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估值的艺术:110个解读案例
- (英)尼古拉斯·斯密德林
- 1686字
- 2024-11-04 19:33:46
前言
众所周知:艺术并非现实,但艺术是一种呓语,促使我们了解现实——至少是那种赋予我们理解力的现实。
——巴勃罗·毕加索
本书涉及上市公司的估值及其财报分析。实际上,更适合的书名应该是“非公司估值之作”!在亚马逊网站上,有关公司估值的搜索结果就有超过5000条,有关财报分析的搜索结果也有4000多条。那么,我们为何还需要另一本同类题材的书呢?
也许,你已诧异于本书前言的导语!它不是来自著名的经济学家、成功的创业者或出色的投资人,而是出自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因为,公司估值的底色更多的是艺术,而非科学!
通过扎实分析得到的数据及其比率,的确能就公司的估值给出一个大致的轮廓,但数据不能说明一切!如果单纯通过关键数据及其比率的计算和比较,就足以辨析被低估或有前景的企业,那么,本书就是多余之作,因为一台计算机在眨眼之间就能解决所有的这类问题。
不过,事实并非如此!
依据系统分析的结果,我们仅能得到这样相关的结论:一家公司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影响公司未来发展的因素来自各个方面,尤其是那些定性的因素——这恰恰是金融市场相关理论的困惑之处。
当今,多数教科书都是由一些抽象的公式构成(充满了希腊字母),通常都晦涩难懂。因此,本书意在独辟蹊径,决意以一种实用、生动、活用案例的方式,阐述公司估值并进行相关的系统分析。在公司的分析和估值方面,本书将在主流之外,着力通过另类方式,给予读者一种综合实用的解读。
实际上,本书阐述的这种分析方法,就是不时闪现在企业家脑中的方法。同时,这也是为公司股东特备的分析方法,因为他们了解自己所拥有股份的公司是一家真真实实的公司——有真实的雇员、真实的产品和真实的现金流。
本书的目标是想打造这样一种工具:它会在投资分析和决策上,有益于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投资者,而谢绝那些短线的投机人。单纯的数字是一回事,而对它们进行理性的评价,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综合而论,这些数字可被看作一个魔方的具体构件,而这个魔方则是一家公司内在价值的整体表现。
相比于公司估值的其他教科书,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抽象的阐释。它致力于成为务实性的公司估值指南,而非那种枯燥、烦琐和不实用的理论。
乍一看内容,本书明确涉及公司估值的仅有一个章节。实际上,它的内容环环相扣,每个章节都是建立在前一个章节之上,使读者对企业的内在价值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正因为如此,第8章阐述的估值案例分析,是建立在前面那些章节之上的,若没有前面这些章节,就无法理解公司估值,或无法正确应用估值案例,进行相关的分析解读。
估值本身是一个技术流程,而投资者实际的增值行为则蕴含于下述过程之中:理解公司业务并洞悉公司未来价值的驱动要素。
本书内含110个相关案例,分布于不同的章节。每个案例都着力解读估值方法的某个侧面——它的实际应用及其与所涉问题的关联。由于多数投资者聚焦的资本市场仍然是北美和欧洲市场,而且这两个地区采用的财会制度基本相同,所以,本书主要采用的案例基本来自这些市场。不过,考虑到不断增长的新兴市场,我们也呈现了一些新兴市场的相关案例。
考虑到真实性并促使投资者熟悉不同类型的标识方式,在这些案例里仍然保持着特定国家的相关数字和表现方式。因此,如果读者愿意的话,他便能够就某个案例,寻找到它原来的财务报表。另外,在本书上下连续的评述和公式里,相关数字都是采用标准的英文标识,以便确保叙述本身的连贯性。
本书聚焦于上市公司的估值,但也适用于非上市公司。对于时常盯着证券交易所挂牌股票的人而言,再估值和对自己估值的修正,都是自己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
重大的政治决策和其他相关因素(从宏观经济发展到企业战略管理决策)都会影响到公司的公允价值——这种公司估值的艺术性,不仅仅是最具智慧的挑战之一,而且还是人们在金融市场上能够从事的最令人兴奋的行为之一。
除了阐释财报分析和公司估值的技术面外,本书的各个章节都在试图折射这个艺术主题的一个侧面:它的活力及其裨益。
公司估值是一种艺术,因为公司无一例外地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它的内在价值永远无法知晓,但仍有可能定义。
让我们探索黑暗,发掘真知!
尼古拉斯·斯密德林
2014年2月于伦敦/法兰克福