,悉尼奥运会首次践行“绿色奥运”,一时好评如潮。2008年,北京奥运更是以“绿色奥运”的口号奏响了绿色环保的最强音。

纵观绿色奥运的形成过程,一方面是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与环保关系的反思,另一方面是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内涵是用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筹办奥运会。通过举办奥运会,促进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其核心和本质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体育与自然生态的共生与双赢张小林,李培雄,龙佩林.“绿色奥运”理念下构建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绿色调控体系[J].体育学刊,2006(6):9-12.。可见,“绿色奥运”首先赋予了自然生态绿的内涵。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成功实现了“绿色奥运”的目标,人们深切感受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但随着奥运会的结束,无论是政府还是市民对环保的热情似乎都在下降张雪梅,万骞.“绿色奥运”为北京环保投资带来的启示[J].生态经济,2010(4):154-156.。如何在后奥运时代让绿色理念延续下去,如何建立高效的绿色体育发展机制使后续“绿色效应”取得与奥运期间同样的效果;如何让“绿色城市”像“绿色奥运”那样深入人心,这些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的问题。此外,这一绿色事业主要着眼于环境保护,追求体育与自然和谐,而完整意义上的“绿色体育”不仅追求作为基础的生态和谐,而且同时追求作为保证的人态和谐与作为动力及归宿的心态和谐。

2.城市绿色发展的引领

21世纪世界发展的核心是人类发展,人类发展的主题是绿色发展。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空间,已成为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要阵地。正如蒂姆西·比特利在《欧洲的绿色城市主义》(Green Urbanism:Learning from European Cities)一书中所言,“任何关于这个可持续星球的未来描述,必将不可否认的是一种绿色城市的描述——其中的核心就是实现真正的生态化和自我恢复的进步城市。”城市绿色发展的内涵首先是生态环境响应;其次是高效的资源利用效率;第三是城市居民可持续的消费行为;第四是城市生态环境良好、生态风险低,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第五是人与人的和谐,城市社会平等不断进步。1990年,印度R.麦由尔博士在《绿色城市》一书中强调,绿色城市不仅注重生态平衡、自然保护,而且注重人类健康和文化发展,阐明了绿色城市的本质,认为绿色城市应该超越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层面,不仅强调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还强调人类健康和文化发展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2009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报告[R].中国绿色画报,2009-11-13.。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马修·卡恩认为马修·卡恩.绿色城市: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动态关系[J].城市发展研究,2011(10):1-6.,以生态、公众健康和经济为标准的“绿色城市指数”表明了绿色城市的本真内涵。由此可见,城市绿色发展目标是通过追求城市整体综合功能最佳来满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达到资源能源清洁高效、自然环境健康宜人、基础设施完善舒适、社会环境和谐文明。

城市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关键之一是要把人放在第一位。无论是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应该以人为主题,而不是以工程为主题、以交通为主题。城市绿色理念应该在城市建设的每一个地方得到体现,且要把生活、工作休闲、娱乐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健康、科学、宜居的生存发展环境。可以看出,城市绿色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人,为了人能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然而,现代都市人承受着来自物质世界和人自身的双重压力压迫,这导致了现代都市人的非个性化,造成了其真实自我与外在世界之间真实状态的疏远与隔阂,心灵深处的冷漠与木然、矛盾与冲突,以及其感性生命的非健康生存状态。这些状态在精神上往往表现为焦虑、狂躁、局促,甚至对外敌视。如此心理状态回应社会必然是犯罪率、精神病发病率、自杀率、离婚率大增。而这些社会痼疾从根本上远非道德宣传和法律控制所能解决的。那么,我们又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呢?

此外,都市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变化也已严重地威胁着他们,造成了其肉体的萎缩。尤其是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的“肌肉力量由技术手段提供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所取代。身体的技能甚至最基本的走路、跑步、游泳等技能都逐渐退化……城市化的人变成了一种坐着的人大卫·勒布雷东.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M].王圆圆,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180-181.”。与此同时,现代工具越来越发达,都市人获得的能量便越多越方便,而付出的肉体能量却越来越少,体力支付当然也会减少。而减少这一体力支付将会使身体的活动性与机动性僵化而影响其思想与行动,这将给人带来极大的干扰并损害其作用于现实的能力性。可见,“用进废退”法规在这里体现得淋淋尽致了。然而更令人担心的是现代都市人的体力渐趋弱化的同时还要遭受各种文明病的威胁,如心血管疾病、精神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等。这种种的病痛都是人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的后遗症。只要他们的生活方式不改变、不改善,其病痛就永远都是不治之症,就永远都是自我摧跨和自我束缚。那么,如何解脱都市人的这种不治之症李力研.野蛮的文明——体育的哲学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436.

体育使之然也。正如日本学者川村英男所言,“体育的目的是为了人”。这一点与城市绿色发展的本质是高度统一的。然而,城市居民如何摆脱生存与发展危机?城市绿色发展为其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城市绿色体育。在城市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城市体育的开展要明确自身的绿色责任,以实现绿色体育融入城市生活,提升市民的生命质量,其不能仅仅停留于“文明病”的消退、物种的提升,而且还要关注都市人“三态和谐”,即生态、人态和心态的和谐发展,使之真正实现城市绿色体育的“生生、协变和臻善”的理性本质,以实现城市绿色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研究意义

1.完善城市绿色体育认识

从体育的品性出发探讨体育的绿色本质,重新认识和阐述了绿色体育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突破了传统以环境健康保障为目标的体育方式,通过分析城市绿色体育四维框架,即物质、制度、精神及主体行为,完善了城市绿色体育的认识。

2.推进城市绿色体育实践

国际社会绿色体育发展现实,以及中国城市绿色体育发展情况的现实考察,为城市绿色体育发展提供了一个明晰的实践空间。同时,以广州市绿色体育发展进行个案研究,为系统考察某一个城市体育绿色发展提供了参考形式,对于推进城市绿色体育稳步有序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充实绿色体育发展理论

绿色体育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形态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是对特定情景下体育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很少有从体育的绿色品性以及政府角色视角研究绿色体育运行过程,为绿色体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